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资本杀

虞将杰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作者:

虞将杰  

页数:

27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美国国会参议院20年元老级议员克里斯托夫?杜德(Christopher
Dodd)为什么会在次贷危机中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几乎云集美国所有大企业的“美国商会”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要把总统奥巴马弄下台?美国共和党最近10年所推举的总统级副总统候选人物小布什、切尼、麦凯恩、佩林都有强大的石油行业背景,这是只是偶然巧合还是另有原因?
  本书从“资本逐利”的角度入手,详细描述了自由资本对各国政治的强大操控能力。虽然其操控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通过游说立法推动自由市场、有的通过行贿政府获得市场权力、有的与政府合谋发动对外战争,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任何一种政治生态的背后都有资本集团的影子;任何国家的政局变革乃至国际争端都有其背后的利益成因。

作者简介

  虞将杰,浙江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新闻传播系,曾就职于上海某著名外企。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南加州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获硕士学位。之后进入Google公司总部工作至今。著有《谷歌不听话:互联网上的大国角力》一书。

书籍目录

Chap1  都过不下去了
 1. 太幸福了也惹祸
 2. 倒卖欠条扰乱世界
 3.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4. 资本的逃命路线
 5. 逼死白宫算了
 6. 出师未捷奥巴马
 7. 资本永无眠
 
Chap2  不是阴谋的阴谋
 1. 资本浓情,政治蜜意
 2. 千方百计谋穷人
 3. 滚动全球资本的雪球
 4. 金融附体
 
Chap3  资本掉头
 1. 拔出萝卜带出泥
 2. 学会被玩儿,才可能当总统
 3. 金融太极,大而不倒
 4.“倒奥”运动
 5.“茶党”的赞助商
 
Chap4  资本主义
 1. 富人先反了
 2. 财政部长与副总统的械斗
 3. 械斗升级为战争
 4. 资本催生的游说产业
 
Chap5  一样不一样
 1. 德国西门子:与帝国共成长
 2. 三菱集团:与日本门阀政治共舞
 3. 晋商、官盐和清朝政府订单
 4. 广东商帮、江浙财团和国民党
 5. 阿勒马克图姆家族的迪拜王国
 6. 淡马锡控股和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
 
Chap6  资本国界
 1. 外交开道
 2. 以国际组织的名义
 3. 俄罗斯改革
 4. 伊拉克战争
 5. 希腊也出事儿了
 6. 埃及“革命”
 7. 欧美国家的烦心事儿
 人民战争
 1. 自由的代价:大萧条
 2. 与资本抗争
 3. 自有资本之祸
 
