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举贤新篇

陈秀伶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陈秀伶  

页数:

119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没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围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围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内容概要

  《举贤新篇: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  《举贤新篇: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为其中一册,选取了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事件;详细讲述了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书籍目录

一、恢复高考邓小平主持科教座谈会邓小平关注上报内参邓小平参与高考决策媒体公布恢复高考消息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二、考前准备中央确定百色为高考试点教育部编写复习大纲教育部采取封闭式命题高考试卷的印刷与分发三、各地分考对高考学生进行政审各行各业支持高考他们终于走进了考场考生走进大学校园四、全国统考教育部打破政审枷锁实行高考全国统一命题一切为了考生特殊学生走进校园

章节摘录

  媒体公布恢复高考消息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新华社消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  消息称:  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将分别注意招收表现好的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和农业科技积极分子。  将注意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并注意招收一定数量的台湾省籍青年、港澳青年和归国华侨青年。  同时,《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  社论说:  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影响中小学教育,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一件大事。各级党委必须重视招生工作,切实加强领导。  我们要把这次招生的过程,变成动员广大知识青年和在校学生更积极、更自觉地为革命学文化,走又红又专道路的过程。  为了保证招生质量,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  文化考试,是考查学生政治理论、文化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择优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一定要抓好。  在10月21目这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通过电波,把这一爆炸性的好消息,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  1977年的时候,插队知青刘洪声已经在句容农村当了7年的代课教师。  刘洪声平时养成了早起晨练习惯,在21日这天早晨,刘洪声在第一时间内,从村里高音喇叭播放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获得了恢复高考的特大喜讯。  刘洪声立即一路奔跑着,将这个重大的消息向一起插队的同学们传播。  而史国栋是从学校一位同事那里听到这个消息的,起初他第一反应是持怀疑的态度。待消息得到确证后,史国栋顿时产生一种“春天突然来临”的舒畅感觉。  史国栋说,心灵受到了非常强烈的震撼。并且,他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圆他曾经的大学梦。  姜启时也是在21日这一天,在新闻联播时间,听着屋檐下的有线广播播送的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在全国恢复高等院校入学考试的通知。  姜启时屏声静气,一字不落地听完广播,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招生,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一、劳动知识青年可以报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报名。  二、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入学考试。  三、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  四、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这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主要应试条件。  姜启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这一切在久违了10年之后突然来临,就跟做梦一样。  恢复高考的消息,通过国家各大的媒体发布之后,一下子搅动了整个中国,搅动了天下学子的心灵。  消息在中国飞快地传播着,带给无数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没机会的青年,尤其给身在农村的青年们一个巨大的希望,人们的命运和试卷再次联系起来,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  姜启时是个“老三届”,恢复高考这个消息,令他兴奋、激动,他仿佛听到了那熟悉的朗朗读书声,看到了久违的桌椅板凳。  全国人民,尤其是一个时期以来被严重耽误了前程的几代青年,受到了极大鼓舞,他们踊跃报名。当时报名要求参加高考的青年,年龄参差不齐。  姜启时已结婚,29岁,有一儿一女。他的妹妹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只有16岁。  这个高考制度给青年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不是看各项条件怎么样。恢复高考给每一个人平等竞争的权利,一下子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姜启时兄妹先后报名参加高考。  对于众多考生来说,十年废学,“知识越多越可耻”的观念,已深深植入不少人的精神深处,要让他们进行这样的考试,并非易事。  10年间,他们的手上,过早被镰刀和工厂的机器打满了老茧,对于考卷,对于知识,很明显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事物。  事实上,姜启时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报名参加考试的,心想“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考上了感谢这一机会,考不上也不怨谁。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调动了几千万青年学习的积极性,原来造成的“读书无用论”,瞬间被“恢复高考”的天籁之音一扫而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举贤新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