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学者
1970-1
吉林大学出版社
钟发全,刘经华 著
211
刻意,让我走上了三尺教育讲台;刻意,让我开始思考教育;刻意,让我发现我还可能在某一点做出成绩。我的一切从刻意开始。我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刻意地学做学者,圆一位乡野村夫之梦。 ——作者寄语 连日来的劳顿,让我几乎忘记夏日早已来临。清早,我站立于窗前,只觉迎面扑来的都是清新至极的、和着泥土清香的空气。于是,大脑突发奇想,想去爬爬山,或到河边走走。 举目远眺,满山遍野早已布满新绿。目之所及,绿色躺满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个世界仿佛除了绿,还是绿,再没有其他了。也许是我天生就对绿很在意的缘故吧。突然间,我的意念将绿悄悄分割,只有两种绿在我心中跃动,在眼前清晰起来。一种,是原始的绿;一种,是刻意的绿。 绿从哪里来?我曾经那么懵懂,曾经只是以为一切应该如此。春天一到,土地总会自然地被绿色覆盖,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经意。然而,此时,我却关注到了那些刻意的绿,它们是农民用汗水营造的绿。原始的绿靠的是自然生长,而那些刻意的绿的产生之道并不简单,它们是用辛勤的汗水将这块土地翻转,再连着希望一起播种下去,并借着春雨、春风和暖阳,加上夏日的揉抚,才最终长出了这活力四射的绿。眺望这片土地,眼前浮现的全是春日里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那无限的感慨也变成遍野的绿中的元素,守护着那绿的使者。因为有了这份人为的耕耘,这刻意的绿才能让我放松了眼睛,醉了心头,爽了精神。倘若明年再没有刻意之举,这天地间是一定不会再有如此之绿产生的! 不知这是否是灵感的火花在闪现?此时,绿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全抽象了起来。我是知晓的,那些原始的绿,绿得十分野蛮,我更知晓这样的绿不需要人去牵挂,也不需要人去管理。只是这样的原始的绿除了填充我的眼球之外,却再也找不出与我相关的意义来。
从“师者”向“学者”的转变,对于一位乡村教师来说,是需要何等的勇气。此书记录了作者从“师者”到“学者”的嬗变过程,又一个孜孜以求的诠释!全书分为“像学者那样思考教学”、“像学者那样关注教育”和“像学者那样留下‘成长的印痕’”三个版块。针对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独特的眼光,以教师、学者的思维角度,对教学、教育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解剖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全书教学理念引领和教学实践操作并存,教师人生指引与专业发展共通。其间文字,点点滴滴渗透教师一样的情怀,却有专家一样的思考,彰显出不普通、不简单。
钟发全,中国教育原规则研究第一人,人称教育、教研“怪才”、“偏才”、“鬼才”。从事教育16年来,尤其喜欢教育科研,1999自发构建“对讨论式教学的探索”课题,5年研究有10多万字的实验总结。2002年于《中国民族教育》发表第一篇教学论文《对讨论式教学的探索》。迄今为止,已有160篇教育类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小学管理》等几十家刊物。专著、合著、编著《教育,春天里的发现》《校长原规则》《教师不跪着成长》《教师笑着教书》《课堂教学的八大“铁律”》《学生学习的八大“定律”》等。自2006年起首创“教育原规则”研究,研究成果丰硕。相关文章在《现代校长》《河北教育》《实践新课程》连载,一些散见于《今日教育》《四川教育》《教育时报》等多家报刊。多篇文章在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刊载。
自序刻意的绿刻意,让我走上了三尺教育讲台;刻意,让我开始思考教育;刻意,让我发现我还可能在某一点做出成绩。我的一切从刻意开始。我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刻意地学做学者,圆一位乡野村夫之梦——作者寄语第一部分像学者那样思考教学①一切失败的经验与你,不再适合于我。因为,我再也回不到曾经的轮回!②我的一些想法(思考),只有当他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后,我才感觉到有放心的时候。不过,思考不断,我是心事重重!③环境不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教师成长的是需要和心态!