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大太行
2012-3
山东画报出版社
王怀中,沈琨 编著
419
420000
《地域文丛:风雅大太行》在写作中,参阅的书籍和有关文献资料较多,有的在揉于正文中已注明,但一些星散的、片断的,则难以一一表列,另有一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借《地域文丛:风雅大太行》出版之际,一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的资料和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错误的地方在所难免,恳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太行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我们始终对这座养育了我们的母亲山,怀着一种挚爱、赞赏和敬畏的感情,写一部反映太行山风貌的“全书”,是我们早已萌生的想法。以期让人对这片拥有广袤之地域及其深厚之文化底蕴的大山,有更全面直观的了解,也有利于消除某些认识上的偏颇和浅尝辄止。于是,我们商定友情写作,来实现这一夙愿。我们历时两年,在搜集大量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拟定了写作提纲,按章节分头撰写,全书分十三章: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十、第十二,及第七章
之半数,为王怀中撰写;第三、第四、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三,及第七章
之半数,为沈琨撰写。后又相互补充、修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浑然一体的初稿。此时,适逢王辅刚同志为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主编<地域文丛》丛书,《风雅大太行》正是一部探究和演绎太行山地域文化和精神风貌的作品,被列入了这套丛书之中,我们甚感欣慰。
王辅刚,山西省襄垣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经济系。现任长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中共长治市郊区区委书记。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强县论》、《实践与思考》、《麟绛华章》等。在多年地方工作中,注重对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扶持,曾荣获2009年度山西省十大文化创新人物称号。
王怀中,山西晋城市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先在长治二中任教,后历任《长治报》编辑组长,长治市党史办副主任,长治市档案局副局长,长治市地方志总编、主任,中共长治市委副秘书长、统战部长,政协长治市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已结集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山西关隘大观》《上党史话》、《三晋石刻总目·长治卷》等书。参与编写的有《飞腾的太行》、《山西风物志》、《山西名胜》、《山西历史人物》等书。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沈琨,原名沈玉琨,山西晋城市人。历任《长治文艺》编辑,《漳河水》杂志主编,长治市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市人大常委。已结集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太行黄栌红》、《望云间》、《心月照云溪》、《岁月山河》、《关山无限》、《山西民歌传》,以及长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等10余部。曾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
第一章 巍乎甚尊其名太行
——走笔千里话太行
巨龙形的主干山势
追古述今说沿革
中华民族的摇篮
“太行为天下脊”
古都“旋趾于其下”
“得太行而得天下”
“豸”字型的旁系支脉
第二章 山高源远水长流
——太行“水经”新注
清浊相揉为一河:漳河
路高唱雁塞歌:滹沱河
一道清流入黄河:沁河
河水洋洋古韵长:卫河
北流活活过滏口:滏阳河
一曲悲歌慷慨多:拒马河
桃花夹岸清溪水:腐河
山欲阻挡水要奔:大沙河
第三章 雄关险道接穹苍
——太行“八陉”与古关寻踪
古道车辚马箫箫--第一陉轵关陉
羊肠险峻入高关--第二陉太行陉
悬天曲径成遗迹--第三陉白陉
峡谷幽长隐弓弦--第四陉滏口陉
辙印深深隘重重--第五陉井陉
古道奇峡战云飞--第六陉飞狐陉
河山带砺上紫荆--第七陉蒲阴陉
峰峦叠翠走居庸--第八陉军都陉
第四章 群山万壑赴京门
——环绕太行的古都群落
中原形胜风水宝地
旋趾太行大都雄魂
风雨沧桑名都异彩
寻寻觅觅古都纷呈
灿若群基小国都邑
帝王陵寝墓革青青
第五章 金戈铁马刀枪鸣
——太行古战争与古战场凭览
炎黄文明的奠基战:涿鹿之战
周克商之大决战:牧野之战
变被动为主动的战例:阏与之战
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长平之战
破釜沉舟败秦军:巨鹿之战
背水阵大破陈余:井陉之战
摧轮诘屈走羊肠:壶关之战
奇袭的典型战例:潞州之战
两军相争勇者胜:巴公原之战
围城打援的战例:晋阳之战
太行山北段抗辽英雄:杨家将
太行山南段抗金英杰:“八字军”与“忠义社”
声东击西的战例:夹击居庸关
第六章 寸士寸血铸丰碑
——抗日在太行山上
千仞壁立血染关山--太行山抗日的重要战役
将星陨落千秋楷模-一殉国太行的爱国抗日将领
第七章 猛士挥戈唱大风
——八路军光辉业绩耀千秋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一抗日烽火遍太行
红色圣地万古丰碑-一太行山的革命纪念地
……
第八章 千年精华荟此间
——太行山古建筑巡礼
华夏古文明历史赋遗珍--山西太行山古建筑
壮美大中原文物多瑰宝--河南太行山古建筑
第九章 一望青山秀色迷
——太行册自然风光掠影
第十章 物华天宝地蕴丰
——太行物产篇
第十一章 乡情俗韵古风存
——太行风情录
第十二章 百代俊杰奋如云
第十三章 悲歌慷慨是精神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但现今的南口,厂房连着楼房,街市连着公路,作为明代居庸南关的关城早今已不存,就连苍凉的废墟,也无从寻觅,更别说北齐时代的夏口长城了。古代的关沟,从南口到北口,有“七十二景”之说,而原汁原味的“七十二景”还剩有哪些,也叫人难以说清了。 从南口北上到达军都陉中部,我们终于看到了一座岿然屹立的雄伟的居庸关城。 居庸之名,有说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庸”就是强征来的民夫士卒。其实,居庸之名早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有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有始览》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何为“九塞”?即“大汾、冥院、荆阮、方城、崤、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是也。居庸为第九塞。 明代,居庸关扼京师咽喉,与紫荆关、倒马关合称“河北三关”,或曰“内三关”,是明长城上最重要的关隘。也就是说,居庸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始终是一个兵防重镇。但居庸关却又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时又先称“蓟门关”,后改“军都关”。直到辽以后,金、元、明、清至今,居庸关的名字才固定下来。 居庸关,离北京城50公里。为八达岭长城的内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便在此设防。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为防元顺帝卷土重来,拨巨款修筑,在居庸关建成起水陆两道关门,并在险要之处筑有护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御体系。明朝时的居庸关,防御体系十分完备。 居庸关两崖峻绝,层峦叠翠。元代陈孚的诗:“断崖万仞如削铁,鸟飞不度苔石裂”,写出了居庸关之险;明代陈之龙的诗:“险到居庸地派分,何须常戌御林军”,意思是说,居庸关的地势险要,甚而不需要过多的精锐部队防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居庸关的显著特点。1971年,在内蒙古发掘的东汉墓壁画《居庸关运筏图》上,不但有关城,还有舟渡。水门之下题有“居庸关”三字。可见当年这里的水势很大,过沟是需用渡船的。居庸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风景宜人,两侧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葱葱。早在金代时,“居庸叠翠”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皇帝多次来此游览,并写了《居庸叠翠》诗:“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雄峻莫夸三峡险,崎岖疑是五丁穿。岚拖千岭浮佳气,日上群峰吐紫烟。”他还亲笔题写“居庸叠翠”四字,并建了御笔碑。
《风雅大太行》观点新颖、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可读性强,是太行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封面略有勒痕,不影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