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7 图文精印版
2011-12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当年明月
无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七部,主要讲述了从万历年间中日战争到明熹宗即位前后二十七年的历史。
万历年间,内忧外患,外有日、朝进犯,内有四处叛乱。
日本国内的大名混战渐进尾声,对明朝却野心不小,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都觊觎明朝,从谈判到战争,一向小看日本的明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众多名将从战争中挺身而出,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也顺便结束了丰臣秀吉的一生。
朝堂上也不平静,申时行的出现开启了一个新的政治时期。张居正死后,申时行独自担起万历后二十年,在他面前的敌人有丁此吕、李值、江东之、羊可立……这又是一场庙堂上的腥风血雨。但万历年间的风波并没有止于此,此后更有东林党之乱、宫闱内的嫔妃之争、皇位之争,还有一个叫王安的太监出现在明朝的历史舞台上。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创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11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第一章 二次摊牌
第二章 胜算
第三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第四章 绝顶的官僚
第五章 和稀泥的艺术
第六章 游戏的开始
第七章 混战
第八章 东林崛起
第九章 谋杀
第十章 不起眼的敌人
第十一章 萨尔浒
第十二章 东林党的实力
第十三章 小人物的奋斗
第一章 二次摊牌 烽火再起 沈惟敬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作为一个局外人,他毅然决然搞起外交,且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义无反顾,实在让人费解。 一个混混,不远千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专程跑来插足国家大事,在我看来,这就是最纯粹的掺和精神。 但既然是掺和,一般说来总是有动机的,因为就算是混混,也得挣钱吃饭。可自由始至终,这位仁兄似乎除了混过几顿饭外,还没有狮子大开口的记录,也没怎么趁机捞过钱,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真想干点事的。 然而沈惟敬并不知道: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外交政治也是混,不过,绝不是他那个混法。如果胡混一气,是要掉脑袋的。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初七日,一个人的到来让沈惟敬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过的话,签过的字,不是说赖就能赖的。 小西飞来了,根据日本和谈的会议精神,他作为日本的使者,前来兑现之前明朝的承诺。 沈惟敬迎来了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因为小西飞并没有参与他的密谋,而日方使者到来,必定有明朝高级官员接待,到时双方一对质,事情穿帮,杀头打屁股之类的把戏是逃不了了。 人已经到京城了,杀人灭口没胆,逃跑没条件,就算冲出国门也没处去——日本、朝鲜也被他忽悠了,要冲出亚洲,估计还得再等个几百年。 在沈惟敬看来,他这辈子就算是活到头了,除非奇迹出现。 奇迹出现了。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十九日,兵部尚书石星奉旨,与小西飞会谈。 在会谈中,石星提出了议和的三大条件——真正的条件: 一、日本必须限期全部撤军回国。 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但不允许日本入贡。 三、日本必须盟誓,永不侵犯朝鲜。 然后他告诉小西飞,如果同意,就有和平;如果拒绝,就接着打。 出发之前,小西飞被告知,明朝已经接受了日方提出的七大条件,他此来是拿走明朝承认割让朝鲜的文书,如果一切顺利,还要带走明朝的公主。 而现在他才知道,公主是没影的,割让朝鲜是没谱的,通商是没指望的,日本唯一的选择,是从明朝皇帝那里领几件衣服和公章,然后收拾行李,滚出朝鲜,发誓永不回来。 小西飞已经彻底蒙了,他终于明白,之前的一切全是虚幻,自己又被忽悠了。 然而接下来,他却作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面对石星,小西飞说出了他的答复:同意。 所谓同意,代表的意思就是日本愿意无条件撤出朝鲜,不要公主,不要通商,不再提出任何要求。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结论是,小西飞撒了谎。 而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的确有撒谎的理由。 首先,他是小西行长的亲信,这件事又是小西行长负责,事情办到这个地步,消息传回日本,小西行长注定是没好果子吃的。 其次,他毕竟是在明朝的地盘上,对方又是这个态度,如果再提出丰臣秀吉的“梦幻”七条,惹火了对方,来个“两国交兵,先斩来使”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务之急,把事情忽悠过去,回家再说。 