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把“犟孩子”变成“乖孩子”

吴静 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作者:

吴静  

页数:

211  

前言

根据教育研究部门对我国家庭的调查,我们惊讶地发现,有70%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幸福,觉得自己和父母有距离;而73%的父母坦言,孩子总不肯乖乖听话,不明白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还没有找到与孩子正确沟通的办法。 孩子不听话,难以管教,很多做父母的对此万分苦恼。很多时候,尽管父母对孩子付出了百分之百的爱,可还是得不到孩子的“心”。比如让他好好学习,孩子却偏偏沉迷于网瘾中;为了帮助孩子做功课,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当陪读,孩子却厌烦到想离家出走;父母天天教育孩子要跟同学友好相处,孩子却偏要跟同学打架;想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生活,孩子却不愿意答理父母……这些都让家长感到头疼又无可奈何。 很多为人父母者都有过以上类似的经历,都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遭受过沮丧、失望。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为什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呢?原因就在于家长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做到和孩子正确地沟通。人类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对孩子的心灵进行引导。鲁迅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沟通是父母教育孩子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作为一个重要命题来看待,是因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涵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终生相伴的好习惯或坏毛病。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的意义是胜于学校教育的,所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就直接反映了家教水平,这也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发育和生理成长发育同等重要;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有些家长一味地注重孩子成长的某些结果,比如考试成绩、说话能力、动手能力等。但是,却从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微软前任总裁比尔·盖茨说:“与人沟通是一门学问,它能决定你的事业是否成功;与孩子沟通是一种责任,它能决定孩子的成长,这代表家庭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其实,只要家长们肯多花点时间,多用点心思,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多点沟通,多点理解,家长就会发现,读懂孩子的心其实很简单。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结合日常家教中的实际案例,深刻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心理原因;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深入透视;为父母正确地应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提出了各种实用而有效的对策与技巧,从而帮助父母读懂孩子的心理,然后承认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消灭家长和孩子中间那道“沟”,把“顽劣”的“犟”孩子变成听话的乖孩子!

内容概要

孩子不听话,难以管教,很多父母对此感到万分苦恼。很多时候,尽管父母对孩子付出了百分之百的爱,可还是得不到孩子的“心”。比如让孩子好好学习,他却偏偏沉迷于网络;为了帮助孩子学习,父母不惜牺牲时间陪读,孩子却厌烦到想离家出走:父母天天教育孩子要跟同学友好相处,孩子却偏要跟同学打架;想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生活,孩子却不愿意搭理父母……这些都让家长感到头疼又无可奈何。
这本由吴静编著的《把犟孩子变成乖孩子(心理学家给父母上的16堂教子课)》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结合日常家教中的实际案例,深刻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心理原因,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父母正确应对孩子的不听话行为提出了各种实用而有效的对策与技巧,《把犟孩子变成乖孩子(心理学家给父母上的16堂教子课)》是一本专为广大家长解除心病、为孩子送去欢乐的心理家教辅导读物。

书籍目录

第一课 叛逆:不是孩子的罪过
第二课 网瘾:只为找到一个家
第三课 沉默:懂得听,孩子才会说
第四课 孤僻:孩子最需要温暖
第五课 霸道:“小人物”也有大自尊
第六课 自卑:家长的歧视是祸根
第七课 暴躁:不要侵犯孩子的“隐秘”世界
第八课 恐惧:你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爱?
第九课 打架:别让孩子在家里看到暴力
第十课 厌学:源自怯懦的逃避心理
第十一课 偏执:远离坐标的自负者
第十二课 悲观:对世界的错误解读
第十三课 自私:心无他人的孤独情绪
第十四课 偷窃:只为寻找刺激
第十五课 自残:想要得到亲人的关注
第十六课 早恋:缺乏父母关爱的情感补偿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根据教育研究部门对我国家庭的调查,我们惊讶地发现,有70%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幸福,觉得自己和父母有距离;而73%的父母坦言,孩子总不肯乖乖听话,不明白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还没有找到与孩子正确沟通的办法。孩子不听话,难以管教,很多做父母的对此万分苦恼。很多时候,尽管父母对孩子付出了百分之百的爱,可还是得不到孩子的“心”。比如让他好好学习,孩子却偏偏沉迷于网瘾中;为了帮助孩子做功课,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当陪读,孩子却厌烦到想离家出走;父母天天教育孩子要跟同学友好相处,孩子却偏要跟同学打架;想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生活,孩子却不愿意答理父母……这些都让家长感到头疼又无可奈何。很多为人父母者都有过以上类似的经历,都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遭受过沮丧、失望。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为什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呢?原因就在于家长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做到和孩子正确地沟通。人类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对孩子的心灵进行引导。鲁迅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沟通是父母教育孩子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接触社会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在此时期,孩子心理上产生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成人感”,他们意识到“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但同时他们又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他们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可自己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想让成人把他们当做大人看待,可自己许多言行举止依然带有孩子气,以至于他们越是想摆脱父母,越是发现离不开父母的照料和帮助。这种渴求独立和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孩子的心理上经常产生冲突、混乱和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如:对父母的批评与责备,不管正确与否,都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父母唱“反调”。同时,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以潜在的形式出现,如对父母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等。小东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孩子长大了,就不能像管理和教育小孩那样去对待他们,如果父母过分照顾或反复说教,命令,斥责,就会使孩子惑到是对他的不尊重,不信任,因而表现出对立情绪和抗拒行为。孩子的反抗又引起父母的愤怒和不满,从而进一步去斥责孩子,而斥责越强烈反抗就越强烈,这样循环下去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造成关系紧张。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总爱跟父母作对,他们就是存心不让父母顺心。更有甚者,甚至离家出走。

后记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书里每一个案例中的孩子都让人感到心痛、惋惜。以前看到的都是孩子令人厌烦的表现,却从没有深刻思考问题的根源。 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在于学校和社会,事实上和孩子心灵距离最近的是父母,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者。本书列举的一些案例就是为了让家长看到父母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书中提到一些改善亲子关系、促进父母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技巧和方法,谨为天下父母教育子女提供借鉴。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以下各位老师做了大量的协助编写工作,他们是:彭书平、皇甫晓洁、吴卉、袁艺轩、彭月兰、王丹、张海燕、刘杰、赵龙、巫丹丹、卢樨、吴震宇等,不能在封面上一一署名,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编著者 2011年10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家庭教育的意义是胜于学校教育的,所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就直接反映了家教水平,这也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苏联教育学家 苏霍姆林斯基与人沟通是一门学问,它能决定你的事业是否成功;与孩子沟通是一种责任,它能决定孩子的成长,这代表家庭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微弱前任总裁 比尔·盖茨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鲁迅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卢梭


编辑推荐

《把"犟孩子"变成"乖孩子":心理学家给父母上的16堂教子课》:不要再用错误的方法教孩子,破解犟孩子的心理动机,追溯叛逆根源,提供解决之法,让您轻松教养出乖孩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把“犟孩子”变成“乖孩子” PDF格式下载



书的质量和内容不错正在阅读中....


纸质有点偏黄,印刷还可以,总体说来是一本有用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