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小笛事件

山本禾太郎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山本禾太郎  

页数:

382  

译者:

赵建勋  

Tag标签:

无  

前言

记录文学(亦称“实录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有它的存在价值的。它不只是一种有趣的读物,跟目前泛滥于世的所谓“实话”也不属于同类。它不去为了有意思而添枝加叶和极尽夸张,只强调忠实地记录事实。与此同时,它也不是单纯的事件记录。拿犯罪事件来说,只把侦破过程和审判过程记录下来毫无意义。单单把材料抛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材料里加入有机的脉络,把人生记录文学化。我认为,《小笛事件》就是一部把人生记录文学化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犯罪记录文学。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写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是单纯的记录,而小说家写出来的东西即便能够成为小说,但对于事实的记录(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在很多情况下都叫人感到不足。记录文学的困难之处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一个犯罪记录文学的作者,山本禾太郎是非常难得的。山本禾太郎,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是继浜尾四郎之后,侦探文坛唯一的一个法律通、审判通。作为《小笛事件》的作者,他得到了难以入手的资料,准确地掌握了专门知识,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小笛事件》这本书,将作为日本犯罪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具有永久的保存价值。同时,我相信,由于小笛事件的特异性,加上作者叙述之巧妙,把它作为一本侦探小说来读,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内容概要

  突然一睁眼,出现在眼前的是白漆的天花板。  “对了,这里是监狱,自己是个囚徒啊!”广川那安详的表情骤变,愤懑从心头一阵阵涌了上来。  “冤案!”  ——可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字,能表现广川的心情吗?  麻雀的叫声已经听不见了,拂晓也变成了令人憎恨的拂晓。  自己根本没有杀人,却蒙上了杀人这个可怕的罪名,要被判处死刑。无辜的人就是服刑一小时都是不应该的,何况是判处一个无辜的人死刑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  不仅蒙冤受辱,还要被送上绞刑架,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吗?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山本禾太郎 译者:赵建勋

章节摘录

大门紧闭那天,雨下个不停。下午五点左右,大月多三郎的太太茂野女士拿着给三岁的小女儿田鹤子的牛奶和面包以及给五岁的大女儿喜美代的药,走出了家门。茂野沿着京都帝国大学(简称京大)农学院正门前的大马路一侧的杉树丛走到小笛家前面一看,大门上挂着一把锁。“特意给孩子们准备好送来了,没想到……”茂野感到有些失望,在小笛家门口站了好一会儿。小笛家两边都是没人住的空房,隔过北边的一所空房子虽然有户人家,但茂野跟那户人家不熟,不想去那里打听。杉树丛的另一侧,是通向农学院正门的大马路。茂野本来想拿着东西回家的,但转念一想,既然已经走到这儿了,还是打听一下吧,于是就去了小笛也认识的须原家。须原太太说,今天早上八点左右,福田太太的女儿有事来找小笛的时候,小笛家的大门上也挂着锁。“也许是到大丸百货商店去了吧。”须原太太说。没办法,茂野只好把拿来的面包和牛奶暂时存放在须原太太那里,并嘱咐她一旦孩子们回来,就把面包和牛奶交给她们。回家的路上,茂野再次来到了小笛家的门前,只见大门上依然挂着锁头。小笛经常把喜美代和田鹤子带回家,叫孩子们在她家住一两个晚上。每个月肯定有那么两次。白天带着孩子们出去玩儿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茂野没有见到自己的两个女儿,虽然有些担心,却也没太当回事,转身回位于下柳町的自己家去了。这是大正十五年(1926年)六月二十八目的事情。第二天,也就是二十九日,小笛家的大门上依然挂着锁。茂野还像昨天那样去须原太太那里打听,须原太太还是不知道小笛跟孩子们的去向。回家之前,茂野再次来到小笛家门前,站在大门一侧的安着木栅栏的窗户外边,犹豫了_阵之后,毅然把手伸进木栅栏,捅破糊在窗棂上的窗户纸往里看,结果什么都没看见——窗畔挂着一顶蚊帐,挡住了茂野的视线。茂野开始感到不安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笛事件》这本书,将作为日本犯罪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具有永久的保存价值。同时,我相信,由于小笛事件的特异性,加上作者叙述之巧妙,把它作为一本侦探小说来读,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江户川乱步山本禾太郎手里那支生花妙笔在小说与记录之间自由自在地穿行,生动地描写了这个怪奇事件。  ——森下雨村


