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样爱你才对
2010-8-1
万卷出版公司
【美】德博拉·布鲁姆
202
江水东
无
早春时节,亨利维拉斯动物园里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可见乌黑的枝桠和灰蒙蒙的地面。中西部偏北的这些地方,冬天仍然迟迟不肯离开。已经是四月天了,枝头的蓓蕾才有那么一丁点儿的绿意。绿色的草地早被冰雪霜冻摧残得只剩下米黄色的草茬儿。凛冽的寒气把动物们闹腾得不得安宁:两只狮子在围起来的林地里走来走去,一只灰熊在岩崖上徘徊。不管怎么说,这个动物园不大,走得快的游客从爬行动物馆走到猿猴馆也就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而这差不多就是这个动物园的长度了。
作者:(美国)德博拉·布卢姆(Deborah Blum) 译者:江水东
第1章 什么时候应该亲昵宠爱,什么时候应该纪律严明第2章 应该把孩子看做一张白纸,逐愁一张格纸第3章 为什么聪明妈妈有个笨孩子,笨妈妈有个聪明孩子第4章 母乳和妈妈的拥抱,哪个足孩子成长必需的条件第5章 什么时候应该随叫随到,什么时候应该保持距离第6章 父母和朋友谁教出了孩子的好人缘第7章 妈妈和爸爸,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更好第8章 亲生父母一定比其他人,更会爱孩子吗后记 爱与伤害的交织
插图:还有两位纽约的研究人员,戴维·利维(David Levy)和洛蕾塔·本德(Loretta Bender)也开始产生了同样的关注。和巴克温一样,本德也在贝弗医院工作,是新成立的儿童精神科的主任。她的许多病人都是孤儿院的孩子。她在文章中写道,这些孩子被人际关系彻底搞懵了,总是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孩子们编织出来的世界要么怒火冲天,要么充满了冰冷的死寂。如果这就是孤儿院抚育孩子的方式的话,那么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都不像是正常的孩子。利维的研究兴趣在于亲子关系的另一端。自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决心研究那些被华生指责为保护心过重的母亲。他想做个极端的对比:把由母亲寸步不离地照看的孩子与孤儿院的孩子相比较。他发现,在父母的羽翼下,有些孩子的确非常不快乐,有些孩子绝望之余总想离家出走;有些变得沉默寡言;还有些非常傲慢。而他研究的弃儿要么沉默,要么绝望,同时这些孩子通常是失魂落魄的。许多孤儿都学会了一些古板的礼节。这些弃儿,尤其是那些在孤儿院里待了很长时间的孩子,在聚会上只不过是一群彬彬有礼的陌生人而已。他们的举止无可挑剔,而内心世界却完完全全为冷漠所盘踞。
《孩子,怎样爱你才对》:当孩子生病时,将他独自留在儿童病房,固为你怕妨碍医生的治疗。当孩子上学后,对他的成绩不作评价,因为你不想让他过于骄傲。当孩子哭泣时,选择视而不见,因为你怕宠坏他。当孩子入园时,将他长托,因为你想早早锻炼他的独立性。没有人故意伤害孩子,但伤害却在不断上演。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心理学家哈利·哈洛穷尽毕生努力。逆流前行,用一段近乎残忍的心理学历史,一个爱与恨交织的残酷真相,击碎曾经难以撼动的权威观念,带来最光明与温暖的教养变革。宝宝哭了,抱还是不抱?一段跨越世纪的心理学之争,为所有孩子带来最正确的爱。德博拉·布卢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席。1992年,因其有关灵长类实验与伦理问题的报道荣获普利策奖,并因此写成其第一部著作《猴子的战争》(The Monkey Was)。她的第二本著作《性与大脑》(Sex on the Brain)入选《纽约时报》优秀图书。《孩子,怎样爱你才对》是作者的最新佳作,荣获《出版人周刊》最佳图书奖。
无
也许你的一言一行早已对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很多家长都没发觉
又好又便宜,儿子喜欢!
看的出作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收集了大量资料,读完后可用字概括:深受启发,终身难忘!相信这部书会给我今后的行为带来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
看了内容简介,为了书中的某些内容买的。
失望···
哈洛的实验像一颗子弹直击你的心脏。你可以从伦理的角度来批评他,他的实验是有些残忍。但是实验结果就像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你眼前,你不能不正视:爱有的时候比食物更重要。看看79页那只伸长脖子去够铁丝妈妈身上的奶瓶时仍紧紧抓住心爱的绒布妈妈的小猴子你对这个结论就不会有丝毫质疑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抱儿子的次数增多了。他一定想不到,这得感谢两个人,一位叫哈利·哈洛另一位就是本书的作者德博拉·布卢姆。
都是大家熟知的东西。讲的还是六十年代的实验和发明。网上买书的风险就在于此啊
是一本传记 里面介绍的内容没多大用 在网上都能找到 建议别买
写得不错,但总觉得翻译地不是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