听到小西飞的回答,石星十分高兴,他急忙向明神宗上奏疏,报告这一外交的巨大胜利。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明神宗竟然不信! 要知道,这位皇帝虽然懒,却不笨。他得知此事后,当即叫来石星询问 此事:如此之条件,日本人怎么会轻易接受? 石星本来脑袋就不大好使,这么一问,算是彻底糊涂了,半天也不知怎么回答。 最后还是明神宗替他想出了办法: “明日,你在兵部再次询问日使,不得有误。” 之后还跟上一句: “赵志皋随你一同去!” 赵志皋,时任大学士,特意交代把他拉上,说明皇帝对石星的智商实在是缺乏信心。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二十日,第二次询问开始。 这次询问,明朝方面来了很多人,除了石星和赵志皋外,六部的许多官员都到场旁听。 在众目睽睽之下,石星向小西飞提出了八个问题。,而小西飞也一反常态,对答如流,说明日本的和平决心,听得在场观众频频点头。 经过商议,石星和赵志皋联合作做出了结论:小西飞,是可以相信的。 然而石星并不知道,小西飞之所以回答得如此顺畅,是因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不折不扣的胡扯。 具体说来,是想到哪说到哪,拣好听顺耳的讲,动不动就是“天朝神威”之类的标志性口号,反正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虽然在场的官员大都饱读诗书,且不乏赵志皋之类的政治老油条,但毕竟当时条件有限,也没有出国考察的名额,日本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也不清楚。 于是,大家都相信了。 凭借着在明朝的优异表现,小西飞跻身成功外交家的行列,成为了堪与沈惟敬相比的大忽悠。 但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是后进之辈,在忽悠方面,小西飞却更进一步,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除了忽悠别人,还忽悠自己。 事情是这样的,和谈结束后按照外交惯例,明朝官员准备送小西飞回国,然而这位仁兄却意犹未尽,拿出了一份名单。 这份名单是丰臣秀吉授意,小西行长草拟的,上面列出了一些人名,大都是日军的将领。,在出发之前,小西行长把名单他交给了小西飞,并嘱托他在时机成熟时交出去,作为明朝封官赏钱的依据。 事已至此,小西飞十分清楚,所谓和谈,纯粹就是胡说八道,能保住脑袋回去就不容易了。可这位仁兄实在是异常执著,竟然还是把这份名单交给了明朝官员,并告诉他们:名单上的人都是日本的忠义之士,希望明朝全部册封,不要遗漏。 明明知道是忽悠,竟然还要糊弄到底,可谓意志坚定,当然,也有某些现实理由—— 小西飞的名字,也在那份名单上。 更为搞笑的是,在交出名单之前,根据小西行长之前的交代,小西飞还涂掉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加藤清正,另一个是黑田长政。 之所以这么干,那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虽然同为丰臣秀吉的亲信,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的关系却很差,平时经常对骂,作战也不配合,现在正是下黑手的时候。 据说后来这事捅出去之后,加藤清正气得跳脚:明知册封不了的名单,你都不列我的名字?跟你拼了! 等到后来回了日本,这几位也不消停,继续打继续闹,最后在日本关原打了一仗,才算彻底了结。这都是日本内政,在此不予干涉。 综观整个谈判过程,从忽悠开始,以胡扯结束,经过开山祖师沈惟敬和后起之秀小西飞的不懈努力,丰臣秀吉、明神宗一干人等都被绕了进去,并最终达成了协议,实在是可喜可贺。 而更值得夸奖的,是日本人的执著,特别是小西行长,明知和谈就是胡扯,册封就是做梦,仍然坚持从名单上划掉了自己政敌的名字,其认真精神应予表扬。 虽然这是一件极其荒谬、极为可笑的事情,但至少到现在,并没有丝毫露馅的迹象,而且在双方共同努力忽悠下,和平似乎已不再是个梦想。 这关终于过去了,沈惟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这口气也就松了一个月。 明朝的办事效率明显比日本高得多。万历二十三年(1595)正月,明神宗便根据谈判的条款,对日本下发了谕旨,并命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带沈惟敬一同前往日本宣旨。 沈惟敬无可奈何,只得上路,可还没等到日本,就出事了。 事情出在明朝正使李宗城的身上,应该说,这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具体说来,就是胆小。 此人虽然是世袭侯爵,但一向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入,每天只想在家混吃等死,突然摊上这么个出国的活儿,心里很不情愿,但不去又不行,只好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路。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磨,到了朝鲜釜山,他才从一个知情人那里得知了谈判的内情,当即大惊失色,汗如雨下。 其实这也没什么,反正没到日本,回头就是了,浪费点差旅费而已。 可这位兄弟胆子实在太小,竟然丢下印玺和国书,连夜就逃了。 消息传回北京,明神宗大怒,下令捉拿李宗城,并命令杨方亨接替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继续出访日本。 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杨方亨和什么都知道的沈惟敬,在经历这场风波后,终于在七月渡海,到达日本。 