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子的智慧

张艳玲 张艳玲 京华出版社 (2011-06出版)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张艳玲 京华出版社 (2011-06出版)  

作者:

张艳玲  

页数:

197  

前言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函谷关留下《道德经》,毅然骑青牛西去,从此无踪无影。他死在哪里,是不是真的死了?没有人知道。有人说,他西渡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大沙漠,到他向往已久的西域去了。也有人说,他已达到“不死”境地,升仙成神了。所以,老子是一直活着的。 老子一直活着,他和他用韵文写成的五千言《道德经》,把一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搞得半痴半醉。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仰望着那个老子骑青牛而去的方向,高声诵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尽管没有几个人真正的读懂其中的意思,但这神神秘秘的《道德经》的确使这个曾经的周朝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档案馆管理员)永远地活在了后世人们的心中。 现代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老子应该就是上帝吧,因为他并非情愿地写下了这五千言,使之传于后世。那为什么他还要写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赋诗道: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白居易说,既然您老人家说过了,干嘛还要违背自个儿的意愿,留下这五千文呢?其实,诗人太过苛责了,若不是那个叫尹喜的关长赖皮赖脸地逼着老子写下《道德经》,老子还能活到今天乃至以后千万世吗? 老子一路歌着,向西而去,他的后人就一直追寻着他。尹喜得到五千言的《道德经》后便辞职而去,追随老子,自己也成了神仙。那个写过《逍遥游》的庄子得了老子的指点,就在妻子死时鼓盆而歌,抛却了人间的一切恩怨,向西追寻老子去了。到了汉朝,张天师张道陵把老子推到了道教教主的宝座上,说他“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如此,老子就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了。后来,老子来到“三清”境,成了宇宙第三大神仙,而第一、第二大神仙据说还是老子幻化来的。连君临天下的玉皇大帝,名义上也得由他领导。神仙们对老子都很敬重,因为他总是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这个世界,虽然,他很少去管那些繁琐的事情。 其实,人间的帝王也很崇拜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高祖李渊,硬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尊他为“太上老君”,并奉太清宫为家庙。他的孙子唐高宗给老子上了尊号“玄元皇帝”,高宗的孙子、更加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说自己多次遨游仙境,亲眼看到了他的老祖宗老子,并祈求祖宗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帝王家业,就连他的爱妃杨玉环据说也是老君身边的神仙,专门下到凡间,与他演绎了一场生死情爱。其他如李隆基之前的秦始皇、汉武帝,之后的宋徽宗、元太祖成吉思汗、明世宗嘉靖帝、清朝雍正帝无不对老子项礼膜拜。 老子还时不时地显迹于人间,老百姓经常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老子的帮助。也许是老百姓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老子一个人度化不过来,所以,他就想了个办法,把人间不少有悟性的人士点化成仙,于是,一个人的有限力量化作多个人的共同努力,使越来越多的后天成仙者加入了拯救人类的行列。比如八仙、妈祖、关帝、药王,等等。 老子不仅在我国享受着尊荣,在西方也受到深度关注。据说,老子的《道德经》被翻译成50余种外国语言,是翻译语种最多,翻译版本也最多的汉语经典,老子甚至被当作“东方尼采”。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次施政纲领中还念念有词地引用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引申意就是治理一个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就好像烹小鱼一样,是用不着总去翻动的。里根到底是真的读懂了老子,还是在作秀,不得而知。但几年前,《纽约时报》把老子评为世界十大作家之一却是真的。 老子崇信宇宙间的自然规律,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喜欢自由自在,不为利诱,不为威迫,做到了这些,也就达到了长生不老的目的。他手下的那些神仙们也是这么做的,虽然这么做的时候,也采用了不少方法,而其中最多的可能就是归隐山林了。 受了老子的启发,后代很多明达时世的人便都归隐山林。比如,姜太公、范蠡功成身退;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在打了9年的恶仗,剿灭了太平天国后,也写日记、寄家书,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让多年劳碌的心态放松下来。 老子说“道法自然”,也就是活着要顺乎自然,返璞归真。可是,现在,一种深深的不安常常困扰着老子,忙忙碌碌的人们顾不得停下匆匆的脚步,欣赏一番自然风景;工业文明已经快发展到极限,自然被无情地毁坏,人类还能寻找到“返璞归真”之路吗? 老子骑青牛而去,把他的智慧永远地留在了人间。从那个遥远的年代开始,人们就以老子的思想为根源,追寻他的智慧,并把他的智慧用于人生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小到日常生活小事,大到治国安邦。尽管老子的这些思想产生于遥远的文明还相对落后的时代,但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意义。

