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灵岩寺史话/济南历史文化读本

管萍//赵洪文 济南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济南  

作者:

管萍//赵洪文  

页数:

135  

Tag标签:

无  

前言

  济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最初发现地。相传,大舜曾耕于历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北宋齐州(济南)太守期间对此作过详实考证,济南亦有舜祠、舜井、娥英祠等舜迹遗存。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处,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兼收并蓄,长久地滋润了济南的地域文化、城市性格。秦汉以来,又有伏生传《尚书》、娄敬谋国策、终军请缨出使南越、曹操相济南等重大历史人物、事件在这里风云际会,其中伏生口授《尚书》,对于填补秦始皇焚书坑儒形成的汉初文化真空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北宋时期,济南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名相房玄龄,名将秦琼,高僧义净,诗人崔融、员半千、范讽等皆为一世俊杰,李白、杜甫、高适、苏轼、苏辙、曾巩等名流文士或游历或仕宦于此,诗圣杜甫留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南宋以后,济南文坛更是频升巨星,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边贡、李攀龙、李开先,皆为一时领袖诗坛的大家,再加上新城(今桓台)王士稹、淄川蒲松龄(清初新城、淄川均为济南府属县),可以说,宋、元、明、清四代,济南文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济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长清孝堂山的东汉石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石祠内的汉代石刻画像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建于隋大业年间的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位于长清的灵岩寺,唐代曾为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寺内40尊泥塑罗汉,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此外,让济南人引以为豪的,还有甲天下的众多涌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齐乘》中赞日:“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为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众泉喷涌,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观,成就了济南“泉城”美誉。更兼泉水汇流大明湖,湖在城中,城在景中;南部屏列如黛群山,泉溪淙淙,峰壑森秀。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济南风光秀美如此,也就无怪古人赞叹“济南潇洒似江南”,而“有心常做济南人”了。  1948年9月24曰,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古老的泉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济南的建设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济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幸运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样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济南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和济南出版社等部门通力合作,编辑出版了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济南、建设济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3月

内容概要

  《灵岩寺史话》具体而细微地介绍了济南的名寺——灵岩寺,从地理风物,到历史沿革,再到历代高僧介绍,以至于灵岩寺的民间传说,作者对灵岩寺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概览,和深入的解读。《灵岩寺史话》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一定意义。

书籍目录

史地备览篇钟灵毓秀话灵岩灵岩的佛源僧脉灵岩寺的前世今生人文胜迹篇三大高僧创寺记建筑遗存巡览辟支塔基座浮雕与阿育王传说塔林见证古寺千年历史海内第一名塑那些碑刻中的神秘史迹近年考古发现名人游踪篇唐高宗、武则天驻跸灵岩寺辛弃疾、党怀英与灵岩结茅灵岩的奇人隐士刘亮采顾炎武灵岩访古乾隆帝八游灵岩梁启超父子游考灵岩佳话搜陈拾零篇千古之谜“铁袈裟”北方饮茶之源灵岩八景与十二景列“七十二泉”的灵岩名泉附录:诗萃文选诗萃文选参考资料后记

章节摘录

  灵岩的佛源僧脉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来自天竺的佛教文化在这里绵延传承,根深叶茂,苍翠千年!在正式走进灵岩寺这座圣殿之前,让我们追本溯源,寻踪觅迹,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朝佛之旅。  佛祖诞生  公元前5世纪,当齐鲁文化的先驱、中国古代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率领弟子们驾着牛车在神州大地上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古代印度,另一位人类的圣哲也在云游四方,从事普度众生的事业,他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传说佛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当时属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他的父亲是净饭王,姓乔达摩;母亲是摩耶夫人,属于刹帝利种姓,都是释迦族人。公元前566年,摩耶夫人按照当地习俗回娘家待产,在途中的一棵无忧树下生下一个太子,取名“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意为“终成正果”,也有“吉财”的含义。后来,佛教徒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于4月8日从摩耶夫人右肋出生,刚一落地,便周行七步,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环顾四周,做狮子吼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太子出生后的第七天,摩耶夫人就病故了。他是由姨母摩诃婆阁波提抚养长大的。少年时代的悉达多曾经系统地接受过当时印度最高贵的婆罗门教的教育,广泛学习文学、哲学、算术等等,还跟从武士们学习武术,能操29般武艺。据说他膂力无穷,能用一只手举起大象掷出城外,立即又用手接住,再轻轻放在地上。后来他与善觉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生了儿子罗喉罗。  悉达多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他拥有适合春、夏、秋三季居住的三时宫殿;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佛陀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有一天,他舍弃了王位,出家修行。  创立佛教  悉达多出家后,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他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净饭王得到他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侨陈如、跋堤、跋波、摩诃男、阿说示5人作为随从,一起修道,保护太子。为了寻求解脱,悉达多尝尽艰辛,历经6年之久。他身体消瘦,四肢无力,这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边,慢慢走进河里,洗去全身污垢,随后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体力。他的5个随从见此情景,以为太子退了道心,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修苦行去了。太子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树下,双足结跏趺坐,发下宏愿:“若不成佛道,就绝不起座!”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深入禅定,在12月8日的那天早上,他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觉悟成道,时年35岁。释尊成道日,汉化佛教定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名为“成道节”,俗称“腊八”,中国佛教徒在这一天用各种米和果物等杂煮作粥供佛。以后,吃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中国民间习俗。  释迦牟尼成道后,首先找到了在波罗奈国郊外鹿野苑修道的侨陈如等5名随从,给他们讲自己证悟到的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使5人先后不同地开悟,成为佛陀的首批弟子。佛教史上把这次说法叫做“初转法轮”。  至此,佛教所称的佛(佛陀)、法(四谛)、僧(侨陈如等)三宝具足,佛教正式形成。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Buodha的音译,本义是“觉者”或“智者”,即修成佛道的人,特指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  法,指佛法,一般指佛所说的教法,包括各项教义、教规(清规戒律)等,即佛教的理论和规章制度,以理论为主体。  僧,是梵语“僧迦”的省称,一般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我国一般叫做“和尚”。  ……


编辑推荐

  《灵岩寺史话》从传统文化遗存的角度全面展现了济南灵岩寺的迷人之姿,让读者从中领略到除却美景之外,感受到灵岩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神秘史迹,玄妙精神的佛学思想沿革,跟随作者一起缓慢、细致、悠闲地去品鉴灵岩寺的文物胜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灵岩寺史话/济南历史文化读本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