对于他们的来访,丰臣秀吉十分高兴。他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决定,在日本最繁华的城市大阪招待明朝的使者。 九月,双方第一次见面,气氛十分融洽。在这一天,杨方亨代表明神宗,将冠服、印玺等送给了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异常兴奋,在他看来,明神宗送来这些东西,是表示对他的妥协,而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即将到手。 因为第二天,明朝的使者,就将宣布大明皇帝的诏书,在那封诏书上,自己的所有愿望都将得到满足。 但沈惟敬很清楚,当明天来临,那封谕旨打开之时,一切都将结束。事情已经无可挽回,除非日本人全都变成文盲,不识字(当时的日本官方文书,几乎全部使用汉字),或者……奇迹再次出现。 想来想去,毫无办法,沈惟敬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了这个绝望的夜晚,迎来了第二天的早晨。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那个夜晚,他并不是仅有的知情者,也不是唯一无法入睡的人。 在获知明朝使者到来的消息后,小西行长慌了手脚,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从小西飞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却没有去报告丰臣秀吉。 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 自和谈开始,丰臣秀吉就处于一种梦幻状态,总觉得人家欠他点什么,就该割地,就该和亲,如果这个时候把他摇醒,告诉他:其实你被忽悠了,人家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也不打算跟你谈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件事情是小西行长负责的,一旦出了事,背黑锅的都找不到。 那就忽悠吧,过一天是一天。 可现在明朝的使者已经来了,冠服也送了,诏书明天就读,无论如何是混不下去了。 为了自己的脑袋和前途,小西行长经过整夜的冥思苦想熬,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于是,在那个夜晚,他去找了一个人。确切地说,是个和尚。 根据丰臣秀吉的习惯,但凡宣读重要文书,都要找僧人代劳,除了日本信佛的人多、和尚地位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和尚有文化,一般不说白字。 小西行长的目的很明确,他找到那位僧人,告诉他,如果明天你宣读文件时,发现与之前会谈条件不同,或是会触怒丰臣秀吉的地方,一律跳过,不要读出来。 当然还有某些嘱托,比如要是你读了,我就怎么怎么你,那也是免不了的。 安排好一切后,小西行长无奈地回了家,闹到这个地步,只能这么办了。 无论如何,把明天忽悠过去就好。 第二天,会议开始。 从参加人数和规模上说,这是一次空前团结的大会,因为除了丰臣秀吉和王公大臣、大小诸侯外,德川家康也来了。 作为丰臣秀吉的老对头,这位仁兄竟然也能到场,充分说明会务工作是积极的、到位的。 更为破天荒的是,丰臣秀吉同志为了显示自己对明朝的尊重,竟然亲自穿上了明朝的服装,并强迫手下全部换装参加会议(皆着明服相陪)。 然后他屏息静气,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依照程序,僧人缓慢地打开了那封诏书。 此刻,沈惟敬的神经已经绷到了顶点。他知道,奇迹不会再次发生。 小西行长也很慌张,虽然事先做过工作,心里有底,但难保丰臣秀吉兴奋之余,不会拿过来再读一遍。 总而言之,大家都很紧张。 但最紧张的,却是那个和尚。 昨夜小西行长来找他,让他跳读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事情不妙——要没问题,鬼才找你。 而在浏览诏书之后,他已然确定,捧在自己手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火药桶。 全读吧,要被收拾;不读,不知什么时候被收拾。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终于作做出了抉择,开始读这封诏书。 随着诵读声不断回荡在会场里,与会人员的表情也开始急剧变化。 小西行长死死地盯着和尚,他终于确信,忽悠这一行,是有报应的。 而德川家康那一拨人,表情却相当轻松,毕竟看敌人出丑,感觉是相当不错的。 沈惟敬倒是比较平静,因为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最失态的,是丰臣秀吉。 这位仁兄开始还一言不发地认真听,越听脸色越难看,等到和尚读到封日本王这段时,终于忍不住了。 他跳了起来,一把抢过诏书,摔在再了地上,吐出了心中的怒火: “我想当王就当王(吾欲王则王),还需要你们来封吗?!” 被人当傻子,忽悠了那么久,发泄一下,可以理解。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先算账。 第一个是沈惟敬,毕竟是外国人,丰臣秀吉还算够意思,训了他一顿,赶走了事。 第二个是小西行长,对这位亲信,自然是没什么客气讲了,手一挥,立马拉出去砍头。 好在小西同志平时人缘比较好,大家都纷纷替他求饶,碍于情面,打了一顿后,也就放了。 除此二人外,参与忽悠的日方人员也都受到了惩处。 然后是宣战。 窝囊了这么久,不打一仗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这一次,他再次押上了重注。 万历二十四年(1596)九月,丰臣秀吉发布总动员令,组成八军: 第一军,指挥官加藤清正,一万人。 