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蒙马特遗书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1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邱妙津  

页数:

217  

字数:

9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的盲点——序邱妙津简体版作品集(部分)蒋勋在文学的阅读上我有我的盲点。知道是“盲点”,却不愿意改,这是我近于病态的执着或耽溺吧。年轻的时候,迷恋某些叛逆、颠覆、不遵守世俗羁绊的创作者,耽溺迷恋流浪、忧愁、短促早夭的生命形式。他们创作着,用文字写诗,用色彩画画,用声音作曲,用身体舞蹈,然而,我看到的,更勿宁是他们的血或泪,是他们全部生命的呕心沥血。伊冈•席勒(Egon Shiele)的画,尺幅不大,油画作品也不多,常常是在素描纸上,用冷冷的线,勾画出锐利冷峭的人体轮廓。一点点淡彩,紫或红,都像血斑,蓝灰的抑郁是挥之不去的鬼魅的阴影。席勒的画里是眼睛张得很大的惊恐的男女,裸体拥抱着,仿佛在世界毁灭的瞬间,寻找彼此身体最后一点体温。然而,他们平日是无法相爱的。席勒画里的裸体是自己,是他妹妹,是未成年的少女,瘦削、苍白,没有血色的肉体,褴褛破烂,像是丢在垃圾堆里废弃的玩偶,只剩下叫做“灵魂”的东西,空洞荒凉地看着人间。人间能够了解他吗?北京火红的绘画市场能了解席勒吗?上海光鲜亮丽的艺术家们对席勒会屑于一顾吗?或许,还是把席勒留给上一个世纪初维也纳的孤独与颓废吧。他没有活过三十岁,荒凉地看着一次大战,大战结束,他也结束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他曾经被控诉,在法庭上要为自己被控告的“败德”“淫猥”辩护。然而他是无言的,他的答辩只是他的死亡,以及一个世纪以来使无数孤独者热泪盈眶的他的画作吧。邱妙津也是无言的。我刚从欧洲回台湾,在一次文学评审作品中读到《鳄鱼手记》,从躺在床上看,到忽然正襟危坐,仿佛看到席勒,鬼魂一样,站在我面前。我所知道的邱妙津这么少,彰化女中,北一女,台大心理系,巴黎大学博士候选,这些一点意义也没有的学历。我所知道的第二个有关邱妙津的讯息就是她的持刀“自杀”了。我们可以用“死亡”去答辩这个荒谬的世界吗?于是,我读到了《蒙马特遗书》。台湾战后少数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

内容概要

  颠覆性的LES情欲私密之书
  台湾几个世代拉子圈的“圣经”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 女性情欲的深度书写
  以死亡的决绝和纯粹 见证爱的不朽不灭
  
  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对灵魂绝望的拷问,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死亡,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吗?
  一九九五年夏天,才华洋溢的台湾小说家邱妙津在巴黎以惨烈的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这二十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在文字中喷薄而出,而关于爱与艺术的纯粹追问,也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本书甫一问世就引爆了整个台湾,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
  “我对我的生命意义是真正诚实与负责的,尽管我的肉体死了,形式的生命结束了,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灵魂就因此被消灭,无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终止。”
    

作者简介

  震动台湾的一代传奇 用生命创作的天才
  以凌厉激烈的才华横空出世,又决绝惨烈地毅然与人世告别
  20世纪末台湾文坛最绚烂传奇的女同作家
  邱妙津,台湾彰化人,一九六九年生,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一九九二年赴法国,留学巴黎第八大学心理系,一九九五年六月在巴黎自杀身亡,年仅二十六岁。邱妙津多方面的才华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充分显现,曾获得台湾《中央日报》短篇小说文学奖、《联合文学》中篇小说新人奖等,并拍摄有一部三十分钟的十六厘米影片《鬼的狂欢》。
  邱妙津的骤然辞世在台湾文坛引起一片惊愕,随即造成一时风潮。同年十月她的首部长篇小说《鳄鱼手记》获得时报文学奖推荐奖,书中的“拉子”、“鳄鱼”等词也成为台湾女同群体袭用的自我称号。翌年遗作《蒙马特遗书》经由友人整理出版,引发全台湾震动,成为台湾女同群体几乎人人必读的经典。
  主要文学作品有《鬼的狂欢》《鳄鱼手记》《蒙马特遗书》等。
    

书籍目录

见证
第一书
第二书
第三书
第四书
第六书
第七书
第八书
第九书
第十书
第十七书
第五书
第十一书
第十二书
第十三书
第十四书
第十五书
第十六书
第十七书
第十八书
第十九书
第二十书
见证
附录

