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温故(二十三)

刘瑞琳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瑞琳 主编  

页数:

253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精彩依旧,2012年《温故》总页码256码,“影像”专栏特别刊出秦风老照片馆《陪都岁月》48幅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语言,展示了重庆作为陪都时的风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那段特殊的岁月。
  本辑特稿《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黄杰的工作日记,真实再现了国民党在大陆下台前改朝换代的混乱情形。“人物”专栏江青《教我如何不想他》、张珑《母亲的日记: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记忆”专栏祝万安《我在基层当法官》、杜高《我们经受的历史伤痛》、用欣《运尸记》、王碧蓉《忆袁世凯的六儿媳陈徵》。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

作者简介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书籍目录

[特稿]专栏
徐宗懋《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
黄杰文采不俗,写景写情,恰到好处,不似一般文人之滥情,毕竟军人虽感伤时事,但仍要面对每天实际的问题。此外,黄杰对于党政军人士往访和谈话的内容大要,纪录非常详实。这一部分参照其他人的回忆录,相互核实,对此历史人事物准确的考证,必然大有帮助。
[人物]专栏
赵映林《容闳与太平天国、曾国藩》
1881年,容闳以前半生精力促成的中国幼童出洋留学事业在中国守旧势力的反对下半途而废,让人扼腕叹息。中国幼童出洋留学计划的废止,让容闳对清政府仅存的一点希望化为泡影,之后,容闳毫不犹豫地走上了维新与革命的道路,开始了他新的人生。
孙立川《将军白天与他的史学研究》
作为一名正直的职业军人,他在和平时代倾注全部心血写成的论著所具有的重要史学价值不可言喻。像白天这样的军事学家来研究这个军事战略失误的问题,其实也是抓住了太平天国为什么走向失败的历史教训,这不仅是填补了一个空白,而且提供了一种新的史学研究角度。
李伟《生生死死说叶青》
章济塘《纪念沈昌瑞老伯》
沈昌瑞,江苏吴县人,1920年生,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和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院,抗战期间任军政部长陈诚将军的英文秘书。国共和谈时,他为美国特使马歇尔当翻译。沈老伯是我父亲的挚友。上一代风风雨雨半世纪,今日回首,内中的风波曲折,分分寸寸都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丝丝入扣。
王碧蓉《忆袁世凯的六儿媳陈徵》
江青《教我如何不想他:一位最“平凡”的人》
[记忆]专栏
祝万安《我在基层当法官》
几十年风风雨雨,和新中国法制改革同行,深感我国法制建设的曲折、艰辛,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法律、法规比过去健全了许多,司法制度也比过去改善了许多,但司法腐败又成了难以根治的痼疾。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杜高《我们经受的历史伤痛:怀念亡友王正和肖里》
用欣《运尸记》
随着孔窑的掩埋,我已无从证实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再不记下老妇人的口述,这离奇的运尸记也将被湮没,趁我的头脑还有记忆,赶紧笔录下这小小的一段,同时也希望,这样的故事不要再重演。
张珑《母亲的日记: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
在我写回忆录《水流云在》时,凭的完全是自己的记忆,没有任何文字资料。最近回上海,我仔细地阅读了母亲残存的日记,模糊的记忆逐渐地清晰起来。尤其是1937年的那本,使我对那一年发生的事情更加清楚,记忆中的时间也更加精确了。
[影像]专栏
秦风《陪都岁月》
重庆这一地名,不仅因联系着战争岁月的记忆,更因中华民族在这场战争中自身命运所发生的巨大转折,而被赋予了某种神圣的意涵。所谓“重庆精神”,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是国府和退据台湾的国民党方面凝聚民心、激励民众的图腾。
[往事]专栏
郑菁《内战期间的“特种教育”》
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市的民意机构:临时参议会》
季我努《近代美国军校中的中国留学生》
近代中国军事留美生虽然短暂地绽放过绚烂的光华,个别军事留美生甚至还孤峰高耸,可是在强大的军事派系面前,他们终究还是成为近代军事史的一个不起眼的“注脚”。他们当中有人形容自己是“故土上的异乡人”。
朱益华《明朝江南一座小城的公事》
……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三月二十六日 星期六 雨 一、晨起与战略顾问委员王东原先生谈论时局。 二、在溪口街市散步,闻玉泰盐号原址即系总统诞生之处。溪口市镇虽小,但街市之整洁,则为任何城市之所不及。 三、武岭学校施校长领导参观该校全貌,环境优美,设备亦极完善,颇为欣赏。闻溪口镇居民二万余人,入学儿童在二千以上,由此可知教育之普及。 四、夏武官来电话称,总统令余上山同进午餐。午后即送余返沪。 五、正午上山晋谒总统,同进午餐。总统指示事项: 1.亲笔函二件,一致程主席颂公,一致蒋司令伏生,均嘱分别面致。 2.嘱致意颂公在此艰苦时期勉力支撑,勿再作消极表示。 3.今后国军部队给与必能设法改善,务望转告全体部队长,必须切实维持军纪,以争取民心。 六、总统于谈话中提示,同学组织事正加紧进行中,已圈定袁守谦、俞济时、萧赞育、黄珍吾、曾扩情、胡轨、王叔铭、刘翔、李良荣等为负责人。 七、谈话毕总统嘱夏武官以总统自己之乘舆送余下山,余再三辞谢始已。 八、离墓庐后往谒王太夫人墓,山脉形势有如凤翅,极壮观也。 九、午后三时半,夏武官驾车送余赴宁波。途次,谈及总统返乡后,侍从人员均已遣散,随来溪口者仅三数人,最近侍卫官周国成等二员原已派往浙江保安司令部服务,以人员太少始召回者。彼等数人随侍总统,一人须做数人之事,整日极辛苦。谈及中枢各首长对总统退休之态度时,彼对孙科氏抨击最烈。孙氏曾一度赴溪口者。 十、四时三十分登江静轮返沪。 十一、综计此次来溪口晋谒总统三次,指示事项甚多,其最重要者为: 1.此次退休可能极其成功,如不退休,则已身为最大目标,因退休而使局势大见缓和。 2.此次退休,对李副总统之临危受命十分感谢。同学对李代总统应表示全力支持,竭诚拥护。 3.总统在三年之内决不复政,希望大家精诚团结,努力上进,为吾人所从事之革命大业共同努力。 4.国际战争必然不可避免,目前吾人所控制者尚有十六个完全省份,及二个半省份,共党以一个月取一省,亦需相当时间始能全部占领。甚望能控制此时机以迎接国际战争之来临。 5.军队必须能独立作战--各部队应即训练游击战之技术--在山地树立作战基地,即使共军渡江亦不致全军或全师为共军所消灭。 6.湖南在今日政治上之地位极端重要,应切实求其巩固。 7.致意颂公不必辞职。必要时同学应对之表示绝对拥护之诚意。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沈昌文(出版人)  随着岁月的流失,历史的记录或许难免变得陈旧、破损,但历史却将永远鲜活。而这大概也就是《温故》的生命所在了。  ——冯克力(出版人)  我觉得历史大量的是被遗忘,只有少数的被记忆,尤其说让国民记住什么,忘记什么,实际上主流媒体是有选择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让你记住什么,忘记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雷颐(文史学者)  我觉得《温故》的意义,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是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  ——谢泳(文史学者)  《温故》一方面是要锻炼大家恢复记忆,要重温记忆,我觉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诉很多人,他们的所有行为是要被记忆的,正在被记忆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终也会被挖出来,这个我觉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经常讲,人们要有点儿起码的历史感,如果没有这历史感的话,后果就特严重。  ——卢跃刚(文史学者)  有很多人物,很多历史过程,但这东西呢在这之前并不进入正史。但是你会发觉,你把这一块儿挑出来,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对于中国的大的历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刘方炜(文史学者)  过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温故来显影;过去吞吞吐吐、显影不足的,可借温故作“加厚”显影;以往过分渲染、显影过度的,温故可起“减薄”作用。通过温故,围绕某事件的基本事实澄清了,就可以进入定影程序了。  ——张冠生(文史学者)  “温故而知新”,从《老照片》的风行到《温故》在书刊丛中脱颖而出,决不仅仅是迎合了这个浮躁时代一部分人的怀旧心理这么简单,关键还是“知新”,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带有温情的新材料、新见解,虽不是高头讲章、宏大叙事,却让历史真相在细节中慢慢浮现出来。  ——傅国涌(文史学者)  我们在"温故"时一定要持有开放平和的心态,若一味地剑拔弩张,或"单向度"地要和谁去较什么劲儿,"温故"便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说到底,"温故"是为了"知新",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范泓(文史学者)  《温故》里写历史,没有人云亦云,观点也许不同,但真实严谨。我也有这种要较真的劲。  ——赵克风(文史学者)  这么多年着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创造一种多元的对过去的认识,因为这是整个中国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无论如何,历史有一种呈现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会完全被遗忘。  —— 秦风(老照片收藏家)


