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文化概述
任凤霞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01出版)
第一章长白山文化的表述与特征 一、一个受到人们广泛赞誉的话题 (一)长白山生态自然,氤氲磅礴 (二)长白山文化厚重,源远流长 二、一个受到学者特别关注的课题 (一)长白山文化的地域性 (二)长白山文化的民族性 (三)长白山文化的历史性 三、一个基本能够形成共识的概念 (一)长白山文化是具有吉林特色的区域性文化 (二)长白山文化是吉林人民长期创造的历史性文化 (三)长白山文化是将长白山自然特质内化为生活习俗和人文精神的文化 (四)长白山文化是由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文化 第二章长白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史前时期的长白山文化 二、史后时期的长白山文化 (一)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白山文化 (二)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长白山文化 (三)隋、唐、宋时期的长白山文化 (四)宋辽金时期的长白山文化 (五)元、明、后金时期的长白山文化 (六)清代的长白山文化 三、现当代的长白山文化 (一)民国时期的长白山文化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长白山文化 第三章长白山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一、长白山文化的内涵 (一)自然物质文化 (二)社会生活文化 (三)精神心理文化 二、长白山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文献文化 (二)名胜古迹 (三)民俗文化 (四)文化艺术 (五)戏曲文化 (六)教育科技 第四章长白山文化的属性与特质 一、爱国性 二、包容性 三、开放性 四、进取性 第五章长白山文化的根脉与气派 一、得天独厚的长白山生态系统 (一)长白山的形成 (二)长白山山系和水系 (三)长白山生态系统的内涵 二、意义非凡的长白山生态价值 (一)生态的王国 (二)生命的摇篮 (三)生存的福地 (四)养生的天堂 三、魅力四射的长白山生态文化 (一)长白山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长白山生态文化建设 (三)长白山生态文化的启示 …… 第六章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七章长白山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第八章长白山文化的战略思考与前瞻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这一时期,中原汉文化对长白山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宋徽、钦二帝羁五国头城,洪皓使金被羁十五年,坚持传播汉文化。《松漠纪闻》,成为东北史的奠基之作。 (五)元、明、后金时期的长白山文化 这一时期的肃慎族系的女真人和东胡族系的“黄头女真人”,是长白山文化的主要创造者。 元代肃慎族系的女真人分布在今吉林省全境,东胡族系的“黄头女真人”于元末明初由蒙古进入吉林。此时,元朝统治者对吉林采取的是“以夷制夷”的方略。吉林境内有47个女真卫,其中原住民女真卫39个,有8个女真卫是由黑龙江迁入的。同时,吉林境内的女真人仍然保持自己的部落建制。其中,长白山三部女真人的“纳殷部”在今安图的二道白河, “朱舍里”部在今抚松的漫江和锦江, “鸭绿江部”在今通化市和白山市之间。 “苏完部”在今和龙,海西女真“辉发部”先到桦甸后到辉南。叶赫部、乌拉部在今吉林市和乌拉街。 史有明载,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当初率众由克拉斯诺雅尔山城走出以后,逐迁南上,途经今珲春市珲春河、龙井市海兰河至图们江,再越江南迁至今朝鲜会宁,之后,又曾北渡大江取道西行去了风州城。待再次返回会宁时,因事为族人所害。可见,清皇族爱新觉罗氏的祖先,曾反复游弋过长白山近地。追本溯源,爱新觉罗氏所出的辽代加古氏,籍贯于今图们江南岸,因此视长白山为清王朝的发祥圣地。 纳殷部以水命名,首城在今安图二道白河宝马村,被努尔哈赤率兵灭于公元1593年农历十一月间。可证,清太祖努尔哈赤本人曾金戈铁马于长白山脚下。朱舍里部的部名出自今长白山天池以北、松花江上游的“朱色冷河”(现已失名)。当年东海三部中的虎尔哈部在今图们江一带,瓦尔喀部在今珲春市附近,总计有4个部在长白山近地活动。 在以上4部没有形成盟体之前,这里的氏族各自为政,其中在天池西至西北处,散居着部分“白山黑水女真人”。后来,有的成为海西辉发部成员,有的成为纳殷、朱舍里、虎尔哈、瓦尔喀部成员。近年来,已经申请成功的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姓家族的萨满祭祀文化,在祭祀词中句句不离“长白山”,原因就是他们的先人为了统一和创建辉发部,先后有多人战死在今天的抚松、桦甸、安图境内。与此同时,所祭祀的野生动物对象,也全部出自长白山山区。 长白山近地,明代时有60个“老满洲姓”,其中纳殷部就有女真人姓氏17个。这些姓氏均可与今满族世家对号人座,以及寻根问祖于此。
《长白山文化概述》简明扼要地论述了长白山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明晰了长白山文化的表述,阐述了长白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描述了长白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