章节摘录

见证小咏,我所唯一完全献身的那个人背弃了我,她的名字叫絮,连我们三年婚姻的结晶,她所留在巴黎陪伴我的兔兔,也紧接着离开世间,一切都发生在四十五天里。此刻兔兔冰凉的尸体正安静地躺在我的枕头旁,絮所寄来陪我的娃娃小猪就依偎在他旁边,昨夜我一整个晚上抱着他纯白的尸体,躺在棉被里默默嚎泣……小咏,我日日夜夜止不住地悲伤,不是为了世间的错误,不是为了身体的残败病痛,而是为了心灵的脆弱性及它所承受的伤害,我悲伤它承受了那么多的伤害,我疼惜自己能给予别人,给予世界那么多,却没办法使自己活得好过一点。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小咏,我和你一样也有一个爱情理想不能实现,我已献身给一个人,但世界并不接受这件事,这件事之于世界根本微不足道,甚至是被嘲笑的,心灵的脆弱怎能不受伤害?小咏,世界不要再互相伤害了,好不好?还是我们可以停下一切伤害的游戏?小咏,我的愿望已不再是在生活里建造起一个理想的爱情,而是要让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不要再受伤害,也不要再制造伤害了,我不喜欢世上有这么多伤害。当世界上还是要继续有那么多伤害,我也不要活在其中。理想爱情的愿望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过一份没有人可以再伤害我的生活。小咏,你是我现在相信、相亲的一个人。但我一个人在这里悲伤会终止吗?纵使我与世上我所伤害和伤害我的人和解,我的悲伤会终止吗?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伤害,我的心灵已承受了那么多,它可以再支撑下去吗?它要怎么样去消化那些伤害呢?它能消化掉那些伤害而再重新去展开一份新生活吗?小咏,过去那个世界或许还是一样的,从前你期待它不要破碎的地方它就是破碎了;但世界并没有错,它还是继续是那个世界,而且继续破碎;世界并没有错,只是我受伤害了,我能真的消化我所受的伤害吗?如果我消化不了,那伤害就会一直伤害我的生命。我的悲伤和我所受的伤害可以发泄出来,可以被安慰吗?在我的核心里真的可以谅解生命而变得更坚强起来吗?小咏,有你和我并立在人世,我并不孤单,你的生命型态和我相亲相近,你了解我的生命并且深爱我。但我需要改变,不是吗?我不知道要如何改变,我想要变成另外一个人,这就是全部我所能对自己好的方式了。我知道我得变换一种身份,变换一个名字活着,我得哭泣,我得改变一种人生活着。小咏,我已不再愿望一个永恒理想的爱情了,不是我不再相信,而是我一生能有的两次永恒理想的爱情都已谢去,我已老熟、凋零、谢落了。小咏,我已完全燃烧过,我已完全盛开了。一次是因为我还太年幼而错过,另一次则是由于我过于老熟而早谢了。但尽管只有一刹那的盛开,我也是完全盛开了,剩下的是面对这两次残废爱情意义的责任,因我还活着……第一书四月二十七日絮:时间是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凌晨三点,你在台湾的早晨九点,兔兔死于二十六日午夜十二点,距离他死后二十七个小时。他还没下葬,他和他的小箱子还停留在我的房间陪我。因我听你的嘱咐不把他葬入塞纳河,要为他寻找一个小坟墓。我还没找到合适地点。二十七个小时里,我仅是躺在床上,宛如陪同兔兔又死过一次。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尽情地想你,想兔兔。一个多月来,除了怨恨和创伤之外,我并没办法这样想你、需要你、欲望你,因为那痛苦更大。这之间,我也没办法如同过去那样用文字对你倾诉,因为我说过写给你的信是一种强烈的爱欲……下定决心,不要任兔兔就这么白死,要赋予他的死以意义,否则我走不过他的死亡,我接受不了,没办法继续生活下去。我告诉自己,或是为他写一本书,并且不再继续对你诉说,将爱就此缄封起来;或是为他再继续爱你,无条件爱你,为你再写一套和那年年底完全对称的奔放书信,炙热的爱之文字。一口气写好三十个信封,是这个月先要写给你的信。我要再像那年年底那般专注地为你创作。我羡慕你,羡慕你能得到一颗美丽心灵全部的爱,且这爱是还会成长,还会自我调整,历经劫难还会自己再回来,还是活生生,还会再孕育生产新东西的爱。请不要觉得负担重。我只是还有东西要给你,且是给,只能给了。蜜汁还没被榨干,一切的伤害也还没完全斩断我牵在你身上的线,所以我又回到你身边专心为你唱歌。虽然那线已经被你斩得几近要断,如一缕游丝般挂在那里,且不知什么时候你要再下毒手将它砍绝,但在那之前,我要攀着它尽情地歌唱。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可以用“死亡”去答辩这个荒谬的世界吗?于是,我读到了《蒙马特遗书》。台湾战后少数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 ——蒋勋 《蒙马特遗书》在台湾,几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几个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圣经”……《蒙马特遗书》已不止是邱妙津自己的创作资产,它像《红楼梦》、莎翁的戏剧,成为台湾拉子世界那极域之梦,浓缩隐喻。 ——骆以军 人们崇拜一个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无论对于作者或读者而言,这是意义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 ——陈雪


编辑推荐

《蒙马特遗书》编辑推荐:1.20世纪末台湾文坛最绚烂传奇的女同作家邱妙津,作品首次在内地出版。英年早逝的女同小说家邱妙津,以鲜明的个性、出众的才华、对艺术与爱坦率热烈的追求乃至最后惨烈决绝的自戕,成为台湾文坛里程碑式的人物,在离世十多年后的今天,她的作品已经成为台湾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典范,更是台湾女同群体人人必读的经典。2.此书是邱妙津告别人世的生命独白,在邱妙津死后翌年经由友人整理出版,引发全台湾震动。邱妙津以强烈纯粹激情入骨的文字,细细剖析了她心中的爱与美,艺术与人生,其中对女性情欲的深度书写,大胆而坦率,悲情而直接,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台湾女同文学至今难以逾越的作品。3.《蒙马特遗书》是对邱妙津告别人世之前所思所想所经历的忠实记录,点滴经历的希望和创伤,爱和伤害的过程,乃至最后的慨然赴死都有真实到令人战栗的描写,堪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遗书。其中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和对灵魂绝望的拷问,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高于文学的超凡意义。4.蒋勋、骆以军、陈雪,为邱妙津简体版作品集撰文推荐,追述与邱妙津及其作品的生命交集,还原上世纪90年代台湾同志运动场景,描绘与邱妙津同辈的60后作家群像,揭示邱妙津开启一个时代的经典意义。

名人推荐

我们可以用“死亡”去答辩这个荒谬的世界吗?于是,我读到了《蒙马特遗书》。台湾战后少数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蒋勋《蒙马特遗书》在台湾,几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几个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圣经”……《蒙马特遗书》已不止是邱妙津自己的创作资产,它像《红楼梦》、莎翁的戏剧,成为台湾拉子世界那极域之梦,浓缩隐喻。——骆以军人们崇拜一个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无论对于作者或读者而言,这是意义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陈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蒙马特遗书 PDF格式下载



书很精彩,文字是发自肺腑的自我表达,邱妙津就像是急于把一切掠过脑际的东西写下来,所以文字就像瀑布似的一股脑浇下来


看了大半。还好吧,我很正常,感觉有点累


一个以爱为生的女子用灵魂发出的呐喊。看完这本书,我脑子里反复涌现一句话:只要给我们一个真正值得爱的人,每一个女人都会愿意赴汤蹈火,至死方休。


书很好看 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说 不疯魔不成活啊~~~


多么强烈深刻的爱恋!那种燃烧自己的灵魂,大胆的剖析表白,令人动容,令人震撼。不愧在台湾被奉为拉拉的圣经。


买的时候没看到是女同志的书,并且文笔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她追求的爱是纯粹的、绝对的、完整的。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灵魂即破碎,"无以为继"。这是一本冗长的书信,耐着性子看完,也还算理解作者。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完满的爱情,是她生存生活的支撑,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窒息的爱,换作是我我都想逃跑。这样的爱太过沉重和压力,感到压抑和窒息。这样的爱,最后都很容易产生悲剧。(文风似是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感觉)


质量不错内容不错。。。


嗯,挺好的。蛮好的,收获很多。感谢


没读。浏览了扉页。感觉至少引言的那段《爱》,翻译水平太烂。


很喜欢、热烈、充满激情。装帧也很好


很好很好,值得推荐!!


很满意,没破损,想买的人不会对内容产生怀疑


是在七堇年的书中得知了这本 那时就对其心生向往 现在看来果然不负所望 虽然于我而言尚有些晦涩 但静下心来阅读还是能体会到那种感情的宣泄


书很好,纸质挺不错的,关键是送货很快!


书很特备,爱的真实!


