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黑土地走来

张亮 学林
出版时间:

2011-06-01  

出版社:

学林  

作者:

张亮  

页数:

370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黑土地走来》,仅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描绘知青经历的书。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们,不约而同地拿起了笔,叙述他们曾经的青春岁月,去过海岛的知青回忆他们在椰林里的生活,西双版纳知青的文章里总会提到红土地上的胶林,延边知青的人生中少不了朝鲜族的阿妈妮,内蒙古知青一提到茫茫的草原,说话的语气都会变,就是在近十天里,我就收到了两本反映知青人生的书。其中一本,还是我所插队的贵州省安顺市编撰的知青文录,厚厚的一大本《苍茫岁月》,足有500多页,我津津有味地翻看了几个晚上,这么大的篇幅,还有无数的老照片,几乎把当年安顺土地上知青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  正如书的封面上所注明的,这是“来自知青群体的历史记忆”。正因为是群体的记忆,参与写作的人就特别多,把贵州安顺知青15年的来龙去脉都写到了。  张亮同志的这一本《从黑土地走来》,其最大的特点是,厚达400多页,开本又如此大气,配发的照片又这么多,全是他个人的插队落户纪实。  翻开他的这一本文录,我感觉到一位黑土地上的老知青在用深情的语言向读者倾诉他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敞开一个知青的心扉和灵魂,叙述那些往事。从第一章的“北上插队去”,我读到了那一小节“迁户口”,相信每一个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都会记得这一小小的细节。在后来的人生中,多少知青为了这当年几分钟迁走的户口重新迁回,经历了怎样的折腾。在张亮这本书中,类似这样的章节,都能唤起同时代人无数的回忆和共鸣,诸如:“出工走了两个小时”“如厕难”“半年多不见肉”“三年没吃饱”……仅仅只要读一下这些小标题,就能让读者朋友们感受,生活在整个社会最底层的知识青年们,曾经在边塞农村,度过了一段怎样的岁月。另外一些章节,则更能透出知青生活的时代特征,唤起人无尽的感叹、感伤、感慨。比如“未婚先孕”、“偷鸡摸狗”、“恶搞病退”、“张铁生事件”、“被咬百多个疱”、“副统帅题词邮票”……至于还有一些读来让人触目惊心的章节,可能是张亮插队的黑土地上独有的了,像“人被狼吃掉了”、“零下51℃”、“男欢女爱有点乱”、“美女猝死”……读完人被狼吃掉了这一节,我沉吟了很久很久,半天没回过神来。  通过本书,同样曾为知青的我,进一步了解了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满腔豪情的青年男女们是怎样一腔热血,来到边境黑土地,度过了那贫瘠与寒冷的岁月。张亮在书中叙述了他组织“北上战斗队”,与一批同龄人赶赴东北农村的遭遇。我想说,在张亮的笔调之下,艰苦的农村生活同时也闪烁着火热的光辉,这正是当年知青们的信仰之光,它照亮了漫漫长夜,温暖了冰冷的严冬,让青年男女们在辛苦中寻找到乐趣,在飘泊中坚守着希望。  黑土地,多少知青刻骨铭心的记忆;北大荒,多少知青奋斗过青春的场地。在张亮的笔下,一页一页被鲜活地还原。书中的故事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是一个个独立成篇的生活实录。既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又富于特色独具的传奇色彩。张亮是知青点负责人,又是中苏前线的民兵连长,丰富的经历充实了他的笔触,洗炼的文字又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当年的场景,进而他将视野延伸,观照了作为一段历史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让人唏嘘不已。  这场曾经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光环照耀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左右了1700了城市青年男女的命运,其间发生了多多少少让人听来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事情啊。  张亮以一个老知青的名义,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他的真诚和朴实无华的语言,把他人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了下来,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为的是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那个年代”!是为序。

内容概要

  翻开《从黑土地走来:边疆插队落户生活纪实》,我感觉到一位黑土地上的老知青在用深情的语言向读者倾诉他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敞开一个知青的心扉和灵魂,叙述那些往事……仅仅只要读一下这些小标题,就能让读者朋友们感受,生活在整个社会最底层的知识青年们,曾经在边塞农村,度过了一段怎样的岁月。  通过《从黑土地走来:边疆插队落户生活纪实》,同样曾为知青的我,进一步了解了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满腔豪情的青年男女们是怎样一腔热血,来到边境黑土地,度过了那贫瘠与寒冷的岁月。张亮在书中叙述了他组织“北上战斗队”,与一批同龄人赶赴东北农村的遭遇。我想说,在《从黑土地走来:边疆插队落户生活纪实》中,艰苦的农村生活同时也闪烁着火热的光辉,这正是当年知青们的信仰之光,它照亮了漫漫长夜,温暖了冰冷的严冬,让青年男女们在辛苦中寻找到乐趣,在飘泊中坚守着希望。

