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

[日] 加藤嘉一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1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作者:

[日] 加藤嘉一  

页数:

256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 致困惑中的年轻人一2010年6月,我出版了一本成长史叫《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描写自己这个“伊豆的少年”走到第二故乡北京的生活经历。不少朋友劝我说:“加藤,你还这么年轻,这个时候出自传是否有些早呢?”我想了一阵子——其实那本书不是所谓的“自传”,只是回顾了一下自己从第一个故乡——伊豆走到第二个故乡——北京的旅程当中所经历过的故事,顶多可以说是我对“人生第一阶段的总结性叙述”。写这本书的缘起是我父亲生病了,他得了胰腺癌。我在冰冷的医院走廊里,被医生告知:“你父亲没有维持生命的希望了,最多三个月,请你作好心理准备。”我没有崩溃——家庭怎么办?我是长子,有责任把家庭的团结维护下去,于是就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写下来一些文字,也就成了这本《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主要内容。我度过了黑暗的少年时代,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到达了北京首都机场,从零开始在华的生活。我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浮躁而迷茫,盲目而困惑,这既是我们在北京这一大城市“蜗居”的必要成本,也是所有年轻人面临的必然命运。这本《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出版的时候,正值中国的高考结束,学生们开始填报志愿,或者选择出国留学。听出版社的编辑说,这本书受到不少青年学生的热捧。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2011年,我多次走进中国各地的高校,每一次,我都会告诉学生们的体验是:“各位,我也经常游走于世界各地,了解其他国家大学生的谋生状态是什么样的,他们怎么上大学,怎么找工作,怎么找到房子等,实话实说,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所面临的大环境和大时代是最为艰难而且令人困惑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比你们更拥有竞争力。我也发现,世界各国的年轻人都很羡慕你们,他们都觉得中国经济发展神速,令人惊讶,身处其中的年轻人充满激情,享有成长的空间和机遇。大家别忘了,不是所有国家的年轻人都能‘享受’像你们这样在生存、发展、追求幸福上所遇到的压力的。世上也没有免费的压力,这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才能获得的。总之,你们是幸福的一代,比你们父母那一代更幸福,必须认识到这一来自上一代和海外朋友们对你们的重视和关怀,在此基础上,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我最后说一句:你们别自卑,要自信,在当代高考录取竞赛中,进北大比进哈佛难很多!”每当说完这些,大学生们毫无例外地给予热烈的掌声,其实,他们并不是为我这个来自海外的演讲者鼓掌,而是针对他们自己的鼓舞和渴望。听到我讲述之后,他们终于醒悟过来,并且明白:“是的,我们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超级大国美国的环境要艰难很多,不需要自卑,只需要勇敢。”我则很享受他们自我鼓掌的那一时光,自以为“我还是说了一点给力的话”。的确如此,中国每年的高考考生有1000万左右,能进北大的只有3000人左右,这一竞争度无疑世界第一(清华也同样,作为北大人,我绝不是轻视清华,清华也是个好学校,北大和清华应该同舟共济,坚持不懈地为祖国培养、输出大师)。不过,从我在北大读书期间开始,学生们对校园生活感到没那么快乐,甚至厌烦,觉得尽快走出校园、走向美国(最好是哈佛)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时此刻,我可以确切地说,在某种意义上,北大已经变成哈佛的预科班了。这是社会现状与青年认知之间的严重鸿沟,是中国高校的悲哀、中国教育的悲哀,以及中国崛起的悲哀。二我曾于2004年至200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当过外教,教过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的聪明才智始终让我感到惭愧,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在教书和交流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中国的未来一定取决于人才开发,以人为本,靠人发展。如何制定合理、健康的教育体系,使人变成人才,才是影响中国崛起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2008年3月26日,人大校园内咖啡厅,我跟班上一名男生聊了一个小时。当时他读高二,他初二的时候我就开始教他日语,是我最老的学生之一。他小时候在日本待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日语说得很标准。见面前他主动给我打电话用日文解释:“加藤老师,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您,能否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给我?”学生的诉求和邀请,我绝对不会拒绝。我在中国最珍惜与学生之间心连心的交流。这次跟他见面是因为他要从人大附中退学,去英国读高中,然后接着上英国的大学。