好悲伤啊


书的包装质量实在是令人着恼


还没怎么看,也就无法评论这本书到底好不好


无法超越的经典文学作品


   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一部作品如此细微地来描写感情,这是属于女人的语言,敏锐的、敏感的感觉,过度的、微观极致的思考,在爱中,关于灵魂、身体一丝一缕的体察,在这之前,我甚至对文字不抱有这样的信心,而我从来不能成功地利用语言,对于自己内在一团混沌的东西,常感自责、无力,又不愿放弃。
   有才华总是让人艳羡。
  


  看完这本书后有迫切的写些感想的欲望。
  
  是迫切感
  
  迫切写下东西,迫切想寻找到那个能与之相爱的灵魂。
  
  这不像遗书,更像是向这个世界的一封炫耀信,炫耀那炽热坦诚真实坚定的爱情,炫耀那被定格的永不衰老的灵魂,炫耀那些愤怒冲动遗憾激烈的情绪,活的那么耀眼夺目。
  
  最近一直觉得自己在老去,因为灵魂的血液流淌的滞缓。
  
  工作以后,很明显的感觉到身体中的一部分正在逐渐远离我,那些曾经闪闪发光我引以为豪的部分已经被消耗抛弃大半,苟延残喘的部分努力地在这扒着一些无趣的文字,所以,你知道我有多么羡慕邱妙津吗?
  
  


  只是想记下这本书结尾的这首诗:
  
  je vous souhaite bonheur et santé
  mais je ne puis accomplir votre voyage
  je suis un visiteur
  tout ce que je touche me fait réellement souffrir
  et puis ne m'appartient pas
  toujours il se trouve quelqu'un pour dire: c'est à moi
  moi je n'ai rien moi
  avais-je dit un jour avec orgueil
  à présent je sais que rien signifie rien
  que l'on n'a même pas un nom
  et qu'il faut en emprunter un, parfois
  vous pouvez me donner un lieu a regarder
  oubliez-moi du côté de la mer
  je vous souhaite bonheur et santé
  
  ----Theo Angelopoulos <le pas suspendu de la cigogne>
  
  我祝您幸福安康
  但我无法完成您的旅程
  我只是个过客
  我感受到的一切真令我痛苦
  而我身不由己
  总是有人可以说:这是我的
  我,没有什么是我的
  是否某天我能骄傲地说
  现在我明白 没有就是没有
  我们都没有名字
  必须去借一个,有时
  您给我一个地方可以眺望
  将我遗忘在海边吧
  我祝您幸福安康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鹳鸟踟蹰》


  邱的蒙马特遗书,与鳄鱼手记其实非常不同。鳄鱼手记里一切依然隐忍,在蒙马特遗书里她已经释放。
  
  很多时候,对于在文学上的共鸣,我们有时候会问:自己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为何没有写下来。
  
  那应该是因为一种生死的意志: 还不要写下来,还不能写下来。因为求生之人还在尽力以生存来消化,转换这些思绪为更现实的线索。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她的,蒙马特遗书。
  
  
  她说,对于她来说,在法国学到的就是,真诚,勇敢与真实。
  五星,给那种无尽的对生之热情,死之无畏。
  
  ======================================
  有一次和别人推荐她的鳄鱼手记。那个人没有反应过来,随后说: 哦,鳄鱼日记。
  
  我以为是自己记错,后来发现没有记错,我读的是印刻文学的版本。
  后来以为日记是内地版采取的表达习惯(想想其实很没有必要如果真有这种对同是华语的表达作更改。),今天查找过,发现广西师范出的 依然保留了 手记一词。
  
  邱大概会很厌恶这种对词语的不敏感吧。
  太宰治在邱的文字里也跳出来会说:世人让我感到不安。
  我生气不起来,我只有无奈。阿弥托佛。


  字里行间全是她对絮的爱,纯粹的满溢的爱,填满心间,且不论以身赴死是报复还是怨恨或是恶意,只说一点,当心已完全被自己高尚、伟大、虚构、主观、献祭般的爱塞满,如何真正看得到爱人的需要?真的爱得是絮吗?不是想像中的那个她?拒绝长大的灵魂总是清澈又单纯的令人怜惜,但此时此刻这般年龄经历的我,只觉得这花一般的灵魂散发着致命的香甜毒气引人投身黑暗,自愿作她爱的囚徒,等待的是皮鞭、蜡烛、手铐,还是温暖的一碗面比较适合我,嗯。


  文字晦涩难懂,从头到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老太婆在自我YY,难怪他亲爱的会弃他而去,封面还赫然写着什么“20世纪末台湾文坛最绚烂传奇的女同作家”,写得这么牛逼她父母知道了怎么办?卖的不过是个“女同”的噱头,可能她真的有经历过什么,但这纠结的表达能力啊~~


  在两人关系陷入困境时读的这本书,之前翻过,却因为其“絮絮叨叨”的话语而没有读下去;再次拿起,却是这样的情境下。一口气读完,才发现一个又一个的关系竟然有如此多的相似性。作为“遗书”,不免觉得之前的自己太过于无情。
  作为遗书来写作,所以我相信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每一个思考。
  通过对这一段关系的剖析,作者犹如获得了觉悟一般。
  不知道何种原因,我从阅读中得到的是宽恕和觉醒。尽管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来记叙情人对自己的欺骗和抛弃,了解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愤怒,但最终,从书信中读到了作者的宽容和谅解。她接受了自己的脆弱,接受了情人的不忠,并且心中仍然充满了爱。
  只有爱,她才能够与现实和解,但是她的离去,使她的爱失去了接收者;甚至留下的唯一的寄托与回忆,兔兔,也失却了。
  因此,她只能离去;带着她的爱。
  (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她是带着爱离去的,而不是恨。)


  哎呀原来"我厌恶透了你"是温和翻译,直接而正常的,应该是"去你妈的。"本还想这用优雅的语言说出的,或许就不会有睚眦必报的恶狠劲儿了。
  
  匆匆翻过了蒙马特遗书,我不敢看得太认真,是真的不敢。甚至不断冒出的话语都被自己硬生生地压回了心里,一点没多写。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古典式的生活了这样久。真应该庆幸,野林子里生活的我不是梭罗,而是扛着枪的鄂温克人,有力量决定自己的生活而且无视世间和时间,所谓的世间,不就是他者吗,与我何干。但现在才逐渐感到无比清醒的悲伤和惊怵,如同被禁令约束的猎人突然失去了枪支的使用,猛的发现人世已翻天覆地。
  一旦开始就会陷入,必须抑制自我毁灭的欲望,我必须冷静必须跳出来,不能再放任悲伤或者让自我毁灭的情绪牵引我或者说牵绊我。已经无力再割开血管即使落日殷红那样美。是越来越懦弱,越来越不敢面对内心真实的自我;还是正好相反,把懦弱变成了坚强地活着,坚定地去追逐和脚踏实地的努力。
  她的文字如此的缠绵而绝情,如同我写给小雅的二十四页情书,对自己绝情,对爱人缠绵。又想起王尔德的狱中记,看到天才被一些东西毁灭才最美,命运从来都是无情,该如何做才能把它踩在脚下。悲剧不只有悲伤,还因为他的不可避免。有些人就是看到了不可避免才会悲伤,世事的不可避免和人生最根本的虚无,都在这一生的悲剧中愈演愈烈,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消磨自己而过日,看似清醒地究竟是不是另一种被操纵,重复的世事生活是不是另一种不可回避的命,有的人选择了大慈悲,有的人选择了大苟同。天才选择的绝情与缠绵对立的方式必然引向终极的毁灭,我恰是喜欢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死在最巅峰时刻但是又于心不忍,可是如果不毁灭恐怕就要看到自己的殆尽和消亡吧,那样才更残忍。所有的残酷,逼着你一点点理智起来,把激情藏起来,把真实原始的自己掩藏起来,把炙热浇灭。
  世俗化的生活让人被动的忠诚,而内在的联系却被忽略,不是完全没有灵魂的需要,完全没有热情的痛苦,只是他们将之装移到外在的世界,以别的方式发泄。如此切割生命的结构,是无力抵抗。
  那些看似逍遥的人啊,才不是如风的少年,那些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啊,连羽毛上挂着的都是怯懦的喘息。日趋日神化的生活或许是想要的,但是内心的酒神绝对也不会死去。声色犬马的诱惑从来不会被彻底消除,孤独的个体终究是要在互相慰藉中寻求暖意。
  想起看到他突然说话后自己写的话:当我以怜悯你的心态猜透这一切后发现自己以前的耻辱感荡然无存,是的,你比我更可怜。卑微而懦弱的人甚至不敢坦然面对自己,你渺小得就像入不了眼的尘土。我可怜你,我觉得这一切可以当做试验或者演戏,我来扮演救世主,但是永远不会拯救你不能听你的告解。这可真是莫大的反讽。
  乱七八糟。向妙津问好,我热爱你的刀子和血液。


