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学名山到文翰樵山
2012-10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任建敏
462
460000
无
这是笔者平生第一本出版物,自然。这也是笔者平生第一次为自己的出版物写序。这一个序应该怎么写?写全书的大旨或内容特色吗?我想读者可以直接看本书的引言甚至正文,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寻绎。写成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班固《叙传》这样提纲挈领的文字吗?本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初涉史学的小子的稚嫩之作,岂敢僭拟?谈谈写作感想和心得吗?大概泛泛而谈的文字也并不适合在此浪费读者的时间。
我很粗浅的想法是.历史学研究里面有很重要的两个原则,一是研究一定建立在清晰的时间脉络上。二是研究一定要不能离开当时的整体历史背景。如果把我这部拙作的撰写过程也用历史学眼光来考察的话,我希望我写作过程中的时间脉络和写作背景也能向读者呈现出来。从2009年9月读研究生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养成了每周写一篇周记的习惯.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我想在这个自序里,摘录几段周记里面的原文。大致展现本书的时间脉络和写作背景。
第一章 正德嘉靖年间的社会与礼仪变迁
第一节 湛、方、霍三公与嘉靖年间的大礼议
一、嘉靖皇帝继位与大礼议
二、霍、湛、方三公的相继出山
第二节 大礼议与珠三角地方宗族建设的兴起
一、嘉靖十五年的夏言上疏
二、珠三角地区的宗族建设
第三节 正德嘉靖年间的毁淫祠运动
一、魏校与广东毁淫祠活动
二、方献夫与毁淫祠
三、霍韬与毁淫祠
四、湛若水与毁淫祠
第四节 正德嘉靖年间的讲学之风与改毁书院
一、书院建设与讲学之风
二、嘉靖午间针对湛若水的改毁书院之令
第二章 西樵山四书院兴修略考
第一节 从烟霞隐居到大科书院
一、烟霞洞的兴建过程
二、烟霞隐居与大科书院的建筑景观
第二节 云谷书院:从云谷田到白沙祠
一、正德年间湛若水的云谷卜筑计划
……
第三章 应时偕起:湛、方、霍三公与西樵山
第四章 湛若水在西樵山的讲学活动
第五章 从“理学名山”到“文翰樵山”
结语
附录一 16世纪西樵山士大夫活动年表
附录二 庞嵩行实考释
附录三 霍与瑕行实考释
……
参考文献
后记
写给谢显信中的“今岁甲寅”,即嘉靖三十三年,这是确定三封书信写作时间的主要线索。湛若水在写给洪垣的书信,陈述了自己获知洪垣和谢显将要在嘉靖三十三年秋间到访,但却“久候且无消息”。在写给谢显的信中,湛若水质问谢显为何久无音信。又提及“与洪觉山数载不得一音”,以及“去岁徒见惟仁有与觉山约来罗浮西樵之报,以后寂然”,可见数年之内,湛若水与洪垣、谢显等人的联系十分疏略。 为何与湛若水早已有师生之谊,而且曾大力支持湛若水兴建馆谷、传播学术的洪垣以及其友谢显、方罐等人,会在嘉靖二十六年北归之后对湛若水如此冷漠呢?在这封信里湛若水终于透露出一个可能的原因——流言。湛若水在信中提及谢显此前来信中“慨古人之大圣大贤不免流言之谤”。而且又用了《战国策》中“曾母投杼”的典故,来说明人言可畏。湛若水又解释称自己“欲避地以去此土,以土阻未能耳”。这一流言到底指的是什么?严重到洪垣等人要以这种方式断绝与湛若水的联系?从湛若水与洪垣二人关系陡变的时间来看,这一流言大概是在洪垣于嘉靖二十六年秋间抵达广东之后传到他耳中的,而且很可能正是这一流言导致洪垣转变了长住广东从游湛若水的想法,在广东停留三个月即北上返乡。嘉靖二十六年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各种文献对此没有一个清晰的记载,只能从字里行间钩沉一些线索。按湛若水于嘉靖二十五年七月写给其次子柬之的信中提及: 今年各庄租入,分付管者各照家训分送各人。近年人情上下日非,族中生事,乡里诈冒,名皆归我,忌者因起谗谤。念西樵昔年卜筑方毕,遂起赴京,未得饱居,埋没尘土三四十年。今老矣,栖栖何为?……只望尔归管家行家训,令习熟不废,可免别人议笑于身后,如方霍子孙叔侄纷争如雠也。 作为为父者向为子者陈述家事的家书,湛若水在这里所提及的这些内容一般是不会向外人说的,所以从中可以稍微了解当时湛若水家族中的一些内情。湛若水在信中说:“近年人情上下日非,族中生事,乡里诈冒,名皆归我,忌者因起谗谤。”可见这时确实有人“谗谤”,而原因则是因为“族中生事,乡里诈冒,名皆归我”。至于谗谤的内容,大概是和家族产业这种经济纠纷有关。 ……
西樵山由寂寂无名到闻名遐迩的过程,发生在明代弘治到万历这一百年间。在这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西樵山获得了“理学名山” 的美誉,而且在万历年间成了“羊城八景”之一,奠定了其“伯仲罗浮”的坚实基础。但是,当我们说西樵山是理学名山的时候,这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什么?西樵山为何能够担当起“理学名山”这一美誉?当曾经声名不显的西樵山在明清之际成了“羊城八景”之一,我们又是否能够说得清西樵山之所以入选“羊城八景”的历史因由?今日西樵镇所打造的“文翰樵山”这一品牌,其历史文化内涵又在哪里?也许这些问题并不是阅读旅游区的宣传小册子就能解答的。笔者任建敏希望能够通过《从理学名山到文翰樵山--16世纪西樵山历史变迁研究》,将这一个过程通过严格的历史学考察来呈现一二。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