我作为他的老师,必须弄清楚他作出这一选择的理由。我们俩从回顾过去的故事说起。他对我说:“老师,你也成长了。”我就假装生气:“这是什么话!别跟老师这么说!”开玩笑而已,其实我一直很享受跟学生的这种平等关系,没有压力,只有友谊。感谢老天给我在异国他乡当老师、接触青年才俊的难得机会。他要离开“今天的中国”、去“现在的英国”的理由,主要是他想“挑战”一下自我,面对新的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这让我回想起他读初二时特别调皮、不懂事的情景。个子长得已经和我差不多——1.85米的他毫不客气地对我说:“老师,你也明白,如果是在中国,我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上北大、清华都没问题,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但我不觉得这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追求这样的生活让我缺乏动力。我不想把生活搞得这么简单,我想以其他方式过充实的生活。”说得充满思想,受益匪浅。我一直向学生们反复强调“独立思维、培养个性”的重要性,看来今天开始开花结果了。那次我跟学生的聊天是深聊,是一场思想的碰撞,这才是真正的师生关系。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中国师生之间都能有像我们这样的沟通。目前,中国的高中生,还有无数的大学生正处于困惑状态。学生承受着家长、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巨大压力,但无论如何都要前进。因为,在类似今天中国这样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具备一定的学历才能向上走,向前走。在他们看来,读不到好高中,就读不到好大学,读不到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就很困难,如若发展不好,就很难拥有好的社会地位,也过不上幸福的生活。从现实来看,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就像我平时反复强调的那样,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后文凭时代”,文凭不等于文化,上学不等于教育,光有文凭,或光上好学校对一个年轻人的健康成长是不足的。做好人比做好事更重要,培养文化比好文凭更重要。但愿这能够成为贯穿在当代中国广大家长、老师、孩子之间的共识。三可以肯定的是,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今天的中国年轻一代是面临祖国快速转型与多种文化冲击的转折一代。如果他们想改变社会,首先必须接受自己是属于“被”转折一代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再把视线切回到高校教室。每当我走进教室,首先跟学生们共享一个沟通规则:“大学是搞什么的地方?是搞教育和研究的地方,它才是社会上最大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应该是开放、自由、包容的场所。那么,从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课堂民主比其他民主要重要得多。”下一瞬间,学生们也一般给予我掌声,说明大家平时在教室里表现得有些沉闷,课堂不够自由、开放,一般都由老师们单方面讲述,甚至学生被灌输理论什么的。我的演讲往往也起到使学生们释放平时所积累的不满情绪的作用,令人欣慰。与上述“进北大比进哈佛难很多”一样,这是我每一次务必要强调的一个观点。我说:“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担心自己过于浮躁、迷茫、纠结,我也曾收到过无数类似的邮件。但我告诉你们,在当今中国正面临如此快速转型的大环境下,年轻人浮躁、迷茫、纠结是正常的,不这样才是不健康的。如果你们对任何问题都能够看得很清楚,对自己的未来都能够规划得那么清晰,对祖国的未来都能够透视得那么明朗,那么,这个国家才是没有未来的。不折腾的社会是不会有进步的,不折腾的年轻人也是不会有进步的。所以,我要告诉你们,你们现在浮躁、迷茫、纠结的状态本身是极为正确的。让我们继续浮躁、迷茫、纠结,好不好?!”当前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在拥有一定程度物质保障的前提下、逐步摸索所谓的“选择”中,有些孩子已经深刻认识到,“机会不是单数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他们可以选择出国,开拓自己的视野,探索另一条成长之路。我的学生中也有一些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挑战现状。每年到高考季节,我都会深思高考对中国人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本着自己有限的经历,现在得出的结论是:高考对中国孩子的成长而言一定是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选择不是单数的,而是多数的。或许,一旦有了选择,年轻人就会变得更困惑。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现代化时代,我不相信今天的孩子不比上一代幸福。我重申一遍,在人生道路上有了选择的今天的孩子比毫无选择的他们的父母一代要幸福得多。有些孩子正是因为有了选择而变得更加困惑。然而,这才是幸福的困惑。既然有了选择,就没有理由回避它,要有勇气面对它。你们都是年轻人,我也是年轻人,咱们的前辈们也曾年轻过,或许至今依然抱着年轻的心态去追求年轻。“年轻”实际上是没有年龄限制和分界线的,是值得社会全体成员去共享的一种美德。让我们抱着一种年轻的心态,靠自己的行动,携手证明: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加藤嘉一初稿曾发表于《新京报》,2010年7月3日第一次修改于广东中山,2011年7月15日第二次修改定于北京,2011年8月8日