  ★这些日子看到的、感悟到的关于爱情的几句话:
   1、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2、百无一用是深情
   3、在爱情中,最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无能为力。林奕华
   4、爱是折磨人的东西。
  
  ★只关乎爱情的感慨或语言,多少是矫情的,如同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中所说的结构和言语,是絮语,是感性,是小品,是被爱情的喜悦或痛苦解构的。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品都很少是关乎爱情的,或者说没有伟大的作品是只关乎爱情的。它们一定指涉了爱情之外的东西。这像是人类和艺术对爱情的超越,但某种程度上也像是一种诅咒,只是爱情还难以配得上伟大这种意义。
  
  ★“作”是爱情中所有行为和情感的最佳注解,但这也是爱情中最动人的品质,最本质痛苦的根源,这是一种很纯粹的体验。
  
  ★任何被局限在爱情中的人的格局都是微小的,这并非是批评,或者嘲讽,这只是一种令人心痛又无可奈何的事实,即使你无法改变这种事实。
  
  ★在爱情中,主动爱了的人不管有多么强词夺理,都是卑微的。
  
  ★在一个人所想象的爱情关系中,有太多的自欺欺人,我们千万不要以这种自欺欺人去要求对方。
  
  ★关于理解:我只是希望你能理解我的痛苦和难过,保持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并偶尔陪伴我,这对你来说并非难事,可对我来说却至关重要。我确实没有任何的理由要求你这么做,而你也很自觉的没有这么做。
  
  ★很多话,不是我不想说,是你不想听,我想说的都是你不想听的,所以我不敢说。所以邱妙津写了这本遗书。


  本打算今天晚上读完这本书,等到时间多一点的时候再写下读后感,但是我怕我会忘记,忘记我在翻看每一页书时所变化的感觉。所以,我背弃自己要早点去睡的誓言,在凌晨十分打开电脑敲下这些文字。书还有一小部分就结束了,我想赶在结束前记录下我读书的心情。
  
  这本书于我的震撼让我始料未及,我没有想到我会与一个已经去世的年轻作家产生共鸣,我以为我绝不会喜欢这样一个悲观的作者,但是现在,我的文字中已经有了她的气息。
  
  我不赞同邱妙津的自杀,但是我又认为这是对她来说最好的解脱方式,她曾经历的一切,我也有过不同程度的经历。她的爱,那些最极端的表达,最深切的爱,甚至于除了死亡之外没有任何一种形式可以如此表达热爱的程度,我都经历过。如今我已健康,我已经忘记了我曾经因为“爱”也经历过那样不堪的过去。不过那“不堪”同样也时一种美好,一种残缺的美好。
  
  非常奇怪的是,这种残缺之美通常却发生在完美主义者的身上。我觉得邱妙津应该是个完美主义的人,她的热切的爱的对象并不是“絮”,是她自己创造出的完美对象。那个人不可能存在,因为是人就不可能达到她想要的那种完美的契合。她高估了“絮”,她的一半知道真相,另一半不肯接受真相。她在自己创造的完美中折磨自己。痛苦成为一种习惯,陪伴着她不能言说的孤独。
  
  从她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挣扎以及不断反复的状态,她想要回到世俗所要求的常态,但是她太与众不同了,怎么能够?再说是谁规定了“正常”?加缪笔下的“局外人”是“不正常”的,极力用丑来展示世界的毕加索是“不正常”的。蒋勋说他预见到这本书在华文世界不会有太多的读者。是的,华文世界都太渴望“正常”了。
  
  很多年前我也经历过一场类似的爱恋,我把虚构的完美爱情放在一个人的身上,我决定爱她,于是她就完美了。她先于我考上大学,我知道她离开的那天晚上一夜没睡,和衣跪在床上,哭。整个灵魂都被抽干了,如果不能爱,那么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那时我只能想到这个。别送我“心灵鸡汤”,别指望我“化悲痛为力量”,那时我只想到“死”,唯有这样悲壮的行为才配得上我如此深沉的“爱恋”。
  
  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我爱的不是她,甚至也不是我编造出的“她”,我爱的是我自己。我没有邱妙津的勇气,在那样一个绝望的时刻,在只想到死的时刻没有真的动手干掉自己。我活着,但是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敢回想那一晚的痛苦。
  
  如果邱妙津也活着,活到再大一些,她会不会能释怀一点?我不知道。她做错了吗?可是,谁有资格评价她的对错?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停地对照书上的日期想要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我在做什么。1995年,我刚刚读初一,我并不知道三年之后我会开始一场长达八年的注定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爱情,我一生中最完美热烈的爱情。2013年,我在一家书店的角落里看到这本书,第一次翻看的时候是厌恶的。但是我知道我逃不过这个名字,我一定会要读这些文字。当在蒋勋《孤独六讲》中再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决定买回这本书来,读。
  
  书中描写的情节让我觉得熟悉,我开始在记忆中搜寻那些曾经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名字,任自己的情绪飞奔回那个青涩的年代,悲伤和喜悦和在一起,美好得一塌糊涂。
  


  讀妙津系列的書偶爾會讀到很生氣,覺得為什麼要這麼鑽牛角尖想事情?妳其實很有才華,並且可以被衍生成擁有大好人生的。但相反地,她的赤裸文字就是這麼吸引我去閱讀。先前看完鱷魚手記的時候,一直很想看又不敢看蒙馬特遺書,每每到了購買頁面就止住,後來做足心理準備買下後,一看就是無法停止。
  
  記得看完末章時,我正搭著長途火車,在最後一個字進入眼簾時,車剛好到站,我匆忙將深藍色書皮闔上,帶著滿腔激動情緒與濕潤的雙眼走出車廂。


  
  
  看这本书觉得好心痛。一个陷入到爱中间的人,让人心疼但也让人无力去拯救。
  其实很久以前听说到,爱是一场虚空,这种论点会让人觉得很彻悟。爱的时候,像是陷入泥沼不能自拔,而往往有一天,当你已经走出这一份爱,然后再回过头去看时,就会觉得,原来不过如此而已。
  
  可是邱妙津没有走出来。
  她选择把自己当做这一场伟大爱情的献祭,变成絮的献祭。
  其实我觉得,世界上需要这样的人去证明爱情的存在,否则这一场虚空,如何活下去?


