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红?古钱币

方嫒 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作者:

方嫒  

页数:

184  

前言

中国古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铸造工艺独特、形制多变、种类繁多,成就了中国古代钱币蔚为大观的景象,成为东方钱币体系的代表。不同时代的钱币体系都蕴藏着当时的社会内涵,每一种钱币的文字、设计、制作、风格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反映。正如中国古代流行最久的圆形方孔钱的方孔,古钱币贯穿起的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方面。 本书以中国古钱币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古钱币的基础知识和流通背景: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古钱币的发展历史、古钱币的类型和铸造工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各时代主要的钱币类型及其社会背景,有利于读者以时代为框架,详细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的古钱币面貌。

内容概要

  中国古钱币历史悠久、形制多变,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中国红:古钱币》以中国古钱币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古钱币的类型、铸造工艺,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钱币流通情况,引导读者领略魅力独特的中国古钱币文化。

书籍目录

古钱币概说中国最早的货币中国钱币的发展过程古钱币的铸造工艺古钱币的种类古钱币鉴赏先秦钱币秦汉钱币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隋唐钱币五代十国钱币宋代钱币辽、西夏、金代钱币元代钱币明代钱币清代钱币

章节摘录

中国钱币的发展过程 商朝末期,随着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用青铜仿贝壳形态制成的铜贝,其出现表明了中国钱币由自然形态的货币向人工铸币的转换。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割据,钱币也形成了四大体系: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地;布币——流通于晋、燕等地、贝形钱——流通于楚地;圜钱——流通于秦和刀布币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货币制度的统一为其中重要的一项。秦始皇废除了列国行用的刀币、布币等货币制度,以秦国的方孔圆钱一半两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这一举措是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圆形方孔的钱币形态固定下来,在古代中国通行了两千多年。 汉初承袭秦制,继续铸行半两钱。此外,汉高祖推行“无为”政治,允许民间私铸钱,民间铸钱轻如“榆荚”,俗称“榆荚钱”。因导致通货膨胀,民间铸钱被禁止。汉武帝时期,统一全国铜币铸造权,建立了五铢钱制度。五铢钱一直沿用到唐初,成为中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钱币。 东西汉之交、王莽称帝时期,一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使货币制度极度混乱,流通的货币有错刀、货布、货泉、小泉五十、小泉十一、大布黄千等。 东汉初,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动荡,币值混乱,半两钱、五铢钱、新莽货币混杂流通。到建武十六年(40),汉光武帝刘秀下令复铸五铢钱,即建武五铢。到汉桓帝之后,通货膨胀严重,开始流行“磨边五铢”、“剪边五铢”和“挺环五铢”,这些货币不是法定货币,是私铸者谋取私利所铸,直接导致了经济混乱、物价昂贵,人民生活贫困。中平三年(186),汉灵帝改铸“四出五铢”,从方孔的四角各模铸一道阳文直线抵达外郭,用来区别旧钱。献帝初平年间(190—193),董卓攻入长安,取铜人、铜台等熔铸无文小钱,这是东汉最后一次铸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货币体制混乱,钱币流通不畅,形制大小不一,劣钱泛滥。三国两晋包含魏、蜀、吴三国鼎立和两晋、十六国两个历史时期。三国时期,各国在沿用汉代旧钱的基础上,各个政权自铸钱币,颁行币制;两晋时期,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孙吴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没有铸新钱;西晋末年,民族动乱,历经五胡十六国,各割据政权多自行铸造区域性的地方钱币,在钱文中出现年号、国号、吉语等,打破了传统的铢两之称。 东晋沿用吴地旧钱,大小轻重不一。“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谓之“比轮”;中等大小的钱又叫“四文”,即五铢钱,可当四枚小钱使用;吴兴沈充所铸五铢小钱,轻薄小巧,称为“沈郎钱”,以“文”为计量单位。 东晋之后,公元420—589年,南方地区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南朝各朝皆铸有钱币。 从公元386年北魏建国到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北方,北方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几个政权时期,史称北朝。北朝多用谷帛交易,铸币不多。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拓跋廓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北周模仿王莽币制,铸造的钱币有“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俗称“北周三钱”。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战乱之余,钱币制度紊乱。隋初,北方仍然流行旧钱,不久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禁止旧钱流通,铸造五铢钱,使货币制度得到统一。 到了唐代,钱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开元通宝”的铸行,结束了自秦代以来以重量命名的钱币体系,实行以“文”为货币单位的宝文钱制,揭开了中国钱币史的新篇章。唐代时,金银铸币也开始进入流通。唐中期还出现了类似汇票性质的飞钱。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是指中原地区从朱温建立后梁起,接连更替的五个朝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十国是指在五代时期与中原政权对应的割据国家,分别是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十个地方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十分动荡,币制也较为混乱。这一时期由于铜材匮乏,各割据政权便用铁、锡、铅、合金铁等材料铸造钱币,质量低劣。 中国钱币铸造在宋代达到鼎盛。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之下,钱币铸造趋于规范:首先,钱币的名称由朝廷统一确定。宋代年号更迭频繁,每个皇帝更换一个年号,钱币的名称多含年号,即年号钱,这一命名方式为后代相承。其次,宋代钱币有不同的当值,出现了折二、折三、折五、当十等钱,适应了市场流通的需要。第三,在币材上,宋代采取铜铁并用的政策,不同的区域流通不同的钱币,出现了铜钱区、铁钱区和铜铁钱兼行区等,此外作为信用货币的纸币开始出现,并得以广泛应用。宋钱钱文书法颇为讲究,北宋钱文有楷、草、行、篆、隶五体,同一种书体也有不同的风格,大多铸成对钱,到南宋时钱文则逐步趋向同一。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地区商业繁荣,通行的货币是铁钱。由于铁钱分量重,价值低,使用极为不便,于是出现了具有信用兑换的票据——“交子”。“交”是交换凭据,合券取钱的意思。“子”是四川方言的尾音。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和流行的纸币,在货币史、印刷史、版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末至五代时期,契丹、西夏、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崛起,并长期与北宋和南宋鼎足而立。这些政权多沿用唐宋旧钱,自铸币较少。 明清时期基本上是银、钱并用的时代,银、钱比价波动很大。明朝中期因推行宝钞有几个年号很少铸钱,而清朝历代皇帝都新铸年号钱。清朝末期,中国的人工浇铸钱币工艺受到冲击,出现了机制货币,银元、铜元、银行纸币相继被广泛使用,方孔圆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P6-17


编辑推荐

方媛编写的《古钱币》以中国古钱币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古钱币的基础知识和流通背景: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古钱币的发展历史、古钱币的类型和铸造工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各时代主要的钱币类型及其社会背景,有利于读者以时代为框架,详细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的古钱币面貌。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红?古钱币 PDF格式下载



给爷爷买的 还没看呢


内容适合了解一些铜钱,不适合当工具用书


国家基金项目,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