编辑推荐

《温故(23)》编辑推荐:呈现珍贵文本:以今天的视角审视过去,以一手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温故(23)》特稿《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黄杰的工作日记,真实再现了国民党在大陆下台前改朝换代的混乱情形。《温故(23)》讲述故人故事:《温故(23)》“人物”专栏,《教我如何不想他》,江青女士为我们讲述了她与世界船王董浩云先生相知、相交的平凡小事;张珑《母亲的日记: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详细回顾了在抗战爆发的这一年,国家命运大动荡的背后一个普通家庭的聚散离合。还有章济塘《纪念沈昌瑞老伯》、王碧蓉《忆袁世凯的六儿媳陈徵》……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讲述故人故事,感受细节的力量。《温故(23)》重温公民记忆:《温故(23)》“记忆”专栏用欣《运尸记》生动讲述了一位老妇人50多年前独自一人把丈夫的尸体从酒泉带回渝中老家的离奇经历、祝万安《我在基层当法官》记录了作者自建国后担任法官38年来亲历的诸多案例;还有杜高《我们经受的历史伤痛》……来自基层的个人记忆,共和国早期的民间历史。《温故(23)》展示中国影像:用影像记录社会变迁,《温故(23)》“影像”专栏特别刊出秦风老照片馆《陪都岁月》48幅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语言,展示了重庆作为陪都时的风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那段特殊的岁月。

