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西方
2011-8
海天出版社
袁宝成,任国明,于明山 著
243
无
本周收到袁宝成、任国明和于明山三位同志写来的书稿《平视西方》。我应他们的邀请为此书作序。此书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字里行间可读出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所处的国际地位以及对外战略的认真思考,许多观点反映出对国际政治本质的认识。作者们对于中国崛起的认识是非常符合结构性矛盾原理的。结构性矛盾是指在国际体系中崛起的大国与霸主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本质是崛起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使霸主国失去其拥有的世界主导地位,为了保住其霸主地位,霸主国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阻止崛起国取代其世界主导地位。主导和被主导地位改变是国际政治中最大的权力结构矛盾,这种矛盾是零和性的,因此无法调和。作者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崛起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而且还看到了经济实力在中国崛起中作用的局限性。在改革开放30年经济决定论已经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下,作者们能看清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本质是综合实力较量的过程,只靠经济发展是无法实现这一民族目标的。作者们提醒读者,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实力远远落后美国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曾通过合理的对外战略改变中国国际地位的历史,指出了对外战略正确性对于提高国际地位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在历史上任何时期,世界主导国都是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为国力主要构成的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在现代,人们看到的是保持了20多年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未能成为世界强国;在古代,中国宋朝拥有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结果是连国家生存都保不住。日本化和宋朝化都将对中国的崛起构成历史性的威胁。更为可取的是,作者们能理性地认识西方阻止中国崛起的必然性。为了维护西方的世界中心地位,为了维护西方国家自己的国家利益,阻止中国崛起是西方国家的理性选择。在国际政治中,利益是推动国家行为的首要动力,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不仅有物质利益方面的原因也有精神利益方面的原因。以往两个多世纪,西方的文明成为世界公认最为先进的文明。然而,如果中国实现了民族复兴,这将意味着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先进文明,西方文明将不再具有今天的优越地位,西方人将丧失其文明优越感。目前在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热潮可能与此相关。本书的核心是提出中国人要以平等的心态应对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可取的观点。中国的民族复兴就是一个改变中国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实现与强国地位平等,以实现受到最多世界尊重的过程。有人误以为现实主义是不重视道义的,其实并非如此。现实主义认为,道义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际政治领导力的重要基础。中国要崛起,要超越美国,仅靠提升物质力量是不够的,还是需要增强道义力量,需要有比美国多的盟友或比美国多的国际支持者。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现实主义者强调对外战略要以尊严为目标,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要建立国际战略信誉。平等心态的另一面就是,中国对于比自己弱的国家要采取恩威并重的战略。《左传》中邰缺说:“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盟?”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减少以致富光荣为核心的拜金主义的社会影响。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不严格的意义上讲这句话是有一点道理,但在严格意义上这句话也是经济决定论。由于没有“仓廪实”和“衣食足”的定量标准,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现在和将来都是“仓廪不实”和“衣食不足”,于是中国对外政策不应追求尊严,而应以尊严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本书作者们倡导中国人要追求平等的国际尊严,这一观念有助于读者思考,人用自己的一生换取什么东西是最有意义的。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2011年4月1日于清华园
袁宝成、任国明和于明山所著的《平视西方》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字里行间可读出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所处的国际地位以及对外战略的认真思考,许多观点反映出对国际政治本质的认识。
《平视西方》作者们对于中国崛起的认识是非常符合结构性矛盾原理的。结构性矛盾是指在国际体系中崛起的大国与霸主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本质是崛起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使霸主国失去其拥有的世界主导地位,为了保住其霸主地位,霸主国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阻止崛起国取代其世界主导地位。主导和被主导地位改变是国际政治中最大的权力结构矛盾,这种矛盾是零和性的,因此无法调和。
作者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崛起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而且还看到了经济实力在中国崛起中作用的局限性。更为可取的是,作者们能理性地认识西方阻止中国崛起的必然性。
