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的小学和中学

季羡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

季羡林  

页数:

129  

Tag标签:

无  

前言

小学和中学,前后共有十几年,都是在济南上的,除了在一些短文里涉及一点以外,系统的陈述尚付阙如。这似乎是一件须加以弥补的憾事。我现在就来做这件事。

内容概要

《我的小学和中学》,是作者对自己小学和中学生活的回忆,2002年在《文史哲》杂志发表时,被分为两篇,分别冠名为《我的小学和中学》与《我的高中》,现合为一篇,恢复原貌。另加《故乡行》一文,是作者2001年回故乡临清所作。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我的小学和中学 小引 回忆一师附小 回忆新育小学 回忆正谊中学 回忆北园山大附中 回忆济南高中 结语我的中学时代 一 初中时期 二 高中时代故乡行 楔子 在车厢中 盛大的欢迎 官庄扫墓 临清的宴会 祝寿大会 祝寿晚会 环游临清市 发思古之幽情

章节摘录

回忆一师附小学校全名应该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我于1917年阴历年时分从老家山东清平(现划归临清市)到了济南,投靠叔父。大概就在这一年,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地点在曹家巷。第二年,就上了一师附小。地点在南城门内升官街西头。所谓“升官街”,与升官发财毫无关系。“官”是“棺”的同音字,这一条街上棺材铺林立。大家忌讳这个“棺”字,所以改谓升官街,礼也。附小好像是没有校长,由一师校长兼任。当时的一师校长是王土栋,字祝晨,绰号“王大牛”。他是山东教育界的著名人物。民国一创建,他就是活跃的积极分子,担任过教育界的什么高官,同鞠思敏先生等同为山东教育界的元老,在学界享有盛誉。当时,一师和一中并称,都是山东省立重要的学校,因此,一师校长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眼中,校长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可是命运真正会捉弄人,在16年以后,在1934年,我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来教书,王祝晨老师也在这里教历史,我们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在王老师方面,在一师附小时,他根本不会知道我这样一个小学生,他对此事,决不会有什么感触。而在我呢,情况却迥然不同,一方面我对他执弟子礼甚恭,一方面又是同事,心里直乐。我大概在一师附小只待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换过一次教室,足见我在那里升过一次级。至于教学的情况,老师的情况,则一概记不起来了。唯一的残留在记忆中的一件小事,就是认识了一个“盔”字,也并不是在国文课堂上,而是在手工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用纸折叠东西,其中有一个头盔,知道我们不会写这个字,所以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这事情发生在一间大而长的教室中,室中光线不好,有点黯淡,学生人数不少。教员写完了这个字以后,回头看学生,戴着近视眼镜的脸上,有一丝笑容。我在记忆里深挖,再深挖,实在挖不出多少东西来。学校的整个建筑,一团模糊。教室的情况,如云似雾。教师的名字,一个也记不住。学习的情况,如海上三山,糊里糊涂。总之是一点具体的影像也没有。我只记得,李长之是我的同班。因为他后来成了名人,所以才记得清楚,当时对他的印象也是模糊不清的。最奇怪的是,我记得了一个叫卞蕴珩的同学。他大概是长得非常漂亮,行为也极潇洒。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男女外表的美丑,他们是不关心的。可不知为什么,我竟记住了卞蕴珩,只是这个名字我就觉得美妙无比。此人后来再没有见过。对我来说,他成为一条神龙。此外,关于我自己,还能回忆起几件小事。首先,我做过一次生意。我住在南关佛山街,走到西头,过马路就是正觉寺街。街东头有一个地方,叫新桥。这里有一所炒卖五香花生米的小铺子。铺子虽小,名气却极大。这里的五香花生米(济南俗称长果仁)又咸又香,远近驰名。我经常到这里来买。我上一师附小,一出佛山街就是新桥,可以称为顺路。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我忽发奇想,用自己从早点费中积攒起来的一些小制钱(中间有四方孔的铜币)买了半斤五香长果仁,再用纸分包成若干包,带到学校里向小同学兜售,他们都震于新桥花生米的大名,纷纷抢购,结果我赚了一些小制钱,尝到做买卖的甜头,偷偷向我家的阿姨王妈报告。这样大概做了几次。我可真没有想到,自己在七八岁时竟显露出来了做生意的“天才”。可惜我以后“误”入“歧途”,“天才”没有得到发展。否则,如果我投笔从贾,说不定我早已成为一个大款,挥金如土,不像现在这样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斤斤计算了。我是一个被埋没了的“天才”。还有一件小事,就是滚铁圈。我一闭眼,仿佛就能看到一个八岁的孩子,用一根前面弯成钩的铁条,推着一个铁圈,在升官街上从东向西飞跑,耳中仿佛还能听到铁圈在青石板路上滚动的声音。这就是我自己。有一阵子,我迷上了滚铁圈这种活动。在南门内外的大街上没法推滚,因为车马行人,喧闹拥挤。一转入升官街,车少人稀,英雄就大有用武之地了。我用不着拐弯,一气就推到附小的大门。然而,世事多变,风云突起。为了一件没有法子说是大是小的、说起来简直是滑稽的事儿,我离开了一师附小,转了学。原来,当时正是“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而一师校长王祝晨是新派人物,立即起来响应,改文言为白话。忘记了是哪个书局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选了一篇名传世界的童话《阿拉伯的骆驼》,内容讲的是:在沙漠大风暴中,主人躲进自己搭起来的帐篷,而把骆驼留在帐外。骆驼忍受不住风沙之苦,哀告主人说:“只让我把头放进帐篷行不行?”主人答应了。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哀告说:“让我把前身放进去行不行?”主人又答应了。又过了一会儿,骆驼又哀告说:“让我全身都进去行不行?”主人答应后,自己却被骆驼挤出了帐篷。童话的意义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这篇课文竟让叔父看到了。他大为惊诧,高声说:“骆驼怎么能说话呢!荒唐!荒唐!转学!转学!”于是我立即转了学。从此一师附小只留在我的记忆中了。2002年2月28日