Chap7  财富背后
 1. 昂贵的精英社会
 2. 有文化的流氓
 3.“正义”的司法
 4. “富二代”和“官二代”
 5. 抱团的力量
 
Chap8  中国资本的杀机
 1. 民营资本三十年
 2. 出去见世面

章节摘录

  Chap1 都过不下去了  2008年8月,北京的奥运会结束没多久,全世界的目光迅速集中到了美国。这回不是美国又欺负谁了,而是自家后院起火,出事了。  与此同时,一个叫作“次贷危机”的新名词以排山倒海之势出现在中国各大媒体上。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搞清楚“次贷危机”到底是什么东西,却都已经知道美国得了一种叫“次贷危机”的不治之症。之后的几个月里,美国股市一波接着一波跳水,美国银行一个接着一个倒闭,按照这个形势,美国很快就要完蛋了。万恶的美帝居然也有这么一天,真是大快人心,我们就等着看好戏。  然而中国人还没看到好戏,次贷危机的并发症就传染到了中国沿海地区。由于次贷危机中的美国人都节衣缩食了,这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减产停工。2009年的冬天也因此显得格外寒冷,长三角、珠三角打工的民工也都提前返乡了。一些城市的GDP甚至出现了传说中的负增长。次贷危机就这么哧溜一下影响到了中国。  紧接着,美国当时的小布什政府拿出7000亿美元来救市,并于2008年10月在首都华盛顿召开七国集团①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小布什在会上说,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来应对”。于是英国拿出了5000亿英镑、法国政府拿出了3600亿欧元、德国拿出了5000亿欧元、日本拿出了23万亿日元(约2550亿美元)。一个月后,2008年11月,中国政府也启动4万亿人民币救市计划,正式加入了救市大军。  等着美帝崩溃的中国人一夜之间发现自己也成了次贷危机这个茶几上的一个杯具。敢情这次贷危机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凶猛!那么这个次贷危机究竟是何方妖孽?美国后院着火了,干吗要拿全世界人民的口粮一起去救火?  1. 太幸福了也惹祸  要说清楚2008年横扫全球的次贷危机,首先要从美国的房市说起。我们把时间再往上倒退两年,回到2006年。这一年的年初,不少美国人感觉人生从来没有如此美好过,因为自家房子的市值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我们不妨来看以下一组数据:  2001—2006年美国主要城市独立住房价格中位数(美元)①  城市 2001年年初价格 2006年年初价格  洛杉矶 21万 60万  拉斯维加斯 13万 29万  迈阿密 14万 36万  纽约 26万 49万  芝加哥 14万 29万  识数的同学都能够分析出来,在2001年—2006年5年期间,美国几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几乎都翻了一倍,有的甚至增长了200%。比起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美国5年间房价增长100%~200%,显然是不足挂齿。但是美国的房地产是一个相对规范、成熟的市场,对土地、施工、销售等环节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还有美国人恨之入骨的物业税,因此炒作和套利的空间远没有中国来得大。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价格上涨,明眼人都知道里面肯定有问题。  问题在哪儿?要找出这个答案我们就得看看当时的美国经济环境。在2001年—2006年期间,美国走出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影响,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不少美国人工作稳定、收入渐长,日子也过得滋润起来。与此同时,美国从2000年开始持续调低银行贷款利率,主要30家银行的30年期住房贷款基准利率从2000年的9.5%下降到2004年的4%,创下美国50年来的最低纪录。面对这么低的利率,再加上房地产公司和银行遍布美国大街小巷的房地产广告和按揭广告,美国不少老百姓那颗买房的心便扑通扑通地越跳越亢奋。  不过美国银行的贷款利率虽然很低,但也不代表所有人都能从银行贷出几十万美元去买房,原因在于美国有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每个人的收入、消费、信用卡透支和还款,甚至包括水电费是不是及时缴纳,都会体现在个人的信用分数上。一个人的信用分数越高,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信用越好,从银行能贷到的钱就越多;反之则越少。没有信用记录的人,比如外国人,对不起,回家找你爸要去,美国银行是不会贷给你一毛钱的。  这个四平八稳的信贷制度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但是在某些人看来却趋于保守,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3年—2001年在任)。  穷人家出身的克林顿在当上美国总统之后,一心想要为美国劳动人民办点实事。他看到一些美国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还是很差,所以想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然而这些低收入家庭很多都没有什么稳定的经济来源,甚至还有外债,因此信用分数一般都很低,基本上无法从银行贷到足够的钱买房。在这种情况下,克林顿鼓励美国金融机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钱贷给那些没有足够信用的人买房,这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  在克林顿政府的主导下,美国国会多次修改法律,放松对信用和信贷的管制。之后小布什担任美国总统(2001年—2009年在任),同样继承了克林顿住房政策的衣钵。小布什在上台之初甚至还发表演说:有没有房子是一个人是否实现美国梦的重要标志,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而无法实现美国梦。紧接着,小布什政府在2003年推出一个计划,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按揭买房的首付,每年有4万个美国家庭从中受惠。  在这样的政策主导之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的次级贷款在美国泛滥起来了。1993年的时候,美国只有8万个家庭使用次级贷款,而到了1998年,就增加到79万个家庭。到了1999年,美国次级贷款总额高达1600亿美元,占美国所有房贷总额的13%。到了2006年,也就是次贷危机的前夕,总额更是达到了6000亿美元,占所有房贷比重的21%。  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同时摆在美国银行面前:相比普通贷款,次级贷款的贷款人往往信用等级较低,这意味着还款能力也比较低;对于银行而言,则意味着风险比较大。既然风险大,银行为什么还要大量放出次级贷款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次级贷款的利率比普通贷款的利率要高。比如在2011年,美国30年期固定利率住房贷款的还贷利率在4%左右;而次级贷款的还贷利率可以高达6%~7%。同样数量的一笔钱贷出去,次级贷款能够给银行带来的回报更大,再傻的银行都知道该怎么做。  2004年之后,随着美国银行的基准利率一次次下调,普通贷款的回报率被一点点压缩,银行的利润也被一点点地压缩。相比之下,次级贷款的优势更加明显,这就是美国银行不要命地大量发放次级贷款的原因。  当然,银行光躺在家里流着口水算自己能赚多少钱还不行,实际操作中银行也必须考虑到各种现实问题。比如贷款人要是真的断供,资金无法收回,该怎么办?再比如银行大量放出的贷款往往要二三十年才能收回,但是银行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现钱保证每个月或者每年的放贷计划?