  看了一些评论,发现阅读实在是很私人的事情。阅读体验如何要归结到个人经历与思想上去,完全不可能有最准确最终极的答案。
  你说她爱她是对的吗?你说她认为的她的爱她而又不承认和未发觉是错的吗?答案或许只局限在个人的大脑之中,尽管以文字被反应出来仍不能也不该改变他人的看法。是与否、错与对全在你如何看待爱、看待人生。
  套用一句书里的话,「是体验的问题」、「是程度的问题」,你在人生中已经、将会游荡到什么地步,其实从深处决定着你爱的方式与模样。
  她说,要到达一个点上,才能等到某些事情的发生。而我的所在还很浅,无法表达,也无法被表达。我知道每个人的表达习惯都不同,世上那么多言语,其实都在评论相同的事情,或是表达相似的感情与状态。进而我感受到了这一切表达与看待的无意义,既然每一件都相似,结果与起因类同,还有什么需要期待,还有什么能给人期待。
  我不知道在无意义之后有什么。
  再离开表达,说回爱。当我能勇敢面对的时候,也许已经放开一切,不再能够「触景惊心」;而也许全线溃散成了


  好久没有读到过死亡气息如此强烈的书了,每隔十分钟好像都必须要停下来,缓一缓,读到最后竟然还是流泪了。
  
  不可否认她对爱情是偏执到近乎疯狂的,这种敏感的特性,就像书中所说,是她的疾病也是天赋,是她的宝藏也是残缺。最终导致她踏上自我毁灭的归宿。
  
  她是一个把生命和爱看得太透彻的人。所有的自言自语,信中的独白,都孤独得让人不知所措。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配拥有震撼人心的爱情,可惜她的伴侣不是这样的人,无法陪她演好这出戏。
  
  最后,她把巴黎和东京描写得那样美。东京的夜晚,她置身于温暖的人群中,幸福得像一个庆典中腼腆的新娘。坐在塞纳河边的她,贴着整个巴黎的心脏,她也曾经那么珍惜,并且动容,感到安慰。
  
  为什么还要去死呢。看着一个如此纯粹的灵魂只有死亡这一条路可以走,真是让人很心痛。
  
  所以不要相信那些热爱生活,精于生活的人,她们可能比你还要厌世。因为有时候这个世界,就是有一种生无可恋的美。


  我想我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儿
  她的爱 似乎很像一颗颗导弹 装满了一肚子的爱心 重重的打向你 不管你是在哪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种硝烟味
  小导弹很丰满 但是也很沉重 爆发的力量让自己生不如死 同时也呛得对方快要窒息
  或许艺术家都是要浓烈的气味儿 要totally 要deeply 要absolutely
  我小小计算了下 一页纸中出现最多的词 就是 生命 死亡 爱欲 痛苦
  或许我只能把这当做一个人在失去一个挚爱的绝望日记
  而不是文学作品 否则 我会觉得 彩虹是灰色的
  因为有时候自己的日记也是如此灰暗= =
  “最纵欲的人往往最禁欲” 她可能就是和尚和唐璜的综合体
  欲望杀死欲望 搏斗后 肉体ruined
  
  这种宇宙大爆炸 黑洞来袭的crush感觉 everybody feel
  especially lost in love
  
  但是不能忍受的是 为什么把这么一个书打上
  “les的爱欲之书” 请问写这句话的人
  你感受到这种所谓的les爱欲有何不同吗?所以有了一系列供对人这个共同体不了解的人儿猎奇的书 比如《男人这东西》《女人这东西》(我不是故意吐槽渡边淳一 有些观点还是有点道理比如在orgasm的感受上)所幸的是 又多了些许品种 或许会有《les这东西》《gay这东西》《trans这东西》等等
  好的是性别多样化了 不好的是 大家又被板上钉钉了
  
  卖书文案一直都如同披上充满创意世界色彩的山寨斗篷!
  


  
  我知道你痛,我读着你,痛着你所痛的,同时还替自己心疼着你。
  
  你热切的爱,并完全打开自己去承接你爱的人,完全忘了自我保护,所以她可以如此轻而易举的伤害你,以致伤害到你生命的动脉。
  
  你如此如此的渴望着爱,又渴望你爱的人可以以同样热烈的爱着你。爱是生命的全部。如同食物与水一般重要。
  
  你那么傻。
  
  
  你不知道,其实你可以一个人活着,哪怕孤独,但是在一个没有伤害的世界里,你可以好好的活下去。或许没有理想的爱情,你的内心感到孤寂和悲伤,但你还可以能活在世俗里,去看美丽的风景,然后慢慢打开自己的内心,去开拓它,把自己融进自然,我想,或许你可以快乐的活到头发花白。
  
  
  可你没有。
  
  
  


  我欣赏邱妙津的坦诚与执拗,但恕我无法欣赏她称之为爱的需索,或说是给予的需要,要知道,这是需要另一个人舍弃自身来配合成全的啊。她极想爱,极需爱,她需要絮做她24小时的情人;她懂得细水长流、希望长久相守,但那也只是想法和愿望而已。用爱人来满足自己去爱、被爱的愿望,用爱来为自己的生命编织桂冠,用爱来使自己生活在美中…这样还认为自己的爱是纯粹的吗?
  
  


  少年:我开始思考,从什么时候起,我需要有意识地去和你说话,而潜意识里却在抗拒和你沟通。原本我们之间仅仅以精神共鸣,如今,连这层倚靠与联系也要开始分崩离析了吗?是因为发现自己的浮夸真相还是因为发现你的不如我想的那样充足丰满的爱?我已经开始厌倦和你这般毫无诚意的交流了。是的,好无诚意,我就是如此认为。但我却也舍不得你。你之于我,几乎已经成为习惯。如果抛弃这淋漓的习惯,我将如何寂寞!但是我们现在所为,难道不正是在放弃这一曾经无比辉煌灿烂的习惯?我已经没有再多精力去另一个人身上形成这种习惯了。你真的要抛弃我吗?我真的要抛弃我吗?如果我有勇气,我是否可以不再转身…你会对我有所留念吗?你是否会如我想你一般想念我?
  
