第一图书网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 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作者:

海明威  

页数:

287  

译者:

陈燕敏  

Tag标签:

无  

前言

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版于一九二九年,译成中文时初版书名为《战地春梦》,经人屡次影印翻版,到了解放初期,修订一次,改名《永别了,武器》。八十年代末再修订一次,距离原文初版,已有六十年了。其实海明威这个姓在一百多年前就已为国人所熟悉。海明威的嫡亲叔父威罗毕,百年前就来我国山西省传教行医,并且创办了有名的学府铭贤书院,造就了不少人才,特别是在财政金融界。威罗毕童年时代在农忙中右手食指不慎给玉米脱粒机轧断,经过八年艰苦奋斗,刻苦锻炼,终于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外科医师。这件事在海明威家乡广为流传,甚至传说这位叔父曾经为西藏活佛达赖喇嘛治过病。所以海明威十二岁时,也曾一度梦想继承叔父和父亲的事业,当名医生。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位文学大师,特写几句概述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欧内斯特-海明威于十九世纪末生于美国芝加哥市西郊的橡树园镇。当时美国虽已取得了政治和经济独立,但是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还半依赖于英国。著名作家如欧文、霍桑、爱伦·坡等,尽管作品题材不同,写作技巧及表达方式却始终摆脱不了英国的影响:书卷气重,文句复杂冗长。就以亨利·詹姆斯为例吧。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横跨英美文坛的大师,但是他所继承的似乎还是乔治·艾略特和霍桑的心理小说的传统,描写细腻入微,为了分析及反映人物的复杂心理,采用了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写法,繁琐庞杂,引经据典,词汇中夹杂着拉丁文或法语。 海明威继承的是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为美国文学闯出了一条新途径。他中学毕业后就当上了记者,为人比较天真,比较富有感情,一时为政客的豪言壮语所迷惑,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还有一些未成名的青年作家,例如福克纳、多斯·帕索斯、菲茨杰拉德等,都投入了战争。后来他们对民主理想幻灭,反应至为激烈,甚至超过英国作家,尽管战争是在欧洲进行的,英国的财产损失和青年人的牺牲都超过美国。 海明威战后寄居巴黎,感觉一切理想都破碎了。他在女作家格特鲁·斯坦因的熏陶下,另辟蹊径,终于写成了《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遇到两件终生难忘的大事。一是大腿中弹,几乎成为残废,当时的思想是痛恨政客在报刊杂志上的宣传,认为什么“神圣”、 “光荣”等等,全是骗人的鬼话。又一件大事是初恋。他在意大利疗养时期,结识了一位比他大几岁的美国护士,战后她嫁了他人,海明威觉得受了人家的玩弄。这一经历影响了他后来小说中有关女性的塑造,甚至他的第一个妻子,也是比他大几岁。 《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于一九二二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创作,于一九二九年出版。自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九年间,他除发表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外,结了两次婚,他父亲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医治无效,饮弹自尽。这些遭遇变化,更使他感觉人生变幻无常,好像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毁灭的危机。他战时受伤,曾从身上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长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须点着灯,入睡后被噩梦折磨,旧病发作起来,理性失去控制,无法制止忧虑和恐惧。由于他反复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于一般事物的认识也比较敏锐透彻,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例如在《永别了,武器))第二部分中,他把在瑞士的乡居生活写得犹如处身世外桃源,就是结合他第一次结婚后的生活体会。再如女主角凯瑟琳的难产,也是他第二个妻子难产的切身经历,她结果剖腹生下第二个儿子。 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这些人悲观、怀疑、绝望。他们志愿参军,在战争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遭受到无可挽回的创伤。他们怀疑一切、厌恶一切,鄙视高谈阔论,厌恶理智,几乎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认为人生一片黑暗,到处充满不义和暴力,总之,万念俱灰,一切都是虚空。 其实海明威还不好算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者。他小说中的人物自有一套严格的道德行为准则。在他所描写的社会中,他也认识到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两个世界。此外,他还认真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海明威的人生哲学,近于接受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理论。他认为人生无比残酷,和平时期只是战争的延续,同样残酷、冷漠。但是他又相信世界上还有一些天然美好的事物,可以作为减轻悲痛的调剂。即便是战争的血腥大屠杀,其间还可以穿插爱情,作为短暂地解除疼痛的良药。尽管个人愁肠千万结,但可以通过狩猎、钓鱼等活动,借助于大自然,进行精神治疗,不然也可以借酒消愁,解除痛苦。