对银行来说,赚钱是必需的,前提是要能够保证自己有足够的钱放贷,并且能准时收回,用专业的话说是资金的流动性。只有资金流动起来,银行才可以一手来一手去地坐在家里赚钱。为了解决银行的这个后顾之忧,在金融危机中被美国政府接管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哥俩就出场了。  2. 倒卖欠条扰乱世界  “房地美”和“房利美”(简称“两房”)以观音姐姐的姿态出现在美国银行面前,并对他们说,我能够帮你解决资金的流动性问题。方法如下:  假设美国人汤姆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40万美元的房子,汤姆首付10万,银行提供30万贷款,贷款期限为20年。按照4%的贷款利率计算汤姆在20年内需要向银行偿还总金额共计54万,其中包括30万的本金和24万的利息。  现在汤姆向银行贷了款,买了房子,并跟银行写下借条:“汤姆欠银行30万美元,加上利息一共要还54万美元,20年还清。”这就是贷款合同。随着贷款总额的增多,银行可能有时候手头没有钱继续放贷了,于是 “两房”就先替汤姆把钱还给银行,同时从银行手中接过汤姆的这张借条,这张借条也就有了一个新名字,叫作“住房贷款抵押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谁拥有了这张债券,谁就是汤姆的实际债主。银行把这张纸卖给“房地美”,“房地美”就是汤姆的债主,以后汤姆的月供都通过银行进入“房地美”的口袋中。  不少美国商业银行为了解决资金流动性并且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就在必要的时候把汤姆的房贷抵押贷款卖给“两房”,这样一下子就能够回笼30万美元的本金,也就有足够的钱接着再用来放贷。同时,如果汤姆以后没钱了,断供了,这个风险也就转嫁给了“两房”,没有贷款银行什么事情。而“两房”在赚取汤姆利息的时候,也同样承担了风险。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把汤姆、杰瑞、珍妮等不同贷款人的房贷放在一起,因此出售给“两房”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往往一笔就是上亿。而在美国,只有“房利美”和“房地美”等企业在政府的授权之下才有资格从事这个买卖。  当然,“两房”也不会把住房贷款抵押债券锁在自家保险箱里,而是转手再卖给别人,转手的时候,“两房”还向别人保证,“不管以后汤姆是不是按时还钱,我都能确保你的本金和利息不受损失。当然,您得向我交点钱,当作是保险费。”所以“两房”每出售一笔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就要从中赚一笔,这笔钱叫作“保证费”(Guarantee Fee)。而从“两房”手中购买房贷抵押债券的人为了资金安全,也愿意付这笔钱。  “两房”收取的保证费平均水平为0.19%,这个数字看着不大,但是想想美国庞大的住房贷款总额,因此也足以让他们吃成胖子。在次贷危机之前,“两房”都是美国名副其实的金融巨头。2007年,“房地美”在美国本土500强公司中排名第50位,市值达531亿美元,和微软旗鼓相当;“房利美”名列112,市值达78亿美元,和甲骨文(Oracle)相当。这一年,“两房”所持有或担保的住房贷款总额高达5万亿美元,占美国全部住房贷款的50%。  同时眼光雪亮雪亮的群众也一定看明白了,房地产行业越是红火,买房人越多,贷款额越大,那么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交易量也越大,“两房”赚的也越多,所以“两房”是坚定不移地拥护“次级贷款”的,也就是说不管家底如何,“两房”都鼓励美国人向银行贷款买房。  不过有人可能要问了:“两房”胃口这么大,底气那么足,究竟是什么来头?不说不知道,一说还真有来头。“房利美”的前身是由美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建立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简称Fannie Mae),是专门为商业银行住房贷款提供担保的国有金融机构。到了1968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战争的巨额开支让美国政府手头吃紧,于是就把“房利美”给卖了,“房利美”也就跟政府脱钩成了私有企业。同时为了防止“房利美”垄断市场,美国政府以“房利美”为原型,克隆了一个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简称Freddie Mac),也就是“房地美”。从那时起,“两房”就在美国政府的授权之下,向商业银行提供住房贷款的担保或者购买住房抵押贷款业务。  “两房”在次贷危机之前都是上市公司而非国有公司,但是他们还都有另外一个头衔——政府支持公司(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简称GSE),简单地理解就是有政府罩着,因此“两房”长期以来与美国政府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关系。也正是“两房”身后站着美国政府这个最大的后台老板,有着政府信用的背书,因此各大商业银行才会相信他们,并在“两房”羽翼之下,鼓足干劲地发放贷款。因为即便天塌下来,自然会有“两房”顶着。  同时也正是因为有美国政府站在后面,“两房”从来不担心没人从自己的手中接过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美国政府的高官甚至总统都亲自上阵,在全世界到处吆喝,让别人来买美国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而从“两房”手中接过住房贷款抵押债券这个山芋的,除了雷曼兄弟、高盛银行、美林证券等美国金融巨头之外,还有全世界各国的银行和投资机构。其中中国在2007年的时候就持有3000亿美元的“两房”债券。  3.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投资美国“两房”债券不是什么坏主意。像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各种基金甚至是政府管理的养老金,手中往往握有大量的资金,不去做投资可惜。但是这些资金又往往涉及公众利益,所以更要考虑风险。最常规的手段往往是购买政府的国债或者放在银行里拿利息,旱涝保收,不过收益都不如“两房”的债券来的高。  比如美国银行2011年的固定存款利率为2%,1亿资金存1年的利息为200万;而银行贷给汤姆的房贷利率为4%,现在银行把它打包成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出售,中间几经转手,扣掉一些手续费之类,到了最后的持有人的手中,利率回报可能还有3.5%或者3.7%。也就是说,如果用1亿资金去购买美国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话,就能拿到350万或者370万的回报。这样一比较,住房贷款抵押债券显然比存银行划算,因此也就受到投资人的追捧。同样,美国国债的利率也远远要比房贷利率低,往往连固定存款利率都不如。  这笔账人人都会算,因此就不断有人吃进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并且不断地在不同投资人之间转手。但是还是有人觉得这样的回报率不够大,那怎么办呢?于是有人就想出了新的花样,对冲基金(Hedge Fund)这个时候就出场了。  如果说花旗银行这样的大金融机构是正规军,它的运行受到政府条条款款的限制;那么对冲基金就是游击队,来自政府方面的管治微乎其微。同时,对冲基金都是私有公司,几乎所有的对冲基金都不在公众面前出现,不少对冲基金的网站就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主页,有些甚至连网站都没有。关于这些对冲基金公司及其管理层、投资情况的信息从来都是在小范围内传递并且以小道消息的模式传递给公众。  对冲基金尽管隐蔽,但是能顶千金。比如金融大鳄索罗斯就经营着一家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 LLC),手里掌握的资金在2009年高达42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之一。  那么对冲基金是怎么掺和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呢?