袁宝成,出生于浙江诸暨,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助理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机遇》(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等。还曾参与编著《企业民主管理概论》、《行政诉讼导论》、《地县党政后备干部培养规律研究》等著作。
任国明,出生于浙江宁波,法学硕士,长期从事中日关系研究。主要著作有《十字路口的日本》(合著,时事出皈社)、《坚持与妥协:近距离看中日关系》(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你警惕了吗》(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于明山,出生于山东青岛,经济学硕士,长期从事中日关系研究。主要著作有《坚持与妥协:近距离看中日关系》(合蕾,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你警惕了吗》(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驻日记者四十年》(合著,人民出版社)。
第1章 被中国人“神化"了的西方
一、从仇外到媚外的慈禧
二、西方是造出来的神
三、“神化”西方付出惨重代价
四、国际接轨是一面挡箭牌
五、丢掉“与美日共舞”幻想
第2章 西方不是“上帝”
一、走下“神坛”的西方
二、西方指责中国很“傲慢”
三、国家利益高于国家信用
四、中国崛起牵动美国神经
五、“萨科齐式”的西方对华外交
六、日本博弈所折射的弱者心态
第3章 一厢情愿永不成事
一、开放市场换技术是幻想
二、叫停外资“超国民待遇”
三、搁置争议解决不了领土纠纷
第4章 谁在折腾我们这个星球
一、美国与战争形影不离
二、以公平、民主的名义屠杀
三、贫困与不公平造成恐怖主义
四、“天安舰”与“9·11事件”
五、美国构筑对华包围圈
六、美国搅局中东、北非
第5章 西方没有资格对中国说三道四
一、双赢的中非合作
二、与拉美拉近关系是步好棋
三、建海外军事基地与西方国家无关
四、理直气壮保护资源
五、人民币升值是西方挖的坑
六、气候问题等于利益之争
七、独立自主大旗不能倒
第6章 中国崛起不符合西方利益
一、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环境很复杂
二、制度优劣之争,西方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
三、文明之争,西方高高在上不甘受冲击
四、中国崛起与西方产生利益冲突
第7章 争夺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一、输赢看实力更看规则与标准
二、中国不作为需要反省
三、把中国的做成世界的
四、争夺国际组织话语权
第8章 改革中西方合作模式
一、中国不能永远当打工仔
二、留学问题该反省了
三、经济更需要文化帮
第9章 平视西方,中国找回自信
一、外国人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二、不屈外压维护本国利益
三、中国不再盲从
四、理性处理国际事务
五、学会做局抢占先手
后记
版权页:一、从仇外到媚外的慈禧说起中国把西方当神的历史,不得不提慈禧。慈禧的一生相当坎坷,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成了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慈禧很恨洋人。慈禧的女官德龄回忆说,慈禧曾私下指责,“他们有什么权力对我如此无礼!这不是他们的国家,对这个国家的内政,他们没有发言权。难道我不能处罚我自己的臣民吗?如果我派到外国的使节干预那个国家的行动,试问,那个国家的政府能同意吗?……他们不喜欢我们的生活方式,可是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喜欢。他们不喜欢,可以走,我们并没有请他们来。他们到我们国家来,那是我们的容忍……”对于西方舶来观念,慈禧自有她的一番见解。关于西方文明,她说,当这些所谓文明国家的人,还在把尾巴钩在树枝上打秋千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已经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国家了,而这些国家竟厚颜无耻地派传教士到我们国家来宣传宗教,宣传文明!关于传教,她说,他们给我们的人民灌输基督教的毒素,于是中国信洋教的人马上就不尊重我们的规矩和我们的传统习惯。中国内地发生的多数问题,都是由信洋教的中国人引起的。关于孝道,她说,他们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比我们已经有的更好的东西?根本没有!我们从远古时代起就懂得要尊敬父母。外国人不是这样,当他们达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离开父母的家,并且从此就不再服从他们的父母了。慈禧早年干预政事,凡关于外国之事,进言于帝,多主强硬。英法联军入京时,成丰帝无决断国事之力。慈禧下谕旨:“夷酋反复无信,狡诈已极,不但要索赔偿兵费,开辟商埠,并欲驻兵京师,万难允从。无论军民人等,有能斩黑夷一名者,赏银五十两;斩白夷一名者,赏银百两;获斩头目者,赏银五百两;击毁夷船一般者,赏银五千两。”可见慈禧手段很强硬。辛酉政变后,清王朝面临列强侵略的“千年未有之变局”。长期受西方列强的压制,尤其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光绪,另立新君的举措,遭到洋人的极力干涉,对洋人的反感日益加剧。1898年“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给了慈禧报复西方列强的机会,但最终酿成拳民残杀“教民”、攻击外人、杀死德日外交人员等事件,引来八国联军干涉之祸。慈禧皇太后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消息,残杀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大臣,下决心同各国一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奔往太原、西安,西方意识到大清面临的局面,远比意料的复杂、危险,于是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对义和团“痛加铲除”。慈禧从仇外变成媚外,一边施展“夫人外交”,招待外国公使夫人,一边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令李鸿章等人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交涉,除了参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之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12条,与11个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德龄从国外带来了许多洋玩意儿,启迪了慈禧对“新生活”的向往,慈禧开始着迷起洋玩意儿。