即使这一切都失效了,或者被剥夺光了,还可以表现高度的勇敢和毅力,在重大压力下保持一定的优雅风度。 海明威信奉的行为准则,在他的含蓄的笔下,往往通过置身于几个知心朋友中间的普通小人物表现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传统道德价值全面崩溃了,然而这些普通人,虽非英雄,但为着生存下去,还保持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例如诚实、道义、勇敢、毅力、忍耐和人格的完整。这些普通人很少参与伟大事业或者政治运动。唯一的例外是《丧钟为谁而鸣》的主角乔丹,一个教西班牙语的知识分子。这些普通的小人物,往往抱着不介入的人生态度,只是凭着一种近于原始人的本能,遵循一种近乎待人如己的基本原则,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他们的人生哲学很少讲究逻辑性,因为他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根本是一团糟,一片荒原,一片混乱,没有合理的逻辑。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往往使人感觉到有一种对立的紧张性,甚至在写全景的段落中,如雨、雪、高山、大河等等,读者也可以觉察到。对于这世界的邪恶不义,作者显然是站在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这一边的。海明威本人也许不一定熟悉列宁关于每个民族文化里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经典理论,但是他所写的小说中,明显地具有两个对立、对抗的世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对这世界上的邪恶人物深恶痛绝,对被压迫者则寄予同情,特别是一个小圈子里的小人物往往体现着一定的道德品质。 这些人提倡诚实、勇敢,要顶得住痛苦的折磨,喜乐哀愁,不露声色,朋友间可以讨杯酒喝,但要避免醉后失态·可以借个地方住住,但是不能伸手讨钱,遇挫折时不能伤感,不能玩弄卑鄙伎俩;女人可以追,但是女人不要你时不能死缠着不放;不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应当有所克制。一句话,要做个有骨气的硬汉。 关于海明威的艺术风格,六十年来,西方文坛争议不休。概括地说,有人强调他的象征主义,有人强调他的讽刺,有人圭张是象征主义和讽刺的结合;有人说是自然主义,有人说是批判现实主义。下文只作些简单的介绍。 一个作家,凡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越是明确,感情越是真实,就越可能把他的思想感情融合于鲜明有力的艺术形象中。 海明威不仅描绘当代事物的现象,而且力图反映当代的现实,特别是时代的精神。作为作家来讲,海明威非常热衷于记录及报道事物的现象:战争、狩猎、钓鱼、斗牛、赛马、拳击、酗酒、恋爱等等。这些题材在他较优秀的作品中非常生动逼真,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大军的溃退、渔人与大鱼的格斗、妇女难产的痛苦,也许还可以亲耳听到窗外霏霏的细雨声。但是作者曾说,真正的艺术不能局限于准确描写事物的面貌,不能满足于仅仅反映时代的现象,还得反映这些现象的内在意义。海明威精心选择暴力题材,企图从中探索、发掘精神上的真理。作者并不是单单喜爱这种题材,而是想通过对这些暴力事件的描写,强烈暗示时代的特征:精神混乱,流离失所。作者必须力求写作的真实,既找到了艺术的真实,就应该把它转化为精确的形象,使得读者感同身受。作者为了传达人物心中的紧张情绪,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也许可以概括为下列这几点。 海明威采用两种表达方式来展示他精心选择的生活材料。第一是新闻报道风格。他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当记者,受到严格的写作训练,具备巧妙地撰写电文的真功夫,简略扼要、浓缩紧凑。为了取得更大的艺术效果,他还采用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平淡而克制的陈述。他过去太天真幼稚,遭到政客的欺骗,经过现实生活的教育后,最害怕什么神圣、光荣、牺牲等等抽象词儿,所以写作时尽量避开抽象形容词,甚至省略动词,喜欢用名词,例如具体的地方名、河流名、部队的番号、具体的年月日期等等。那些电文的字句本身有时违背传统的语法规则,况且海明威通常选用简单的短句和日常用语一就是英语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旧盎格鲁·撒克逊语。作者运用简单句子和有限的词汇进行有克制的陈述,渲染气氛,暗示文字表面下藏有更重要的普遍意义,启迪读者去体会和联想。作者平淡客观的陈述,真实而富有戏剧性,多少带有反讽刺的意味。 海明威第二种表达方式是采用有节奏的句子结构,重复、排比、反比等,好像是音乐旋律,旨在召唤一种心理印象。所谓印象主义的手法,通常是指作者对于精心选择的事物,描写时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达到情景交融。 海明威本人对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的看法。他于1961年在家饮弹自尽前不久,曾应加利福尼亚州的智慧基金协会之邀写下一些他本人对人生、艺术、爱情、死亡等等的体会。这些体会刊载于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1963年1月号上。现将有关风格的部分译出如下: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在我头脑里进行的。我开始创作前,一定要先把我的意念、思想理顺。我作品中的对话,在创作过程中,我经常亲自朗读几段;耳朵是良好的检查员。每一句句子又务必表达得一清二楚,人人明白,才能写于纸上。 “然而,我有时觉得我的风格,与其说是直接的,倒不如说是暗示的。读者往往得开动想象力,才能抓住我思想的最微妙的部分。 “我工作非常艰苦,再三重写改正,不厌其烦。我非常关心我作品的效果。我着手开采时非常小心,精心琢磨,一直到磨成宝石。有许多作家满足于留下粗糙的大块文章,我则精雕细琢,磨成一颗小小的宝石。 “一个作家的风格应该是直接的、个人的;他作品中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有人情味的;他的文字简洁有力。最伟大的作家生来具有卓越的简洁,他们是苦干者,辛勤的学者,又是胜任的风格家。”

