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氏之死

[美]史景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3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史景迁  

页数:

460  

字数:

312000  

译者:

李孝恺  

Tag标签:

无  

前言

题记我对王氏的反应是模糊却深远。她对我而言,就像人们在退潮的海水中看到的,在群石中微微闪亮,而以近乎后悔的心情从浪潮中拾起的一颗石头,知道很快地随着石头在太阳下晒干,遍布在其上的色彩会褪卸消逝。但在这个案里,色彩和纹理没有消退:当它平躺在我手里时,色彩和纹理反而显得更鲜明。不时地,我知道是石头本身在传热给握持它的血肉之躯。——史景迁

内容概要

  太平天国历时十年,数千万生灵涂炭,中国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作者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对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人们并不陌生,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史景迁并无意于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而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

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书籍目录

总序/郑培凯 鄢秀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城墙
第二章 传经
第三章 家境
第四章 天战
第五章 启惑
第六章 出游
第七章 紫荆
第八章 奇梦
第九章 团聚
第十章 突围
第十一章 永安
第十二章 追丘
第十三章 天京
第十四章 三船
第十五章 裂痕
第十六章 杀戮
第十七章 家党
第十八章 番师
第十九章 干王
第二十章 孝全
第二十一章 雪降
第二十二章 死别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代译序李孝悌以我自己的了解,过去三十多年,美国学者在中国史研究的领域中,表现最突出的要算是中国近代社会史了。这样说,当然不是要否定个别学者在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或其他领域中的贡献。我们说西方学者在近代社会史的研究上有突出的成绩,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学者自己过去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或者完全空白,或者虽有著述,却乏善可陈。在这样的环境下,西方学者的社会史研究,原本就容易收开疆拓土之功,并予人耳目一新之感。再加上论证精密,分析细致,几十年累积下来,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创建方面,累积了可观的成果,也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了全新的领会。这个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中国社会的性质、民众叛乱、民间宗教、基层组织及地方社会。史景迁教授在二十多年前写的这一本《王氏之死》,在类别上可以归到地方社会这一项,但在风格和取径上却和其他的研究大不相同。后面这一类学者,像孔飞力(Philip Kuhn)、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或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着重在资料的分析和理论的建立,走的是标准的学院派厚重的经典著述传统。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于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这一点,在《王氏之死》上,表现得格外突出。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这一类资料,在中国史研究中再普通不过,我们大多数以中文为母语的史学家信手翻过,不费吹灰之力,却从不曾在这些看似因循呆板的资料中,看到任何可以大作文章的质材。黄六鸿的《福惠全书》,对细节的记叙有超乎一般官箴的异常兴趣,但如果用在我们只看到事实却看不到故事的学者手中,恐怕也就平白糟蹋掉了。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在二三十年前的美国汉学界,曾引起一些争议。但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冶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我们有大量关于中国近代区域和地方社会的研究,在看完了一串串真实的数字、图表统计和长篇累牍的征引文字后,却依然对被研究的社会、人民一无所知。史景迁教授使用的资料,看似简单、平常,但通过他奇幻的叙事和文字,郯城这个三百多年前中国北方的一所穷苦的聚落,却以那样鲜明强烈的形象逼近眼前,久久挥拭不去。一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1668年的那场地震,如何极具象征性地将我们带进郯城的历史。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我还记得,妇人王氏如何经由几条可能的路线,和不知名的男子逃离郯城,最后又屈辱地回到归昌老家的三官庙里,再被她一度遗弃的丈夫带回那间四望萧然的林前小屋。我永远无法忘掉最后那一幕,王氏穿着软底红布睡鞋,躺在被白雪覆盖的林间空地上。王氏短暂的一生和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切不幸与喧扰,虽然就此落幕,却在后世读者的心中,留下永难磨灭的记录。在将原文还原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资料,在几个地方做了些微的更动。史景迁、金安平教授夫妇和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的邹秀宝小姐,协助我们查证部分译文,并取得1673年版的《郯城县志》影印本,谨此致谢。另外,就本书的翻译体例,特予以说明如下:作者引用原籍文句处,短则以原文呈现,长则以白话译出,以利读者阅读,原文则另置于书末附录。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这一点,在《王氏之死》上,表现得格外突出。史景迁教授使用的资料,看似筒单、平常,但通过他奇幻的叙事和文字,郯城这个三百多年前,中国北方的一所穷苦的聚落,却以那样鲜明强烈的形象逼近眼前,久久挥拭不去。一直到现在……  ——李孝悌史景迁文体自成一格,剪裁史料别具慧心,从不大张旗鼓,宣扬新的理论架构,却在不经意处,以生动的故事叙述,展现了历史人物与事件所能带给我们的历史文化思考。史景迁运用文学材料的历史书写,当然不是呈现实际发生的史实,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却可以引发读者想象清朝初年的山东,在历史意识上触及当时历史环境的“可能情况”。  ——郑培凯