④总感觉世间只存在一个道,有道则理,有理则明,有明则和,有和则发展,有发展则优秀。这便可能是我所理想的研究发展之路——作者寄语洗尽课堂浮尘,还教学一个干净善教者在于抓住课堂“圆心”天下阅读教学为何还在迷惘克服高耗,力达“五为”方能实现“两欲课改,“生活麻辣课堂”需要品味高几个数字,语文教学中大有文章语文课堂应让教学内容有讲究小学语文的课改需要坚守简单的教学内容受折腾在于被搞复杂我们必须心平气和地看待公开课教学“探问”,大盈若冲“问不穷”其实“懂了”,还需教抓好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解读”跳出“预设”之圈,动态生成课堂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思想的构建深化改革,不能少了打补丁的环节明白数学内涵流失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二部分 像学者那样关注“教育”①世间万物都有秩序。秩序最乱的地方,莫过于心绪②要想成为有影响的人,在一个团队里,你必须有一项是第一,为此,你必须比常人多付出1/3的努力③世间,本来有路。因为没有人走了,便没有那些路了!——作者寄语乡土中国在否定后超越我们的教师人人都有思想从“师者”到“学者”把准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那一刻,师魂绚丽如虹解了一道难题,得再解一道新的难题读书,让我搬开可能砸脚的石头第三部分 像学者那样留下“成长的印痕”①作为教师,教止步之处,学要进入;工作止步之处,思想要赶往!②“人”——是一条捷径。对教育的理解,对一切涉及教育的理解,从理解其中的人开始,我今天突然发现,这绝对是一条捷径。因为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一切,才会在自然中生成意义③让“草”这一族,全都成为有思想的“草”。壮大“草”这族,形成燎原之势!——作者寄语课程得树立“优培”意识为拥有班级管理勇气而行对话:同伴互助不堪课改之重重温经典不妨让这群青年教师“晒晒课”“绕过”或者“撞碎”也是一种方式我的行动:为教育名著洗刷“冤屈”重提基础教育阶段的合格线学名师的两个比方后记学做学者生活更不易人活在世上,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做不了实事,就做虚事只要我在做事,就不会感觉时光被浪费了!我庆幸我总在做事,向学者那样的做呢!——作者寄语
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明确整个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才可能在完成每一本教材时,实现编者意图,从而为完成一个学段的要求打下基础,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基。这之间的关系就像钟一样微妙,秒针转动带动了分针转动,分针转动带动时针转动。其中一个“圆”出现问题,钟就会停摆。其实,每套教材的编者意图,每本教材的编者意图,也是一个“圆心”,都能画出相应的“圆”。 2.弄清一本教材的编排体系,感知一个“大圆”与七八个“小圆”之间的关系。 画家的最高境界是胸有成竹,试问有几个教师心中有教材?每个教师在一期教学前,都写了教学计划,初感教材,有时多是粗感教材。其实,每本教材以单元为中心的编排特征,很容易掌握,只是更多的人少有贯通全册教材的习惯。一本教材一个“大圆”,七八个单元七八个“小圆”,真等教师成竹在胸,完成了对一本教材的圈定,定会运筹帷幄,后面的教学,才不会走回头路、走冤枉路。 3.掌握一个单元的编排体系,感知单元与课文间是多圆“同心”般的内切关系。 搞懂单元与课文间的关系,利于开展单元模块的教学。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处理好文章与单元的关系,相反,处理教材还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如,人教课标本教材,几乎每一单元的编排,前面都有课文内容的提示,及几篇课文学习后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师更多的教学没有将这定为教学的中心圆点。再比如,每一单元几乎都插入了4篇课文,分成了2小组,即2篇讲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讲读课文大家都在精读精讲,而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却忘记对略读课文学习提示的开启。更为严重的是,几乎没有将几篇本是同心的圆连成一片。想想,孤立后各自为政,学生学得七零八落,一边学,一边丢,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