内容概要

  《海明威经典小说集:永别了,武器》所写的是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意大利和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之间的爱情故事。经过许多波折,战争结束了,爱情也结束了。这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他创作成熟的标志。小说的另一个名字是《战地春梦》,同名电影也很著名。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是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故事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热血的美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红十字会并志愿到意大利战场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发现战友们因厌战而情绪消沉。在部队撤退中,他毅然脱离部队,在和有孕在身的凯瑟琳会合后,历经艰险最后逃到瑞士。他们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不幸的是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命运无情地夺走了他所爱的人,将他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孤身单影漂泊异乡。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战争留给青年一代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永别了,武器》自出版以来,一直畅销至今,并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还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书中所展现的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作者简介

作者:(美)海明威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作家,20世纪20年代美国“迷惘的一代”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出生在美国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位医生。他从小对打猎、捕鱼、绘画和音乐等充满兴趣,尤其是渔猎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对他的创作及特殊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身上多处负伤。战后,他作为美国驻欧洲记者长期居住巴黎,并在这段时期写下大量文学作品,显示出杰出的才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曾赴西班牙、中国等地报道战事,积极参与反法西斯的军事行动。“二战”结束后,他定居古巴。1954年,因《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因患多种疾病和精神抑郁症而开枪自杀,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白象似的群山》、《尼克·亚当斯的故事》等。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那年夏末,我们住在乡间的一栋房子里,隔着河流和平原能够望见远处的群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显得既干又白,清澈的河水匆匆流过,汇成一池碧蓝。部队自我们房前走上大路,扬起的尘土落在树叶上,连树干都蒙上了厚厚的尘垢。那年树叶落得早,我们看着部队沿着大路行进,尘土飞扬,树叶被微风片片吹落,士兵走过之后,路上便空无一人,白晃晃的,只剩下几片落叶。 平原上满是庄稼,还有许多果树园,而那平原外的山峦则是一片光秃秃的褐色。山里正在打仗,晚上我们能看见炮火的闪光。黑暗中,那光芒就像夏天的闪电,不过夜里倒挺凉快,没有夏天风雨欲来时的那种闷热。 有时在黑暗中,我们听到部队打窗下经过,还有大炮被摩托牵引车拖着走的声响。夜里车水马龙,路上有许多骡子一边一个地驮着成箱的弹药,士兵们坐在灰色卡车上,其他卡车则罩着帆布,在队列中行走得要慢一些。白天也有牵引车拖着大炮经过,长长的炮膛上覆盖着青翠的枝条,车上盖着绿叶浓密的树枝和葡萄藤。朝北望去是一个峡谷,打那后面有一片栗树林,林子后面、河的这一边,还有另一座山。那座山正在打仗,但形势恐怕不太乐观。秋雨一来,栗树林里的叶子就全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和让雨淋得黝黑的树干。