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人生传奇
2011-12
凤凰出版社
苏建军
211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缺少科学家,特别是大科学家。20世纪终于在古老的中国诞生了一位空前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不论在海内还是海外,杨振宁这个名字在华人中都十分响亮。那是因为杨振宁做了三件惊天动地的事儿:一是35岁获得诺贝尔奖;二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籍华人学者;三是82岁时迎娶28岁的翁帆。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领奖台,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无不为自己的同胞在世界科学殿堂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中国人在国际科学坛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继杨振宁、李政道后于1976年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教授这样说道。不过,当有人问他一生最大贡献时,他的答案却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在1971年春,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不久,他毅然率先访华,叩开了中美之间紧闭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大门,意义重大。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杨振宁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以来,他频繁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1999年,杨振宁从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退休,受北京清华大学邀请搬到清华园居住。杨振宁说:“人生走了一个大圈子不一定都是最快活最成功的,而我是很幸运的,是一个很Happy的圈子。”杨振宁东方的人生从80岁才开始。在讲到自己80岁人生的回忆的时候,杨振宁风趣地改动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曾经这样写过,人生就像一出七幕戏,其中最后一幕就像回到童年,一切茫然,无牙齿、无眼睛、无味觉、无一切,而我现在是有牙齿、有眼睛、有味觉、有一切,是非常幸运的。”2003年12月,从美国退休的杨振宁定居清华大学。他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发展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上,他为清华大学请来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他还帮助清华大学设立了两个基金会,捐款1000多万美元。2004年12月,82岁的杨振宁教授再次结婚。而他的新婚妻子、被杨振宁形容为“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的翁帆只有28岁,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的学生。杨振宁的婚事,成为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而作为事件的主人公,在20世纪的理论物理学界具有重要地位的杨振宁教授,其实值得关注的地方远比眼下的“花边新闻”多得多。当杨振宁的婚姻和言论不断地激起舆论的热潮时,他却像一个率性的孩子,无所顾忌地、畅快地向前走着。杨振宁曾经对翁帆说,“不管现在别人怎么讲,过了三四十年以后,大家一定认为我们这个结合是一个美丽的罗曼史”,面对有些文章他们甚至会积极回应:“我们是骂不倒的。我们两人都认为我们的婚姻是天作之合。”英国诗人艾略特曾说过:“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我们不应该停止寻索,寻索的终点就是我们的起点。”杨振宁最后画了一个圈,线条从粗到细,“这是代表我的人生。”可以说,杨振宁的一生是进取的人生,是完美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如今的他已经成为当代成功男人的符号。人们常说,要有效策划自己的人生,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必须跟高人走,跟名人走,才能步人捷径。可是,即便我们与大师朝夕相处,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吗?回答是否定的。人生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准方向,以更好地发展。近年来有很多家长在培养自己的子女时,总是强迫自己的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绘画……家长们,你们考虑过没有,你的孩子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吗?虽然杨振宁的天才非同一般,曾获得许多老师的赏识,然而,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工作并不顺利,因为动手能力差是杨振宁最大的弱点。