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第12辑)
2012-8-28
文汇出版社
良友书坊
233
250000
无
《良友(第12辑)》由桂国强等编著。 《良友(第12辑)》简介:
良友书坊,书写个人史。
真人真事,真情真心,真知真见,以求真的精神和勇气,重返真的散文美学,摒弃粉饰与虚假,扔掉骄躁与滥情,以民间视野串起自我或他者的经历,营构社会生活和历史真相的长卷……
良友书坊创办于2006年,置身青岛,却挥舞着海派“良友”的重生之旗;
为了致敬,为了传承,为了再现多元时代的文化梦想与荣光;
执着于:《良友》、《闲话》等系列图书的出版;现当代艺术传播与历史现场的重返再现;区域文学、艺术文献的整理与发现;
致力于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文化传统的修复,以及独立的知识分子省察;
相信聚合和坚守的力量,相信理想主义和文化延续的神圣;
以不断演进的历史块垒,谋求“当代”与当下的意义;
坚决于:行动,是一切思想和梦想最有效的姿势……
道路
命运断想·黄宗英
心结
《无冕皇帝》激起的风波·陈为人
吴奔星1950年代日记·吴奔星
地下文学现场中的“诗魂”-李亚东
成长
一个“逍遥派”的风雨兼程·杨闻宇
1960年代北大历史系师长速写·欧阳文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李文熹
趣味
《挪威的森林》“生日”纪事·林少华
冷摊夺魂记·柯卫东
风尘
父亲王林在国立青岛大学·王端阳
1931年国立青岛大学日记·郭根
活法
换一种活法·贺爱莉
我的了不起的人生·于洋
印痕
外公的琴声·晨枫
1985年马国亮赵家璧的26通信
相册
特辑:风华
良友稿约
命运断想我,黄宗英。1925年7月13日,即民国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属牛。母亲怀我产期未到,忽阵痛,赶忙遣人去请产婆。产婆未到,我就已经生出来了。家人都说我是急性子。急性子是一味中药,状似大南瓜子,手一碰,籽就蹦出来了。母亲很开心,她头胎二胎生的都是儿子,就盼生个女儿,女儿就来了。我有两个姐姐,是前娘生的。母亲(陈聪)是续弦。父母都格外疼我。夜里,我睡在童室自己的床上,天不亮就醒了,就被抱到北屋父母睡的大床上,焐在父母的大被窝里玩耍。五岁时,我到京都第一蒙养园(幼儿园)去,进园时,须口试。试罢,我听一老师说:“我要这个小斜眼儿。”那时我的左眼的黑瞳仁跑到鼻边了,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亏得姜老师要我。而小我一岁的大弟弟宗洛,就没老师要。因考试时,老师问他:“你在家跟谁玩?”宗洛答:“跟小妹玩。”问:“小妹是你什么人啊?”答:“小妹是我姐。”老师对家人说:“这孩子连大小都分不清,在家再玩一年吧。”一家人都叫我小妹,所以宗洛也叫我小妹。他真是冤枉。到我七岁时,父亲黄曾铭(字述西)从北京西城电话局调青岛电话局,任总工程师。全家迁居青岛。我非常喜欢青岛,喜欢在海边沙滩玩沙子,堆沙坑,盖房子,用蚌壳做锅、碗、瓢、勺,与宗洛过家家玩,我当主妇伺候他。我们家住青岛龙口路二号。这是一座有大院子的两层楼房。前院空地很大。邻居是赵琪副市长,他把他家的几十盆菊花寄放在我们院里,花开得灿烂一片。里院是住宅。我和宗洛在里院小片空地上种了花生、芝麻。我父母从来惯着孩子。母亲是世袭中医世家。孩子病了,她会开小药方抓药,份量都写的是古字。母亲西式小学毕业,闲来教我们诵读唐诗、宋词、千字文,还教我们孟子日。父亲则领着我们爬墙上树跳沟。他说:“孩子小时不淘气,大了没出息。”