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语趋向动词语法化问题研究

胡晓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胡晓慧  

页数:

188  

字数:

18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句式变换指出了这些结构语义上的区别、句法结构上的限制,同时提出:“上/下”、“来/去”的语义虚化与其主观性和语境有关,说话人从自身的视角,根据所要传递的语言信息的需要,而确定运动的参照点,选择“上”或“下”、“来”或“去”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作者简介

胡晓慧,浙江大学博士。

书籍目录

第 1 章 绪 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语法化”的定义
2.2 国外有关语法化的研究
2.2.1 国外语法化的早期研究.
2.2.2 语法化研究在欧美的再次兴起.
2.2.3 国外语法化研究的趋势.
2.3 国内有关研究.
2.3.1 有关汉语语法化的研究.
2.3.2有关汉语趋向动词的研究
2.3.3有关汉语趋向动词语法化的研究
第 3 章 “V上/下”中“上”、“下”的语法化
3.1 “V上”中“上”的语法化 .
3.1.1 “V上”的语义演变
3.1.2 “V上”的句法结构演变 .
3.1.3“V上”各义项的语法化程度 .
3.1.4 小结 .
3.2 “V下”中“下”的语法化
3.2.1 “V下”的语义演变
3.2.2 “V下”的句法结构演变 .
3.2.3 “V下”各义项的语法化程度
3.2.4 小结 .
3.3 “V上” 、“V下”语义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
3.3.1 形式对称,语义对称
3.3.2 形式对称,语义不对称 .
3.3.3 形式不对称,语义不对称
3.3.4 小结 .
第 4 章 “V来/去”中“来”、“去”的语法化
4.1 “V来”中“来”的语法化
4.1.1 “V来”的语义演变
4.1.2 “V来”的句法结构演变
4.1.3 “V来”各义项的语法化程度
4.1.4 小结
4.2 “V去”中“去”的语法化
4.2.1 “V去”的语义演变 .
4.2.2 “V去”的句法结构演变
4.2.3 “V去”各义项的语法化程度
4.2.4 小结
4.3 “V来” 、“V去”语义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4.3.1 “V来”、“V去”语义的对称性
4.3.2 “V来”、“V去”语义的不对称性.
4.3.3 小结
第 5 章 “V上/下”、“V来/去”语义演变的类型学意义及语法化原则 .
5.1 “V上/下”、“V来/去”的语义演变历程
5.1.1两汉时期,“V上/下”、“V来/去”的趋向义逐渐形成
5.1.2唐代文献中出现“V上/下”、“V来/去”的空间域引申义
5.1.3非空间域隐喻义的形成
5.1.4时体义的形成
5.1.5各历史阶段“V上/下”、“V来/去”语义演变小结. .
5.2 “V上/下”、“V来/去”语义演变的类型学意义
5.3 “V上/下”、“V来/去”语义演变的语法化原则
5.3.1语义演变的并存性原则. . .
5.3.2语义演变的单向性原则.
附录1 符号示例说明
附录2 语料来源文献
参 考 文献.

章节摘录

  (二)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视角  第一,从孤立现象到语言系统。语言系统内部的各要素是有组织、有条理的。语言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语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如果某一词义发生了变化,必然引起与之相关的一类词的连锁反应。同理,如果某一语法现象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与之相关的语法结构的连锁反应。因此学者们把汉语的语法化纳入到了词汇兴替或者语言结构体系的宏观大背景下来研究。尤其是汉语某些独有的、能体现汉语自身特点的语法系统更引起了语言学者的关注。  第二,从语法结构到语用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与思维的工具。尤其是在西方的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语言理论进入中国以后,传统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受到挑战。某些语言现象单纯从语言系统自身来解释已经难以令人信服,而从语用角度、在话语范围内对语法化现象做动态的研究,是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趋势。如李晋霞(2002)在讨论“V来V去”格式时,就涉及了其格式的句法功能和篇章功能。邵敬敏、朱晓亚(2005)则完全从话语功能角度对“好”的语法化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张谊生(2003)通过对“V个VP”的讨论对“个”从量词到助词的虚化轨迹所作的考察与分析切实可信,其中语用学理论与汉语语法化研究得到完美的结合,观来耳目一新。  Traugott提出的“主观化”理论则从说话人在说话时所要表达的立场、观点、态度的角度出发,提出语言为了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而选择相应的结构形式,并最终实现语法化的演变历程。Traugott(1995:45-61)对主观化的定义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植根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一种语义一语用演变过程。将主观化有关理论引入国内研究领域的是沈家煊。沈家煊于200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一文,系统地介绍了以E.Traugott,R.Langacker为代表的国外研究者对“主观化”这一课题的研究与讨论。而国内学者真正开始运用主观化理论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却是最近几年的事。  “主观化”的提出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也为汉语语法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是目前运用主观化理论进行汉语语法化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研究对象也局限于具有一定篇章功能的汉语词汇或者句式。这一方面说明主观化理论在国内对于大部分语言学者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新鲜事物,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语言的主观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万能,用主观化来解释所有的虚化问题看来并不完全切实可行。  第三,从汉语本体到汉语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与早期的语法化研究相比,近年来的语法化研究提出了大量具有跨语言特征的语法化模式和途径,表明尽管人类语言的结构类型不完全相同,其语法化的演变途径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语趋向动词语法化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内容详细,分析深入,很有参考价值!


还没看呢,趋向动词语法化研究近来很热,先读读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