据说笨手笨脚的杨振宁小时候曾经用泥捏了一只鸡,拿给父母看,杨振宁的父母为了鼓励他,夸奖他“这只藕捏得真不错”。在芝加哥大学,“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笑话流传至今。对于杨振宁这样的天才,该如何取长补短,因材施教呢?杨振宁的人生导师泰勒教授不愧是大师,针对杨振宁实验能力的不足,提出了符合其个性发展的人生定位:转攻理论物理学。最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教授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自此,他把主攻方向转到理论物理研究。杨振宁的朋友们称这次转变为“是实验物理学的幸运,更是理论物理学的大幸”。确实,杨教授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人生的旅程也可谓故事多多。本书汇总杨振宁的人生传奇故事:“诺贝尔”杨振宁、爱国杨振宁、平民杨振宁、性情中人杨振宁、风趣杨振宁、诗人杨振宁。你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大师的风范,获得更多的人生启发。杨振宁的成功之路就像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能够看到个人在如何对待人生的差距。同时,也能看到每一个人均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一旦获得恰当的开发并发展,就能够使人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做出重大的成就,甚至是不同凡响的成就。
杨振宁教授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人生的旅程也可谓故事多多。苏建军编著的《杨振宁人生传奇》汇总杨振宁的人生传奇故事:“诺贝尔”杨振宁、爱国杨振宁、平民杨振宁、性情中人杨振宁、风趣杨振宁、诗人杨振宁。你从《杨振宁人生传奇》中的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大师的风范,获得更多的人生启发。杨振宁的成功之路就像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能够看到个人在如何对待人生的差距。同时,也能看到每一个人均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一旦获得恰当的开发并发展,就能够使人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做出重大的成就,甚至是不同凡响的成就。
前言
第一章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1.小脚母亲教给了他一生受用的知识
2.博士父亲给了他一片蔚蓝的“大海”
3.快乐的童年时光
4.“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5.“振宁似有异秉”
6.早晨第一件事:演算数学题
7.吉利的第八号考生
第二章 在西南联大奠定人生飞跃的基石
1.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2.师从名师
3.担当长子重任
4.学士论文导师:独选吴大猷
5.另外一位恩师王竹溪
6.为加速器,收集废钢铁
7.大学时期绰号叫“毕达格拉斯”
8.两大才子争论不休
9.心目中最崇拜的三位偶像
10.在联大附中任教:意外的收获
11.与父亲泪别赴美留学
第三章 远渡重洋求学获诺贝尔奖登高峰
1.万里求学追逐名师
2.“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
3.“我是很幸运的”
4.大师也曾迷失过
5.走进“象牙之塔”
6.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零距离
7.金色婚姻
8.一个惊人的发现:e—T之谜
9.两位中国人登上诺贝尔奖台
10.惋惜女科学家吴健雄与诺贝尔奖无缘
11.在美国与胡适短暂的交往
第四章 人生一大遗憾同路人成陌路人
1.与李政道的恩怨
2、两个天才相遇惺惺相惜
3.美妙的合作
4.分道扬镳
5.分手原因是迷雾
6.李政道讲座
第五章 不做驼鸟的人游弋于数理之间
1.走出象牙塔
2.在石溪大学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3.为人师者
4.游弋在物理和数学之间
5.在物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6.一粒砂一个世界
7.做有“品位”的科学研究
8.“保守的革命家”
9.好奇心和学习方法
10.在石溪大学执教33年后退休
第六章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1.亲亲孝子
2.加入美国籍的心路历程
3.“性情中人”
4.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故土
5.小风波小插曲
6.与岳父杜聿明相见
7.挚友重逢
8.受到周恩来和毛泽东接见
9.架起中美友谊的桥梁
10.与邓小平二三事
11.两代人的友谊——陈省身和杨振宁
12.与画家范曾的莫逆之交
13.母子情深
14.为老师祝寿:不忘恩师
15.生活中的平常人
16.浓浓的故乡情
第七章 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没有保留的奉献
1.“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2.对建高能加速器勇于直言
