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语、西班牙语双语比较

赵士钰 外语教研
出版时间:

1999-1  

出版社:

外语教研  

作者:

赵士钰  

页数:

34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有12亿人使用。西班牙语是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有21个国家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讲西班牙语的人数也很多,达3亿多人。这两种语言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与西班牙语国家的交往日益增多,学习西班牙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西语国家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为了促进我国对西班牙语国家的汉语教学,为了帮助讲西班牙语的人学习汉语,我们编写了这本《汉语、西班牙语双语比较》。当然,此书对于在我国开展西班牙语教学,对我国学习和使用西班牙语的人,也会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许多事物需要通过比较才能认识得更清楚,语言也是这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汉语的研究较过去大大深入了一步,原因之一就是研究工作比较注意汉语本身的特点。在揭示汉语自身的特点上,就有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功劳。 汉语和西班牙语是两种差别较大的语言,比汉语和英语间的差别还要大。因而,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对比研究,也许会更清楚地显衬出汉语的面貌和特点。为汉语的研究工作做一点贡献,也是本书作者的愿望之一。 《汉语、西班牙语双语比较》,是1991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由中华社会科学基金会资助,纳入国家八五科研规划的同名科研课题的成果。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语音平面的比较 1.1 音素与音位 1.2 音节 1.2.1 什么是音节? 1.2.2 音节的结构 1.2.3 汉、西语音节结构对比 1.3 声母 1.3.1 什么是声母? 1.3.2 西语的复辅音 1.4 韵母 1.4.1 汉语的韵母 1.4.2 汉、西语音节的元音部分比较 1.4.3 汉、西语音节的节尾辅音 1.4.4 西语音节节尾辅音分析 1.4.5 开音节与闭音节 1.5 声调 1.5.1 什么叫声调? 1.5.2 声调的功能 1.6 汉、西语节声的异同 1.6.1 汉、西语音节的共同处 1.6.2 汉、西语音节不同之处 1.6.3 汉语音节的特点 1.7 儿化与连音 1.7.1 什么叫儿化? 1.7.2 韵母如何儿化? 1.7.3 儿化的作用 1.7.4 西语的连音 1.7.5 汉语音节不实行连音 1.8 轻音与重音 1.8.1 汉语的轻音 1.8.2 轻音音节的特点 1.8.3 什么词读轻音? 1.8.4 西语的重音 1.8.5 重音的作用 1.8.6 西语的节奏重音 1.8.7 重音落在哪里? 1.9 语调 1.9.1 停顿 1.9.2 句重音 1.9.3 句调第二章 语素平面的比较 2.1 什么叫语素 2.2 语素与词 2.2.1 西语的语素 2.2.2 汉语的语素 2.3 语素的分类 2.3.1 非音节语素、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2.3.2 自立语素、自由语素、粘着语素 2.3.3 词汇语素、派生语素、功能语素 2.3.4 实语素与虚语素 ……第三章 词汇平面的比较第四章 词类平面的比较第五章 短语平面的比较第六章 句子成分平面的比较第七章 句子平面的比较第八章 若干语法范畴的比较——性、数、格、人称、式、时、体、态、否定参考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语、西班牙语双语比较 PDF格式下载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读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并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十六世纪,英国为争夺海外殖民地与海洋霸权,与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海战。 西班牙国王曾派出庞大的无敌舰队(Armada)五次远征英格兰,但都遭到英国的顽强抵抗而功亏一篑。 从此,英国逐步取代西班牙,崛起成为航海强国。


近来,阅读了由加拿大布朗齐当代西班牙研究中心的塞巴斯蒂安•巴尔富尔(Sebastian Balfour)与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的雷蒙德•卡尔(Raymand Carr)等9位历史学家共同撰写的新书《西班牙史》(Spain:A History)与《汉语西班牙语双语比较研究》(Comparacion bilingue entre el Chino y el Espanol)。


该书从公元前575年古希腊人在加泰罗尼亚建立第一个贸易据点开始,一直写到2000年的当代西班牙,实际上是一部由9篇论文组成的历史论文集,颇具学术价值,为国内读者提供了一些研究西班牙历史特别是西班牙航海兴衰史的富有新意的主题和视角。


西班牙,这个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国家,在世界航海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称其为十六、十七世纪的世界海洋霸主亦不为过。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启航,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他的帆船队终于发现并登上了陆地,也就是现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


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使西欧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此之后,西欧各国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成就了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遂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通过阅读新书《西班牙史》,特别是书中的第六章《世界霸主的兴衰(1500—1700年)》与第七章《潮起潮落(1700—1833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沿海各国历史变迁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都遵循着“依靠海洋而繁荣、控制海洋而强大”的客观规律。谁先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积极发展航海事业,牢牢控制和充分利用海洋,它便能首先致富,并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的强国,主导当时的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而所有漠视海洋、轻视海洋、退离海洋的国家,则必然衰落,逐步被后起之国欺凌。许多在海洋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均曾兴盛于海洋,后又衰落于海洋。


在哥伦布远航美洲之前,从1405年至1430年,明朝政府已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国船队驰骋印度洋已达26年。明代中国曾经是一个领先于世界的航海大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具备引领世界海洋潮流的实力和条件,但在人类进军海洋的大潮中,却固步自封,悄然退离了海洋,痛失与西欧国家一道从海洋上起步,通过竞争与合作,走上先进工业化文明社会的历史机遇,这是我们应当汲取的最大教训。


从国别史研究到中西航海史横向比较研究,这里面涉及到知识结构、理论储备和方法角度的跨越,因此,注重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补充学习,注重中西航海历史的横向联系和比较,多阅读,多积累,多作比较,发挥专业特长,拓宽研究视野,将是开馆之后本人的学术研究工作的重心所在。


二〇一〇年七月四日


因为下学期要学现代汉语,还配上西班牙语二外,应该是本不错的书


这本书适合于学习西班牙语专业研究生的人阅读,可以作为汉西比较研究的导读


这本说针对西语和汉语语言习惯等展开了论述.平时用西语的时候也没有想那么多,看完此书之后觉得思路清晰了些.


还好有一些现代汉语的基础,很多基本概念都搞得懂。这书是比较深奥,不过内容非常好!


适合想搞双语对比研究的人看


作为西语专业范围的比较暑假来说,应该是目前独一无二的,内容充实,对我的西语语音学论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的东西都在里面 很不错 很详细


不过是1999年的书了


适合于学习西班牙语专业研究生的人阅读,可以作为汉西比较研究的导读


如题~找到一些规律,不错的书


很好呀,很全面!


大致翻了一下,没怎么认真读。西班牙语还没怎么认真学。就看序里面作者的认真劲儿,应该还不错的。


书中学术名词太多,不适合普通初学者。高级西语学者,可以翻翻,对西汉两种语言有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对深入西语语言的学习以及可以了解一下西国人的思维习惯。


专业的中西语言比较书籍,值得喜爱西语的人去看


这本书我建议学西语的都要读一读,因为等以后外国人都得学汉语时,咱不用出国就等他(她)们上门来找咱们,到时就不会临阵抓瞎了。


这本书太过专业,估计专职翻译的人会有很大用处,我这样的初学者就云里雾里了,学到一定层次后,可能会对思路有个理清顺调的作用。总的说,这本书很好,但深了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