编辑推荐

《小笛事件》:日本犯罪小说的扛鼎之作,直击日本司法界的漏洞和病态。江户川乱步绝赞经典《小笛事件》就是一部把人生记录文学化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犯罪记录文学。希望各位把《小笛事件》作为一本常备的书摆在案头。我是连梅雨期过后的阳光都照不到的一片落叶。中译本首次推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小笛事件 PDF格式下载



看宣传不错 买来看看 很期待


1926年6月,初出茅庐的山本禾太郎的小说《窗》获得了《新青年》杂志主办的侦探小说有奖征文二等奖。在评奖过程中,作为评委的甲贺三郎把《窗》贬得一钱不值:“这也算小说吗?”造化弄人,1927年,甲贺三郎发表《支仓事件》。1936年,山本禾太郎发表《小笛事件》。后来,这两本书被认为是日本战前“犯罪实录小说的双壁”。

《小笛事件》的确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它是由大量的口供、犯罪现场调查、鉴定报告、法庭辩论构成,几乎看不到虚构的痕迹。小说描写的这起案件,相比那些诡谲怪异的本格、变格推理小说,简单得甚至有些简陋。案件的焦点在于小笛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而且犯罪嫌疑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小笛的情夫、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的高材生广川条太郎。如果小笛是自杀,那广川将被无罪释放;如果是他杀,广川则要被判死刑。

大量琐碎的调查取证,喋喋不休的鉴定辩论,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山本禾太郎关注的不是推理结论,而是侦探过程。小说中没有福尔摩斯、波洛式的“神探”,罪行的认定必须要有无可辩驳的证据。作家对法医学鉴定及庭审辩论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血淋淋的事实叫人不寒而栗。

这是一起“疑案”,到最后不少疑点也还是没有解开。这不是作家的过错,因为在真实的案件中,由于证据的缺失,或是控方和辩方观点相悖,不可能出现虚构类小说中的“水落石出”。喜欢逻辑推理的读者,应该看一看《小笛事件》,书中对于同一个现象,有很多不同的结论,对人很有启发。

近几年,我们国家的“非虚构”文学也开始受到了关注,《人民文学》还专门开设了“非虚构”栏目。但由于国情的原因,有些作品不能发表,或者惨遭删节。今年,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都是十分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后者的全本至今不能出版,甚是遗憾。


初翻开《小笛事件》,还以为是一本普通的日本推理小说。待看了序言,才知道此书并非一本一般意义上的“推理小说”,而是一本以真实案件为基础改编而成的“犯罪实录”小说。对此一点,恐怕读惯了本格推理的读者会有些不适应。因为本书中并没有推理小说中那种围绕谜题诡计展开的情节铺陈和冲突制造,而是走一种类似于“记录文体”的路子,以对案件的实际叙述为主。所以,添油加醋的剧情渲染、夸张怪诞的不可能诡计,或是智力超人的侦探,在本书中都是不存在的。