内容概要

  这不是一本鼓吹成功学的书——“鼓吹成功学的青年导师很快会过时”。
  作为直接用中文创作、媒体曝光率最高的旅华日本专栏作家,现在的加藤嘉一已然拥有“新青年偶像”、“时代骑士”的称号,但他排斥成功学,他坚信那句话:“成功是毒药。”为此,他特意在本书的引子当中,讲述了自己的“失败史”。
  与加藤以往的作品相比,在本书中,他首次专门针对年轻人最为关注的求学、生活、奋斗、人生、未来、理想等相关话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作为同龄人,坦诚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希望只是提供一己的判断、适时的提醒、即时的交流、被忽略的信息、更具开放性的方法论,以及另一种思维角度,期望能够给困惑中的年轻人以最大的帮助和建议。

作者简介

  加藤嘉一,1984年出生于日本伊豆,专栏作家、时政评论员。2003年“非典”高峰时期来到中国,从“零”开始在北京生活。学中文,没上补习班,没花一分钱,几乎至母语程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生会会长,曾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现为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日本庆应义塾大学SFC研究所研究员。
  如今,他已然成为中日交流的民间大使,以活动策划人、主持人、同声传译、谈判人等身份促进中日民间交流。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之前在北京大学接见了加藤。2010年10月,加藤获得《新周刊》授予的“时代骑士勋章”。
  从2005年4月亲历“反日游行”,加藤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NHK电视台、朝日电视台、《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媒体发表言论。他目前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香港《亚洲周刊》、《广州日报》、《Nikkei
Business
Online》等开有专栏,是为数不多的直接用中文创作、发表文章的在华日本作家。著有《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中国,我误解你了吗?》《中国的逻辑》《爱国贼》《日本的逻辑》等。

书籍目录

序 致困惑中的年轻人
引子 我好像挺失败的
第一章 文凭不等于文化,上学不等于教育
 我很欣赏韩寒的风格和个性
 国家实力取决于底层群体
 学前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中国学生为何没礼貌
 假文凭的土壤
 中国官员将是弱势群体
 塑造80后价值观是中国核心利益
 文凭不等于文化,上学不等于教育
第二章 我在北大这些年
 感恩北大国关
 回忆北大
 北大离清华有多远
 中国该怎么办北大
 北大学生打工去吧
 大学生如何成为公民
 我与中国:从零开始的八年奋斗
第三章 中国青年缺乏公共意识
 一位日本青年眼中的中国青年
 我一直在思考中日青年的距离
 健康的民族主义
 中国90后犬儒的微笑
第四章 中国人是在崛起还是衰落
 致北大学子:中国人是在崛起还是衰落
 中国男人为什么不如中国女人强势
 林丹的帅气是综合的、跨越的、立体的
 中国女性的地位正强有力地赶超中国男性
第五章 我可能过于自律
 我可能过于自律
 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东西
 黑海的石头:我的人生观
 大众化的“思想”
 一个日本80后的中国感言
 日本青年眼中的中国那些问题
 让跑步与写作同行
第六章 我是谁——Who Am I
 信仰变成实用,后果堪忧
 不必过多“围观”裸婚现象
 中国城市养孩子成本高得没必要
 追求大房子背离可持续发展
 日本的“打工族”幸福吗
 番外 加藤嘉一最佳现场
 三十而立:80后其实不反叛不自信,一直被压抑
 “父母皆祸害”源自社会不健全
 对抗父母——80后在软性叛逆
 我和郑亚旗、栾阔对谈录
 对话林楚方:谈韩寒谈冯小刚谈AV女优
 如何认识日本、日本青年及其谋生战略
 对话封新城
 我不是什么“日本韩寒”
 我是为中国卖命的

