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只是孩子

[美] 帕蒂•史密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 帕蒂•史密斯  

页数:

352  

字数:

220000  

译者:

刘奕  

Tag标签:

无  

前言

那时,他们和世界都正年轻 马世芳  世人认识帕蒂·史密斯,多半始自1975年的《马群》(Horses)专辑。封面那帧黑白照,瘦削的女子脂粉不施,穿着男气的白衬衫吊带裤,黑外套甩在肩上,一头蓬乱的黑发,双眼直直望向你,背景是阳光斜映的白墙。这幅图像平静而强悍,细腻却挑衅,和专辑开篇名句“耶稣是为别人的罪而死,不是我的”相互映衬,平地一声雷,从此改变了摇滚的面貌。纽约朋克大潮从这张专辑开始延烧,继而与大西洋彼岸的英伦朋克同党合流,终于成为横扫时代的燎原大火。帕蒂遂被尊为“朋克教母”──在高帽和标签泛滥成灾的流行乐坛,这是一顶“名副其实”的冠冕。  帕蒂曾自谓“恨不能生在十九世纪”,她变成“朋克教母”实属意外,她骨子里始终是一个诗人。摇滚于她,最重要的意义便是诗的载体。她说她从不觉得自己是“摇滚明星”,宁愿自视为“表演者”。她饱读诗书,挚爱的偶像是兰波(Arthur Rimbaud)、布雷克(William Blake)和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看看她这些年的造型,你不难发现帕蒂对那个时代的执迷:那一身装扮,活脱脱是从漫漶的银版相片里走出来的十九世纪颓废派诗人。而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始终都是最能捕捉她完美形象的那双利眼。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在摄影界如雷贯耳的威望,乃至于生前身后作品掀起的争议,都已经是当代艺术的必修教材。七○年代,摄影作品的艺术地位逐渐上升,跨进了美术馆的殿堂,罗伯特便是彼时崛起的新世代“巨星级”摄影家之一。他常以严谨的古典构图和细腻的光影拍摄跨人种的同性恋、性虐待等题材,屡被视为惊世骇俗。即使在他死后,作品已动辄天价,相关展览和书籍仍屡遭抵制,险被查禁。当年一连串争议,牵扯艺术与出版自由的界线,如今都成了文化史的经典案例。  帕蒂和罗伯特从一开始的爱侣关系,到罗伯特“发现”自己的同性恋性向,几经挣扎而至坦然面对,他们始终相互陪伴,相互理解。这份生死与共的情感,即使后来两人生活轨迹渐行渐远,仍然紧密相系,至死不渝。或许帕蒂和罗伯特的作品都太经典,在几代人记忆中烙下的印象太鲜明,总以为他们生来便该是那模样,殊不知两位艺术家的养成,充满了意外与曲折:罗伯特起初全心投入绘画和装置艺术,对摄影毫无兴趣。他之所以拿起相机,是为了自制拼贴材料,省下搜寻素材的工夫。帕蒂则专心致志写诗作画,一心向兰波与布莱克看齐,这个内向的女孩原本压根儿没想过公开表演,遑论出唱片。她之所以组团,最早只是为了在诗歌朗诵的场合添一把电吉他,增加戏剧张力。就这样,一桩意外连到另一桩意外,引爆了他们自己都始料未及的潜能。罗伯特变成了名满天下的摄影大师,帕蒂则变成了“朋克教母”。 这部书花了二十多年才终于成形,帕蒂·史密斯在这段期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伤逝:罗伯特辞世没几年,音乐伙伴理查德·索尔(Richard Sohl)、丈夫弗雷德·史密斯(Fred “Sonic” Smith)、弟弟托德(Todd Smith)相继骤逝,当时帕蒂已经远离乐坛多年,带着两个孩子过着半隐居的主妇生活。在乐坛后进迈克尔·斯泰普(Michael Stipe,REM主唱)、老友艾伦·金斯堡和偶像鲍勃·迪伦鼓励之下,她重新站上舞台,又录下了一张接一张震慑人心的壮美之作──上帝带走了她最亲爱的人,同时又还给这世界一位顶天立地的诗人歌手。而她必得花上这么长的时间,才能穿越失落的伤痛,寻得合宜的叙述方式。回望所来处,《只是孩子》也是一部献给那些陨落星辰的伤悼之书。  二○一○年十一月七日,美国国家图书奖颁给了《只是孩子》。在领奖台上,帕蒂·史密斯忆及她当年在斯克里布纳书店打工的日子:“我梦想能拥有一本自己的书,写一本我能放在那架子上的书。”她眼眶泛泪地说:“拜托,不管我们科技再怎么进步,请不要遗弃书本。在这有形的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比书本更美丽。” 她的确写出了一本担得起那梦想的,美丽不可方物的书。