刚接触照相机时,满朝廷一片反对之声,并视照相机为不祥之物,但慈禧力排众议,为了拍照,传旨在颐和园乐寿堂前搭了席棚,以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式样布置豪华的陈设。慈禧曾和侍从们坐在湖中平底船上,由她本人扮成“普陀山观音大士”,大太监李莲英扮成观音身旁的护法神韦陀,公主们扮成龙女,营造西方极乐世界情境。这恐怕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的第一张艺术摄影照片。慈禧在照相前,先要选定良辰吉日。拍的时候,往往要连拍几张,以便挑选。刚拍完,就催着冲洗放大,有时照片泡在药水里还没显影,她就要先睹为快。慈禧拍了许多娱乐生活照和肖像照,在70大寿(1904年)前,令人悬挂在紫禁城和颐和园等处,作为收藏和赏赐大臣们之用。这些照片后来流向民间,让老百姓看到了慈禧的面孔和皇家的生活。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门户,慈禧被迫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也知道了清王朝的赢弱与落后。在使用了不少洋人赠送的先进玩意儿后,慈禧下决心要变法图强,多次表态支持皇帝新政。二、西方是造出来的神从原来帝国俯视全球、漠视一切,到受了一百多年殖民、半殖民后的对西方一切崇拜。在近代屡遭侵略,中国成了西方的殖民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在上海外滩公园内挂的提示牌,在中国领土内,中国人不允许进。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名叫“崇洋媚外”的东西,一是言必称西洋、东洋,二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三是中国的事情要由洋人评断正误。崇洋媚外,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天生的毛病,外国人的精心谋划,起了很大作用。欲征服一国之民,必先征服(或者搅乱)该国人之心。想当年,西方人大举侵略中国之前,先是派出一拨拨传教士,用宗教征服中国人的心。不少中国人或死心塌地,或有所企图地崇洋媚外,把西方当作神。
历史学家们可能会发现,21世纪的头十年,现代历史正在发生一场大的改变。过去200年曾经主导世界的西方文明,正缓慢地失去吸引力。在他们看来,西方文明似乎攀到了喜马拉雅山的顶峰,随着苏联的解体,象征着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社会主义。有些历史学家甚至断言,“主义”之争已告终结。资本主义似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历史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中国有句老话是“物极必反”,资本主义攀到顶峰后开始往下走。过去十年源卣美国的两次经济泡沫、两次战争,成为历史转折的象征性事件。东西方实力对比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事实。20国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以发达国家为主组成的“G7”、“G8”集团,已无力单独处理全球经济事务。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成立的“G7”协调全球经济事务的功能,已被“G20”所取代的事实表明,美国、欧洲支配和控制世界的思想和主张,已遭到严重削弱。从“G8”扩大到“G20”,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等一批新兴国家参与到决定全球经济政策的现实本身,证明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改变。中国跟西方是时候相互平视了。中华文明作为四大文明之一,中国曾经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西方人对东方大国充满好奇,仰视中国。工业革命后,闭关自守的中华帝国技术上明显落后,又不思进取,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从大的时间跨度看,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被世界边缘化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反过来俯视中国,这当然是被殖民、半殖民的一种必然。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实力上来了,对西方有了更加客观、深入、全面的了解,从好奇、崇拜,到不再仰视西方。2007年~2008年西方世界,或者说是华尔街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人更加认清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在100多年以后来看,是如此的精确。我们说的西方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上的概念,基本上是指处于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主要是G7成员国;二是政治上的概念,在冷战时期的东西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现在俄罗斯虽为G8成员,但处境尴尬。苏联解体后,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经济起不来,政治上也遭西方排斥,两边都不是,成了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西方国家都是现存国际体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是国际规则的制定者。规则制定者不可能定出对自己不利的规定。西方国家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但仔细分析,大都外强中干。现在我们可以说,其实什么主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争取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中国大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当然,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看西方的时候,不再仰视,因为他们的问题不比我们少,西方社会的丑恶面也不少。所以我们有理由、有自信平视西方。进入新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矛盾和争执呈上升趋势。围绕地缘政治、军事、经济、贸易、外交等众多领域,中西方对立趋于激化。