章节摘录

文凭不等于文化,上学不等于教育今年5月上旬,我第一次来到中山市。当时是为了参加中央电视台有关城市养老问题或政策的节目,当时我们试图比较的两座城市为中国的中山市和日本的长崎市。读者朋友们对“长崎(Nagasaki)”二字也应该不陌生,是大约66年前遭受原子弹袭击的那块地方。虽然停留的时间很短,不到两天时间,但中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边做养老节目,边想:“这里真是适合养老和居住的地方。”生活节奏没那么快;房价与其他城市,包括旁边的珠海相比也没那么高;绿色程度较高;市民的幸福指数也没那么低……“不过,这座城市在实现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前提下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将面临的最大瓶颈应该是教育问题,即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其实,中国众多城市,尤其二线、三线城市都正在面临着类似瓶颈。来华八年,经过这些年的观察,我坚决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好,科学发展也好,和谐发展也好,只能选择“以人为本,靠人发展”。这是我第二次访问中山,应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的邀请参加第三届中山书展。中山持续、积极举办图书展览会符合它未来发展的基本需求。既然我主张教育和人才对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那么,我愿意提倡,“读书是公民一辈子的事”。如何向市民们提供读书的理由、动机及平台是关键。就“读书”而言,“阅读图书”则是关键。但愿本届中山书展对该市市民来说将成为认真思考如何阅读、读书的良好契机。我在这里提出本人的核心观点:文凭不等于文化,上学不等于教育。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众多社会矛盾凸显的复杂时代,中国的老师、家长及孩子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凭不是绝对管用的,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靠上学来解决”。当今年轻人真正该认真培养的是兼顾做人和做事的文化素质,使自己能够依靠双脚走下去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在培养这些本事的过程中,读书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凭借书展带来的好机会,让我们一起思考什么是读书,怎么读书。没有标准答案,你通过折腾思考出来的那个东西,就是你的答案,独一无二,有生命力。我也简单谈谈我的读书故事,与中山读者们分享。高中毕业前,我从未阅读过除了教科书以外的图书。身为长跑运动员的我始终忙于跑步,学校功课也做得不好,还忙于打工。我家很贫穷,根本抽不出时间和金钱去建立阅读习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读到的课外书竟然是中文书。2003年“非典”高峰时期在北京大学周末文化市场以半价购买到了有关日本政治与经济的书。我刚开始学习中文,阅读速度与水平很有限。但毕竟是日本人,汉字基本能看懂,就一下子被文字吸引过来了。我被那些阐述的文字和结构所吸引,读下去,脑子慢慢地有了从空白变得充满的感觉,就有点像吸烟一样(我不吸烟),上瘾的感觉。第一次有了“对阅读上瘾”的直觉,感到很幸福。后来,我每时每刻、去哪里都带着书,读日文、中文、英文,这样比较平衡,避免我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过于偏向日本、中国或美国,尽量培养出国际视野和普世价值观。应该说,阅读改变了我的命运。2003年,我19岁时遇见阅读后,开始带着逻辑思维处理问题了,带着问题意识观察社会了,带着批判精神探索未来了。后来,我有幸开始在海内外媒体撰写专栏,在电视上发表时政评论。至今,我同时用中日英三种语言进行写作,在表达过程中的一切结构与内容都来源于阅读,把阅读中的体会转换成传播。这是我今天的工作。当然,一个年轻人成长,除了读书,还要靠读人,与人沟通同样能够培养你的做事能力。2008年7月,我从北大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几乎每天都要在北大校园内上课,讨论,研究。那段时间,我的媒体写作和电视评论的工作量达到高峰,只要在家里,都要面对电脑,只要在外面,都要去电视台评论,根本抽不出时间阅读。“糟了,这样不行,我脑子里又变回空白!”于是,我下决心,把家搬到离北大很远的地方,坐地铁加徒步需要一个半小时的公寓。是花钱租的,若住在北大是免费的。记得周围同学都对我说:“加藤,你疯了,怎么花钱搬到离学校那么远的地方?!”我没有疯,只是冷静下来重建了一下知识生活而已。每天坐地铁三个钟头在北大和新家之间来回,乘坐过程等于阅读的时间。出生在日本的我深知“上车后读书”的习惯,不要轻易打发时间,更不要浪费空间。在东京的地铁里,乘客们基本都在阅读,报纸、图书、资料等。这是很先进的读书文化,已发展为东京市民的生活方式,但愿中国的城市和市民也好好“模仿”它,比如,倘若中山市能够使自己发展成类似的“阅读城”,即市民们尤其热爱阅读图书的城市,那多美好,城市的魅力肯定增加几倍。