内容概要

  帕蒂·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二十世纪纽约最传奇、最美好的爱情。他们共同的人生,她以此书回忆。
  1967年,他们在布鲁克林偶遇,她是离家流浪的女孩,他是荒废学业的男孩;
  1969年,他们在切尔西酒店蜗居,她是爱写诗的书店店员,他是爱画画的午夜牛郎;
  1971年,在摇滚乐中她越陷越深,在前卫摄影中他逐渐发现自我;
  1973年,在CBGB舞台,在摄影暗房,他们于不同的领域各自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1989年,她已成一代朋克摇滚女王,他却因艾滋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1968年的夏天,那是柯川去世的夏天,是爱与骚乱的夏天,也正是在那个夏天,两个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热血青年相遇在布鲁克林。
  帕蒂·史密斯会成长为诗人和音乐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会将他高度挑衅的个人风格瞄准摄影艺术。他们单纯而热忱,从科尼岛到第42街,最终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著名的圆桌、安迪?沃霍尔王朝听政的地方。他们的足迹遍及纽约。1969年,这对情侣在切尔西酒店驻扎下来,迅速融入了那个赫赫有名也声名狼藉者的团体――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千奇百怪各色族群。那是一个意识格外敏锐的时代,诗歌、摇滚、美术和性政治的世界,相互碰撞、爆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两个孩子般的青年立下了相濡以沫的约定。他们的生活混乱而浪漫,他们献身创作,被共同的梦想所推动,在那段如饥似渴的年月里彼此激励、相互扶持。
  《只是孩子》像爱情故事一样开始,如挽歌一般结束。它是向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纽约,向它的贫与富、它的牛郎与恶棍的一次致敬。这是一个真实的神话,两个青年艺术家共同奋斗的写照,一段成名前的序曲。

作者简介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1946~
),作家、音乐家及视觉艺术家,最伟大的摇滚歌手之一,于2007年入选摇滚名人堂。
  
1970年代,帕蒂·史密斯革命性地将诗歌与摇滚结合,开创了一个朋克摇滚时代。首张专辑《马群》,被尊为史上最伟大的100张专辑之一。封面肖像由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ber
Mappleth·rpe)拍摄。至今已出版12张专辑。
  
帕蒂·史密斯的文字著作包括:《维特》《白日梦》《珊瑚海》《纯真预言》《空想》等,2010年出版《只是孩子》,赢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帕蒂·史密斯从1973年举办首个素描展至今,包括美国安迪·沃霍尔博物馆、法国卡地亚现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为其举办过多次展览,展品包括素描、摄影和插图等。
   1980年,帕蒂·史密斯与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Fred “S·nic”
Smith)在底特律结婚。1994年,弗雷德去世。现在,帕蒂·史密斯与她的儿子杰克逊、女儿杰西一起生活在纽约。
   译者简介:
  
刘奕,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成为摇滚乐文字工作者至今。曾用笔名“刘E”等,初期乐评文章多见于《通俗歌曲》等摇滚杂志,生活交集北京地下摇滚场景。2005年开始只做翻译工作,为《滚石》杂志大陆版翻译文章,同时淡出江湖。正经在家人。

