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

韩天衡//张炜羽 上海书画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上海书画  

作者:

韩天衡//张炜羽  

页数:

17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以系统的架构、翔实的史料,辨析入里地阐述了篆刻艺术的复兴时代——明清以降的流派时代及其艺术精神,堪称是作者韩天衡、张炜羽数十年学术思想的结晶。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主要有以下四点特色:  一、以“推陈出新”的史学观念,建构五百来篆刻流派发展史的框架。  二、以篆刻发展和流派孳变视角遴选篆刻艺术家。  三、体例严谨,脉络梳理清晰,编排主次分明。  四、引入新见资料,体现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韩天衡,1940年5月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号豆庐、近墨者、味闲。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国画以花鸟见长。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所著《中国印学年表》一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辞书评比奖。出版的作品集有《韩天衡书集》、《韩天衡书画印选》、《韩天衡篆刻精选》、《韩天衡鸟虫酣印》、《行篆千字文》、隶书《三字经》等50余种。著作有《中国篆刻大辞典》、《韩天衡谈艺录》、《天衡印谭》、《天衡艺谭》、《中国篆刻艺术》(日本有翻译本)、《中国印学年表》等20余种。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艺术家。
2001年APEC会议,受命为20位国家元首篆刻名印,由江泽民主席作为国礼赠送各国领导人。现任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及鉴定收藏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温州师范学院教授等。
张炜羽,号鸿一,别署郢庐、半床书屋、二十八贤斋、谦筠山房。1964年生于上海。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及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籍目录

篆刻艺术发展动力的史学诠释绪论第一章 明代流派印风 文彭 以石入印 流派宗师 附:三桥派——流派滥觞别开新天 何震 刀笔生韵 面目百变 附:雪渔派——择善探索流风天下 苏宣 刀法醇厚 意气壮伟 朱简 独创切刀 学术兼擅 汪关 雅妍圆润 濯古生新第二章 清代流派印风 程邃 终结陈调 醇郁古苍 林皋 斯文秀逸 衔古接今 高凤翰 强劲豪迈 啸傲跌宕 附:曾衍东——狂狷奇人 丁敬 吐纳百代 取精用闳 开创浙派 附:西泠名家——蒋 仁、黄 易、奚 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 钱松 莽苍溟濛 旨趣虚灵 古来无双 附:张燕昌——飞白入印 邓石如 以书入印 绚烂绰约 皖派元祖 附:吴熙载——披勒浅刻 神闲气旺 弘扬皖派 吴咨——彝器款识 古艳清丽 徐三庚——吴带当风 誉满东瀛 赵穆——浑脱空灵 睥睨太古 赵之谦 好古敏求 才情勃发 新面迭出 吴昌硕 开凿古今 雄浑天成 横扫孱弱 附:胡镘——淫浸汉玉 去陈务新 黄士陵 吉金妙谛 貌拙骨妍 生面别开 附:李尹桑——模拟古玺 黟山嫡传 邓尔雅——株守黟山 旁涉他法 易大庵——开合排闼 章法前卫 乔大壮——醇雅古妍 讲究装饰第三章 二十世纪流派印风 齐白石 直抒胸臆 猛利激越 石破天惊 海上印艺 灵苗自探 各擅胜场 印艺开今 赵古泥 缶庐后劲 化圆为方 邓散木 步趋古泥 名盖乃师 钱瘦铁 道峻自在 豪气干云 来楚生 写意简练 神情毕现 王福庵 宁静致远 高妙匀落 方介堪 雅驯灵动 新面鸟虫 陈巨来 整饬雍容 元朱第一 钱君訇 承袭赵黄 工放兼容 方去疾 技斜峻峭 秦风变局 岭南印艺 突破黟山 锐意创新 简经纶 简逸朗疏 甲骨入印 丁衍庸 神游八极 西体中用第四章 流派篆刻边款艺术的创新脉络附录一:印人小传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韩天衡、张炜羽编著的《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汇集400多方钤印及众多印学史料,全面、系统地论述明清以来篆刻流派萌发演化的脉络,着重开掘、阐述500年来印章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全书论述有主次、纲目之分,版面划分清晰,既突出了流派开创者的地位,也反映了群星璀璨的历史盛景,可以一览诸篆刻流派的谱系脉络,如:明代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及清代诸位开山大师,都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取法前人一翼加以发挥完善者,其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是不能与开创者相提并论的,则置于从属的地位,虽如晚清杰出的篆刻家吴熙载,在现代印坛名气极盛的邓散木等人,也在所难免。这一论述和排序,充分体现了本书作者站在篆刻艺术历史发展的高度,所采取的辩证、客观、公正的论述方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 PDF格式下载



选印不全。开本特殊,印刷普通。售价偏高。盛名之下,少见新意。


“创新”作为熊彼特最早提出的经济学概念,已经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滥用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但是作为艺术史、艺术理论,语词的考究就不能与老百姓一般要求。为什么创新?艺术有创新的诉求吗?什么是艺术界的创新?同时支持一下楼上,再大的名气抄来抄去也没意思,还是在保证正确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做点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普及性读物吧


我同意楼上的评价:盛名之下,拼凑之作。阅罢握腕而叹。


自己看得 一本很好的 很专业的篆刻教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