编辑推荐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欧美研究中国史奇才史景迁的精装中文简体版作品之一;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付诸精彩的文学笔法,通俗易懂;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让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为成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相结合的最佳典范之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氏之死 PDF格式下载



没有人会去想在300多年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人们曾怎样生活着。苏轼曾叹:“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个体生命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如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凋落、枯萎,然后湮没在岁月厚重的泥土之下,没有人记得它们也曾鲜嫩翠绿、生机勃发,在阳光下呼吸,在风雨中摇摆,它们的生命,也许坚韧也许脆弱。然而正是这些单薄而短暂的微弱生命使一棵大树延续着年年岁岁的枯与荣,正如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也同样地赋予漫长的历史以色彩和活力。著名汉学家、中国史研究专家、美国史学学会会长史景迁怀着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孩童般的好奇心,力图走进1668-1672年间山东一个叫做郯城的小县,去探索那时那地的普通农民、佣工以及女人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年作者在图书馆随手翻阅一本小书时,发现了一个叫王氏的乡村妇人的故事,作者为这个平凡女人的生命所触动,进而吸引他对这女人所身处的社会产生了好奇,进而把他“引向郯城和进入郯城悲哀的历史”中去,使他“第一次面对一个显而易见分享不到财富、权势和影响力的偏僻县城。”1郯城隶属兖州,离我读大学时的所在地——曲阜,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相隔不远,南与江苏邳县(清代)交界,北临沂州。2据作者考查,17世纪70年代初该县人口大约是6万,只占50年前明朝后期郯城人口的四分之一。造成人口急速下降的原因是1668年7月...25日一场罕见的大地震,作者对郯城历史的叙述即从这场大地震开始。他所用的主要材料由三个来源:一是编撰于1673年的《郯城县志》;二是郯城县令黄六鸿任职期间所写的详实并不乏感情色彩的笔记以及退休后所写的回忆录;三是蒲松龄的作品,除了《聊斋志异》,史还引用了他所写的各类体裁的作品包括回忆录。同时,作者对《大清律》的谙熟使他在重述历史的同时不时插入其本人的客观精辟的评价及预测。这些使得本书既具有鲜活生动的可读性,又具有深邃、敏锐的历史感。该书虽命名为《王氏之死》,但却并不独讲王氏这一人的故事,副标题“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的命运”是本书的核心与灵魂。作者围绕四个小而具有冲突性的事件来展开这段历史:一、土地耕作和税收;二、寡妇保护她的孩子和遗产的努力;三、地方恩怨而带来的暴力;最后讲述王氏之私奔、被杀及此案的判决。一颗富有同情、热忱、正义的心灵对一个史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除此之外, 深厚的汉学功底更使他在对那段历史想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的同时也绝不缺失历史的真实、厚重与具体。作者以一个历史学家深刻敏锐的洞察力、以小说家般细腻深情的的笔触并不时穿插《聊斋志异》中的某些篇章,讲述着一个“遗失世界”里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天灾——地震、大雪、蝗灾,人祸——李自成起义及败亡、清军入关、土匪横行,以及一条鞭法实行引起的意想不到的土地兼并……郯城还算不上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在这个弹丸之地,皇权的触角依然伸展到了每一个村庄,《大清律》约束着人们的同时还遗留下不少可钻的漏洞。在这样一个大历史的背景下,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逐渐展开:贫穷的农民为生计苦苦挣扎,有的不堪生之艰难和凄楚竟而自杀,而饿死、被相互残杀而死的更是不计其数;县令黄六鸿还算一个不错的官,他不遗余力地向上级申请削减他管辖之地的税收和劳役;从土匪摇身变为地主的王二是如何作恶,而人与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怨恨与仇杀或者扶持与帮助……在法律、道德、个人利益等等所交错成的复杂的权力关系网络之下,一个寡妇为保自己名节、争取自己的权力与夫家、亲族等等有关的一切又需要做出怎样艰辛的斗争和努力。同时作者也引用蒲松龄小说里《细柳》的人物故事为这昏暗冰冷的悲惨世界增添几分温暖和亮色——尽管小说并不是历史,但作者相信,它至少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某些侧面,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几分期待与向往。作者最后以王氏妇人的事件收笔。在一个贞女烈妇受表彰的时代,一个与情夫私奔的女人将面对更多的压力与困境:首先是逃奔之途的艰辛、官方的人身搜查、与她的情人难以维系的脆弱关系及由此带来的不安;接着是当王氏被情人抛弃以后不得已返乡而面对的公众的指摘、娘家人的唾骂,最为可怕的是丈夫的报复;同时《大清律》对不忠女人的惩罚更使她与丈夫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在不久之后的一个晚上,王氏被丈夫扼死。郯城的故事或者说那些小人物的历史就此告一段落,作者说她“就像人在退潮的海水中看到它闪闪发光而又后悔去拣起的一块石头”,然而当把它握在手里,却“感受到这块石头正将它的热量传送给手握着它的生命之躯。”对历史小人物热切关注的目光以及对他/她们感同身受的体验,也许正是一个历史学家最为伟大的情怀所在吧!也正是作者取“景仰司马迁”这个名字所要追求的目标所在吧! 阅读更多 ›