书籍目录

导读 前言 星期一的孩子 只是孩子 切尔西酒店 神合形离 牵着上帝的手 致读者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一直生活在书籍世界里,里面绝大多数是十九世纪的作品。尽管我做好了去睡长椅、地铁和墓地的准备,直至找到工作,却没准备好经受饥饿的啃噬。我瘦归瘦,胃口和新陈代谢却很强。浪漫主义不能熄灭我对食物的需求,就是波德莱尔也是要吃饭的,在他的字里行间,不乏对肉和黑啤的渴望呐喊。 我需要一份工作。布伦塔诺书店1的市郊分店雇我当了出纳,我总算安了心。按说,相比在收银台结算民族风格的首饰和手工艺品,我更喜欢去诗歌分部,不过我喜欢看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廉价首饰:柏柏尔手镯,阿富汗贝壳项圈,还有一尊缀满珠宝的佛像。我最喜欢的是那条朴素的波斯项链,银、黑两色的粗线绑起了两片珐琅釉金属片,就像一块异国风情的古老肩胛骨。它卖十八美元,那时候似乎价格不菲呢。没什么事的时候,我就会把它从盒子里取出来,临摹它紫罗兰色表面上蚀刻的书法艺术,想象着它的来历。 刚到书店工作没多久,我在布鲁克林遇到过的那个男孩就来到了店里。他穿白衬衫、打领带的样子就像换了个人,像一个天主教学校的学生。他解释说,他就在布伦塔诺的市中心店上班,来这儿要用一张积分卡。他端详着所有那些珠子、小雕像和绿松石戒指,良久。 “我要这个,”最后他说。指的是那条波斯项链。 “哦,我也最喜欢这个了,”我应道,“我觉得它像块肩胛骨。” “你是天主教徒?”他问我。 “不是,我只是喜欢天主教的东西。” “我原来当过辅祭,”他朝我露齿一笑,“可喜欢摇乳香香炉了。” 虽然就要和它告别,不过是他选走了我最喜欢的那一件,我还是很开心。把它包好递给他时,我冲动地说了一句:“别把它送给别的姑娘,要送就送我。” 说完我就后悔了,不过他只是微笑着说:“放心吧。” 他走了,我看着曾经摆放过那条项链的黑丝绒,已是空空如也。第二天一早,一件更精致的首饰占据了这个位置,却缺少了波斯项链的那种简朴的神秘。 第一周干下来,我还是食不果腹、无处可去。我开始睡在店里。别人下班的时候我藏进浴室,等守夜人锁了门,我就和衣而眠。第二天一早,还会显得我上班到得很早的样子。我想在自动售货机里买点花生酱饼干,却一个子也没有,我翻遍了别的员工的口袋,也没找到一毛零钱。本来饥饿就令我无精打采,发薪那天没拿到给我的信封更是让我震惊。当时我还不明白第一周是没有工资可拿的,我流着泪跑回了衣帽间。 当我再回到柜台时,我注意到一个男人正潜伏在附近,观察着我。他留着络腮胡子,穿着细条纹衬衫和一件手肘处有山羊皮补丁的夹克。主管为我介绍,他是一位科幻作家,想请我出去吃饭。尽管我已经二十岁了,母亲那“不要和陌生人出去”的警告仍言犹在耳。可对吃饭的渴望动摇了我,我答应了。我希望这个人,这个作家,不是什么坏人,尽管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扮演作家的演员。

后记

刘奕 出版社要我写译者简介的时候,我没写出来。也没有什么漂亮的可写。不过,我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决然改行,投入摇滚乐的怀抱,做一个摇滚文字工作者至今十余年,这段令父母伤怀的经历,至此终于成为了最好的履历——对于一个译者来说,再没有比一段与作者不谋而合的生活轨迹更幸运的共鸣了。 也正因为这样,帕蒂的故事于我没有惊喜。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光怪陆离的场景,尽管令人兴奋,但在一条追寻自由的小路上也只是斑驳的光影。这不是漂亮话。即便没有切身走在这条路上,你也一样能够感受,这个故事里,真正让你难以释怀的,其实是那份无以代受的哀乐和了不可得的聚散。在这件事上,我们没有距离,因为我们无人幸免。 所以帕蒂·史密斯的文字不跩。我猜她当年写乐评的时候一定跩过。但如今已过耳顺之年,重温这一段生死离别,她平直得就像个孩子。在字里行间,我发现,她会添上或是去掉一个形容词,会去纠正对一只羊羔玩具来历的记忆,这些边边角角的修改,曾让我在比对书的不同版本时大伤脑筋。我就像是站在单向玻璃后面看着她涂改,没有规律可循,却窥见了她对另一个孩子的深情。 “只是孩子”是一句赞誉,我执著地这样想。罗伯特和帕蒂以孩子般的纯真和勇敢逃离世俗的洪流,孩子般真诚地去探索未知,谦逊地接受各中苦乐。我想,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在无常的生命中,这会比胆怯而佯装成熟更有别样的收获吧。 很幸运能成为这本书的译者,更幸运的是,我的身边不乏这样的“孩子”。他们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国籍,因为这个故事隔空相聚,倾情帮助我译成了此书。这其中有我的挚友罗南楠,有爱尔兰第一位接受赞助的滑板选手Johno Whelan,有美国电脑狂人、编程专家Mercury Traveler,还有竟匆匆走完了人生路的德裔美籍小伙Christopher Ryan Langelage(1980~2011),以及在法国读经济的叶城,在美国读法律的徐卓尔和在日本教英语的Jory Boling。他们有的年近不惑,有的小到根本不知道帕蒂·史密斯是谁,却都觉得这个故事“写得真好,很像我们”。写下隔空相助的这些地球村里的孩子,不只是为了感谢。 帕蒂·史密斯的这段记忆陪伴了我们。她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 纵然这一生里,每个人都要学会告别,但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只是孩子。现在合上书,挂着泪痕,坚定地上路。