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在中国与非洲合作问题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在朝核、伊核问题上,以及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国家统一)等方面,引发一系列争执。当然,与西方的斗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就没断过。只是过去,我们闭关自守,除了同美国两场发生在朝鲜和越南的直接或问接的战争冲突之外,几乎与西方没有来往。改革开放以来,埋头于经济建设,西方大量投资中国,捞取经济实利;中国也需要外资,双方各取所需。大的冲突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80年代末的西方政策,是西方围剿中国的标志性事件。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利益仍然处于首位。尽管西方时不时地拿中国说事,但合作居主流地位。进入新世纪,中国实力迅速上升,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既存的霸权国家全力维护其地位,新兴大国争取相应的国际地位,争取国际事务话语权。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触角延伸,在非洲、拉美、亚洲等地与西方利益发生冲突。在中国硬实力提升的同时,软实力也得到扩展。中国的影响上升,西方权威不如过往。一升一降,必然产生对立。究其原因,一是文明之争,二是利益冲突,三是制度竞争。随着中国与西方接触、交流面的扩大与深入,彼此之间不同的观念、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在处理、对待具体问题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争端。观念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要让西方人改变观念不可能,同样,让中国人改变观念也非易亭。观念的背后实际上是文明的差异。从这一意义上说,中西方的观念之争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另一方面,中西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在升级。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全球的市场和资源。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生活模式,以我国现有的国土面积以及自然资源,支撑13亿人口恐怕十分困难。更何况,中国入口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呈增长态势,经济还将保持较快增长。西方早于我们在全球布局,市场、资源基本定局。中国要维持发展,不走出去肯定不行,走出去就面临与西方传统势力面对面的争夺。这是中国面对的严峻的国际大局。西方把自己定位为上帝的使者,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理想的制度。在冷战结束后,这种意识达到了顶峰。但时间不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并引起国际社会的热议、模仿,让西方社会感到不舒服。中国经济实力:2005年以后连超法国、英国和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昔日的东亚病夫,在短短30年时间迅速赶了上来,西方自然不适应。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在战略上仍将处于守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所作为。从西方国家对付我们的手段来看,加强外交与舆论的对外攻势,应该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西方势力总是不停地设置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议程,如拿南海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朝核问题等,在舆论上攻击中国,让中国始终处于不利的境地。中国难道缺少智慧,当然不是。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或者说已经意识到了,但还没来得及去做。在经济实力不济时,中国仍能在战略上,争取主动。美国、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主动与我们改善关系,就证明这一点。如今,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国际地位也今非昔比,完全有能力在国际上设置对我有利的议程,让西方跟着我们的步调走,而不是我们跟着西方的调子走。再一个必须要改变的是对西方迁就的态度。中国入并不矮人一等,我们与西方人应该平起平坐。过去由于我们闭关锁国,落后了,挨了打,那是过去的事。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是由于封建体制造成的。改革开放后,一个时期,由于对西方不了解,盲目崇拜,造成不自信。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西方好的、坏的,我们都了解了,对西方应该平视,以平常心相处。中国落后也就是近200年不到的时间。从历史上看,中国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还是领先于世界各国的。中国曾经是经济大国、文明古国。只是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我们没赶上,落后了。向西方学习,但不能神化西方。中国认认真真搞建设也就这几十年,但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当然,我们的领导人谦虚,强调中国模式只适合中国,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这话没有错,问题是,对西方的那一套,也应该有这种批判的勇气。2008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好的坏的、悲的喜的。从年初的“3·14”西藏暴乱、“5·12”汶川地震、到奥运火炬传递,以及奥运顺利举办。在这些事件中,西方政府、媒体、民众的反应及所作所为,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社会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事实证明,过去中国看待西方明显缺乏理性。当然,这不是中国的错。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太过善良,总是把别人想得太好。我们强大时,不侵略别人;我们挨打后,还是“以德报怨”。但对于西方的“狼性”,用中国这一套根本不管用。当西方有求于我们时,可以装出一副狼的可怜相;一旦反过来,则狼性不改。平心而论,西方也没什么错,争取国家的最大利益,何错之有?