我们简单地说,对冲基金从上家手中接过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然后去找下家。转手给下家的时候,对冲基金就对下家说,我们不玩那些赚个百分之几的游戏,太Out了,要玩就玩大的,玩能够赚大钱的,我们就有这样的投资产品。于是有人心动了,什么投资产品啊?对冲基金经理就掏出几公斤重的文件,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但是无论产品推介说明书如何眼花缭乱,对冲基金的本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对赌。  比如你购买了某个对冲基金,那么大家立下规矩,比如在约定的时间内房价涨了10%以上,那么你能够得到的回报不是几个百分点,而是百分之百!但是如果房价下跌了10%以上,那么不好意思,你的本也就没了。  那些灵活而又不受政府监管部门约束的对冲基金能够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游戏规则,然后说服投资人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来。而对冲基金可能带来的巨额回报能够让任何资本掌控者抛开一切,疯狂地加入到“对赌”的队伍中。在这中间,有人暴富,有人倾家荡产。比如美国有个叫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的对冲基金老板,他本身就是一个大款。在次贷危机之前,保尔森就推出了类似上面的一个对冲基金,认定美国房价假如在约定的时间内上涨,投资人就能获利。当时美国房价持续上涨,连买菜的美国大妈都觉得房价不会跌,因此一些投资人觉得买保尔森的投资产品肯定能赚钱,就大量地吃进,包括当时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但是到了2006年,美国房价却调头往下掉,于是投资人血本无归,钱全都落入了保尔森的腰包,贝尔斯登就这样一点儿技术含量也没有地死了。而保尔森个人则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赚到三十多亿美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赢家。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各种复杂的金融术语晾在一边,用最简单的语言勾勒出整个次贷危机的资金路线图:构成整个房地产以及和房贷业务相关金融市场的最终资金来源都是汤姆这样的小老百姓。买房的人越多、贷款的人越多,整个盘面的资金也越多。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只要有交易,他们就能赚钱,所以金融机构都支持银行使劲发放住房贷款,鼓励美国人贷款买房,鼓励全世界的有钱人来买他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到这个盘面中去,再怎么能忽悠的金融机构,最终也只能是死鱼一条。  然而,出来混总有一天是要还的。随着房价的飙升,美国人买房的贷款越来越多,还贷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美国在2004年收紧信贷政策,开始加息,这意味着选择浮动利率还款的美国房奴每个月的月供就要增加了。那些次级贷款的贷款人,本来还贷能力就不高,终于第一个挺不住了,无法继续支付房贷,最后只好宣布断供,房子被银行收走。在最糟糕的2008年,美国总共有300万套的房子断供,银行坏债高达3.3万亿美元。银行拿了这几百万套房子去拍卖,市场上一下子出现几百万套房子,供过于求加上市场恐惧心理一下子造成了美国房价的暴跌。  2001年、2006年、2009年美国主要城市独立住房中间价格(美元)①城市 2001年年初价格 2006年年初价格 2009年年初价格  洛杉矶 21万 60万 40万  拉斯维加斯 13万 29万 15万  迈阿密 14万 36万 21万  纽约 26万 49万 42万  芝加哥 14万 29万 22万  下跌的房价让包括“刚需”在内的美国老百姓都开始持币观望了,买房的人少了,贷款的人少了,流入盘面的现钱也少了,金融机构的资金链就“喀嚓”一下断裂了,清脆而响亮,2008年年底的次贷危机大戏也终于华丽地在美国拉开序幕了。然而善良的人们所不知道的是,在这场大戏上演之前,一些金融市场的带头大哥的资本已经先走一步,离场了。  4. 资本的逃命路线  2006年年初,美国独立住房价格的中间数涨到近25万美元,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房价上涨的引擎好像忽然熄火了,持续高涨6年的房价开始情绪稳定,不涨了。当时不明真相的美国群众开始纷纷猜测,房价是到顶了呢,还是先缓一缓,再来一个报复性上涨?  不过房价稳定的背后却掩藏着另一组无法让人情绪稳定的数据,那就是美国住房的销售量连续下降:2006年1月,美国住房单月成交量为120万套;而到了2007年12月,下降到60万套,两年的销售额走出了一条圆润的下滑线。  这一下子让靠交易量和资金过日子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和房贷公司感到手头紧了。很快,他们发现自己的资金链出了问题,搞不到钱了。而这个时候房价虽然还在历史最高点硬挺着,交易量却丝毫没有回转的迹象。春江水暖鸭先知,业内人士预感到一场危机马上就要来了。  2006年年底,以摩根大通和高盛为代表的美国投资银行发现自己手中持有的巨额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已经变成了定时炸弹,必须及时清理。于是他们一方面减持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另一方面和美国政府一道寻找海外投资者,希望他们能够接下这些定时炸弹。  而手里握有巨额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自然成了美国政府推销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大客户。以中国为例,2007年年初,时任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长阿方索?杰克逊、财政部长保尔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希拉?拜尔密集访华,要求中国的银行继续吃进美国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其中住房部长阿方索?杰克逊更是咄咄逼人,在他访华即将结束的北京记者招待会上,阿方索?杰克逊对中外记者说:“这不是中国想不想做住房贷款抵押债券买卖的问题,而是中国想跟谁做买卖的问题。”  在美国投资银行和美国政府的强力推销下,中国银行持有的美国住房贷款抵押债券也急剧增多:2004年6月仅151亿美元,2005年6月达559亿美元,2006年6月达1075亿美元,2007年6月达2062亿美元。中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五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所持有的美国住房贷款抵押债券总额占到全部海外投资人的58%。  在面临缩水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被甩给海外买家接盘的同时,美国国内的房地产和金融机构也开始树倒猢狲散,各找各的娘。  2007新年刚过,洛杉矶一家叫作Ownit的次贷公司——就是专门发放次级贷款的公司——在所在地加州申请破产保护。几天后,细心的人们在冗长的申请材料中发现Ownit资不抵债,净亏空一个亿,其中欠美林证券9300万美元,欠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1270万。同时人们还发现美林证券还拥有Ownit20%的股份。美林证券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都是金融巨头,现在忽然被爆出来投资的几千万美元打了水漂,市场开始骚动了。  而Ownit是美国第十五大次贷公司,他的关门倒闭不是一个人脱口秀,而是拉开了其他次贷公司倒闭的大幕。  一个月后,2007年2月,美国另一家大型次贷公司Mortgage Lenders Network USA Inc申请破产保护,申请材料同样显示公司亏空一个亿。  