3.促成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4.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和“吴健雄奖”
5.在南开大学组织理论物理研究室
6.帮助清华大学建立高等研究院
7.给香港发展提建议
8.任“邵逸夫奖”评审会主席
第八章 晚年归根壮心不已老夫也作黄昏颂
1.落叶归根
2.网罗人才
3.当“筹款大使”
4.重回讲堂
5.对《易经》“开火”
6.比较中美教育优劣
7.直言中国教育制度改革,
8.预测中国20年内必拿诺贝尔奖
9.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肯定
10.希望中学生多读《狂人日记》
11.与朱经武谈美论道
12.天才儿童的教育
13.要争夺“国际话语权”
第九章 忘年之恋举世瞩目赤诚追求所爱
1.惊世忘年恋轰动世界
2.一次美丽邂逅
3.鸿雁传书情已近
4.勇于追求真爱
5.婚后温馨动人的趣事
6.85岁生日:妻子使我更年轻
7.“我们学会欣赏彼此”
8.公道自在人心
版权页:插图:15.生活中的平常人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系和超导研究中心教授朱经武说:在遇见杨振宁之前,“我认为只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只告诉别人他做什么,另一类是只问别人正在做什么。但我发现杨振宁教授属于极少数的第三类。他总是慷慨地让人分享他的激动人心的成果,同时又对别人的科学领域的工作有强烈的好奇心,仔细倾听其他物理学家的工作并提供有益的建议,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杨振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不仅是因为他对物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还因为他的谦逊、乐于助人、真诚、正直的人格。1971年第一次回到北京,杜聿明将军设宴款待,在座陪客都为东北军中同事——郑洞国、范汉杰、侯镜如、覃异之等几位将领。席间,范汉杰将军提到他有一个儿子叫范大年——台大物理学毕业如今在美国教书,请杨振宁帮忙寻找,以便取得联系。这是在当时一个不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依靠幸运之神相助才能完成的任务。没过多久,杨振宁通过当时在纽约州水牛城校区的友人找到了范大年,才知道实际上他毕业于台大工学院。当然范汉杰将军请杨振宁帮忙也基于一个小小的美丽误会,认为杨振宁与他的儿子同为物理学人而自然相识。第二年范大年返北京与其父团聚。父子相隔数十年之后又相聚,这场景非常感人。没过多久,了其一生心愿的范汉杰将军与世长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杨振宁在香港乘坐出租车时,与女司机聊天。这个女司机的普通话讲得非常好,杨振宁便夸了她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念过中学。接着,这位女司机问杨振宁从事什么职业。杨振宁便告诉她,他是美国某物理研究所的教授。女司机当即向他请教说,她有一个儿子去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他很想出国深造。最近儿子通过美国的一个机构联系了一所大学(这个大学的名字杨振宁从未听说过),但需要花七至八万港币。女司机问杨振宁,该怎么办?到目的地之后,杨振宁给女司机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我叫杨振宁,我有两点看法:一是,复旦大学是中国第一流的大学,你在复旦念物理比美国任何本科念物理,可以说只会好,不会差;二是,你在复旦大学毕业后,很多美国大学会接受你做研究生,并提供助教的位置,不管你是公费去还是自费去,因为复旦在美国是相当有名气的。我认为这是你学物理的最好的道路。现在匆忙随便进一所美国大学,对你没有一点好处。1996年1月14日,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深圳举行前,担任大会秘书长的王渝生收到了杨振宁从香港中文大学发来的一份亲笔传真,传真中说:“我定于1月15日下午4时半在罗湖口过海关,请在过海关后右边第一个卖茶叶蛋的摊头与我见面。”杨振宁应大会组委会主任路甬祥和席泽宗的邀请,专程来深圳出席于1月16日到21日在深圳大学举行的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的。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年愈古稀的老人,竟然这么谦逊地以一个普通与会者的身份,自己从香港步行过海关来深圳。在接到消息之后,会议组织者向深圳市委书记汇报,杨振宁来深圳不能以暗号接头的方式跟他见面,况且卖茶叶蛋的小摊到时也可能不复存在。结果,第二天深圳市委派专车到香港将杨振宁接来。杨振宁这位物理大师,具有精细和谦逊的品质,他一直是把自己视为生活中的平常人,并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16.浓浓的故乡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2001年10月24日,杨振宁再次回到故乡合肥。年届八十岁的他,从六岁就离开,到抗战初期返乡短期住了六个月,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漂泊在外——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啊!故乡给他的感觉是太亲切、太亲切。