  ———————— 看完之后感想无处可去,唯追问自己。一本书让你胸中平时一点点隐藏的感情喷薄而出叶酸是成功


  我常常分不清书中人与写书人的区别
  而你写的这本书
  本来并不是为了写书
  
  在你构建的城里沉沦
  却不一定真正懂得你所说的一切
  因为那样炽热决绝的态度
  我还不敢去拥有
  
  你写那些信的时候
  肯定没想过这是遗书
  我相信这一点
  
  但是这确是你的遗书
  
  你说
  要让絮一辈子都记得你
  
  你做到了么?
  
  即使一辈子都记得你
  即使你们的灵永不分离
  
  那又怎么样呢?
  
  不过
  这在你的世界里
  就是最好的样子了
  
  一个专属于你的世界
  车水马龙
  都依你而走
  花草树木
  都因你而生
  而那些你爱的你恨的你怕的你想的人
  都只是服务于你思维的符号而已
  
  幸福如你
  孤独如你
  
  感谢有你
  
  
  


   我在想邱妙津的死是源于她对爱情的幻灭,还是对残酷现实世界的不融合?死是解脱,是她矛盾的爱情观与现实世界渴求融合而产生排异反应的产物。读她的文章你会为这狭隘的爱情中的哲学表述惊叹,她不断用近似理性的视角刨析着爱情的本质,但文艺的感性不断扰乱着她生命的节奏,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蒙马特遗书>。悲哀的是一部真正的遗书,可喜的是我们读到了一部真实的教材,一部论述"爱是如何将生命热情消失殆尽"的教科书。以此为戒,勿失勿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今天是邱妙津可考的忌日。18年前的今天,还是巴黎八大的她在写完这十余封给前女友絮的绝笔信之后,用水果刀刺胸而死。
  《蒙马特遗书》是我读的她的第一本著作,而今也是她最著名的作品。我与许多人一样,读这本书之前只对她进行了以上一句话的了解,了解她的性取向和激烈的死法,然后由于对她背景强烈的兴趣,我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就将它推荐给了很多人。
  但现在我后悔了。
  
  我在一个深夜读完第一书,感觉非常震撼和畅快。“换我来做一条水牛吧”,对我来说是直射人心的情话,而邱妙津在第一书里的谦卑和诚恳也让我大为感动。于是我打了五星。
  但看完全书,我把评分改成了三星。
  大概对于每一个女同性恋者和有类似经验的人来说,这本书中紊乱的独白多多少少都能引起共鸣。我的共鸣,是来自邱妙津和絮的。
  
  我也曾有一段邱妙津在此书中度过的日子。我认为她“背弃”我、“冷漠”,于是我的反应是双重的——一来我无法接受失去她的事实,所以一再表达忠心来讨好她,希望她回到我的身边,同时沉溺在自己扮演的这种深情又真诚圣母角色之中,大谈爱的真谛;另一方面我发现这种方法无效,她依旧是“冷漠”而“背弃”我的,我便恼羞成怒,认为她这是“任性”、“不知好歹”,以后一定是会后悔的。
  邱妙津在非常多的地方都表现出了这两种态度和做法,并且不停地重复循环。
  一来她接受不了失去,接受不了絮已经不爱她了,这是她的懦弱;但她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懦弱,不愿意承认这段关系的结束自己所做错的部分(据文章,她是打骂过絮的),所以,她只好把罪名都推给絮,她说她“冷漠”、“不经世事”、“还不懂得爱”,所以才会离开她。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并不赞同这是一本诚挚的书。因为邱妙津她自己的行为就是矛盾的——她非常怨恨离开她的絮,却又要扮演出伟大释然、耐心守候的样子;明明自己充满了报复的念头,但她还是一再告诉自己:我还是很宽容的,絮不懂爱,我懂。所以我要善待她。
  结果呢?结果是她还是报复了絮,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折磨对方。并且,我非常地不喜欢她反复重复爱的含义的行为,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对一件事情非常没有底气的时候,才会反复地说,到处地说,说自己懂,比别人懂。爱情对于邱妙津来说,就是这样。
  所以我之所以认为邱妙津的爱并不诚恳,原因是因为她并不真的信任絮,也不信任自己。所以我并不会把它当成多么炽烈的爱,只是,它能唤醒我尚未懂得真正的爱的时候所做错过的行为。
  这种爱很激烈没错,但还可以更好。
  
  那么絮呢?我也有来自絮的共鸣。
  邱妙津离世将近20年,絮的“冷漠”成为了背负杀人罪名的“凶手”二十年。如果换做那段只与邱妙津有共鸣的日子,我一定也会非常憎恨“冷漠背弃”的絮。
  不过我终于也扮演过絮的角色,面对来自他人不断循环软硬循环结合的攻击,始终一言不发。我认为她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对往日情人邱妙津的最后仁慈。就像邱妙津自己的写的(多么讽刺):【没有谁可以给谁定罪名的,就像玄玄也不曾对我定过罪名一样,她能再善待我的方式唯有对我永还保持沉默,正如充其量我能善待你的方式,也唯有让你真正明了这阵子以来你在我内心所刻下的“景观”。】
  所以我更能体会絮的感觉,一定有对纠缠的厌倦、对与曾经的爱人分手的伤感、以及眼看前任恋人如今却沉溺在这种纠缠中对其不可自拔日趋的失望(絮在第十五书里面写到:【ZOE,加油,好好站起来,你根本不该被推倒的。】)。
  絮有爱过邱妙津吗?答案是当然。她写在第十九书金黄的盟誓时代中的Around the world我非常感动,看时间,应该是他们刚刚相遇的前三个月时写的。她也曾经为了与邱妙津度过“婚姻生活”而跑到巴黎去与她同居了好几年。更让我感动的是分手以后被扣上“杀人凶手”帽子的絮始终还是沉默地对待自我矛盾的邱妙津。我们怎么能否认她对邱妙津的爱呢?
  就这本书来说,我更加愿意赞同絮的做法——在一起时不遗余力,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也不回应纠缠,不被消耗。只是沉默,也算是一种仁慈。
  
  爱的好坏千百种标准,我不知道极好的爱具体什么样,但对我来说,"合格"的爱也是沉默的——足以真诚所以无需苛刻要求,哪怕分开至少也不恶语相向。要求是心虚的表现,愤怒是恐惧的表现,而真诚和心虚恐惧从来无法共生。这也算是我从《蒙马特遗书》里学会的道理吧。
  写几句话来描述一下我眼中美好的爱吧:
  