那么,作为一本“实录”作品,这本书是否值得一看?说实话我开始有点担心,因为我知道现实中的破案过程不比侦探小说中的叙述,往往是枯燥和冗长的。反复的现场取证、并不有趣的尸体解剖、平淡的审判记录等等,都会让人昏昏欲睡。不过好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碰到太多我所顾虑的情况。作者显然也是深知记录文学的可能问题,所以在写作中尽量加以避免。对冗长的取证过程没有太多赘述,而是主要将叙述重点放在案情本身的“看点”上。同时,对事实加以文学化和小说化的处理,使之不仅仅是案件材料的堆砌。这个案件之所以受人关注,就是因为其有着“疑点”。围绕被害者平松小笛是自杀还是他杀,控辩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几位法医前后对尸检的不同看法,也让原本平淡的剧情起了波折,使读者有了继续阅读的动力。山本禾太郎更在此基础上,将被告广川的心态进行了细腻描写,引发读者的同情与共鸣。最后在法庭上,面对控方的咄咄逼人,辩方律师最后关头上演绝地反击,滔滔雄辩、慷慨激昂,令人读来也是心潮澎湃。这一段也是全书最有可看性之处。最后,全书以“沉冤得雪”的结局收场,也算是符合一般读者的心理预期。可以说,作为一本实录文学,本书写得还是相当吸引人的,可堪一读。

不过,本书也有很多被人诟病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全书直到结尾,都没有给出真正明确的解答,没有一个确切的“犯人”。这对于追求真相的推理小说迷来说,恐怕是无法忍受的。在书后附录的几篇评论中,这一点也被反复提到。既然被告是无辜的,那小笛是否自杀?她为何要拉上邻居的两个幼女同死?山本在书中提出了问题,却在最后只给了一个暧昧无比的说明“高山律师的职业道德不允许他把那个事实说出来”。所以,最后的结局成了一个皆大欢喜式的洗冤剧,而从推理剧的角度来看,那这种结局方式无疑是有欠缺的,因为它留下了太多未解的“谜团”。

所以,是否选择阅读本书,推理迷还是应该慎重考虑。不过,这并不妨碍本书作为一本优秀的犯罪实录小说的地位。


以本书为基调的版杀游戏正在当当网论坛推理悬疑版块火热进行,欢迎围观:****://bbs.dangdang****/thread-45220-1-1.html

本书装帧精美,手感舒适。樱花的黑白插图颇有宿命之感。附录中的照片和案件资料也都弥足珍贵

另注:本书根据历史真实案件记述,因此书评并无剧透泄底之忧


标题取巧了,用了横沟正史的一个书名。不过正如《东成西就》中洪七对欧阳锋说的那样:“你站的位置实在太帅了,我情不自禁地就踹了你一脚……”本书亦然,事件实在是太符合这个标题了,虽然是恶搞性的符合,用一下也不算错吧?而且作为在《小笛事件》之后出版的《恶魔吹着笛子来》,或许横沟正史真曾借鉴过前辈山本禾太郎的灵感也说不定(考虑到横沟正史喜欢家族灭门式案件,确有可能)

不过小笛并不是一根真正的笛子,而是一个女人。但她在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魔鬼附身。抛开本书刑侦报告似的叙事手法,把故事简单地临摹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变态恶女杀人后的自杀事件。当然,这里指的是按照作者的收集资料及当年定案的数据而完成的小说,理论上是最大可能地还原了真实案件

在流行犯罪及鉴证实录的今天,再来看这部在日本曾被誉为“犯罪实录小说的双璧”之一的作品,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精确的考据历史。而本书的体裁虽说选取了类似于报告文学的记录形式,容易流于枯燥,但这却也是最忠实于真实案件的写法。如果放在当下,且不说四条人命案,仅凭被告与近乎他母亲年龄的女子(及其女儿)有染这一点,就不知能做出些什么文章来(更别提那四具死尸包括了两名萝莉、一名御姐和一名人妻了)。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的日本文风还是相当严谨的,即便是刑侦小说也是一样,只是对案件的翔实记载,不涉于乱——仅仅从这一条来说,本书的价值也远在许多打着推理悬疑旗号的当代小说之上