只是有时缺乏道义,但不妨碍国家的发展。2008年,也是中国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顺利举办了奥运会,发生了“3·14”西藏暴乱、神州合力克服“5·12”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一喜一悲,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与智慧。首先,西方讲人道主义,当然,东方也讲。在“5·12”之后,世界各国主要以西方为主对中国伸出援手,尽管他们的支持微不足道,但毕竟体现人类四海一家。就像中国支援震后的海地和智利一样。第二,西方看不得一个强大的蒸蒸日上的中国。“3·14”藏“独”暴乱,反映出西方亡我之心依旧。如果没有西方长期的支持和庇护,达赖集团肯定撑不到今天。在英美唆使之下,印度收留了达赖集团,一呆就是50年,且英美给达赖集团物质和舆论上的支持。西方分裂中国的企图不会放弃,在台湾和新疆问题上也是如此,我们在《中国机遇》一书中专门做过分析。奥运火炬在英、美、法、澳、日等西方国家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令国人提心吊胆的场面,让我们记忆犹新。第三,西方对中国的固有看法和偏见,不会因为中国有进步而从根本上改变。以西方的观点来看待中国,总是带着教师爷式的、有色眼镜来居高临下地“指点”和排斥。西方的媒体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当然,他们可以强辩,这是西方媒体的职业习惯。没问题,你们可以找中国的毛病,但别忘了新闻的基本要求——客观与公正。不能无中生有,恶意捏造。但可惜的是,标榜自由、公平、客观的西方媒体,包括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在2008年的表现,让其名誉扫地,失去了公信力。第四,西方对中国充满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通过与中国合作,捞取经济上的实利;另一方面,又防范中国,压制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力图维持既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2008年,中国最大收获在于让人民,特别是年青一代受了教育,这恐怕是西方最大的失算。过去中国的一些所谓精英和部分年轻人,过于理想化西方,以及对西方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事非经过不知是与非。与奥运会体现中国真实形象、提高国际影响力相比较,我们认为,能让国人认清西方对中国所持的真实想法,认清西方的真面目,更显得意义深远。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别把希望寄托在西方身上。因为,他们根本不想让中国等新兴国家分一杯羹。今后中国与西方国家打交道,应该牢记几个原则:一是不要以为你想“西化”,西方就能接纳你,只有坚持“中国特色”,才能赢得别人尊重。二是“强身健体”,让别人惧怕,不敢碰你,触犯你的底线。三是敢于碰硬,才能提高地位。坚持本国利益,对于损害中国利益的事,敢于大声说“不”。四是善于分化“西方”,各个击破。西方社会不是铁板一块,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利益,他们之间也存在矛盾和利益之争。西方不是上帝,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中重要的一极,世界的财富与权力逐步向东方转移,理应自信从容地与世界打交道。
本书字里行间可读出作者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所处的国际地位以及对外战略的认真思考,许多观点反映出对国际政治本质的认识。作者能理性地认识西方阻止中国崛起的必然性。如果中国实现了民族复兴,这将意味着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先进文明,西方文明将不再具有今天的优越地位,西方人将丧失其文明优越感。中国人要以平等的心态应对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可取的观点。中国的民族复兴就是一个改变中国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实现与强国地位平等,以实现受到最多世界尊重的过程。中国要崛起,要超越美国,仅靠提升物质力量是不够的,还是需要增强道义力量,需要有比美国多的盟友或比美国多的国际支持者。平等心态的另一面就是,中国对于比自己弱的国家要采取恩威并重的战略。本书倡导中国人要追求平等的国际尊严,这一观念有助于读者思考,人用自己的一生换取什么东西是最有意义的。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对视的双方,视线都主要取决于各自的实力,彼此的视角也会影响对方,过去西方人已经习惯于俯视我们,我们也习惯了,当我们终于有机会不再仰视西方人,不习惯这种场景的西方人会很不适应。智慧而理性,以泰然处之的心态,对于已迅速接近甚至行将超越的西方,目光既不仰视,也不俯视。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观念的主动改变上,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平视西方》以平和对等的心态,启示国人应对世界的诸多观点,发人深省。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韦在胜
《平视西方》有助于减少以致富光荣为核心的拜金主义的社会影响。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不严格的意义上讲这句话是有一点道理,但在严格意义上这句话也是经济决定论。由于没有“仓廪实”和“衣食足”的定量标准,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现在和将来都是“仓廪不实”和“衣食不足”,于是中国对外政策不应追求尊严,而应以尊严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平视西方》作者们倡导中国人要追求平等的国际尊严,这一观念有助于读者思考,人用自己的一生换取什么东西是最有意义的。西方不是上帝,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中重要的一极,世界的财富与权力逐步向东方转移,理应自信从容地与世界打交道。打造“中国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中国的做成世界的,才有可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获胜。“强身健体”,让别人惧怕,不敢碰你,不敢触犯你的底线。坚持本国利益,对于损害中国利益的事,敢于大声说“不”。西方不是上帝,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中重要的一极,世界的财富与权力逐步向东方转移,理应自信从容地与世界打交道。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