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胡福
2009-12
敦煌文艺出版社
刘占远
191
胡福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时代,唐娴就生活在这个时代。由于胡福总是沿着“玄林”后面的小径为小村的人们带去福音,人们非常敬畏他,据说大凡在这个世界上祈福未来的人都是由他带到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去的。然而,随着那条小径的消失,原来熟悉而神秘的胡福在唐娴的眼前消失了,是他带走了唐娴家所有的亲人,于是,她决心寻找到丢失的胡福。在寻找胡福的日子里她遇到了厄休拉,得知她也在寻找胡福,她们自认为寻找的是同一个使者,于是踏上了一条充斥着荒唐变故的道路。在路上,她们遇到了自认为是胡福的人,胡福的马车带着她们去寻找由追寻幸福而丢失的故乡,然而,故乡在哪儿?故事的核心意在唤醒人们在寻求发展的惯性下我们丢失了什么?本小说的特色在于形式全新,个性突出,人类性、哲理性,以写实进入荒诞,一种寓言式的批判。
刘占远,1955年生于北京顺义。油画家,心理学硕士。做过农民、工人、编辑及教师。自幼喜欢绘画与写作,几十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发表了《亦庄蓝领》《海归创业中关村》等报告文学作品,亦有《旅伴》《白猫》《中国城市批判》等短篇小说和专题评论散见于报刊杂志。多年在两个领域的创作探索实践,形成了特立独行、自由无羁的艺术风格和不趋世风的视角。
唐娴小的时候被锁在家里修读书经之类,囿于唐姓乃属书香世家,虽家财无几,但依靠两世教书先生的积攒,生活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能让唐家自豪的是,唐家的院门外是一道高高的挂着水锈的白墙。这道白墙的顶端设有高耸的雕花饰物,下面有整整齐齐的由黑框包成的一道小门,小门的边上伸出几只黄中带紫的丁香花,近几步,就是青石砌成的河岸,河水总像一面镜子那样反映着这道白墙从来没有被风吹皱过,绕过那里才能看到那条通向外面的小径。这显然是唐家的标志。除了这个特点外,就是家里的各式存书:为人修道、数理计算、说文解字、天文黄历、占卜爻卦、医药典籍,无所不包。只是唐家无男儿,娴父也就将女儿培养为盼,期待以后能继父业。母亲虽慈,与读书人为妻自感到育人的使命,就是男人不告诫在三,她也识得学习关乎未来的重要。终日陪在女儿身边,砚墨背书,母女两个欢乐于摹得一个好字,背熟一篇经典。间或照看那条护院的黄狗。有时她也对着黄狗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像唱歌那样,那条狗闪动着眼睛似乎在思考,有时索性就疲倦地闭上,只有苍蝇落在上面才不耐烦地眨巴一下。唐娴几乎没出过门,那只黄狗是她唯一的朋友。每每父亲布置好作业,将书笔包裹挎于肩上出门时,都要叮嘱母亲监督女儿习字作文。一个女孩家却也没有什么不安分,日子照常进行着。突然一日的中午,远远地传来笙管之音,那悠扬之声由远及近,尤其唢呐吹得最为响亮,那条黄狗追出门外狂吠不已,唐娴随即放下笔墨也追了出去,她看到前面一簇乐手吹吹打打悠然向前,脚下踩着白色的纸钱,最前面隐约可见像是一座金色的宫殿在缓缓移动,出于好奇她还是跟在后面,这时一个蓄着络腮胡须的人,搭着布麻兜赶来,将散落在地上的纸钱捡起来又装进了布兜。他见到唐娴咧着嘴笑了一下,又歪着头看了看,格格地笑起来,唐娴只管低头不语。她被他吓坏了,连那个黄狗也只在一边失声地叫着,等母亲赶来,才算给她解了围。母亲毕恭毕敬地叫了一声:“胡福,又是哪家人仙逝了?您有很久没到这边来了。” “一个姓郎的贵妇人,在降世她的贵子时血崩了。”胡福答。 “那,你知道她在那边儿被安排在什么地方?”母亲问。 胡福看来急着想走,就随便说大家都是平等的,临走时告诉母亲会得到一个外孙。母亲听了,迟了很久才向胡福告别,但他很快就消失在那盘树丛后面。这只是偶然的一瞬间,却给幼小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显然心事沉重,回家的路上,即便树荫下传来喧闹的溪水声也没有使她激动,尽管这是第一次发现这里的快乐。 那天晚上,唐娴久久不能人睡,耳畔不停地回响:不知是蟋蟀的欢唱还是胡福那伙儿的笙箫。她像看到了街上由喧闹的鬼魂组成的乐队在堂皇过市,那些家伙身体发亮在由暗红色的火光铺成的景象里欢快地跳跃狂舞。她发现只有胡福那个络腮胡须的男人是真切的,他在不住地向天空抛撒闪闪发光的金片,每一次都博得欢呼,他是街市上的主角。其他的家伙,尽管他们狂欢的厉害却没有记住他们的形象,因为她熟悉了胡福,她开始认识这个家伙。这一夜,她紧张极了,紧紧地将被子裹住头,偷偷地观察着外面的场景,生怕让胡福看到,她希望知道胡福这个秘密,却又对胡福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物充满畏惧。 第二天,母亲要她习字,她却呆呆地望着前面的天空出神,母亲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唐娴没有做出反应,于是便将手拭向她的脑门,看唐娴没有发热,便问:“你怎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