4月,美国第二大的次贷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也走上破产之路。  紧接着,从事普通房贷业务的银行也挺不住了,包括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在内的大银行纷纷裁并房贷部门。截至2010年年初,美国从事房贷业务的银行中,有340多家破产和倒闭,美国金融行业裁员约20万人。以往在华尔街很拉风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也被迫下岗,改而在华尔街的街头喝西北风了。  不过跟许多没有天理的事情一样,倒霉事儿最后似乎总是落在普通老百姓头上,对于金融行业的高层和大佬而言,他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比如上面提到的最早倒闭的Ownit次贷公司。公司的大老板叫比尔?达拉斯。比尔?达拉斯本身也是一个大富翁,2003年的时候,他看到次贷业务蒸蒸日上,就和别人一起斥资3000万美元,买下加州一家次贷公司,并改名为Ownit。2005年,美林证券用1亿美元买下Ownit的20%股份,比尔大赚一票,并且把钱转移到自己名下的另一家公司——达拉斯投资公司名下。之后比尔看到市场行情不对劲了,就让Ownit倒闭,Ownit的员工下岗,自己则金蝉脱壳。所以在别人急着找下份工作的时候,比尔继续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不久,到了2009年,美国人发现市面上新开张了一家做“天际(Skyline)”的房贷公司。一查底细,发现居然是这位如假包换的比尔同志开的!  而New Century Financial本身就是一家上市公司。2006年的时候,市场已经不景气,New Century Financial的业绩也有所下滑,但是公司的总裁布莱德?莫里斯在2006年年底还是认为公司没有问题,只是正常的业绩波动,投资者大可不必杞人忧天。然而2007年新年一过,公司的股价从三十多美元高台跳水至一美元以下,到了4月份公司便宣布破产。  血本无归的New Century Financial小股民恨不得把布莱德?莫里斯等人活活掐死。2009年,美国证监会也正式把总裁布莱德?莫里斯和公司另外两个高管告上法庭,指控他们篡改公司业绩、欺骗投资者并且操控公司股价。布莱德?莫里斯请来律师为自己辩护,律师说布莱德?莫里斯自己也持有公司的股份,损失上百万,而且现在公司倒闭,自己也下岗了,布莱德?莫里斯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怎么可能去欺骗小股民?双方拉锯了一年,2010年,美国证监会和布莱德?莫里斯等达成协议,以布莱德?莫里斯答应吐出50万美元的不合理收入以及罚款25万美元收场。  这个处罚算重吗?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布莱德?莫里斯的收入。布莱德?莫里斯之前在New Century Financial当总裁的时候,工资、奖金加股份,一年收入1500万美元。显然这笔罚款对他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无关痛痒。  而这样干的不仅仅是New Century Financial一家。在金融危机中倒闭的雷曼兄弟是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2008年短短的几个月间,雷曼股价从60多美元跌到1元以下。雷曼兄弟倒闭之后,美国法院同样以欺诈投资者为理由介入调查,传唤了前总裁理查德?福尔德在内的12位高管,这个调查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但是无论在哪个场合,理查德?福尔德都说雷曼的倒闭是市场的原因,投资者命苦不能怨政府,公司的管理层并不存在欺骗行为。不过理查德?福尔德之前同样也在雷曼领着巨额的收入,只2007年一年,理查德?福尔德的收入就高达2203万美元。而在雷曼倒闭之后,理查德?福尔德知道自己会成为千夫所指,后事难料,因此立即把自己的价值1000多万的高级别墅以100美元的价格卖给自己的老婆,把资产转移到老婆名下。  事实上,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调查了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但是最终都和上面的几位一样,没有一个实质性的结果或者严厉的惩罚措施。而另外一方面,美国金融行业高管几乎都领着高达上千万的薪水,平日里过得潇洒自在,一旦市场下滑,他们就让公司倒闭员工下岗,自己拍拍屁股走人,让广大美国群众过苦日子去,这是让很多美国小老百姓感到不公平的事情。  除了这些大鳄提早跑路之外,想赚点买菜钱的小投资者也在考虑退路。2007年,眼看着房地产价格要扛不住了,房地产中介结构也帮着客户出货。为了找到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各种手段都使出来了,比如通过虚假收入证明套取贷款,比如通过阴阳合同降低交易税费。这直接导致后来FBI在全国范围调查房地产交易欺诈行为,并在2008年年初逮捕了1000多人,中介、买家、卖家全都有份。  等这些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以2008年年底美国股市和房价双双大跳水为重头戏的次贷危机拉开了大幕。美国道琼斯股指在2008年下半年的几个月中跌去40%。美国房价则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跌去25%。一些靠投资客支撑的区域市场更是惨不忍睹,拉斯维加斯、迈阿密、凤凰城等重灾区的房价下跌幅度高达50%~60%。  房地产引发的次贷危机很快也波及了实体经济。美国公司大量裁员,美国人也勒紧裤腰带吃饭,消费萎缩。这也直接导致2008年年底中国沿海制造业工厂订单不足。截至2010年9月,美国共有800万人在这场危机中失业。  这个时候,美国上上下下哀鸿遍野,向来信奉自由市场而不把政府放在眼里的美国企业和美国人也把目光投向了白宫。  5. 逼死白宫算了  2006年美国房地产行业最早开始门庭冷落了。但是强大的开发商和代理机构却不甘心坐着等死,于是在寻找退路的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救运动开始了。  他们首先是发动舆论,继续忽悠老百姓买房。比如美国的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这个行业协会拥有120万成员,是美国最大的房地产行业组织,也是美国最大的行业协会之一。2007年全年,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发动大规模的广告攻势,告诉美国人房价不会大跌,买房是最合适的投资方式。协会的前首席经济学家戴维?莱赫继续唱多美国房价。2005年,这位拥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戴维出了一本书,叫作《你错过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了吗?》,2006年,戴维又出了一本,叫作《为什么房地产泡沫是不会破灭的》。到了2007年,市场担忧氛围弥漫开来,戴维仍旧三天两头以房地产专家的身份在媒体前露面,说美国房价没有泡沫,老百姓买房要趁早,不买还涨。甚至当一些地区房价出现下降的时候,戴维依旧告诉美国人这是抄底的好机会。戴维后来也被美国人评为“最不要脸的经济学家”之一。  不过在房价持续下降的现实以及公众的舆论讨伐之下,戴维最终在2007年3月辞去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一席。当时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在迈阿密召开会议,代表们个个都像小白菜似的向协会管理层诉说日子过不下去了。经过几天的商议,协会决定开始转换自救舆论方向,同时启用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出身的劳伦斯代替戴维出任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于是唱红脸的走了,唱白脸的来了。劳伦斯很快按照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会议精神扭转舆论导向,开始唱衰美国的房市,制造市场担忧情绪,为要求美国政府救市做好舆论准备。