案件本身惨绝人寰,身为检控方和律师,都在有着重大嫌疑人的前提下还在力求打破重重谜团。除了力主被告清白的律师和法医,这里还要赞扬一下当时的检控方,包括检察官和第一位解剖尸体的法医在内,直到定案之时、甚至多年之后,仍然对案件本身的宣判存疑,且坚持自己的论断。对错且不拘,比起某些案件被草草结束的社会现实来,这种已经几乎成为历史的、严苛审慎的专业态度还是值得深深赞赏的

书中大量充斥着详细的案件相关实录,几乎到了巨细无遗的地步,间接穿插了一些心理描写和场景重现,也多是根据被告的日记整理而成。因此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完整的犯罪侦缉档案,既有公理,又有人情,法律和正义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为当年轰动的事件划上了令人满意的休止符

但,不得不声明的是:虽然这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而且最后也得出了结论定了案,可事件的真相,到底有没有还原?因为年代等各种原因,还是不能妄下定论。与书中高山律师的看法稍有不同的是(这是我的版杀扮演角色啊,竟然有异议,笑):广川的杀人动机其实仍然是存在的。如果小笛强迫他出钱或与千岁结婚,这是潜在的危险,也许妇人的逼迫最终会触动懦弱者的临界点,导致他出手杀人。当然,这里说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或许恶魔化身为小笛,鬼使神差地杀人后自杀;也或许真正的恶魔并没有吹着笛子来,而是把所有的知情人都杀害了,自己得以逍遥法外——那,却也在本书之外了


真实案例与推理小说——评《小笛事件》

山本禾太郞的《小笛事件》直接取材于真实案例,这在文学史上并不稀奇,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司汤达的传世名作《红与黑》。不过,《红与黑》的着眼点却并不是案件本身;而在以讲述案件为主题的推理小说当中,却又很难见到直接取材于真实案例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大多数推理小说作家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闭门造车,并不屑于去描摹真实案例;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真实案例往往没有太多的机巧,如果像司汤达那样着眼于人性的其他方面还好办些,但是如果是讲述案件故事就很可能枯燥无味,想要出彩很不容易,作家们当然不喜欢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而山本禾太郎和他的《小笛事件》的出现也证明,要想把一个真实案例写得精彩好看绝非易事,要有一定的功力才行。而山本就在《小笛事件》中证明了这种功力。
《小笛事件》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如果要我来写——作为一个尝试过写小说的人,我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来写,我可能只能写出个中篇小说,只针对案件里的法医鉴定做做文章也就罢了,因为这是整个“小笛事件”的核心部分,而且还可能写得枯燥无味;但是山本却不仅写了一个长篇,还把案件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并且写得很精彩,这就是大师的风范了。
我想山本之所以能把这个简单的故事写得这样吸引人,是和作者在司法方面的造诣分不开的。一个非常细微的事物,也许只是一句看似不相干的说法,作者也会指出这句话对于嫌疑人是有利还是不利的,并且会分析出这个细微的差别会对案件走向产生的影响。当然,山本的素材来源于真实案例,似乎并不需要有什么创造力和想像力,但是这里面仍然需要两种功夫,一是对案例当中的事物的取舍能力,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用来讲故事;二是组织能力,真实案例往往只存在于案卷之中,只以文字的形式分散的存在,而作者则要把这些分散存在的刻板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化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功夫,的确非常人所能。
除了让这个故事引人入胜之外,山本还把它写得很深刻,但是作者又把这种深刻隐藏得很深。在整个故事里,法医的鉴定对于嫌疑人的生死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法医们却又是各执一词。在这里,科学和人性居然就成为了敌人,这不能不说是对科学的一种讽刺。


配了一张模模糊糊的尸体现场照片,加之是真实事件,读起来令人不寒而栗。


本人是推理侦探小说迷, 看的书多了,实话说这本不值一读


书还未看,听说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成的,怕怕。赞一个卓越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昨天下单,今天就到了,飞快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