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在旅途

少君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少君  

页数:

276  

前言

当今世界,东西方的文化融合己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纵观全球,正是因为移民浪潮的归去来兮,一个民族才得以迅速吐故纳新,在交流与磨合中不断强大。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道路尤为艰难而曲折,更伴有耻辱的血泪。追溯华语移民文学的历史,以北美为例,最早有书面文字记载的是19世纪中叶的诗歌和民谣,代表作为张维屏的《金山篇》(1848—1852)和黄遵宪的《逐客篇》(1882—1885)。前者描述了早期华人美好的美国梦,后者表达的却是美国梦在现实中的幻灭。到了20世纪初,人们认为庚子赔款中旅美小留学生容闳写的《西学东渐记》为最早的华语留学生文学。再后来,出现关于海外华工的文字记录是1905年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出版,作者化名为溯石生的《苦生活》,被称为是“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另一部晚清域外题材的小说《黄金世界》,1907年刊登在《小说林》杂志上,描写的是旅美女工的惨状。再后来,便有吴研人的《劫与灰》,写的是“卖猪仔”到国外又回到家乡的惨痛经历。以后人们在美国“天使岛”的牢房墙上发现了许多用中文写下的诗文,成为早期移民情感的直接抒发。 “五四”运动之后,虽然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文学,但当时的国内文坛却已有相关的域外题材的优秀作品问世,如诗人闻一多的《洗衣歌》,老舍先生的《二马》,蒋梦麟的《西潮》以及郁迭夫的留日小说等等(20世纪40年代又有钱钟书写的《围城》)。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海外留学浪潮。当年留学欧洲的作家有:徐志摩、老舍、巴金、林徽因、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戴望舒、许地山、钱钟书等,他们不仅在海外有精彩创作,而且从欧洲带回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人道主叉。当年留美的作家则有:胡适、林语堂、粱实秋、冰心、曹禺、闻一多等。胡适从西方拿来的新文化,正感应着“五四”时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他的哲学和文学思想整整影响了一个世纪。构成现代文学的另一批重要作家就是当年的留日学生,他们是鲁迅、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等,海外生涯及创作时于他们的意义无疑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重要起点。 海外的华文文学创作,直到20世纪中叶才真正具有了自己的规模和声音。以北美地区为代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不少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学有专长却家国如梦,笔力雄健且思虑沉重,当时由林太乙主编的《天风》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留学生的作品,主题多徘徊在“去”和“留”的挣扎,可说是海外“留学生文学”的初试啼声。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掀起“出国潮”,涌出一批年轻而成熟的作家,于是有了以於梨华、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的“纽约客系列”,其作品充分表现出留学生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在“无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与抗拒”的文化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事业、国家、爱情、婚姻的漩涡中走到了移民文学的前沿,并创造了海外华语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以旧金山“天使岛诗文”为发轫而形成波澜的“草根文学”也成为美华文学的重要一支。其特质就是表现几代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的华人在美国的拼搏中所经历的血泪悲欢,以黄运基为代表的“金山作家群”的创作,既与60年代勃兴的台湾“留学生文学”浪潮中所描写的中国知识分子漂流异域的那种“离根的乡愁”有精神内涵上不同,也与后来80年代兴起的新一代移民文学中“自我放逐”的文化挑战迥然有异。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海外“新移民文学”逐渐成长壮大,尤以北美文坛阵容最为强大,被誉为是“美华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迭121.17万人,可谓百万大军乘桴于海,移植在异国他乡。他们带着自己纷繁各异的经历和沧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扑入这全新的国度,其感觉之敏锐可谓纷纭复杂、跌宕起伏,或许是时代的变化,或许是|心智的成熟,比诸上一代作家,在汹涌而来的美国文化面前,他们显得更敏感更热情,同时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辩精神。他们减却了漫长的痛苦蜕变过程,增进了先天的适应力与平衡感;他们浓缩了两种文化的隔膜期与对抗期,在东方文明的坚守中潇洒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们中很快就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创建的作家和写作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闻到东西融合的气息,也能观览到“地球人”的视野与感觉。 毫无疑问,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在海外的华文文坛已经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群非常奇特的作家:职业各异,贫富不均,不为名利,只为灵魂。从雪山脚下的瑞士小镇,到郁金香盛开的荷兰都城;从北国枫叶的加拿大,到墨西哥湾环抱的北美海岸,只要有华人打拼的地方就有汉字创造的文学!文学,真正是一种最奇特的生命。有灵魂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长、结果,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战的土壤,文学则更顽强地为历史与现实留下一丛丛鲜活迷人的奇葩。 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先是有上世纪90年代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的草创发轫期。90年代初期,以查建英、苏炜、闰真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为先声,之后有严歌苓、张翎、虹影等的扛鼎之作诞生,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到了21世纪初,无论是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具有自己成熟的个性并出现其代表性作家。 除了小说创作上的突出成就,海外的移民散文也收获甚丰。可以说散文随笔的创作在海外拥有着最广泛的作者和读者群。由于海外生活天地的宽阔和情感的自由,抒写性灵的文字就尤其精彩纷呈,作家们不拘泥在乡愁的怀恋和精神上的何去何从,而是在极其纵横深入的领域表达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的认知和探索。 这套《世界华人文库》,首批推选的作家以北美文坛为聚焦点。书目包括:王鼎钧、刘荒田、张宗子合著的《小品接龙》;陈瑞琳编著的《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少君的《人在旅途》;施雨的《归去来兮》;宋晓亮的《心的驱动》;融融的《感恩情歌》;陈晚的《美国男女》;依娃的《我的乡村》;冰清的《美味人生》;王威的《纽约手记》等,可说是海外移民生活多方位的呈现。 回首百年沧桑,纵看百年耕耘;百年孤独,百年收获。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长河对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战”、“交融”状态中递进成长,对内则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它的可贵,首先在于解放心灵,卸下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负,因此能坦然面对外部世界,并冷静地回首历史。这些作家,不仅仅是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更有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历史造就了新的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国人,就必然造就一代新的移民文学。 曾几何时,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在历经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之后,随着滚滚分流的炎黄子孙,呈现出色彩绚烂独特的区域性创作特征。神州本土文学的发展,在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下和历史反思的风暴里聚合成一股乡土沉重、都市粗粝的文学主流,海峡对岸的文学创作,半个世纪来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坛上常常是昙花一现、思潮迭换,物质的迅速丰富使作家的笔端无法沉重,而时空的局限又不能真正探索民族的精神苦难。当我们再把目光移向“东方之珠”时,又会发现香港的文坛则是大都市的情调配合着商业运作的快餐脚步。历史的发展真是奇妙,正当神州文坛苦求突破、港台文学茫然无归的时候,人们却突然发现:执华文母语写作的移民作家竞悄然遍布了世界各地,而且展现出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盎然生机。 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学思潮,移民文学的路途还将坎坷漫长。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朵朵奇异而清澈的长河浪花,毫无疑问地正在为中国文学的洪波巨浪提供着一股来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义无远弗届。 2010年7月10日于美国休斯教