劳伦斯上台伊始,就对媒体说“如果美国政府不救市,美国可能面临一场十分严重的经济危机”,试图让美国民众把气撒到美国政府头上去。  除了舆论攻势,房地产行业还启动强大的政治游说机器,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救市措施。2007年和2008年,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分别掏出1300万美元和1700万美元花在游说工作上,用作去华盛顿与政府高官和国会议员打交道。这也使得该协会成为这两个年度美国花钱最多的游说团体。而2008年恰逢美国的总统大选年,美国的大企业和各种团体都开始押注,希望新当选的美国总统能够出台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措施,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也不例外。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美国房地产协会共捐献了320万美元,是第三大政治捐款人,也是第一大行业协会捐款人。  这些活动最后起到了作用。2007年年底,小布什政府终于开始被说动进行救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具体包括延长房贷还款期限、提高贷款上限、降低还款利率等。这些政策都是由金融机构买单,给房地产行业一个喘气的机会。  在“逼宫”美国政府救市这场大戏中,美国房地产协会是最早上场的,但是绝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非华尔街的大金融机构莫属。  2008年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终于弹尽粮绝了,以2美元一股的白菜价卖给了摩根大通。而事实上,摩根大通自己也没有钱,而是通过美联储纽约分行提供的300亿美元才得以买下贝尔斯登。  这个消息传出后,世界不太平了。很多人开始提出质疑:美联储相当于美国的中央银行,你凭什么拿政府的钱——也就是纳税人的钱——去救一个私营公司?要知道,这是美国自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政府首次去资助一个私营公司。退一步说,如果贝尔斯登要倒闭了,政府为什么不直接把钱给它,而是拐个弯儿把钱给摩根大通,再由摩根大通去收购?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问当时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因为导演这一切的正是这位头上不长毛的同志。  保尔森本身就是大银行家出身。1974年,28岁的保尔森进入高盛银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的保尔森在高盛一干就是32年,做到了总裁位置。2006年,当时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辞职,保尔森在高盛银行总裁的位置上被小布什任命为美国财政部长。而保尔森和小布什同为哈佛毕业的MBA,保尔森是比小布什大三届的师兄。  保尔森在华尔街混了32年,毫无疑问是根深蒂固,后面还跟随了一群小兄弟。所以2007年开始华尔街的银行都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便开始跑到首都华盛顿去找老大保尔森搬救兵了。  保尔森一开始也很犹豫是否要救市。一方面这些银行资金短缺是现实,如果银行出现大面积的资金短缺势必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安全,所以作为负责任的政府要救市、要注资;但是另一方面,拿着高工资的华尔街银行家的贪婪是出了名的,也为美国人所厌恶,现在华尔街的银行要完蛋了,不少美国人民也都乐开了怀,所以这个时候政府去救市,显然是跟老百姓过不去,保尔森和小布什都承认如果救市自己有很大的政治风险。  但是这些金融机构还是用他们惯用的销售伎俩,死缠烂打地围着保尔森。同时,金融机构开始大量裁员:2008年1月,高盛裁员1500人,瑞银裁员500人;3月,花旗银行宣布将裁员30000人;5月,摩根士丹利和雷曼分别裁员1500人……几乎所有美国金融机构都加入了裁员大军。于是,大街上反对美国政府救银行的群众游行队伍刚刚散伙,被裁员的下岗工人就入场了,他们举着牌子骂政府不作为,不顾下岗工人死活。  在不断高涨的压力面前,还有4个月就要离任的保尔森终于选择站在华尔街的一边。2008年9月19日,保尔森提出了一个救市方案,即美国政府出资7000亿美元,购买住房贷款抵押债券。这个方案得到了银行和投资人的欢迎,当天道琼斯指数大涨370点。但同时显而易见的是,美国政府如果吃进可能随时一文不值的债券,那么这7000亿美元也就随时变成一堆废纸。因此这个消息一出,美元含金量立即下降。在之后的一个月里,美元对欧元、黄金和石油都大幅贬值。  已经豁出去的保尔森还是极力推动他的救市方案。在小布什总统的支持下,这个7000亿美元买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救市方案被提交到美国国会讨论。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都亲自跑到国会,一方面说好话做议员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发狠话,说这事你们议员如果拖拉下去,美国经济就要崩溃了。  然而,尽管保尔森软硬兼施,但是他的这个救市方案还是在4天后的9月23日被美国国会否决了。一些议员认为问题到底出在哪还没搞清楚就提出这么个方案太草率,也有一些议员认为这7000亿美元都是美国纳税人的血汗钱,去救银行太荒唐、太无耻。  而这7000亿美元摊到美国人身上,大约是普通美国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因此在得知这个救市方案之后,美国人民也都震惊了!并且迅速组织起来捍卫自己的钱袋子。9月25日,美国一百多个城市同时举行示威游行,反对政府花纳税人的钱救银行。  对此华尔街的金融大佬们显然很生气,但是又不能跟老百姓过不去。所以这股怒气就全表现在美国股市上了。在9月26日到10月10日的这两个星期里,中国人正在喜气洋洋庆祝国庆,美国道琼斯指数大跌2700点,幅度高达四分之一。其中9月29日一天就下跌777点,一天蒸发掉1.2万亿美元。  股市的跳水让国会也不敢怠慢,同时保尔森说话又有底气了,说都是你们这些议员只顾党派利益,不顾美国经济,拖拖拉拉不批准法案,才导致这波股市跳水的,美国人民被你们伤得不轻。最后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美国国会终于在10月1日通过修改后的救市法案。10月3日,小布什签署法案,正式启动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  那么这个新的救市计划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和保尔森最初的方案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一方面,美国国会还是授权美国政府用7000亿美元购买银行问题资产(troubled asset),说白了,还是拿纳税人的钱去补上银行不良资产的大窟窿。此外,为了兼顾美国百姓,国会还出台一系列“惠民生”的法案,包括免税、鼓励消费等各种措施,这样让美国老百姓也得到一些实惠,免得他们再上街闹腾去。  同时,美联储也在10月6日宣布向银行提供900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以解燃眉之急。  这么多钱注进去,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就满意了,在接下去的两个月中,美国的股市也情绪稳定不跌了。小布什也终于可以暂时喘一口气,安心打包回得克萨斯老家种地养牛去,烂摊子就留给即将上台的奥巴马收拾去吧。  6. 出师未捷奥巴马  这场金融危机是在小布什总统第二个任期的最后几个月爆发的。虽然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卖力,但是估计小布什内阁的大部分成员早就身在曹营心在汉,盘算着自己的退路。