  热烈而不偏激,真诚而不索求。
  伤心而不埋怨,快乐而不浮夸。
  睿智而不自大,分离而不报复。
  
  ——也送给教会我这些,也曾这样真诚地对待过我的一个人,祝她明天生日快乐。


  看书恐怕主要开始因为les..但显然遗书内容本身并不执着于此。
  作者由兔兔的死而引发不可抑制的对爱人的呼唤,对美好的追忆,从其点滴表述中可以明显感受作者压根不为自己是拉拉而困惑。
  作者本身的困惑与常见的世俗男女也相同——爱人的离去。
  对爱情本身的界定本来也是模糊的,这样的感情更是难以评判。
  作者主要是由于爱人投入世俗怀抱而沮丧,这本身并不能归纳为性与世俗的矛盾,与平常男女的分手并无异样。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本身也没有收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甚至在饱受心魔压力时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
  当然作者自身也在努力化解来自内心的压力,寻求真正的爱情。
  遗书日记本身的特点来自于真实,书中毫不掩饰的矫情和对欲望的渴求是真实、震撼的,但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露水情缘并不能称作"伉俪",对书的推崇显然方向有所偏差。
  个人觉得推书时把这场自杀比作革命有噱头的意思,书中附录有观点认为邱妙津坚持到如今会眼见新的一片天地,但实则作者主要沉沦在与自身心魔的抗争之中,换作其他时代也许对事件也不会有改观,这场感情与世俗男女的感情没有区别,和爱情观、学历、地域、性取向都没有关系。
  总的来说,个人觉得只是失恋焦虑的放大化而已,其实只是欺骗自己的谎言。
  我觉得造成这样的情况,也有作者的本身是学心理学的相关原因,与心魔战斗的人更容易深陷深渊。


  在读蒙马特情书的这两天,我都被一股不具名的悲伤的自我认同和宿命感包围。我为自己在邱妙津身上寻查到的映射出的“我”感到战栗、不幸和安慰。
  对于邱妙津肉体生命的延续,致命的是精神上无限浪漫的荒诞宿求和孩童心性的偏执相信,可怖的是情爱面前“不合时宜”的自我剖析。
  她是因她灵魂里内含有极高的热情而死的。
  
  我不敢说:“永在性”和“对一个人绝对”是从不,也不将存在的。不是因为抱有对概率的肯定或怀疑,而是对邱妙津而言,那已存在了。
  或者说,是她用她的死完成了她缜密逻辑的最后辩证。


  1.只看到十三書,因為網路就這麼多,改天該去挖挖這本。
  
  2.老實說要是在多年前看到這本書,看完大概也就懸梁了,因為一定很有共鳴感。
  
  3.你走的太早,殊不知現在台灣大街上處處都是光明正大的同志,何來罪惡之有。不過如果你還在法國,大概又會想死了,前幾天法國反同志大遊行。
  
  4.你找到了屬於自己人生的意義,為求永恆,走上自己的道路,那很好的,我不會跑去跟你說死亡是多麼罪過的狗屁大道理,大概只會問你買了保險嗎?如果笑你死的可笑,那大概我也活得很可笑。
  
  5.我認為你一定是對她幹了什麼肉體傷害,再層層的用愛來包裝告訴我們,你做錯了,嗯,你沒說過自己錯,錯的是內在對愛的不滿足。其實現在很多家暴的人也都這麼幹的,前幾天有個拿刀捅死老婆的男人,也說自己很愛,不同的是,他懦弱的不接受事實,而你,也正如你所言,是個勇者,所以選擇面對,用你的生命來面對。
  
  6.對於你的愛情我很是敬仰卻不羨慕,若同你一樣,我需要扭曲自己的意志,關閉五感,不去感受對方給我的回應,一昧的強硬撐開對方的嘴巴,將我那巨大的源源不絕而又濃烈無比的.....愛,用盡全力的灌進對方的身體,對方要不要我不知道,反正我在灌輸愛的過程中,我很爽,嗯,聽起來,其實跟性侵沒什麼兩樣,只是罪犯用的是老二,而你用的是精神。
  
  7.你會覺得我在傷害你了吧?人能不能停止互相傷害的愚蠢呢?可我不覺得正在自己傷害你,猶如你從未覺得自己世俗、功力、佔有、自私、侵略、破壞、支配。
  
  8.好吧,書寫的很好,文字很棒,同性戀沒錯,你對愛情、永恆、生命的定義也沒錯,但你幹麻老覺得別人錯了?
  