史景迁是公认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大师,他的写作风格再加上中研院史语所李孝悌先生的翻译,真正给史学著作插上了“文学的翅膀”。对小人物的关注往往更能折射出大时代的背景。这是历史著作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此外,此书装帧很好,不愧是陆智昌的设计,一如既往的好,希望广师大出版社能出更多社会史方面的好著作!《奶酪与蛆虫》、《历史中的虚构》等,等北师大出等的花儿也谢了。


第一次看史景迁的书,很失望,比黄仁宇和孔飞力差多了。广西师大社也是马虎得要命,非常明显的错字居然没有校出来(正文第32页第18行的“高宫”应为“高官”),这么薄的书拿来出精装已经很不厚道了(总页数200页——就是100张纸——其中序、目录、前言和地图占了40页,附录和参考书目又点了32页,正文的天头地脚很宽、行间距很大我就不讲了!),内容也不认真点,真是掉到钱眼里了!


第一次拜读史景迁的作品,被其干净简练的笔触折服~是一本既严谨又让人浮想联翩的严肃历史读物


让人大开眼界,另入一番天地


纸质很好,内容有点少


与《叫魂》一块买的,书挺好的


整体不错,感兴趣的可以读一下。


史景迁的书,真的要读。这版翻译比以前好。推荐!!!!


内容间有穿越,老师推荐给中学生看的,但上中学的孩子直呼难看懂。


笔触到了最具体的行政单位,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简介中已介绍书的内容,关于出版社编辑的问题以及定价的问题前面也有诸多评论。我知道作者是历史协会会长,我知道很多人很多大牛对此推荐,我也知道。。。。但是,让我无知的再说几句吧。个人愚见而言,是反对著史评史论史的文学化的,个人立场是应用平实的语言文字去如实的描述,虽然历史材料这些东西无法完全的让史者正确的复原历史本身,但是加上文学化的色彩是会让史者想要追求的那种历... 阅读更多


读这本书很震撼,给你看到不同于历史教科书的地方史。但是,字偏小,眼睛不好的人读着吃力。


蛮好的史书,对于清朝普通民众生活勾勒的非常写实!!!!


同寝室同学推荐看的。觉得这种角度选的不错。可以看看。


从一个小人物的身上写出时代的大命运,而且写得不错,额~看完要写作业交给老师,要是不交作业,那就太美好了!推荐大家看哈


也许本来就是写给外国读者看的吧,作者渲染了很多很多很多背景材料,就说这个“王氏”吧,直到本书结尾时,才姗姗来迟。还有,这套书貌似每本前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前言《妙笔生花史景迁》,编者夸作者的,纯粹是浪费纸张,要支持节能减排啊。


内容挺有意思,纸什么的都不错


史景迁的作品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小人物的大命运


冲着史景迁来的


质量不错,纸张装订好。


雅俗共赏,不错


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