我现在居住在北京,坚持在地铁里阅读。虽然北京的地铁既乱又吵,阅读起来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容易很多,既然选择了,就入乡随俗吧。对于在大都市匆匆忙忙生活的市民来说,阅读无非意味着“缓冲地带”,可以把浮躁、迷茫的心静下来。(本文曾发表于《中山日报》,2011年7月15日)感恩北大国关2008年6月27日上午,我参加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毕业典礼,并代表外国留学生作了发言。在这里,我想与发言的内容相结合,简单回顾一下我在北大国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日子。终于毕业了。走过来的四年痛并快乐着,但无论如何它是充实的。还记得四年前的情景。对我来说,走进北大国关是人生当中的一大转折。我在日本的时候原来是长跑运动员,直到高三,我没有读过一本教科书以外的书,这样的自己走向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用中文授课、读书、写作、表达观点等,其困难可想而知。我绝对不是好学生。由于课程外的事,包括给媒体写作,采访,各种项目相当繁忙,天天都手忙脚乱,我只好经常旷课,耽误学校的课程。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对我都特别好。每当我给老师解释旷课理由,老师都很宽容地对待我,同学们也给我借笔记、补课,告诉我考试重点什么的。如果没有他们对我的帮助,我是绝对不能顺利毕业的,更不可能站在毕业典礼的台上讲话。感谢曾经对我给予过支持与关怀的所有老师和同学。我永远珍惜你们。能在2004年—2008年这段关键时刻生活在北京,求学于北大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今年对中国来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奥运主办年。今天中国的变化巨大,各种各样的要素都在转型当中。能够亲身观察这些事物是很好的经验。至于中日关系,我在华期间,中日关系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也很高兴能够亲眼看到两国首脑的互访以及两国共同提出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我以北大国关为基地,向老师们请教,跟同学们讨论各种国际问题,包括中日关系。我真的度过了美好的、幸福的时光。北大国关的“人脉”对我的中国生活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今天是全球化社会,我们都流动着。我也不知道10年后在什么地方生活,我的同学们也应该如此。不过,我由衷希望北大04级国关学院的网络能够发展下去,我很高兴考到已经成立的“同学会”。让我们一起不断推动它,弘扬国关精神,为整个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实在的贡献,以无愧于我们美丽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作为北大人,更是国关人,我也会用一生关怀中国,推动中国的发展。(本文写于北京大学勺园,2008年6月27日)回忆北大回忆北大,一言难尽。因为,北大给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对北大的感情也实在太深了。四年时光既飞快又漫长。其间发生过许多故事,快乐的、痛苦的、开心的、郁闷的。不过,无论如何,它都是充实的。我先谈一谈对北大的基本印象。北大是既实现了国际化,又具有综合性的学术场所。它从国外吸收了丰富的知识导向性营养,也向国外发出许多中国特色的声音。无论是接受来自国外领袖人物的访问、国际文化节、北京论坛,还是各种学生交流活动,北大师生正在国际与国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北大正在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不仅同行,它还引导着“走出去,引进来”这条当代中国谋求发展中的重要方针。北大是独特的、忙碌的、美丽的。让我谈“北大印象”,众多印象当中,有三点是必须谈的:首先是老师与朋友。中国人一直对我很热情,北大人更是如此。如果别人问我:“你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北大的老师与朋友。”对外汉语学院、预科班的老师帮我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使我能够勇敢地挑战这门难以解读的语言。国际合作部与留学生办公室的老师保障了我在北大最基本、最根本的留学生活,让我能够勇敢地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国际关系学院以及其他院系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学术性的指导与平台,因此本来对学术感到陌生的自己能够勇敢地去学习知识,丰富知识,解答知识。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学给我提供了认真、深刻地讨论热点国际问题的机会,因此我能够勇敢地去加深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无愧于你们。