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遗踪(第2辑)
2011-11
上海学林出版社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编
184
本书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王编内容主要以上海历史及文物的研究为主。包括各历史领域的研究现状与问题、文物考证和解读、重要文献资料介绍、上海市城市研究成果、亲身经历等,亦有国内和世界各地城市博物馆的咨询、研究和介绍。
史事论说
鸦片战争前上海沙船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上海外国租界与公共租界英文名称详考
《真相》的历史,历史的真相——浅谈《真相画报》在沪创刊停刊始末
闸北发电厂上百年
复社:孤岛时期的秘密出版机构
名人旧事
近代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顾舜华
风楼拜从马太龙
文献概述
东方文化的使者——《中国杂志》简述
《宝记照相迁徙后再广告》释读
名楼名宅
南阳路、贝宅、绿房子
从训练厅到市政厅
“路”中漫步
阿拉福州路、阿拉文化街
近胜路与贾逊
往事追忆
亲历“岩井公馆”红色电台
一支特殊的建筑队伍为上海添砖加瓦
译文天地
上海风土人情录(三)
万国商团85周年纪念册(一)
史料钩沉
上海会馆公所分类统计名录
新书架
幽兰雅韵粕传承
然而,南货北运却在南北贸易大交流中占次要地位,确切地说是一种补充。“上海船商以北行为放空,以南行为正载,海船带南货不能满载,往往取草泥、石块压船”。船商基本上不靠贩卖南货来赚钱,而以从北方运来货物的这次航行为正载,作为最重要的贸易内容。 由于上海属于滨海地区,土地适宜种植棉花,农户也多种棉织布。因此,种植水稻者少,由于土地是有限的,种植过多的经济作物必然侵占农田,影响粮食的自给自足,每年的口粮几乎全靠客商贩运来沪,据《上海米业公所嘉公堂碑》载:“吾邑称木棉地,产米不多,……人烟繁盛冠各埠,第就治所萃处计之,月需食米殆十六万石。”由于存在大量的粮食需求和对具有肥地的豆饼的需求,大量的粮食产品豆麦就运销上海,尤其是以豆饼业最为冠。“繁维上海为阜通货贿之区,其最饶衍者莫如豆。由沙冉公运诸辽左山东,江南北之民,倚以生活。磨之为油,压之为饼,屑之为菽乳,用宏而利溥,率取给于上海。”以上的碑刻记载,充分说明了当时豆麦贸易的繁盛及当时上海地区的繁荣状况。而山东、直隶和关东的豆麦之所以能大量运往上海销售,也是有几个客观的便利因素才能展开进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