内容概要

  《老子的智慧》以老子的思想为根源,追寻他的智慧,并把他的智慧用于人生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小到日常生活小事,大到治国安邦。尽管老子的这些思想产生于遥远的文明还相对落后的时代,但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意义。

书籍目录

前言绪论 老子的一生 老子是怎样成为道教始祖的第一章 天之道 非常道 “有形”与“无形” 天下难事,必作于细 有容乃大 功成身退 损有余而补不足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二章 人生大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胜己者天下莫能敌 视不足为缺憾 志存高远 柔弱胜刚强第三章 生活的准则 不必烦恼,办法总比困难多 人尽其才 好高骛远终是梦 妄言自损,守中多做 善始善终 开其兑,济其事 有器之用 大器晚成 致虚极,守静笃第四章 人生的境界 以德报怨 得失常挂心,宠辱皆心惊 处其厚,不居其薄 虚怀若谷 不居功,功自言 不自矜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不固执己见 弱者道之用 大巧若拙第五章 修心养性 圣者无私 至柔至坚 诚信立身 少私寡欲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抛弃外物的牵绊 不敢为天下先第六章 治国智慧 道常无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相生兼容 曲则全,枉则直 未雨绸缪 不敢进寸,而退尺 以慈卫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七章 理想国 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 息事偃兵

章节摘录

隐阳山头戴紫,厉乡沟水流碧。 松阴平铺古幽,竹枝高挑脱俗。 一代仙人高卧,贵地也哉贵地! 据说,这是春秋末期一个山野才人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村的称颂,大思想家老子就出生在这里。 老子到底出生于何时,已经无据可考了。学者们推测,老子大约生活于周灵王元年(前571)至厉公六年(前471)之间,这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春秋后期。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摧,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期,距离老子生活的时代已有六七百年的时间,在他之前,对老子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因此,司马迁的记述也就很少了。 据说,老子的父亲李乾在周做官,老子小的时候则在家乡度过,家里给他请了一个叫商容的老先生专门教他学习。这个商容是个有学问的名士,上通天文地理,下懂礼仪人伦,按说教授老子是不成问题的。可是,老子太聪明了,而且学习非常勤奋,很快,商容就满足不了老子的求知欲了。于是,商容就把老子介绍到周都洛邑学习。那年,老子只有十几岁。 当时的周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是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城市。在那里,老子一心一意学习天文、地理、人伦。几年中,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问和见解日见提高,思想也日益丰富了。老子的老师觉得应该让他接触更多的典籍了,于是,他就推荐老子到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什么样的机构呢?应该相当于国家档案馆,周朝的所有典籍都收藏在那里,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很高兴来到这里。在守藏室,在书籍的海洋里,老子如蛟龙游人大海,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渐臻佳境,礼乐道德无所不通。他一面感叹着学问的博大精深,一面思考着其中的深刻含义。作为一名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开始在周都有了名气。当时人们把有学问的人称为“子”,老子之名也在这时叫开了。 又过了几年,老子被任命为守藏室的史官。这意味着老子的学问不但得到学者的认同,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担任这个职务,与其说是一种职位,不如说是一种荣誉。在当时,老子的学识无人能及,只有他才配享有这个荣誉。 这时候,老子管理着朝廷的众多藏书,他有机会接触到了更高层次的书籍,比如《尚书》。老子时代,《尚书》称《书》或《书经》,到汉代称《尚书》,那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它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春秋中期,记载了约1500多年的历史,而大部分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老子日日研读,用心思考。当他读完这篇著作时,他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 应该说,做官不是老子的志向和兴趣,但是,周朝守藏室史这一尊贵的职务,不但使老子的思想不断地升华,也使他的影响越来越大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篇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聃”一事。《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于17岁至20岁之间,《天运》则称孔子已年五十有一。 P2-3


编辑推荐

张艳玲编著的《老子的智慧》以老子的思想为根源,追寻他的智慧,并把他的智慧用于人生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小到日常生活小事,大到治国安邦。尽管老子的这些思想产生于遥远的文明还相对落后的时代,但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意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老子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