广泛的北大校友给我提供了了解当代中国精英的环境,因此我能够勇敢地去反思当代日本青年究竟需要什么。总之,你们一向给我的是勇气,是我在北大提升自己、寻找快乐的最大力量。其次是北京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流项目“京论坛”。“京”是北京、东京的“京”,它体现出中日两国青年“共同”的愿望与责任意识。我至今在中国作为制作人、策划人、主持人参与过50个以上的学生交流活动,而京论坛是其中感情最深刻的活动。京论坛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对等的对话。京论坛的公用语言是英语,我们主张,只有用第三方的语言进行讨论,才能实现对等的沟通。此外,双方的参加访问人数对等,两地开会时间对等、流程性质对等。“对等的对话”对于中日两国民众促进相互理解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二、亲身考察。京论坛是“互访性”的交流活动。双方的学生都到当地进行学术讨论及报告会、与学者互动,到企业、政府机构、研究所等进行调研活动。“亲身体会”对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极为重要。三、紧密的社会接触(Social Contact)。我们是学生论坛,自然缺乏许多必要的资源。因此,学生交流活动必须与社会建立紧密并有效的联系。京论坛有广泛的赞助商和支持者,包括大学机构、学者、企业、政府、媒体等。他们给京论坛提供资金、人力、物力、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是绝对搞不成的。我作为创始人之一,从零开始参与几乎全部过程,自己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也前所未有。2005年,当中日关系陷入首脑互访停止的困境状态,两国国民的感情不断恶化时,北大与东大的学生共同、自发性地发起了举办论坛的最初框架。还记得,在2005年政府管理学院宋磊老师(后来成为京论坛顾问)在讲《日本经济》课时,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官乐向我的位置走过来,并对我说:“我有一件事想跟你商量。”从此,京论坛的历史开始了。我跟官乐,还有北大、东大的同学们一起开始策划,一步步推进筹备过程。东大组委会的成员还专门“自费”来北京开会,与北大组委会的成员探讨了怎样才能把京论坛办得更有“个性”。在筹备的过程当中,我们不知究竟交换了几百封电子邮件与文件,付出了多少心血。在两国政治关系不太明朗的情况下,虽然我们也遭到了一系列困难,比如拉赞助、选题、组织运作、媒体宣传等方方面面。但大家始终保持了进取的精神,最终成功地把第一届论坛办起来了,确实迈出了第一步。随后第二届也取得了圆满成功。第一届围绕安全保障、经济合作、历史认识以及环境问题四个主题进行了探讨,以报告的形式向社会提出了来自青年的看法与建议。第二届在第一届论坛成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理念,即“共面未来”。而北京即将举办奥运会之际,“京论坛2008”第三届组委会已成立,并在筹备过程当中。相信,2008将成为有所“突破”的一届。京论坛已成为引起两国各界人士关注,给两国的年轻精英们提供“心连心”交流的平台。我确信,京论坛以及其Network将成为推动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将成为我在中日两国之间表现自己的坚强后盾。我想发自内心地说:“官乐、雅映子,咱们确实做了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向参与并支持京论坛的所有朋友说谢谢吧……”最后是未名湖。未名湖很美丽,尤其是傍晚的时候。未名湖很神奇,经常令人沉思。而对我来说,未名湖是跑步、思考的地方。我原来在日本是个专业长跑运动员,虽然来到中国之后已经不做专业训练了,但我在北京也尽量坚持跑步。跑步伴随我成长,所以我每当遇到困难时都有去跑步的习惯,让自己放松一下,这样有利于自己健康的心态。在中国也同样如此。我在北京的生活很忙碌,除了以中国的语言与思维方式所面对的课程之外,我平时还忙于各种媒体活动、社会活动等。我数不清至今接受过多少次媒体采访,至少超过200次了吧。在媒体上刊登的专栏也不少,接踵而至的提交期限给了我巨大的压力。每当在各种活动、项目上进行策划、制作、开会时都有心理上的压力。在各种研讨会或谈判场合担任同传或交传时,自己也会紧张。说实话,我很多时候都会信心不足,感到不安,想逃避现实。真的,我不是那么坚强的人。但无论做得多么差,我至少走到了今天。为什么?答案在未名湖畔。在北京每一次感到压力,控制不住自己时我都一个人默默地去未名湖,一边跑步,一边让脑子空白,安宁下来,再默默地去思考。不知未名湖挽救了我多少次:“未名湖,我欠你太多了,总有一天,我一定要以我的方式回报你。”遇见北大是一种享受。我即将走出北大,但我也将继续享受作为北大人的幸福感。但这种享受也是带着压力的,因为,既然我是北大人,就要担当北大人的责任。看来,适当的努力是必要的。但愿有一天能有信心地说,北大是我的母校。为了那一天,我坚持不懈地前进。(本文写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2007年冬)