后记

七八年前,我还能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现在却是办不到了,腿脚已经不行了,我脑袋里还留有不少科学研究的问题,要同那些稀奇古怪的死文字拼命,实际上,脑筋却不够用了,只希望青年人继续做下去了。总而言之,要想满足自己写作的欲望,只能选取比较轻松的题目,写一些散文、随笔之类的文章,对小学和中学的回忆正属于这一类,这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我只有顺应天意了。苏东坡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时间是一种无始无终,永远不停地前进的东西,过去了一秒,就永远过去了,虽有翻天覆地的手段也是拉不回来的。东坡的“再少”是指精神上的,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有具体的经验。在我写这十年回忆的时候,我确实感觉到,自己是“再少”了十年。仅仅这一点,就值得自己大大地欣慰了。


编辑推荐

《我的小学和中学》编辑推荐: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专家、佛学家、印度学家、翻译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专家,作家,在佛经语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众多领域,成果丰硕,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数几位被誉为“学术大师”的学者之一。同季老的学术成就相比,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很容易被忽略。其实季老的文学创作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老的文章,尤其是散文,文笔清新、平实又饱含深情。在《我的小学和中学》里,季老将小学和中学的经历写完,仿佛又回到七八十年前去,重历当时的喜怒哀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的小学和中学 PDF格式下载



《我的小学和中学》,是作者对自己小学和中学生活的回忆,2002年在《文史哲》杂志发表时,被分为两篇,分别冠名为《我的小学和中学》与《我的高中》,现合为一篇,恢复原貌。另加《故乡行》一文,是作者2001年回故乡临清所作。


除了小学和中学时的回忆,书里还附录了季老九十岁回乡被祝寿的回忆。北京的领导,家乡的领导。可能我们读来会有些许反感,但觉得季老的记录是真实的,他已经看不清谁在向他祝寿了,他也听不清那些祝寿的话,唯一能听到的是一声声的“季老”,但他仍就会感动地落泪。到了这个年纪,受到如此的重视,心里诚惶诚恐的同时总该是有满足的。


也许对名人的仰慕,看着书名买了这本书,已经看了一半,主要介绍了作者记忆中的小学和中学故事。了解一下以前时代的生活也不错


作者写的他的小学和中学,很真实,读这本书仿佛回到了曾经。


这套应该是在季羡林全集基础上选编的珍藏本,相信质量不错。其实这种名人散文,名人传记类作品,最主要是要真实,抵制那些攒书的。这个版本靠谱。


了解了季老的小学和中学


看看大师的小学和中学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回忆真是个奇妙的东西。九十岁的时候可能对昨天吃了什么一点儿都不记得了,但却能清晰地记得小学时自己后面坐的是谁。季老的儿时回忆,读着就像是爷爷对自己的回忆


我觉得这一套都不错
好像是九本吧,还有清华园日记,朗润集啥的,都是季老亲自写的,至少真实.
季羡林全集太多了,也太学术,就这套吧.回忆性的,文笔又好


这是大师回忆自己小学初中的学习生涯,很真实,很有味道。其实,认真读书,是历来中国有志青年的不懈追求,只是现今的现实有些浮躁罢了。


我很喜欢拥有“学界泰斗”之称的季羡林老先生,他的笔锋清新淡雅,引人入胜,是一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过大作为的作者,不错!