内容概要

  如果说少君的小说是一幅阔大而随意的写实画,是原生态的略显粗糙的模具,那么少君的散文则是精雕细琢的纤秀的玲珑塔,而呈现出的则是长天绿水、花光百里的风情画。

作者简介

少君,壮男,据传只昏过一次;二十多年前浪迹北大未名湖畔,冒牌“物理学士”;后混进王府井某报,以言惑众;八十年代脱离组织,擅自移居美洲,窃得方巾一顶,假名“经济学者”招摇过市;为生计被迫做过记者、工程师、教授、商人,现则装模作样地抄书码字。

书籍目录

微软西雅图 最忆是杭州 浪漫巴黎 品味长沙 相会丹佛 怀念南昌 文学的亚特兰大 失去记忆的北京 方寸之美列支敦士登 七佛圣地蜀彭州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到过这个世界上许多的城市,虽然它们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但西雅图却是让我很想再去的城市之一。特别是女儿安娜,她书桌上的那张两岁时在西雅图微笑的照片,让她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常常问我:我们什么时候再去那个地方? 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再去那个地方——那里不是威尼斯,但处处可见湖泊海洋;那里不是纽约,却住着世界的首富:那里不是巴黎,但浪漫的气氛却丝毫不逊于任何地方;那里是女儿童年的一段记忆,是一个因电影《西雅图夜未眠》而声名大噪的城市。我们无法忘记,那满街的艺术品、雕塑、喷泉和一片片漂亮的磁砖墙壁:也无法忘怀那每个街角都存在的咖啡店,那空气中飘浮着的咖啡香醇,那调和着咖啡独特香气的音乐……今年,当安娜十岁的这个暑假,我们全家毫不犹豫地登上了飞往西雅图的班机……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在孩子们兴奋的欢呼声和蒙蒙的细雨中,我们再一次见到久违的西雅图,这让我不禁想起当年在看《西雅图夜未眠》时的激动和感慨。 《西雅图夜未眠》讲述的是一个丧妻的男子久久沉浸在痛苦中,在他的小儿子的帮助下通过全国广播的谈心节目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伴侣。这个故事十分浪漫,甚至有脱离现实的色彩,然而贯穿影片中的那一股淡淡的哀愁,一丝浅浅的温柔,那无穷无尽的爱意。却使观众能完全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气氛中,为主人公或悲或喜。当影片结尾父子两人离开帝国大厦,而女主人公安妮站在寂静且空无一人的顶层时,观众无一不被感动,为他们的错过而伤感,但接着柳暗花明,儿子又带着父亲寻包回来,使有情人终于见面,真可谓是一种缘份。虽然影片像很多好莱坞大片一样离奇而充满幻想,但很多观众依然愿意去相信它是真实的。汤姆•汉克斯将一个中年丧妻而郁郁寡欢,对儿子充满爱意的成熟男子的性格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不仅记住了这个美妙的故事,同时也记住了电影中那个花光水色的美丽城市——西雅图。 在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常被称为绿州,而华盛顿州州府所在地西雅图,则被称为常青城。顾名思义,青者绿也,而常青,即四季皆绿。西雅图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各地,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而在环绕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树木蓊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少君的城市散文,有一种特别的气韵,不是西洋镜般的眼花缭乱,不是贸然的惊喜和悲叹,而是追寻着历史文化的脚印,应和着自己多年的心理积淀,在老友重逢般亲切中徐徐前行。文字的激越中饱含冷静,卑亢无痕,超然宽怀。  ——陈瑞琳(美国华文文学评论家、国际新移民笔会会长)


编辑推荐

读少君编著的《世界华人文库:人在旅途》,先声夺人的是他那些浓彩重抹的城市评语。习惯于起点与终点飞行的少君,穿越异国他乡俨若如履平地。面对千山万水,他的目光总是敏锐多情,思维旋转,情感飞溅,他能在最短的时空里把自己善感的心汇流在他乡丰饶的人文自然环境之中。他的城市散文,有一种特别的气韵,不是“西洋镜”的眼花缭乱,不是贸然的惊喜和悲叹,而是追寻着历史文化的脚印,应和着自己多年的心理积淀,在“老友”重逢的那般亲切中徐徐前行。他的思绪,激越中饱含冷静,卑亢无痕,超然宽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人在旅途 PDF格式下载



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尤其介绍丹佛、底特律等城市,让人大开眼界,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