而美国的民众也早就无视小布什政府的存在,而是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刚刚当选的新任总统奥巴马身上。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前正式宣布就任第44届美国总统。迎接他的除了自发涌向华盛顿的200多万美国围观群众,对不起,还有大幅跳水的美国股市。  2009年新年刚过,美国股市情绪又不稳定了,迎来了新一轮的跳水,从1月1日的9000多点一路下滑至3月初的6600多点,下跌幅度高达26%。与2007年10月道琼斯指数突破14000点相比,美国股市这个时候已经缩水50%以上。  2009年年初美国股市的跳水,很明显代表着市场对于这位美国新总统的信心不够,或者说不给奥巴马面子。这是因为奥巴马对于这些大银行、大财团从来都没有什么好感。  早在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期间,就屡次批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小布什总统放松对金融行业的管制,任由他们为所欲为而造成的。而实际上,经常被外界认为什么都不懂的小布什总统走的是一条共和党传统的自由经济路线。何为自由经济?说白了就是政府能不干预就不干预,企业跟银行爱怎么来就怎么来,这种政策无疑受到大银行、大企业的追捧。  奥巴马除了反对这种不干预的经济政策之外,还直接表达了他对华尔街大银行的反感。2008年4月,竞选中的奥巴马在谈到经济政策的时候说,那些大银行日子好过的时候大把大把地赚钱,日子不好过了就把烂摊子推给政府,银行自己“从来不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2008年9月,奥巴马又在公开演讲中指责大银行没人性、没道德:一方面不要政府太多管制,另一方面贪得无厌,想方设法搞出各种金融产品,去赚别人的钱。而当后来小布什政府开始救市的时候,奥巴马又多次说政府不应该救大银行,而应该救占据美国人口最多的中产阶级。  不管是想讨好美国中产阶级拉点儿选票,还是真的看不惯美国现有的金融体制而准备彻底革除其弊端,总之,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对华尔街的银行大唱反调。而华尔街银行也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奥巴马的竞选对手麦凯恩。  现在奥巴马上台了,华尔街能不纠结吗?不过至于谁强得过谁,大家还要走着瞧!  新官上任三把火,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之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华尔街。他谴责那些金融机构说你们嘴里喊自己公司没钱,要政府资助,私底下却给高管发高达上千万美元的年薪和奖金,这种行为是“可耻的”。2009年2月3日,奥巴马宣布对美国金融机构的工资进行限制,明确规定接受政府资助的美国公司的高管年薪不得超过50万美元。  这个政策让华尔街大佬很不满。有些金融机构虽然已经拿了政府的钱,手软了,嘴皮子硬不起来,但是还嘟哝着说50万美元实在太少了,更何况这年头奖金也不能太指望。一些人力资源公司也出来附和说奥巴马限制高管的收入会让他们跳槽,导致整个金融行业的高端人才流失。而一些正在寻求政府资助的公司,比如汽车巨头克莱斯勒旗下的克莱斯勒金融公司,则因为这个限制而干脆宣布不接受政府的援助——他们的逻辑是,如果我自己赚不到钱,公司经营的好坏对我还有什么意义?每天累死累活的,谁还不是为了钱?  而事实上,这个政策除了讨好普通的美国老百姓外,很难真正起到实际作用。因为这些大公司本身都不是美国政府的国有企业,他们想要发钱,自然能想出法子来,不是政府能够管得住的。之后根据2010年年初纽约州审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华尔街银行在2009年的分红额高达203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17%。其中高盛银行平均每位员工的年终奖为59.5万美元,银行照样还是我行我素。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奥巴马版的救市政策则更是偏离了美国自由经济的传统路径。  与小布什救银行的政策相比,奥巴马的救市方案跟中国有点类似了,那就是政府增加公共开支,花在基础建设和惠及民生的地方,以此促进市场需求。2009年2月,奥巴马上台后的第二个月,就签署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准备拿出7870亿美元的一揽子方案,把钱花在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领域,并对美国人进行减税和直接的补助。奥巴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法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鼓励美国人消费。  奥巴马新政的理论基础其实就是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不景气主要是因为需求不够造成的,因此政府应该带头多花钱,带动市场回暖。这一招美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萧条中就用过。但是很遗憾,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向来没有多大市场。原因之一,美国的金融系统希望由他们而不是由政府来主导市场,他们认为只要大银行不倒,美国的金融体系不倒,一切市场因素就能够在这个金融体系之下正常运转,因此政府只要救金融机构就够了。原因之二,美国人成天在喊要这个自由、那个自由,其中当然也包括经济自由,因此向来不太把政府放在眼里。政府管得太多,做得太多,反而被认为是干涉经济自由。看不惯奥巴马新政的金融机构也很快利用了美国人这种心理,并迅速给奥巴马带上“社会主义”总统的大帽子。  奥巴马增加政府开支和惠民生的方案一开始在普通老百姓中间还有点市场。但是很快,人们发现奥巴马给美国人开的不过是张开空头支票。美国人关心的医疗、教育和就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形势更加恶化。而这几个领域,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容易引起民愤的。  首先是医疗问题。奥巴马刚上台,就结合他的一揽子方案,推动医疗改革。而实际上,美国多任总统都想进行医疗改革,但是都没有改革成功,主要是整个医疗改革牵扯的利益方太多,而且美国的医药和相关保险金融行业是绝对的强势集团,和银行一样,他们的奶酪不能轻易去碰。然而奥巴马却不理会这些,他趁自己所在的民主党人在国会占多数,强力推行自己的医疗改革方案,并且于2010年3月在美国国会通过这一方案。奥巴马的医疗改革带有较强的社会化色彩,准备在10年里面花9000亿美元建立一个公共的医疗保险制度,并且照顾到穷人。这让长期以来习惯高度私营化医疗体系的美国人难以接受。不光私营保险金融行业因为政府抢了他们的生意而反对奥巴马;连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也反对,他们觉得奥巴马是在“均贫富”,凭什么拿他们自己交的医保费去平均给买不起医疗保险的穷人?而最关键的是,奥巴马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医疗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  其次是教育问题。像加州、佛罗里达等地区,之前是房地产的热门地区。次贷危机之后,房价暴跌,累及到整个经济,政府的收入也急剧减少。加州政府甚至因财政赤字面临着破产的局面。因此这些地区引以为豪的庞大的公立教育系统一下子变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无奈之下,州政府只有裁掉一些中小学的教师,很多学校一周改上四天课。而公立大学学费也一再高涨,以加州伯克利为代表的加州公立大学2009年比2008年涨了10%,2010年又比2009年涨了32%,一年的学费已经超过1万美元,因此穷学生全都走上街头去抗议政府了。  而美国的就业形势依旧在恶化。奥巴马刚上台的时候,也就是2009年1月,美国的失业率是8.5%,这已经是个非常恐怖的数据,几乎是次贷危机之前2007年美国失业率的两倍。