编辑推荐

《只是孩子》是2010年美国最高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朋克摇滚桂冠诗人帕蒂•史密斯回忆录,回忆与惊世骇俗的艺术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刻骨铭心之爱。著名乐评人马世芳专文导读,张晓舟、张铁志、张悬等两岸三地音乐人联袂推荐!向帕蒂史密斯致敬的演出、讲座,十、十一月陆续展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只是孩子 PDF格式下载



帕蒂•史密斯从1973年举办首个素描展至今,包括美国安迪•沃霍尔博物馆、法国卡地亚现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为其举办过多次展览,展品包括素描、摄影和插图等。


帕蒂史密斯的回忆录 一段刻骨铭心的爱


帕蒂史密斯,那个时代的标志


还未来得及看 期待帕蒂史密斯带来的心灵的冲击


不愧是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获奖作品,帕蒂的文笔非常好!


我相信对于每个年轻的艺术家,这都是一本值得认真读的好书,其中罗伯特和帕蒂的那种超越爱情的爱,让我深受感动


帕蒂的书和音乐都充满了爱和力量。


期待崇拜的英文版,这是今年读的最棒的书,帕蒂呀~~~~~~


她是诗人,她是摇滚歌手,她是妻子,她是个孩子。


摄影、诗歌和摇滚,只要你热爱其中一项,你都应该收藏这本书。


传奇又真实的故事,诗人摇滚作家,真想认识她。


不一样的Patti Smith,只有经历了底层的挣扎和穷困缭绕,才有资格谈论生活和艺术创作,才能为了human rights而呐喊。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Patti的爱情经历看上去过于惊世骇俗,但实际上表现出超脱的宽容和纯真。抛开所谓垮掉一代和各种颓废无助的“糟粕”,美帝社会对各种个性和行为的包容,以及文化艺术的原创性和多样性,某国大概可以自扇耳光


一本关于理想艺术爱情的传记。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是必须的。


patti的文字叙述,偶尔插一张罗伯特的摄影作品。说实话,他俩这样的关系可遇不可求。


这是一本没有接连看完就让人睡不着的书,至少对于我来说。一本《只是孩子》、一趟绿皮火车,补足了我整个周末。借罗伯特的话,这是一本充满魔力的书。 他们年轻,他们相爱,他们抢银行。 短短的文字有足够的分量。够了!一句话,《只是孩子》,我爱!!!


20世纪纽约最传奇称羡的爱情


很爱这本书,一个努力变好的坏女孩一个努力变坏的好小子,不管怎样只是孩子


书了patti smith的自传,很好看,有一种对她越来越好奇的感觉


想买很久了,Patti Smith 给了我很多力量。


一直想了解下Patti Smith,此书甚好


patti smith娓娓道来


很喜欢Patti Smith,一直想买中文版来着


对于热爱艺术和喜欢摇滚乐的朋友来说,这本书不容错过。


刚刚看了遍海盗电台,60年代是个奇幻的时代


最喜欢的女艺术家终于等到了


为艺术而生,为爱而活


非常喜欢,令人着迷的艺术时代


在梦想面前我们都是孩子,不顾一切,没有杂质的渴望。书包装内容都不错,值得一看


挺好,艺术家的人生。


是我喜欢的歌手写的,很期待。希望她的其他书也能在大陆出版。


喜欢摇滚乐喜欢率真。


艺术家的传记,不错


刚拿到书就爱不释手的读了起来 不自觉的就被那种生活吸引 还没看完 但是整体给我感觉很好 翻译的也很到位


这本是我买的这次书里最满意的


看到杂志推荐,很喜欢这本书才买的


看见不错,只是孩子不太喜欢


如果对那年代的文化都比较熟悉的话,读起来应该更有意味,我觉得这书挺不错。


诚品书店推荐的!