第二军,指挥官小西行长,一万四千人。 第三军,指挥官黑田长政,一万人。 第四军,锅岛植茂,一万两千人。 第五军,岛津义弘,一万人。 第六军,长宗我部元津,一万三千人。 第七军,蜂须贺家政,一万一千人。 第八军,毛利秀元,四万人。 基本都是老相识,就不一一介绍了。 以上人数共十二万,加上驻守釜山的预备队,日军总兵力约为十四 万人。 相对而言,在朝的明军总数比较精确,合计六千四百五十三人。 在日军加紧准备之时,明朝正在搞清算。 杨方亨无疑是这次忽悠中最无辜的同志,本来是带兵的,被派去和谈,半路上领导竟然跑了,只好自己接班。,临危受命跑到日本,刚好吃好住了几天,还没回过味来,对方又突然翻了脸,把自己扫地出门,算是窝囊透了。 当然了,杨方亨同志虽然是个粗人,也还不算迟钝,莫名其妙被人赶出来,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他还不大清楚,沈惟敬也不开口。但回来的路上一路琢磨,加上四处找人谈话,他终于明白,原来罪魁祸首,就在自己身边。 ……
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著名明史专家 毛佩琦 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 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 联想集团创始人 柳传志 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对朱元璋起兵时的心态分析,就知道我的意思。老朱当时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最后与其等死,不如战死。陈胜、吴广也是。这就叫,不做皇帝不行了,所以做皇帝。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过来人董事 徐小平 我很赞成《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是一堆堆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老百姓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 ——著名作家、历史学者 吴思 这几天我连续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真是写得好看。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 窦文涛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好,写得比较放松,我们过去写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块做得不合适。 ——著名收藏家 马未都
★《明朝那些事儿》图文精印版由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 ★原文一字不少,新增四大板块全新内容——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 ★超值定价,收藏必选 一.当年明月全新修订,资深明矾五周年纪念回馈版,明史普及最具价值收藏版 1.更权威: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全程演绎明朝三百年兴衰风云。 2.更丰富:新增四大板块全新内容——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涉及关键词解析、历史背景及相关插图、作战图、形势图、人物关系图等。图解历史,小细节、大事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3.更精美:图文并茂,追求更加精美、舒适的装帧。 二.近三十年来最畅销史学读本,读起来就停不下来、最易上手的明朝历史普及本 《明朝那些事儿》自2006年出版后,迅速荣登“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被评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2007—2011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连续多年被读者推荐为印象最深之书。众多名人、明星、名流的枕边书,无数人口口相传的最有阅读价值读物。
无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书的包装很好,没有一点破损~
只是想提醒一些购买明朝那些事儿此系列的朋友,这个图文精印版的章节是重新进行排版的,每本书所包含的章节数量和以前的版本不太一样,请中途购买的朋友看清楚,以免购买到重复的章节~
看完后对明史感慨良多,喜欢作者轻松幽默的笔调,将一个传统中所谓的黑暗明史娓娓道来,让人一旦翻开,欲罢不能。最喜欢里面对日作战的那几个篇章,让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从版式上看,这一版书非常好,配有地图和各种附注,非常详细。
一直很喜欢读历史,尤其是明朝的历史,那些严肃的画面,被作者用轻松的语气描述,真的是很赞的一本书~
看了这套书,明朝历史大概脉络就有谱了。
孩在很喜欢这套书,翻来覆去的看,不喜欢历史的小家伙现在提起明朝,说的头头是道。
这本书不单是讲了明朝的历史,还有很多哲理~
对于明朝的人物,尤其是王守仁,我以前知道的很少。谢谢这本书了。
很有收藏价值的一套好书!书的语言活泼幽默,通俗易懂,而且又辅以图,表及参考消息,让读者更容易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背景。书的包装及印刷质量都很好,物有所值!