而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失业率上升的势头依旧没有能够得到改变,2010年年初,美国的失业率高达10.6%,1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失业,而这还没算上隐性失业人口。  所以奥巴马想“惠民生”,到头来美国最底层的穷人可能得到了一些好处,但是数量最为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发现他们什么好处都没捞到,不光如此,政府“惠民生”的钱都是从老百姓口袋里通过税收得来的,金融危机以来,老百姓要求减税的要求不但没有满足,很多地区的税收反而在增加。比如加州洛杉矶地区的消费税①从2008年的7.25%提高到2009年的8.25%,到了2010年,又提高到9.75%。老百姓被剥削重了,都要骂奥巴马。再加上华尔街金融大鳄的煽风点火,越来越多的普通美国人开始不买奥巴马的账了。  奥巴马上任之初,他的支持率高达60%多;到了2010年7月,就下跌到了39%。2010年中期选举,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失利,听其言、观其行,老百姓的选票是最直白的回答,两头没着落的奥巴马这个时候发现华尔街远远比他想象的要强大,因此也不得不低调了很多。  曾经雄心壮志的奥巴马未能改变什么。这个时候,刚在金融危机中松了一口气的大部分美国人似乎更坚定了他们的传统信仰:那就是自由美国的社会资源应该由私有企业来主导,而不应该由政府来管这管那。在过去的两百年中,美国的企业提倡这一条,美国的大部分老百姓拥护这一条,即便在这个信仰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还是难以避免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自由经济”却一直是美国人基因中所携带着的。这也就注定美国总统,无论他多么强势,始终无法获得这个国家的经济主导权。  7. 资本永无眠  奥巴马和华尔街的对抗依旧在继续。  金融危机这场烧在美国后院的大火至今没有完全熄灭,美国的老百姓依旧过着勒紧裤腰带吃饭的日子。那么银行方面呢?他们在金融危机中的得失如何?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美国最大的五个投资银行现在过得是否还好。  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有五大投行:高盛、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金融危机之后,只剩下了两个。其中贝尔斯登卖给了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卖给了美国银行,雷曼兄弟则破产倒闭了。  毫无疑问,在这一轮的洗牌中,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国银行等几个公司成了大赢家,灭了几个竞争对手。尤其是雷曼兄弟,长期以来被视为高盛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当雷曼快挺不住的时候,包括巴克莱(Barclays)银行在内的几个大财团都想接手雷曼。但是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却反对这样做,认为雷曼兄弟的问题应该及时解决,老在那做垂死挣扎只会拖累美国股市大盘,而且死一个雷曼兄弟没啥大不了的,不会影响到“美国金融体系以及美国人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信心”。正是在保尔森的强压下,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帝国最终倒下。  而保尔森在出任美国财政部长之前担任高盛银行的总裁,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保尔森在高盛干了32年,跟雷曼也有不少积怨。因此不少人觉得是这分明是高盛银行的代言人保尔森杀死了雷曼兄弟。  相比之下,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挺不住被卖掉的时候,保尔森就没啥太大意见。  雷曼命苦,在2008年9月破产了,但是再苦也不能苦高管。几个月后,被评为美国年度最烂CEO的雷曼的总裁理查德?福尔德摇身一变,成为一家叫Matrix Advisor的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继续在华尔街赚大钱。  而被卖掉的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只是改名换姓换了个东家,肉体依旧存在。高管的名声受到了影响,但是地位和收入还是依旧。其中贝尔斯登的CEO阿兰?施瓦兹之后去了自己的母校杜克大学①当了校董;美林证券的CEO斯坦利?奥尼尔在次贷危机期间被轰下台,但是很快就成为全球第三大铝材生产商Alcoa的董事会成员。  至于剩下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熬过了当时的这一劫,很快又神气活现了。高盛的股价从2008年年初的200点跳水至2008年年底的五十几点,之后立马又反弹了,2009年年中又回到了180、190点。摩根士丹利也是如此,股价很快达到金融危机低点时候的三倍。  在这个过程中,谁倒霉了?无非是两个群体,一个是不幸被裁员而难以再就业的美国劳动人民,哪怕是前金融机构的员工;另一个群体是在美国危机期间亏本的小股民和断供的房奴。在这两个人群中,前者依赖于大公司为其提供工作,还有依附在工作之上的工资收入和安全感,没有这些大公司,他们的生活可能不会这么好过,这个世界也可能不会这么多姿多彩,所以不少美国人一边痛恨大公司,一边却挤破头想进大公司工作。而后者则依赖于金融机构的存在,实现他们的各种物质的欲望,比如在他们没钱的时候可以通过贷款提早买房,比如在他们有钱的时候可以通过炒股“快速致富”,对于物质的贪婪和享受同样是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中——即便大银行比我们要贪婪无数倍。  不过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这个时候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已经无法脱离这些大企业及其背后的大资本集团。这些资本集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笼络我们每一个人,并且盘踞在这个社会之上。这个网络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扯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因此我们每个人既痛恨他们,为他们的倒闭而欢呼;却又依赖他们,时时离不开他们。这些庞大资本集团实际上将公众的利益与他们捆绑在一起,形成“大而不倒”的局面。  但是,这种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


编辑推荐

  资本是妖,画了皮很性感,一旦被撕开,是让你毫无欲望的肮脏的舔舐和控制——揭示资本如何重构或毁灭世界运行规则,完成世界危机与繁荣轮回的构筑,将政府玩弄于掌骨之间的台前幕后,带你透过资本的光鲜外衣,裸视资本真相。  把资本彻底扒光了,好好晒晒——作者身居美国多年,曾就职于Google总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的资本故事,深知其背后的“典藏”。  总统也没什么了不起——揭开资本与政府之间的那些错综复杂、合欢同枕、交恶见血、肆意玩弄的关系,展示“资本是最终的危机温床,危机是资本最好的营养”这一挟政府而吸血世界的本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资本杀 PDF格式下载



金融危机书籍泛滥成灾,作者虽不免俗,还是下了点功夫收集资料的。


文章整个编程还不错,值得入手哈,还没有看完,静下心看更好一点!


本书我收到的时候包装是好的,就是里面的这本书后面封面有两处破损,单不影响使用,建议在打包发货的时候认真一些,爱惜读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