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依是旧沙鸥
2012-8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乐黛云
281
193000
无
《长天依是旧沙鸥——散文杂感》由乐黛云著:天涯何处望神州?但记
初心任自由。雾海尘沙都历过,长天依是旧沙鸥。这首诗使我深心感动。半 生漂泊,追求的核心唯有自由和真情。为此历尽雾海尘沙,始终不悔。回首
往事,星星点点,倒也可以连成一片。《长天依是旧沙鸥——散文杂感》选
录的64篇短文,如果说有什么价值,那就是其真,是其全无伪饰,多少透露 出历史深处的某些信息。
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兼任教授;曾任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5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7年,自1989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至今,现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编中法合办的《跨文化对话》杂志。曾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西方文艺思潮”
写在前面 乐黛云
父亲的浪漫
母亲的胆识
伯父的遗憾
我的初中国文老师
最初接触美国文化和美国人
他们战死在山城
故乡的月
我从小就喜欢面对群山
美丽的巫山神女和山鬼
怀旧与乡愁
别了故乡,别了山城
1948年的北大中文系
人生变奏
我的“文化大革命”
蜻蜓
我的五字人生感悟
80岁感言
美丽的治贝子园
忧伤的小径
何时始终,何处去来
美国第一印象
在伯克利的日子
突尼斯国际会议随记
世纪末访意大利
我与文化热
天台苦行者
奇人杜亚泉
我与《跨文化对话》
新文化的早春第一燕
小的是美好的
上海大众文化一瞥
人类第三个千年的目标
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想到林语堂
走出现代性的陷阱
复仇与记忆
小议知识私有
灯谜漫谈
读经与解经
中国摄影家的镜头
小粉红花
小论《人间草木》
“孤独”种种
回忆一个难忘的春节
微笑及其他
幸勿一棍子打死
献给自由的精魂
奋斗叛逆殉道牺牲
怀念马寅初校长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
大江阔千里
永恒的真诚
一个冷峻的人,一个热忱的人
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
见证比较文学先贤的国际友谊
心灵沟通的见证
白马湖畔的教育先辈
沧海月明珠有泪
黑水洋上的歌声
绝色霜枫
死神与他擦肩而过
纪念英年早逝的史成芳
魂归朗润园
魂满夜郎:追念鸿儒
父亲的浪漫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直是一个追求浪漫之人。20世纪20年 代,他千里迢迢,跨越崇山峻岭,到北京来投考著名的北大英文系。 他曾接受过胡适的面试,但胡适嫌他英语口语不好,有太重的山城口 音,没有录取。他一气之下,就在北大西斋附近租了一间公寓,坚持 在北大旁听,当了四年北京大学英文系的自由旁听生。他告诉我当 年北大的课随便听,他只听陈西滢和温源宁的课,虽然对面教室鲁迅 的讲堂人山人海,他也从不过问。 他不缺钱。祖父是贵阳山城颇有名气的富绅兼文化人,写得一 手好字,收了好些学生。据说他痛恨自己的先人曾是贩卖鸦片的巨 商,立志改换门庭,除一个儿子继续经商外,将其余四个儿子都先后 送到北京。后来,一个是清华大学首批留美学生,学化学;一个送到 德国,学地质,后来多年担任北大地质地理系系主任;还有一个学医, 是抗战时期贵州名医;只有父亲学文,颇有游手好闲之嫌。但父亲并 不是一个纨绔之人。