众所周知,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历史却又不想读厚重冗长的纯历史记录书籍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正确的选择,现在非常后悔当初没有买一整套,以至于现在多花了很多冤枉钱,而且这个图文精印版和之前的版本在排书上有很大的差异,希望读者注意
张居正死后,万历年间实在是乱乱乱!!
朝堂上也不平静,申时行的出现开启了一个新的政治时期。
RT。等啊等,终于把新版九本收整了,本来挺开心的,可是中间有一条黑乎乎怎么看怎么像书受潮长出的霉斑——很扫兴,而且中间一本送的藏书票……为毛没有白边?三张被剪的…跟被小动物啃了差不多,要是都那样就算了,问题是就那一本里送的藏书票那样……
喜欢当年明月的文笔,读来轻松愉快。
真的很好看。主要还是内容,至于新增的四大板块,额……个人觉得可有可无
终于收集完整了,不过这一本的藏书票,确实有点令我失望,而且这一本有缺页现象,不过当当网的态度很使人满意。
购买了这么经典的书还有藏书票,物超所值!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其实觉得还是前面基本比较精彩,后面的皇帝没干多大的事儿。
书中附赠的书签很有收藏价值!
已经快接近结尾了,这套书是近来少有的历史书,可以当成小说来看,虽然外面有很多XXX朝那些事XXX朝那些人的名称作品,但是我觉得有本事就不要靠山寨名字把书的内容写好才是王道
问什么9本只有这本的藏书票四周的百边被撕了,有点别扭,怪怪的。
绝世的好书!非常棒!语言幽默,历史知识还很多,强烈推荐!
我对秦、汉、宋、明的历史很感兴趣,这种历史题材小说也很感兴趣。作者文字很诙谐,写作角度也很好,读起来很轻松,很享受这本书。我最初是在网上看的,然后在图书馆看,发现这个修订版本就果断买来看了,嘿嘿,五颗星啦~
我没有看,是LG和儿子在看。LG说原来新版的加入了图片等,实际文字篇幅比旧版少,在第3册中能看到旧版第2册的内容。
光明朝的历史就可以写10本书,作者太有才了!
写历史的书比较多,但从人的角度写历史的没有。且傻瓜式阅读方式让人爱不释手。喜欢拿着放大镜照故纸堆的人远离。
适合了解历史,值得购买!值得收藏1
喜欢明事,喜欢明月!
装帧精美,比最早那版好看
看了几遍了,推荐给家人看。根本看不出是出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手笔。总之,你值得拥有。
版有点杂,但内容最重要
有图表更详细,文字幽默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历史可以这样写的,历史是如此的精彩
最爱,收藏
好的书,让人喜欢!历史的优美,换个方式了解,更惬意!喜欢的收购哦
历史书看得既有趣又有益。
2个多月看完全套,好喜欢作者的讲历史的语言,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继续遨游在历史中
全集了,很好,适合了解历史
看小说那样看,既能了解历史也可打发无聊时间。
用现代人的心理看历史,当做借鉴.
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不错
大有帮助对于历史人生
好看的历史
我现在看全套书便宜了不少
好书好版
很好看哦 极力推荐 纸张也好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图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