我八岁时,父亲给我买了辆四个轱辘的自行车,是后轱辘旁有两个保险小轱辘,待我能骑上去走了,就摘摔一个小轱辘。青岛是丘陵地,我在江苏路第一小学读书,就从坡上骑车去上学,只有大狗吉利跟着我送我到学校。我九岁时祖母去世。我和大弟随父母回祖籍浙江温州府瑞安县奔丧。祖母死时八十一岁,是喜丧。我是穿着大红绒衣回去的。瑞安家里搭了竹天棚,摆了六七桌酒席,请戏班子来唱戏。我们在灵堂前穿毛边孝服跪着,来奔丧的客人,也要跪着哭丧。剐哭过站起来,就将手绢往胳肢窝里一掖,去正房打麻将了。正房里有两张麻将桌,女眷们都在正房嬉戏,吃莲子红枣羹。待出殡时,要有五对金童玉女盛装骑马走在送丧的队伍里。宗洛被选上了,他长得俊,脸上有一对酒窝,不笑时是两个小包。我太难看了,当然选不上。我很羡慕骑马的金童玉女。出殡后,竹棚要拆了,天井显得很大。我们就和堂兄堂姐在天井里跳房子、打架玩。我最喜欢堂姐宗敏。她长得特别好看,梳童花发,穿淡蓝色单襟上衣、黑裙、白袜黑鞋。我喜欢对着她看。回老家奔丧我们是从青岛乘海轮去温州,然后再乘江轮去瑞安。我和宗洛第一次坐船,特高兴;上上下下在各层甲板上窜,趴在船长室门外,观看船长把着轮盘左转右转;看宽大的餐所厅,厅前支有打克楞球的架子,还有卖水果的摊头。买了些瓯柑,瓯柑皮厚味苦,能清火补心,我很爱吃。我们坐的是二等舱,舱内有一张双层床,一张大长沙发。船过一江山岛时哆哆嗦嗦,不是浪是涛。我和大弟都晕船了。母亲不晕船,就为我们剥了瓯柑,服侍我俩爬到上层床上躺下,动也不敢动。母亲说:“半夜可能要查夜,只要用温州话说一句‘瑞安黄宅’就不查了。”果然半夜来查夜的人,听母亲说话后就不进舱了。到我长大,才知道自己是官宦人家出身。这一年冬天,我父亲也死了。他是生伤寒病死的。父亲病时,没住医院,是请日本医生来家看病的。眼看病情好些,他想吃火腿大米粥,把火腿切得细细的煮粥。父亲吃下去不久就腹泻,泻个不停……我被老张妈从被窝里喊醒,去到父亲房里,老张妈叫我跪下。我只见父亲被人架着站起套丝绵(套丝绵是为了在棺材里骨头不散),我叫了声“爸爸”,爸爸瞄了我一眼,就低下了头。母亲大哭起来,我也痛哭不止。待我大哥二哥被从青岛中学叫回家,父亲已穿好寿衣了,是中式的短袄长裤,而他从来是穿西装的。我和大弟被老张妈叫去,学着用锡箔纸折银元宝。小弟宗汉则开心地绕着来奔丧的客人们的汽车、黄包车敲着小锣戏耍。当天,也搭起了竹棚,设了灵堂。我们的四叔从瑞安来奔丧,他长得特像我父亲。小弟见到他忙大叫:“爸爸从木头匣子里跑出来了!”母亲哭笑不得,精神有些失常了。朋友打电话来说:“麻将牌已糊好了。”母亲说:“你自己用吧。”没两天,我看到父亲的灵前,有用纸糊好的楼房、汽车,以及佣人张三、李四、秦妈。父亲的棺材,用麻绳一遍遍捆好,由四叔运往瑞安祖茔安葬。上船时,还捉一只大公鸡站在棺材前。父亲是四十八岁死的。青岛电话局的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五十岁死,就有抚恤金。他晚死两年就好了。因父亲的死,家道陡落,从月入三百六十元大洋到无分文收入。无奈只好投亲靠友,举家去了天津。我大姐的婆家林表伯在天津,世交陈表伯在天津兴业银行任副经理。我们在天津近郊土山公园附近树德里,租了个小三合院,只北屋三小间,东西屋各两小闾。林表伯的姨太太住西间,东间是厨房。冬天要生炉子,只有堂屋有个大炉子,把烟筒直通里屋。一天林太太早上起来,看北屋不像往常,竟没有动静。她走近北屋,闻到一股煤气味,忙喊来邻居,撬开北屋门,把我们一家人抱到天井地上,一家子都中煤气了。我倚在台阶上,吃着谁让我吃的青辣萝卜,自此我一辈子都怕煤气味儿。 ……
无
因為偶爾買過前面幾本看看還好,所以又買了,風格是一貫的,好
有几篇日记,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