“我是小玲,表叔家女儿,您可记得我了。”“噢!那三宝呢?他到哪里去了?”“三宝现在在外地。”这是故乡人来到杨振宁下榻的宾馆看望杨振宁时的一段对话。见到家乡人,杨振宁十分高兴。宾馆大厅里,杨振宁坐在沙发上,腿上放着一大摞的杨振宁明信片,高兴地为乡亲们签名。他一边签名,一边高兴地与乡亲们说着往事,始终乡音不改。这次回到故里,杨振宁自己记不清是第几次了。杨振宁回忆当年说道,他出生在合肥大西门的一条街上。抗战刚开始时,他叔叔家住在小东门的老油坊巷,房子的后面是一条小水沟,他同小伙伴们在那里玩过。杨振宁出生于合肥城内西大街(今安庆路)四古巷家宅。对于小时候合肥的印象,杨振宁依然记得有城墙、护城河,城内范围很小,东北角没什么人住,军阀混战,常常十室九空。杨振宁是杨家长房长子长孙。童年的他在合肥生活了六年,其中后五年父亲杨武之到美国留学去了。四岁,他在母亲膝下“开蒙”,一年多后居然识得汉字三千。1928年夏天,父亲回国,杨振宁随母亲到上海十六铺码头接船时,他已经能熟背《龙文鞭影》,尽管还不能完全理解文章中的意思。杨武之高兴地将儿子抱在怀里,送给他一支钢笔。这种“自来水”的洋货令小振宁非常惊讶,更爱不释手。杨振宁六岁时离开合肥,然而家乡往事难忘。他说,当他第一次返回祖国的时候,便急切地来到合肥,那时叔叔家后面的小水沟不见了,看到的是城市里为数不多的四层楼房,以后来过多次,每来一次都发现家乡的新变化。“不过,合肥变化最大的则是最近几年,这次看到的合肥同6年前相比又有了新面貌,马路宽阔,高楼林立。听市领导介绍合肥的远景规划、东向发展战略等,才知道合肥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他遗憾地说,听说滨湖新区非常美,参照了国内一流标准建高档居住区等,可惜这次没有机会去看一看。留点想头吧,下一次有机会再来欣赏合肥的美丽。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岁月之河流淌着念乡之情。在美国的时候,杨振宁对家乡魂牵梦萦,他曾经写信问:“赤阑桥今在何方?”每次回来,他总是问着家乡的情况,忘不了称为“龙龙节”的烧饼……杨振宁是一个很重亲情的人。除了回乡寻根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望他的叔叔。在安徽合肥,杨振宁仍有不少亲友生活在故乡,其中感情最深的应该算是唯一的叔叔——杨振宁的父亲的亲兄弟。两家关系一直非常好,杨振宁本人也非常尊重这位叔叔。抗战初期杨振宁全家回到三河居住,约半年后离开并前往昆明,就是叔叔从三河将他们送到桃溪的。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坛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全世界几十年来,杨振宁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翻旧科学理论与建设经得起考验的新科学理论,这与城市重建或国际政治的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破坏总是比建设来得容易。革命家可分为两种:罗伯斯庇尔属破坏多于建设型;富兰克林和华盛顿则属于建设多于破坏型。毫无疑问,振宁是属于后者。振宁是一位保守的革命家,与富兰克林、华盛顿的想法一致。他非常珍惜传统,总是希望把破坏降到最低。 ——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杨振宁的同事兼好友)如果简要地说明杨振宁的为学为人,也许可以说他是一个“儒者风的科学家”。正像我们说“儒医”、“儒将”。这里的用法,“儒”的意义是很积极的,宽广的,是一种中国文化所酝酿出来的,而有普遍价值的“人文主义”。 ——法籍著名雕塑家、画家熊秉明(杨振宁儿时的玩伴)书中记录了一个天才式杨振宁、率真式杨振宁、风趣式杨振宁、诗人式杨振宁、爱国式杨振宁、平民式杨振宁。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状态。 ——杨振宁自述
《杨振宁人生传奇》: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缺少科学家,特别是大科学家。20世纪终于在古老的中国诞生了一位空前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不论在海内还是海外,杨振宁这个名字在华人中都十分响亮。那是因为杨振宁做了三件惊天动地的事儿:一是35岁获得诺贝尔奖;二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籍华人学者;三是82岁时迎娶28岁的翁帆。苏建军编著的《杨振宁人生传奇》记录了一个天才式杨振宁、率真式杨振宁、风趣式杨振宁、诗人式杨振宁、爱过式杨振宁、平民式杨振宁。
杨振宁教授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人生的旅程也可谓故事多多。苏建军编著的《杨振宁人生传奇》汇总杨振宁的人生传奇故事:“诺贝尔”杨振宁、爱国杨振宁、平民杨振宁、性情中人杨振宁、风趣杨振宁、诗人杨振宁。你从《杨振宁人生传奇》中的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大师的风范,获得更多的人生启发。杨振宁的成功之路就像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能够看到个人在如何对待人生的差距。同时,也能看到每一个人均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一旦获得恰当的开发并发展,就能够使人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做出重大的成就,甚至是不同凡响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