记得1976年他和我曾到天安门左侧劳动人民 文化宫,去向周恩来总理遗体告别,他一再和我谈起1924年,他到天 安门右侧中山公园悼念孙中山,并步行送孙总理遗体上碧云寺的情 景。他对两位总理都深怀敬意,曾对相隔五十余年的东侧、西侧两次 悼念,不胜唏嘘。但他却始终讨厌政治,只喜欢读济慈、华兹华斯 的诗。 1927年,他“学成”还乡。同学中有人劝他去南京,有人劝他去 武汉,他都不听,一心要回家乡,建立小家庭,享人间温暖,尽山林之 乐。据他说,途经九江,曾遇一位革命党人,好意劝他参加革命,不想 他游庐山归来,这位革命党人已经被抓进监狱,这更使他感到政治斗 争的残酷,而更坚定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决心。 回到贵阳,父亲很是风光了一阵。他穿洋装,教洋文,手提文明 棍;拉提琴,办舞会,还在报上骂军阀,都是开风气之先。他又喜欢和 教堂的神父、牧师交往,练练口语、换换邮票、看看杂志、喝喝咖啡之 类。“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为此吃了很大苦头,说他是什么英国特务 的高级联络员等等,经过多次“触及灵魂的批斗”,后来也就不了 了之。 父亲当年回乡最得意之事就是娶了比他年轻十多岁的我母亲, 她是当年女子师范艺术系的校花,从此筑成了他多少年来朝夕梦想 的温馨小家。 祖父去世,五兄弟分家,父亲放弃了其他一切,只要了 祖父晚年刻意经营的小小后花园。我记得当时的“乐家大院”是一座 很长的大建筑,横穿两条街:大门开在普定街,后花园出口是毓秀 里。房屋有五进:第一进是办公待客的地方;第二进是祖父的书房, 这两处后来被改建为伯父的临街的诊所;第三进是祖父原来的起居 室,祖父去世后,设有乐氏祖宗的牌位,由祖父的姨太太掌管,每天按 时进香、敲磬、祭祀;第五进是一些破旧无人居住的旧房。穿过这些 荒凉地带就是后花园。 花园里原有一座带飞檐的旧楼,挂着“湘雪堂”的牌匾,有许多玉 兰花、紫荆花和古老的银杏树,还有一口养金鱼的大石缸。父亲对这 个花园进行了彻底改造,他买来许多外国建筑和室内装饰杂志,自己 设计了一幢美丽的小洋楼。那还是30年代初期,在贵阳确是绝无仅 有。父亲对自己的杰作满意极了!他常常举行周末家庭舞会,宾客 云集,华尔兹、狐步舞、探戈都从这里传播开去。他们在里屋舞兴正 酣,我们几个小孩则在外屋把准备好的糖果点心吃个够! 这是父亲一生中最快乐的几年。可惜好景不长,政府决定要新 修一条马路,通过毓秀里,直达体育场。后来父亲告诉我,曾有人来 联系,说是只要自愿出一点“捐赠”,马路就可以绕开一些,不一定从 父亲的花园穿过。父亲认为如此公然让他行贿,简直是奇耻大辱,不 仅拒绝,还把来人大骂了一顿。据说原来计划修的马路并非像后来 那样,就是因为父亲坚决拒绝行贿,惹恼了父母官,一条大路硬是从 我们的花园中央蛮横地穿了过去。花园中的这个厅、那个楼,当然全 都拆得七零八落,林木花草更是一片凋零。父亲已不再有钱将破损 的花园修复,只好将房子和地皮都交给当时正在发展的“信谊药房” 经营。相约八年内由他们使用,八年后他们占有一半,交还父亲一 半。父亲的洋房、洋梦、洋生活就此结束,留下的是他对政府官员的 痛恨。记得那时我们每年必须亲自到官府去交“地价税”,父亲说这 是他最难以忍受的苦痛,让我替他去。我还没有柜台高,什么也弄不 清,常被大小官员们呼来喝去,每次都是气冲冲地返回家。父亲总是 安慰我说,你就当去一次动物园吧,狮子老虎对你吼,你也要去对他 们吼吗? 卢沟桥事变之后,贵阳这座山城陡然热闹起来,市街摆满了地 摊,出售逃难来的“下江人”的各式衣服杂物;油炸豆腐、江苏香干、糖 炒栗子、五香牛肉的叫卖此起彼落。一到傍晚,人群熙熙攘攘,电石 灯跳动着小小的蓝火苗,发出难闻的臭味。我却欢喜和母亲一起在 闹市中穿行,一边看,一边吃个不停。可惜好景不长,大约是1939年 末,政府下达了学校疏散的命令,父亲所在的贵阳一中奉命迁到离市 区十余里的农村——乌当。先是在一个大庙里上课,后来又修建了 一些简陋的草房;教员则挤在租来的民房里。父亲仍不改他的“浪 漫”,别出心裁地租了一座农民储粮的仓库,独门独户,背靠小山,地 基很高,面向一片开阔的打谷场。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