  9.我好像對你太過份了,對不起,那我送上遲來的生日快樂。
  


   外面在下雨,雨点落在地面的声音如有什么在蚕食着时间,算是秋雨吧,天气会慢慢转凉,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最难熬的夏天给熬过去了——在某一天的深夜中。
   你看,我还没有睡,双眼鳏鳏,床头堆满了新旧书,一本本翻看,一本本放下,然后联线上网,找一个女子的文字来读。鼠标滑轮不停移动,一目十行,再一次读她最后的遗书,忽然就想去喝一杯烈酒睡了算了——可是,是睡不着。
   你知道这个女子吗?叫做邱妙津的,台湾女同性恋者,26岁时自杀于巴黎,那已经是6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网络不如今日发达,所以,她的死并没被我们所知,然后,又很快被所知者遗忘掉了——我们必须遗忘掉死者,有意或无意,因为我们必须活下去。
   她是用水果刀刺入自己胸口的,如此激烈,如此无望。她死后,那封长长的遗书获得“《联合报·读书人》96年文学类最佳书奖”,然后是种种评述,种种感叹……喂,我甚至有点嘲弄的笑:这算是哀怜或是致敬?对于死者,我们很难学会沉默,用沉默以致敬。
   然后,今日,我想借她说一点话,我乞求原谅,我知道会得到她的原谅:死者是不会在乎什么的,生者?生者的责难不代表她,我知道自己有点无耻,深夜睡不着的人多少都有一点无耻,因为他们没有很好遵守生存规则: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特别是,去想一些白天不会想而夜晚不该去想的事情。
   请容我摘录其遗书开端,漫长的开端,copy:
   小咏,我日日夜夜止不住地悲伤,不是为了世间的错误,不是为了身体的残败病痛,而是为了心灵的脆弱性及它所承受的伤害,我悲伤它承受了那么多的伤害,我疼惜自己能给予别人,给予世界那么多,却没法使自己活的好过一点。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
   小咏,我和你一样也有一个爱情理想不能实现,我已献身给一个人,但世界并不接受这件事,这件事之于世界根本微不足道,甚至是被嘲笑的,心灵的脆弱怎能不受伤害?小咏,世界不要再互相伤害了,好不好?还是我们可以停下一切伤害的游戏?
   小咏,我的愿望已不再是在生活里建造起一个理想的爱情,而是要让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不要再受伤害,也不要再制造伤害了,我不喜欢世上有这么多伤害。当世界上还是要继续有那么多伤害,我也不要活在其中。理想爱情的愿望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过一份没有人可以再伤害我的生活。
   小咏,你是我现在相信、相亲的一个人。但我一个人在这里悲伤会终止吗?纵使我与世上我所伤害和伤害我的人和解,我的悲伤会终止吗?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伤害,我的心灵已承受了那么多,它可以再支撑下去吗?它要怎么样去消化那些伤害呢?它能消化掉那些伤害而再重新去展开一份新生活吗?
   小咏,过去那个世界或许还是一样的,从前你期待它不要破碎的地方它就是破碎了;但世界并没有错,它还是继续是那个世界,而且继续破碎;世界并没有错,只是我受伤害了,我能真的消化我所受的伤害吗?如果我消化不了,那伤害就会一直伤害我的生命。我的悲伤和我所受的伤害可以发泄出来,可以被安慰吗?在我的核心里真的可以谅解生命而变得更坚强起来吗?
   …………
   你有没有耐心一字字一句句的读完它?你是读亦舒的吧?你嘴角现在有没有嘲弄的笑容?亦舒现实到极点的刻薄我们多多少少都感染到一点了吧:不原谅别人,不纵容自己,爱己胜人,等等等等。这些从现实角度来讲完全是正面教材,所以现在年过半百的她很健康愉快的生活在一个比较舒适的国度,偶尔写写娱乐性满强的文字让人骇笑。而邱妙津,26岁灰飞烟灭,痛苦中离去——她不是无知妇孺,大二就能用法文读原典是留学法国的心理学研究生,——那又怎么样?解不了自己的心病谁又能救她?她好不好算社会和生命的浪费?
   亦舒反复的说过什么来着?对,生命是一场幻觉。但是她很坚强的将幻觉延续下去,同时看破世情,告诉我们:社会只爱健康的聪明的,肯拚命的人,谁耐心跟谁婆婆妈妈,生活中一切都变成公事,互相利用,至於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统统是正常的。
   啊,对不起,我忽然发现自己将两人在做一点对比,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有人偏向死者有人支持活人,没有一个好的准星。但是,我不是作为裁判者,我只是代表自己的观点,对错自负——深呼一口气,现在我可以去谈邱妙津了。
   首先,她是一个女同性恋者,这一身份直至她死后人们才从她日记和文字中得知。但是这绝对不是致死的原因(倒是炒作的好题材),6年前的社会也不至于去逼迫一个女同性恋者到走投无路,相反,她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隐藏的很好。不是社会的错,如果你读完她的遗书和所有著作,你会发现,这个女子死于自身,自身的脆弱和……梦想。
   请你再回过头去读一读前面的遗书,仔细读一读,这象是一个26岁女子所说的话吗?16岁还差不多。她不停的提到“伤害伤害伤害”,世界给她的伤害,现实给她的伤害。其实,没有人压榨过她,她没有饥寒交迫过,她所谓的伤害只是心灵和感情上的——被欺骗被嘲笑,这些,谁不曾有过呢?有许多人甚至比她更深。要是这就是死亡的理由,很多人活到24岁都算很了不起了,可是,我们都活过来了,愈合了,而且决定无论如何要好好活下去,34、44、54、64、74……我们是很坚强和理智地,世界是我们支撑和维持地,不是逃兵地。
   同时,我们也不是自己梦想的殉卫者,而邱妙津,她是。
   或者说,她太过脆弱和梦想化了,所以她最终为其付出了生命——我犹豫了很久,不敢去说她是弱者,是错误。
   真的不敢,不是怕对死者不敬。因为,我敬畏梦想。
   她活得炽热、真实,沉浸在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中,如此纵容自己,一次次跌倒,但没有吸取教训,变得现实坚强,而依然相信他人,相信爱,相信这个世界能容许一点纯粹的东西存在。她以为不去伤害他人就足够了,始终没有学会去保护自己,抗拒伤害,甚至没有学会:放弃。
   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少年时梦想的那样,他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善意和包容。唉,这个还用说吗?任何一个过了24岁的人都该明白的吧:除非你很幸运的还是暖房中的花朵。如果你已明白但是还是为此痛苦的话,那就活该痛苦下去好了,等34岁的时候你就不会再为此痛苦了,人到中年,有更重的生活担子需要你全力去承担了。
   可是她不明白,或者说是明白了,但是无法释怀。
   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我们无力去指责世界,我们只能承认现实,然后让现实一点点磨除自己的脆弱,好让自己能好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我们都渴望快乐幸福,而这必须以生命为前提,死亡只能带走一切:我们憎恶和舍不得的一切。
   那她为什么要去死呢?她可以再去找一个好的爱人,然后熟练运用她的法文,在巴黎享受生命与爱。她已经熬到26岁了,完全可以再熬下去,等下去,改变自己,好好活下去。可是,她选择了死亡,不可逆转的死亡。
   她已经绝望,不屑,痛苦,不相信,放弃。
   忽然想起黄碧云笔下那个流落巴黎的中国女子,叶细细,用刀片割开自己喉管的那个,她死后,生者哀叹:细细,何至于此。
   可是,世界上真的有一种水晶,破碎成千万片,就无法在弥补,那不是水晶的错,亦不是世界的错,根本没有错误,真的,只要生与死为自由意志选择,就没有错误。
   既然活着,就要好好活下去,亦舒给了我们那么多良方,一定能得到一点收获和幸福;如果活不下去了,熬到底线崩裂,剩下的一切他人也毫无办法,死亡只属于自己——求求你,不要对我说生命不只属于自己,不要太自私,因为谁也不能代替谁痛苦的活着。
   唉,我眼睛发涩,我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外面的雨还没有停,但是天也会亮,周末已经过去,一切都将恢复正常。我想结束了,我花了2个小时去呓语,说一个女子的死亡,说其实我自己根本无法确定的事,妄言生死,奢谈梦想。
   最后,那封长长的遗书最后说,对所有生者谦卑而细小的说: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但我不再能完成您的旅程 我是个过客。 全部我所接触的 真正使我痛苦 而我身不由己。 总是有个什么人可以说: 这是我的。 我,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 有一天我是不是可以骄傲地这么说。 如今我知道没有就是 没有。 我们同样没有名字。 必须去借一个,有时候。 您供给我一个地方可以眺望。 将我遗忘在海边吧。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你看,我也只能如此祝福,结束。然后去睡觉,日出而起,日落难息。——我一直没有告诉你,读她的时候,我居然哭了,这真是件很难启齿的事情,可是只有说出来才能安心说晚安,微笑。
  
   ——转自《文学视界》


虽然短小,却很有力;点出了最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你的文字与表达。我越来越发现,只要我肯静静地听,你的语言是至宝。
那天我对关讲,上次电话里,我们讲,事情就是这样的,她不爱你,于是就终结了。为什么终结不了?……因为到底她是爱你的。不然,何至于斯。
就算只有那么一瞬。
或许有那么一瞬,在挣扎、愤怒之后,就会有感恩和爱残留。
甚至不需要有那么一瞬。
就像你曾经对我说,刘若英有陈升,是多么幸福(姑且不论当时我们不懂故事的真假)。
只要遇见就值得感恩了。
于是何必纠结谁说了什么话,何必纠结谁给了谁什么伤害。
我是说,观察那些情绪,最后它们都会流走,就像修禅。只有爱会剩下来。
暂时远离,我比任何时候都看清,那个我最初喜欢的你,而且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至于关系的困境,请不必太在意。一切境界都是加持,佛菩萨只是不忍我们受苦与糊涂,我们一定会崭新地再次相遇。
我绝不会偷偷地说,我爱你。


毫不掩饰的矫情,说得好


在看过的劝解别人向生、活下去的文章中,此篇最温柔如水。读邱妙津的人不一定都要是拉拉,不一定都要认同邱对爱、性、死的看法,但此篇细腻温情的笔触和心思对死者而言,更是一种温柔的吊慰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