葡萄园里的树木也稀疏起来,枝条光溜溜的。整个乡间都湿漉漉的,蒙上一片褐色,秋意萧索,河上浓雾笼罩,山间锁云。卡车在路上溅起泥浆,士兵身上尽是泥巴,斗篷让雨淋了个透;他们的来复枪也被打湿了,腰带前方挂着两个灰皮弹药盒,里面装满了一排排又细又长的6.5毫米口径子弹,在斗篷下向前隆起,这么一来,打路上经过的士兵们个个都像怀胎六月似的。 路上常有灰色小汽车飞驰而过;司机边的座位上总有一位军官,车后座上还坐了几位。这些车溅起的泥巴比军用卡车还要多。如果后座上有个身材矮小的军官,夹在两位将军中间,脸小得你都看不见,只能瞧见他的军帽上端和窄瘦的背影,而车开得又超乎寻常的快,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是国王本人。他住在乌迪内,几乎每天都会通过这种方式视察军情,只是军情堪忧。 冬天伊始,雨便下得没完没了,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疫情得到了控制,结果军队仅有七千人丧命。 第二章 第二年,打了不少胜仗。山谷后的那座高山和那个种了栗树林的山坡已攻占成功,南方平原外的高原上也打了个胜仗。因此我们八月渡河,住进了戈里齐亚的一栋屋子里。那里有个喷水池,还有个砌了围墙的花园,里头种了好些枝繁叶茂的树木,一株紫藤将屋侧染成了一片紫色。现在战争在好几个山头外打着,再不是近一英里以外了。这个小镇很好,我们的屋子也很好。小镇被漂亮地攻占了下来,后面是河,可前面的高山却还被奥军占着,可能是奥军想等战争结束再回小镇居住,所以并没有狂轰滥炸,而只有一些小打小闹的常规战,此举正合我意。镇上仍旧住人,有医院和咖啡店,街头有炮兵队驻扎,还有两家妓院,一家招待士兵,一家招待军官。夏天一过,夜凉如水。镇外的高山间还在打仗,铁路桥上满是弹痕,河边的地道已被炸毁——那里打过仗——广场周围全是树,而通向广场的大路上,也种了两大排树。国王乘车经过的时候,镇上的女孩就会看到他的脸,他那长脖子下的小小身躯,还有那抹山羊髯似的灰胡子。除此以外,还有在炮火中被炸掉整堵墙的房屋,内部陈设突兀地暴露出来,石灰瓦砾落在花园里,有时还落到街上,再加上卡索捷报频传,凡此一切使得今年秋天与躲在乡下的去年秋天相比,大不一样,而战势也起了变化。 小镇外高山上的橡树林已经不见了。我们刚到小镇的时候,正逢夏日,树林还是一片绿色,可现在却只剩残株断桩,地面也给轰得面目全非。秋末的一天,我去了原先有橡树林的地方,看到一片云朝山上飘去,速度飞快,太阳的金色光芒霎时沉了下来,一切陷入了灰色,天上乌云密布,接着那云又往山下而来,突然落到我们头上,竟下起雪来。雪在风中斜斜飘落,盖在光溜溜的大地上,只有树木的残枝探出头来,枪炮上也覆上了雪,而战壕后面通往厕所的雪地上,已被踏出了几条雪径。 后来我回到小镇,静观雪花飞舞。我和一个朋友坐在军官妓院里,一人一个酒杯,喝着阿斯蒂,望着窗外的大雪缓缓飘落,越下越大,我们明白今年的战事算是结束了。河上游的那些高山还没有打下来;河对面的那些也一座没到手,这都得留到明年再来了。我的朋友看见那个与我们同食堂的神父小心翼翼地踏着半融的雪,正沿街经过,我们敲了敲窗,引起了他的注意。神父抬头,见是我们,微微一笑。我的朋友示意他进来。他摇了摇头,走了。那晚在食堂里吃的是意大利面条,人人吃得既快又认真,用叉子将面条高高卷起,直到末梢的面条离了盘子才又放下往嘴里送,还有人不断地叉起面条用嘴巴吸。用餐时我们还有酒喝,加仑大的酒瓶事先用甘草盖着,瓶子就挂在一个金属架上,只需单手握瓶倾倒,带单宁酸味的美酒便可流入杯中,清冽醇红。一吃完饭,上尉便开涮起神父来。 神父很年轻,动不动就脸红,穿着同我们一样的制服,只是在他灰制服左胸前的那个袋子上,多了一个用丝绒缝制的深红色十字架。为了使我能完全明白,不遗漏一句,上尉说着一口半吊子的意大利语,并声称是为了照顾我。 “神父今天陪姑娘。”上尉说,望着神父和我。神父笑笑,脸上泛红,摇了摇头。这上尉常拿他开涮。 “不是吗?”上尉问道,“我今天可看见了。” P1-4


编辑推荐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出色的反战小说,标志着海明威在艺术上的成熟,并且奠定了他在小说界的地位。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永别了武器 PDF格式下载



在一个窗外总是飘着小雨的季节看这本书。书中每当不幸的事情发生,都会有雨水飘落。而这一切的不幸,其实都是由那场无意义的战争开始。海明威在这本有自传性质的书中,细致的描写出战争带来的一切。


不错,便携,字小但可以忍,印刷也不错,很喜欢


纸张太薄,字体偏小。


收到时书已经被压扁了,亚马逊真的还在意包装质量吗?


这书是海爷自传应该是 现在读远没有70年前那样刻骨铭心 没经历过不能真正理解


虽然字有点小,但是上译的内容让人很放心~篇幅也不算冗长,作品很不错~


名人名著,就是不同啊。


挺经典的书,海明威的风格一向都是特别简单、直接。


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们夫妇俩在一起的那种沟通方式。两个人在一起的幸福,是人间最珍贵的东西。


纸张很柔和,看起来很舒服,价格还很实在


这本书是谁翻译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