作者简介

  张亮,上海市人,硕士,三级高级检察官。从事反贪侦查二十余年,上海市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先进个人,上海市检察机关首届优秀侦查员。先后在上海市虹口区、杨浦区检察机关反贪局任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十余年,现供职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入选上海市高级专家人才信息库。上海巾共党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东亚学院MBA兼职教授。在全国部分省市检察机关反贪部门讲授职务犯罪侦查课程百余场,在各级党校、党政、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大专院校、部队、国有企事业等单位讲授职务犯罪预防课程近千场,被一些单位组织聘为廉政建设顾问、党风党纪廉政建设监督员。先后有160多万字的书籍、文章出版或发表,参著最高人民检察院Ⅸ反贪侦查业务培训教材》,论文《拓展案源渠道的思考》人选全国《理论研究创新优秀学术成果选粹》一书,被评为一等奖。

书籍目录

序青春记忆(代序)前言第一章 北上插队去出发迁户口为何不哭当时的分配方案敲锣打鼓去下乡也有不公来接我们的老贫农带队的老干部途中惊见一路高歌专列感受北安龙镇到了第二章 初到边境线苏联在哪儿咋把妹妹带来了新青年好威虎厅大花新被子托运的物品中国大幅度增兵瑷珲古城历史见证人历史之痛老松树中苏边境珍宝岛事件八岔子岛事件古城有宝日军的工事满地有钢盔鬼子的恶行闯关东的人边境大游行吃存货第三章 农村生活苦出工走了两个小时早上吞掉了午饭种水稻铲地割水稻收小麦撅黄豆没有水喝没地儿躲雨如厕难打场交公粮破坏机器半年多不见肉三年没吃饱饥不择食鲜辣粉沙子馒头包素饺赤贝肺头鼠满为患老白虱南二龙罢工喜怒无常布谷、布谷修水渠有人为我们出头了李庆霖的告状信高层震怒了第四章 知青众生相缺乏常识闹出笑话天天读“洪大爷”工伤事故小连长死了签就签钻青纱帐据理力争巡逻的乐趣打闹知青劣根性未婚先孕大队知青活动自寻乐趣苏联广播偷听敌台后门兵赶马车骑车下地挑水猫冬大眼木匠赤脚医生猪倌卖菜姑娘讨军装司令员来看我们包脚布屎臭粮香难办的食堂偷鸡摸狗梦想倒马桶我的手表几块饼干内部大批判分伙没有粮票买饭强盗车列车溜冰场逃票的招数不表态不散会恶搞病退陆续迁走的知青被推荐读书的结果也糟糕异地通婚不愿做上海人知青也有回去的浩瀚的星空第五章 当地习俗趣北方农民的特色评工分第一年的工分值四级干部会“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两块一毛八老牌生产队掏鼠洞土豆退化种马要交流二马子花轱辘车习俗二三宰牛过大年无所不用其极沁人的气息冻柿子当地没茶扭秧歌地方病洋话与土话精确与不精确露天电影卖花姑娘东北农家女退伍不回家天然洗衣机趟冰排唯一的缝纫机怀念中苏友好之时毛巾不落水大碗喝酒东北的人家不识货小作坊大车店当地没有刑事案件人造“食碱”着火特效药生命和健康的深思美女猝死东北三宝东北三大怪男欢女爱有点乱豆油是香书报用途熊瞎子人被狼吃掉了北极村五大连池美丽的太阳岛云海第六章 边疆有风情零下℃马号围着火炉吃西瓜捞木头信号弹神秘传说苏联有特务过来抓到了特务嘹望塔边境误会家畜越境名副其实的轮船嘹望塔之间的对话对面欧洲人苏军边防站爱辉边防站会晤女子民兵哨大铁钟大牌楼田头歌声“副统帅”题词邮票甘于清贫没有宗教纪念馆的福音胡耀邦与黑河第七章 有枪就兴奋写血书领到了枪第一次站岗换枪挎上了冲锋枪联合宣传队演习一级战备不明飞行物两个警卫员十五天没脱衣服九二九分队子弹放开打走火边境意外显大眼扔手榴弹挖地道手榴弹在室内爆炸神经过敏老先进连叫苏军听指挥四人背现代战争盲真的要打仗了第八章 森林筑路记出民工原始森林怎么进路是这样筑成的山上宿营路越筑越长老农之死我也上了山狼来了老猎人想起了祖母的话迷失森林事件第九章 我的经历多九二○去瓜地捕鱼挑屁股做豆腐打井|造房参军梦应邀上课来不及得了出血热两个张亮一筐鸡蛋长了知识结识了朋友三年不回家试行升学考试张铁生事件高考入党申请书禁区拍照发挥特长砖场学俄语学会缝补骑马制邪寒冬坐露天车筑江堤打石头十天十夜被咬百多个疱途径唐山重见火车周总理逝世国悼第十章 难忘人物记徐队长顾大队长北京回来固执老顾失分老泪纵横张兴华林红下乡金训华烈士朱克家其人其事翁老师徐志强之死王小个子父亲来了未了心愿老田涂和祥王文增老贾傻助理沙老大哑巴黑河学生王邦达吴克难忘的聚会难忘的东北人家长集体让我汗颜的人龙芳老樊真挚爱情苦命人我们爱辉出人才不该如此相遇回头是岸40周年团聚附:从黑土地走出来的检察官后记