名人推荐

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沈昌文(出版人)随着岁月的流失,历史的记录或许难免变得陈旧、破损,但历史却将永远鲜活。而这大概也就是《温故》的生命所在了。——冯克力(出版人)我觉得历史大量的是被遗忘,只有少数的被记忆,尤其说让国民记住什么,忘记什么,实际上主流媒体是有选择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让你记住什么,忘记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雷颐(文史学者)我觉得《温故》的意义,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是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谢泳(文史学者)《温故》一方面是要锻炼大家恢复记忆,要重温记忆,我觉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诉很多人,他们的所有行为是要被记忆的,正在被记忆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终也会被挖出来,这个我觉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经常讲,人们要有点儿起码的历史感,如果没有这历史感的话,后果就特严重。——卢跃刚(文史学者)有很多人物,很多历史过程,但这东西呢在这之前并不进入正史。但是你会发觉,你把这一块儿挑出来,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对于中国的大的历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刘方炜(文史学者)过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温故来显影;过去吞吞吐吐、显影不足的,可借温故作“加厚”显影;以往过分渲染、显影过度的,温故可起“减薄”作用。通过温故,围绕某事件的基本事实澄清了,就可以进入定影程序了。——张冠生(文史学者)“温故而知新”,从《老照片》的风行到《温故》在书刊丛中脱颖而出,决不仅仅是迎合了这个浮躁时代一部分人的怀旧心理这么简单,关键还是“知新”,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带有温情的新材料、新见解,虽不是高头讲章、宏大叙事,却让历史真相在细节中慢慢浮现出来。——傅国涌(文史学者)我们在"温故"时一定要持有开放平和的心态,若一味地剑拔弩张,或"单向度"地要和谁去较什么劲儿,"温故"便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说到底,"温故"是为了"知新",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范泓(文史学者)《温故》里写历史,没有人云亦云,观点也许不同,但真实严谨。我也有这种要较真的劲。——赵克风(文史学者)这么多年着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创造一种多元的对过去的认识,因为这是整个中国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无论如何,历史有一种呈现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会完全被遗忘。——秦风(老照片收藏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温故(二十三) PDF格式下载



黄杰后来是经国先生的左膀右臂,看了他的经历,才知道确实是个人才;同时那些老张片也很经典,有些虽然看过了,但再次看,仍能使人感慨万千——中国人挺傻的。


个人的历史,鲜活生活,提供不同视角观看民国


看看这些往日的影像和文字,颇有种隔世之感。


温故系列的书,编得确实不错,从人的身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很好


历史是学习了帮助发展的


一直喜欢这套书,耐读耐看,岁月静好!


比起目前市场上的很多大部头,最爱的还是温故这种厚度的书。页面扩廊,内容详实。闲读的一级享受。


坚持每期必读,温故带来许多阅读的乐趣,会继续关注温故。


一直喜欢《温故》


温故不错,从第一册看到现在了.


看到二十三期了


一直关注这本书很久,终于买回来,不错。这本书和《读库》一样值得花时间品读、收藏。


有很多珍貴的歷史圖片,喜歡民國史的朋友可以買來讀


喜欢的一套丛书,没间断,一直在收


这一套都在买的,正在看,不错,一如既往的支持


这套书已经成我们家的藏书了


常年坚持购买


愿持之以恒!


很好的一本杂志。


这个系列涨价真快。


有个5、6年了吧


对于失败者的书比较着迷。国民党如何败的,与共产党是如何胜的相比,或许更有借鉴意义和反思的价值。


还原真实的历史。不妖魔化,不美化,不先入为主地以立场取舍历史,多做价值判断,少做道德才是治史应有的态度。


一如既往的个人历史的书写,微观层面的个人记录


一直很喜欢《温故》,很不错的书


左手温故,右手读库!


老照片拍得好。


文章和照片組成的回憶錄,很好.繼續支持溫故.


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陪都重庆的八年影像档案,


散落于民间的历史,由于不少是非重大历史事件,所以读起来可能认同感不强,但从历史来说,这却是人类人文历史的珍贵财富。我们应该感谢编者和出版社,做了这样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温故系列长期收集中


这套书我基本是齐的。现在不太好买了,幸亏这里还有。内容非常好,很值得细细读。分享一个多年购物的经验,就是,只能购买亚马逊自营的商品,入驻的卖家很不靠谱。尤其是不能货到付款的。上过当,太恶心了。


内容丰富,值得一读。买了几本送朋友,都认为很好。送货很快,满意。


此书的价值在于黄杰的工作日记


尊重生活!尊重历史!


看看美国的公正。


更细微、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历史的好书!


温故而自新


一期不落的买下来,不错的系列书


一直都在买,温故给人一种温润的力量


温故二十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