发现这套珍藏本里的《牛棚杂忆》和《留德十年》都很便宜,这本也是。整体感觉这套很值。书的质感好,内容按照序里的介绍,也是季老亲自审定的,这比那些不靠偶的攒出的散文集啥的强多了。


值得珍藏,是自己看孩子看,都可以的


对自己小时候教育经历的回忆,季老写得亲切自然。现在特别想看牛棚杂忆


喜欢作者,想了解他,想了解那个时代,细细看,值得看。很少有那个年代的书,值得拥有。


纸质,封面质感都特别好,内页也好。这样的纸书,又是这么便宜的价格,还是选纸书了。电子书的错别字啥的真的是太多了~


"小时候"真是一段奇妙的时间,感觉大家都差不多,但不经意间,一个人的特点又会凸显,预测出你未来的样子.
很好看的书,薄薄的一册,也有内容


季先生作品真实感人,仿佛把人带入了那个时代


季老的作品,随便翻阅就有一种儿时的感动在其中,字里行间充满旧时情怀 赞


喜欢季老的书,以后还会买的。这本书包装还不错,内容还没看


设计和印刷都不错。真的不错。


和孩子一起看的书,内容实在,孩子和我都喜欢


这本书对孩子很有启发


书很好,孩子爱读。


本以为儿子会不太喜欢这类的书,没想到儿子居然看进去了,呵呵。


可以让孩子看、读、背此书,语文的阅读、写作基础都能有所提高。


这本书不错 看了很有感觉


给儿子买的,很不错,我也在看。


书的质量不错,刚收到就最先读了,正在看,好书,希望儿子也喜欢读。


这个系列的很好,文字更是蕴含了哲理。


书很好,装帧也特别!


支持季老先生的书,有涵度有深度


女儿老师推荐看的,女儿说不错,好看,喜欢看!


书已经看过了,不错


开始还担心儿子小些,会不喜欢这类的书,没想到,儿子还是很喜欢持的。


准备和儿子一起读,了解一下大师儿时的经历,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书的设计我喜欢,准备集齐整套。


挺好看的,建议买这个版本


大师的童年


好书,简易,不花俏,好书就该这样。


买来送人的,印刷和质地还可以


非常好,很满意


看得挺有感触。按照季老的说法,他原本不打算好好学习的,只是有那么一两次偶然的触动,竟让他走上了学术道路。状元赐给他的扇面,老师的赏识……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呀。老师真重要。


封面设计很素雅,内页的纸页很好,不反光,淡黄色,摸上去柔柔的.
书不厚,想把那一套都买下来^^


因为很喜欢留德十年的笔触,所以觉得这个一定也不错.
读来果然是这样,一个人应该是可以从小看到老的.尽管季老自己说不爱读书,但他当时在同龄人中显示出的高出不止一截的国文和英文能力,还是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


特别喜欢封面的质感,拿到手之后,发现内页的感觉非常好,奶黄色的纸,柔柔的.就是要读这样的书


看了这本书想起自己的学生时光,孩子看了提出一大堆问题,毕竟差一代人有些事他们是不理解的。


今天的孩子怎么这么苦啊 ?


大师的童年,地处深重的旧社会,如何成长,成人,值得一读


名家朴实的笔触,对中小学生有莫大的触动


薄薄的,大大的,手感好!


大师的文章就是不俗。比当下的穿越小说好看很多。多读书,少上网。


儿子的作业,老师要求买的!还可以!


Estoy bien


这本书挺好的,充满书卷气息,很文艺。


送给朋友的,待朋友后续反馈


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不错。儿子5年级,里面的文章比适合他看。


送给家里人的,他们说很好


征收小学孩子的需要


了解大师的些许生活点滴


商品保质保量,价格合理,到货及时,诚信可靠。我买的东西除去年买的手串外,都很满意。


孩子有点小,小学5年级,但她很喜欢季羡林。


无论是虚荣心还好,荣誉感也罢,季老读书伊始能很好地把握和利用好,应该可以说是季老以后成为国学大师的原始动力吧。现在都讲成功的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如若孩子没有丝毫的虚荣心或荣誉感,并将之转化为再次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夸奖也无异于对牛弹琴了。季老小学也参加过类似今日的课外补习班,看来这个补习班的来历由来已久,且很有必要呀。


内容太少了!不像一本书,非得安一本书来卖!


装帧花了心思,大师文字,山高水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