编辑推荐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日本在华最具话语权专栏作家首部奋斗智慧书。在这不靠谱年代,你困惑,是因为你被裹挟,你没有遵照内心,你不够异类。我们都在路上,加藤嘉一与你促膝深谈,年轻人该怎么活,怎么学,怎么奋斗。一、加藤嘉一,全国大学生最关注的日本在华专栏作者、活动策划人、主持人、同声传译、谈判人。二、高校讲座场场爆满,极具号召力三、首次专门针对年轻人群体推出专著,观点独特,话语犀利;四、焦点集中在年轻人求学、生活、奋斗、人生、理想等关注度最大的话题上,以特殊身份、传奇经历、帅气外表、犀利风格,席卷全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 PDF格式下载



加藤嘉一是一位很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员,的确他对历史有认识不清的情况,但我不得不说除此之外他的一些想法的确有助于反思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这本呢,则是给我们青年人的,讲述我们青年人面对新的社会情况,应该怎样去适应怎样去生活。在加藤嘉一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奋斗,执着,自律的精神。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学习学习


一直很喜欢加藤嘉一,本人觉得他语言犀利,他所提出的对于中国的看法值得中国年轻人反思。


与加藤嘉一的《从伊豆到北京》差不多。


加藤是年轻人的榜样,有责任感,也以自己的力量在各大高校讲说,谢谢加藤!


“我找到了自己在人生中一直跑下去的五大动机:健康、爱好、身材、写作、状态。”“不管将来到哪座城市生活,我都会把名字叫做人生的马拉松比赛跑下去......”感谢加藤嘉一为我带来的正能量!!~~


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平常很多没注意到的问题,,在将来可能会导致些严重后果。。反映了不少现实问题,,描述了加藤嘉一对中国的看法和见解。。是本不错的书。。。。。


加藤嘉一的文章和书都一直有读,虽然文笔不是很顺畅,但是其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是深刻的,值得品味~


加藤嘉一的书封面有4道划痕,其他的都还好


之前是在杂志上看到过加藤的文章 出书了 当然要支持 不过,还好。


喜欢加藤的书,视角不同容易反思


加藤的书每一本都买来看看


虽然是一个外国人写的,而且还是一个日本人出的书。但大家不要因为作者来自日本而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这本书。刚刚看完,它是以一个发达社会或者更高级文明的社会与我们作对比,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如愤青一样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总而言之80后的我们任重道远......