较之其他传记来讲,并不矫情,真实,平淡,却能引起共鸣。感谢译者,感谢出版社,带给我们这样一本好书。


时代感很强的一本书,嬉皮士式的生活,会让你更接近对生活以及爱情的理解


朋友推荐的书,期待中


勇敢去爱吧


梦想还在,可读这本书。梦想已渐远去,亦可读这本书。译笔流畅。


比想像中薄。不过挺漂亮的。书口有胶,可能是什么技术原因吧。挺好的。以前在豆瓣阅读试读过,很干净的文字。


值得细读的好作品,她的音乐也值得听!


你知道吗!你就是创造历史的那个人!去做,去实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很快。期待已久的书了,很不错


很棒,很好看,强烈推荐


不错不错哈,朋友推荐的,好喜欢


希望能看的开心 别人推荐的


非常喜欢,推荐。


现在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一本能吸引人的书就是本牛书。


应该要再多一点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的感悟这本书 。


本来还犹豫。一看封面、封底就喜欢了,翻开更是没得说。幸好买了。


喜欢封面字体,感觉像在读《在路上》


书是自己想买的书,但是,一开始采购,不给送货,很是气愤了一阵,打电话到负责物流的部门,对方说是系统自动分配送货物流,很不巧,人家不送我这个地区,一个劲儿的电话沟通还在网上发邮件,都没有回复,后来点击再买一次,系统自动分配的就给送货了,不知道当当的物流资源是有多强大!


哭的稀里哗啦


我明白,在这一小段时空里,我们交付了彼此的孤独,又用信任填补了它。


这个风格的书很少读。读完再说。


书很好。快递也很快,第一次在当当买书感觉很好。


喜欢,平实,深刻,浪漫


在三联上看到简介之后就十分想要。天生对这样的故事感兴趣。


还没读,不过看简介就觉得会很喜欢,所以买了。


另类爱情


开始为那些烦人的外语名字恼火 非常平淡的故事觉得有点无聊 但是慢慢看慢慢看 最终在男主角死的那一章哭的哩哩哗啦 很喜欢


是一本我会反复逐字阅读的书,


看了一些,喜欢这种写实风格


很喜欢,二次购买,送给朋友。


书是送人的所以没看


只是在豆瓣上发现评价很高,买来看看


读过之后 其实即使在读自己的内心 作者做的事情 是自己向往而没勇气做的 真的很喜欢


帮朋友带的,不做评价


队这本书买的时候没有做足够的功课,只是凭感觉来的,希望会好看


还没开始阅读,期待!


正版的哦,书还没读完


朋友叫我看的书 还没看那


书的质量不错,印刷挺好的。书皮是软质的。


书不错 装订挺好 看起来是正版


买书如山倒 看书如抽丝 买了一本喜欢的书 耐心看下去吧~~~


书是买给同事的,大家都很喜欢,书包装很不错,发货速度也很快


确实是值得好好看的书,很受触动


书的质量很好 其他我就不说了 内容还没看呢~


是正版书,值得大家看。


很好的书,触动内心深处的柔软


包装结实,书是一直想买来看的。


就是人太多记不住名儿...


送人的,看着还不错。不知道里面怎么样,因为我没看到。


一直想要这本书!!!


很好的纸张 很好的包装 赞!!!


这本书还不错,内容、纸质、印刷都很好


值得收藏的版本


读来令人热泪盈眶\'


goodd!


最后,我竟真的哭了


大概翻了一下,看了開頭和結尾。覺得還不錯。很喜歡


权当中英对照来买的,还没读多少,里面的句子确实可以


是马世芳写序的版本 稀饭


物流速度快,商品包装完好,值得购买


好书!只是孩子中文版


just kids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