章节摘录

  出发  20世纪70年代初期,那是个处在动荡的、冲动的、浮躁的、矛盾的、极端的、令人不安的年代。  然而这时,具有特别意义的一天倒是大地回暖、晴空万里、春意盎然,一早起来,初春的阳光就照射到人们的脸上、身上,暖烘烘的。  这是一千多位上海市69届初中毕业生终身难忘的日子。  公元1970年4月4日,上海有一千多名中学生踏上了前往北大荒边境地区农村插队落户的“征途”。  我们上海市复兴中学69届赴黑龙江省爱辉县爱辉公社爱辉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落户的一行十六人,八个男同学,八个女同学,迎着朝阳早早来到学校集合。每人身穿统一配发的绿色棉军大衣,头戴羊绒棉帽,背着挎包,倒也雄赳赳气昂昂。  学校革命委员会召集人(当时学校已经不设校长)给每一位即将出远门的“行者”戴上大红花,校门口红旗招展、锣鼓齐鸣,全校学生都前来列队送行。简短的告别仪式后大家登上了大客车,直驰“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起始站——位于上海北郊的铁路彭浦车站。  当天,上海市有一千多名69届初中生赴黑龙江省黑河地区插队落户。  铁路方面特别安排了一列专列,直接由上海驶达当年中国最北的铁路尽头——黑龙江省北安市以北的龙镇火车站。  每节绿皮车厢外面分别贴有各个学校的缩写校名,如“复兴”、“广灵”、“长风”,等等。那一刻上车的、送行的混杂在一起,人山人海,从车厢窗口向站台望去,一片黑压压的人群。  69届初中生当年大多是在十六七岁,以1953年出生的为主,还有少量的一部分是1952年或1954年出生的。  由于1966年春夏之交开始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处于初期,大中学生“革命大串联”时69届的岁数还小,许多人连远门都没出过、连火车都没有乘过,这次可是长途跋涉,路途不是一般的遥远。  马上要远离出生、生活、成长的故乡,离开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完全不知前程凶吉如何,学生哭、家长哭、老师哭、亲友哭,场面中那个悲壮、严酷、无奈与欣喜、亢奋、无知十分奇怪地交融在一起,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随着嘈杂的人声,一行领导从车厢狭窄的过道中向我们走来,我认识他们,领导是区革命委员会主任曲力,一位矮胖的老太太;副主任、军管会代表宋贵范,一位戴眼镜的瘦高个子军人;以及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他们礼节性地与知青们一一握手告别。  区知青办主任、“文革”前的团区委书记奚建华则与我们同车北上,护送我们到插队落户的所在地,这也说明当时的领导对我们这次69届第一批大规模出行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是非常重视的。  离发车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终于,极限的时刻到了,发车的铃声急促地响起,车上车下人们的情绪顿时失控起来,各种号啕声、嘶叫声令人心碎、催人泪下。此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生离死别!与众不同的是我们一行十六人几乎没有号啕大哭的,只是在专列一声长长地“嘶鸣”、轮子启动时,几个女生实在忍不住红了下眼圈。  我们专列上的一千余人是全市所有中学69届中第一批离开上海的;我们这十六个人是复兴中学69届600名学生中第一批离开上海的。不管他们过去、现在和将来如何,他们作为上海69届上山下乡第一批中的一员,坚定地到边境插队落户的一员,历史将对他们有必要的记载。  岁月不能抹杀勇士的曾经。  迁户口拿到上山下乡赴黑龙江的通知书是1970年的3月10日,三天后,3月13日,我们十六个人分别到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把自己的上海户口迁往了黑龙江爱辉县农村。  那时候我们的年龄正处于似懂非懂之时,根本不知道户口对自己今后生活轨迹的重要性;根本不知道上海户口的金贵,多少人为了这个户口而改变了命运,改变了人生。  我们仅仅用了几分钟就把户口轻描淡写地迁走了,然后还兴高采烈地不约而同到学校里来,大家拿出这张薄薄的纸——迁移证明相互炫耀。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上海正下着大雪,马路上积雪一片,学校里也到处都是积雪,校内小路的两边、低矮的冬青树上、宣传栏、篮球架的框架上,乃至围墙上、屋顶上都是白茫茫的积雪。  三月中旬下大雪,在上海是十分罕见的,老天好像知道我们要到东北去似的,特意先给我们来个下马威,让我们提前尝尝寒冷的厉害。  我们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高兴还来不及呢,这点雪可真奈何我们不得。  我们班的一帮不肯消停的男同学冒着大雪在校园里打起了雪仗,结果把学校新教学楼的玻璃窗打破了好几块,大家还觉得“啪”、“啪”那种玻璃爆裂的声音真好听,太刺激了。  学校经过“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四大”,经过“打倒”、“横扫”、“砸烂”、“炮打”、“再踩上一只脚”的“洗礼”,玻璃窗本身就没有多少是好的了,这下玻璃窗几乎全部变成了窟窿,完好的所剩无几。  这也看得出,69届还正处于懵懵懂懂的状况,马上要“骑马挎枪走天下”,远离父母、告别亲人、离别家乡而独闯天下,这可怎么得了?作孽哪,真作孽!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黑土地走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