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观乎明堂-中国人物画通鉴-1

吴雪杉 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

吴雪杉  

页数:

16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史,领略其伦理教化、体道言志之类绘画功能观的流行变易,以及主题、风格、形式技法、美学趣味等等艺术要素和艺术呈现方式的错综延迁,并对人物画在古往今来各种时空条件下不断嬗变着的社会关系作一巡视,是《中国人物画通鉴》的基本宗旨。它以史论交互、点面结合、图文应对的叙述方式,按发展时序分为十册,尽可能丰富系统并且深入浅出地呈现中国人物画史全貌。  《观乎明堂》为第一册,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先秦两汉人物画的概况。

书籍目录

一 “画工”:无名的艺术家二 天地诸神三 历史故事四 现实生活毛五 不够写实的肖像六 图像叙事七 格套八 外来艺术的影响九 观念与技巧

章节摘录

  中间一层位于壶身中部,同样弯弓射箭画像,只是这时不再是面对静止的靶子,而是天空中成群的飞鸟,它们自左面池塘方向飞来,池水不作刻画,由小船、乌龟以及游鱼来象征。射猎场景之后是宫殿楼阁,有钟磬齐鸣的喧闹,也有布置宴会的繁忙。这一层画面热烈生动,将野外狩猎与室内宴乐并置一处,展现出贵族生活鲜活快意的一面。  第三层在壶身下腹部位,这里画面又有一变,刻画水陆交战,一侧是两队战舰狭路相逢,一侧是城上攻防短兵相接,即便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这也是少有的激烈战争场景。  通观这一铜壶的三层装饰图像,由上至下,从日常生活到狩猎宴饮再到对外战争,一层比一层激烈,贵族生活的三个小叙事又共同构成一个大的叙事。  将一个大画面用水平线平行切割后再分别装饰、描绘的手法,在不同古代文明的艺术实践中都曾出现,例如古埃及壁画就常常采用这种形式。这种手法在先秦青铜器装饰里已经发展得炉火纯青,而在西汉,这种处理手法亦为叙事性绘画所常用。  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帛画是分层描绘最典型的例子。两幅画的结构相近,均分天界、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彼此间有平直的建筑结构分隔,天界与人间是“天门”,人间和地下用一块象征大地的平板。人间部分又可分为两段,下段为祭祀画面,上段是墓主人像,中间用玉璧上延伸而出的平台隔开。在墓主人两侧,二条飞龙穿壁而过,向上升腾,大约象征墓主人的灵魂将在二龙的护送下升入天上。从形式上看,盘旋而上的飞龙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向上的动势,而向上方飞升,也是整个画面的主体叙事结构。  汉代祠堂画像石也常常用水平分割画面的方式来组织叙事性绘画。一个完整的空间一旦经过水平分割,就会在不同水平区域间形成上下关系,而同一区域之内形成左右关系。研究汉代艺术的学者早已阐明,在汉代画像石里,图像区域之间上下关系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左右关系,位于上方的图像区域往往具有更高的价值。具有不同内涵的画面分布在不同水平面上,让图像与图像之间形成等级关系,是汉代祠堂画像石叙事结构的基本惯例。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观乎明堂-中国人物画通鉴-1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