这本书值得我们看看,很具有励志效果,学习加藤的思考能力,独立自主的能力。加油


建议年轻人看看


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很现实 很客观 很中肯


很喜欢加藤


喜欢加藤的文字


一直喜欢加藤君,简单深刻


年轻人你可以看看


年轻人应该去看一下,有些东西,我们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


这个小日本挺能的。。。


作者对中国社会,媒体以及底层劳动人民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并比较了中日文化的共性与不同.值得一看


最喜欢的80后作家,社会评论家


说的挺有道理的,因为从外面的角度看,所以很犀利,也提出了改革的方法,真的不错


从作者本人的经历、经验中的到启发


能够让对生活充满希望


这本书写的当然不错,但我的观点是才华与年龄无关,真是这么回事


内容有很多和中国人的逻辑相似的地方


观点非常新颖,蛮喜欢的。


书的内容很好,对我们这些80后很有益处,让人深思


客观看待。从最基本的一种礼貌,一种态度。


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本书,快递也很快,很便捷


很喜欢的作者,书也很有思想


给朋友带的书,他说很好,出乎意料的便宜,表示还会再来买


很好,书很好啊


学习之外,看着本书,会让人更清醒,脑袋不那么混


视角独特,阐述一针见血


怎么什么人都著书论说,这个人的背景被发现啦,文凭问题啊


听一听不同的声音,从一个异国的少年之口,不同的思维,不一样的视角。


看过之后感觉一般般,作者只是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说


这本书很好!笔下清艺!!!


内容还不错,,,蛮喜欢这个


很有深意,值得思考


这个是我自己在看的了, 感觉 有些不太 和 书名相符。。。。。。



笔者比我大两岁,他让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身边的问题


年轻时候多读书


再看看啦


好,送货也蛮快的


弟弟很喜欢,说不错


书本内容很棒!值得阅读~


要学习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


代给朋友买的 不错


书本不贵 适合开拓视野咯


晚上6点订的 第二天中午就送到了~


挺有感觉的,有共鸣


比较励志。看惯了中国式的说教,听听外国人说也不错


他的文字 很直率 坦白 ,很喜欢 ,敢说敢做。


这小子有野心,十年后再看加腾。。。。。


书包装不错,好看


应该不错还没看,包装还行的


还没看.....................


收到后一口气看完
很多都是加藤先生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或者是现场的演讲
感触不算很深
加藤先生的意思还是希望咱们年轻人要为自己而活
不少论点都坚定了我的决心
补充一句,淘书如购衣一般,并不是每每选中的都适合自己


加藤嘉一以一个无背景,无关系的异国他乡来客,深入剖析中国青年现状,语言直白,直接深入青年人内心,以自身的拼搏经历很好地鼓舞了迷惘的这一代。


加藤加一值得中国年轻人学习啊。在骂人家之间先闭嘴,看看人家写的书吧。看过了,再决定是否骂、怎么骂、要不要骂?


看到加藤嘉一的专访决定买来一看的,刚收到,希望能有收获~~


刚刚买来这本书,有些惊讶。一个日本人不畏远程来到中国,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另一个视角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别样的中国,视角独特,感情真挚。


个人感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不容易,并且把一个异国分析的很透彻,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借鉴!


描述事实较为客观,忠恳,道出了许多国人觉得自然而老外觉得奇妙的事情,但中国国情复杂未必三言两语可说清道明,年轻人还得寻找适合国情的生存之道;书中重复内容较多。


加藤先生的又一力作,值得看


加藤的思想在里面很一致,但是可能因为是采访,前后觉得很多重合的内容,小失望


更新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见到了不一样的日本人,还可以


作者以自身的经历来鼓励中国青年要如何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我觉得作者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毕竟与作者打交道都是北大高材生,实际上,对于平民的我来说有些距离


希望能够学到什么


有些观点同意,有些不同意,了解别人怎么看待中国,并思考,会有帮助的


看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中国观察学习、生活后,眼中的中国


一起买的4本书 就这一本没有包装好,然道给我的是样本书;
而且还被人留下字迹;看不懂是画还是写的 哈哈。
书本的纸张不是很好呢!这么好的书应该用好的纸张来出版。


对该书充满了期待,实际上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但是,不得不提成都的当当实在是太不厚道了居然用盗版书来欺骗糊弄读者,实在是太过分了,之手我手上这本书我确定以及肯定是盗版,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愤怒!!!


一直想看他写的书,收到书后内容还不错


是正版书 不错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废话太多,作者人品也有待商榷。


参考一下,是否能得到不一样的视角


话说我以为本周的双休日就能来,结果是下一周的。。。


还行 没有完全的看完 只读了一小部分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


真是一本好书,大家都来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