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曾国藩

李楠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楠  

页数:

279  

字数:

2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算是个颇有魅力、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也是个最具争议的人物。他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卖国贼”的诨名;死后清廷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门生故吏更颂之为“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中兴第一代名相”。而更多的人则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厘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也有人斥之为“残杀同胞”的败类、“遗臭万年”的“汉奸”。为什么对曾国藩会有这么多褒贬不一的词语?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曾国藩所处的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断变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甲对乙万般照顾、热心帮助、无微不至,乙当然赞美、尊敬甲;甲对丙处处压制,俩人对立,丙自然就贬低、痛恨甲。曾国藩扮演的就是“甲”这个角色。历史选择了曾国藩,十余年间,尽管战场硝烟不散,随时命悬一线,谣言和指责纷至沓来。曾国藩却在这些年间,留下了一部日记(从第二次出山起至去世前一天未尝中断)、一部家书(被后世称之为最好的家教教材)、一个文派(湘乡派)、一种精神(湘军精神、敢打硬仗),开创了一个运动(洋务运动)……无论对其敬也罢,恨也罢,有一点是不用质疑的,就是曾国藩在事业上取得了不折不扣的成功。因此在他逝去的百年中,多少英雄豪杰都对他顶礼膜拜。我国抗战时期的两个领军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对曾国藩都是敬仰非常。毛泽东一生“独服曾文正”,直到病重的晚年,毛泽东还说:“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就是曾国藩。”蒋介石认为曾国藩足以成为他的老师,曾国藩写的《曾文正公家书》让蒋介石爱不释手。蒋介石站在成大事的角度说:“曾国藩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的同时,也让别人发达。别的姑且不论,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近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梁启超赞许的人寥寥无几,但对与曾国藩却是推崇备至,赞许道:“如果曾国藩在世,今日混乱的局面一定要靠他来拯救”,“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而非有超群帙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最称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卓绝艰苦,如斯而已,如斯而已。”从梁启超对曾国藩的第二段评论不难看出,曾国藩也是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考验,才取得事业上“震古烁今”的辉煌成就,不只因为他具有“超群帙伦之天才”,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其做人的成功,是因为他有一套被其称为“龙蛇伸屈之道”的做人妙术!就是有了这套妙术,这位受到李鸿章、左宗棠、毛泽东、蒋介石等人高度赞誉的人,极尽人生睿智、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生,可谓如日中天,笑傲四方!那么,他的做人妙术是什么呢?湘勇攻克武昌、汉阳后,取得与太平军作战的头一次大捷。按常理来讲,作为人师应多多夸奖、赞扬一番,可是曾国藩的恩师穆章阿不但没有表扬祝贺,却给他一张条幅,上面写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八个大字。曾国藩看完以后,本是激动欢喜的心像被一盆凉水泼过,彻底清醒。从此,这句话就成了曾国藩常常自省的名言。“进退之机”、“刚柔之势”、“迂直之变”和“动静之理”的处世哲学,在恩师的教导下,曾国藩一一参透。最后曾国藩总结出一套能屈能伸的“内敛百忍”之道,也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常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百行之本,忍之为上”等以此告诫我们。道家认为“忍”是全身远祸的法宝,一代宗师紫虚元君说:“饶、饶、饶,万祸千灾一旦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尽。”佛家创始人释迦牟尼也强调:“六度万行,忍为第一”,《般若经》更是将“忍”提升至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一切法得成于忍”。 曾国藩的外藏内敛百忍之道,讲的是灵活变通,忍让大度,但绝不可以认为是懦弱的代名词,而是静待时机,“该出手时再出手”,要做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要找到“刚”、“柔”完美结合的法门,从而达到人生的顶点。让我们细细咀嚼曾国藩的传奇一生,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到点“东西”,这可能让你受用一生。

内容概要

曾国藩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然而,近世国人中也有斥曾文正为元凶、伪君子、汉之不肖子孙的,最后又给他戴上了“汉奸、卖国贼、刽子手”三顶铁帽子。为何其反差如此之大?就让我们一道推开锈迹斑斑的历史铁门,走进一百五十年前那段血雨腥风的时空隧道吧!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曾国藩
第二章 在京为官
第三章 太平天国运动
第四章 建湘军和镇压太平天国
第五章 倡导洋务运动和灭捻军
第六章 晚年曾国藩
第七章 不朽的风范
附录
曾国藩文学成就
曾国藩的对联
后世评价
故居
曾国藩大事年表
家族

章节摘录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这些话很形象的形容出长辈对后代的影响程度。外藏内敛的曾国藩忍耐力超强,不仅继承了他父亲的“柔而能忍”的性格,而且也深得其祖父“内圣外王”的影响。可以说曾国藩能够总结出能屈能伸的“内敛百忍”之道,终于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与集祖、父两辈人性格之长,影响而形成的“内圣外王,柔而能忍”的良好基础是分不开的。历史的转轮停留在清朝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即公元1811年11月26日),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都白杨坪村,一处被一株苍老巨大的白果树覆盖着的不大的院落里,发生了一件充满传奇色彩的事。这户人家姓曾,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响起,一位在清朝举足轻重的人物随之诞生,他就是曾国藩,乳名叫作宽一。相传在那个晚上,在宁静酣睡的村庄中,只能依稀传来几声狗叫。一位须发皆白的古稀老人在床上翻来覆去,嘴里好像还不停地喃喃自语,应该是在做梦,可是到底他梦到的是什么呢?老人被吓得猛然醒来,浑身冷汗直冒,再也没有丝毫的睡意了,就在这时一声鸡鸣响起,天亮了。回想刚才做得梦,老人还是心有余悸。云遮雾罩,阴霾满天。雾气之中,有一个巨大的身影在空中盘旋,突然呼地一下降至院子上空,定睛一看,哎呀!原来是一条巨大的蟒蛇!蟒蛇在院子上空盘旋一周,慢慢地将巨大的蛇头伸进了房门。大蟒蛇双目闪光,浑身鳞片黝黑,嘴里吞吐着血红的信子,嘶嘶有声。抬头发现外面已经天亮,老人迟疑地推开房门,仿佛还没有从梦境中解脱出来,抬起头来不解地看着天空。只见漫天雾气,喷薄欲出的朝日把微曦透人层层晨雾,秋风萧瑟,红叶满地。老人照常拿起扫帚,慢慢地打扫着院子里的落叶。当他不经意间抬了一下头,猛然看见一条巨蟒从房子上蜿蜒进入院落。他大吃一惊,全身像有一股电流通过一般,整个人惊呆了!手中的扫帚不知道什么时候掉在了地上。老人回了回神,定神一看,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原来是房后白果树旁的那株老藤,攀缘着白果树,将藤身盘过正房,进入了院落。这藤影一晃,梦境与现实油然相连,更加令他心惊肉跳。就在老人左右狐疑之时,老伴颤悠悠地走过来说:“孙媳妇生了,是个胖崽!”老人连忙随着老伴进入西屋。只见红烛光下,孙媳妇抱着初生的婴儿。婴儿头脸正大,双目似睡似醒,肤色光亮晶莹,在昏黄烛光里,老人仿佛又看见了梦中的蟒身鳞片之光。老人浑身打了个寒战:“这可真是一件奇事,难道这个孩子就是巨蟒投胎转世,托梦于我不成?”于是,他把刚才在院子扫地时的幻觉和昨晚的梦境讲给家人听。大家听后,都心中发虚,不知是福是祸,这个消息使本来喜庆的气氛降低了不少。这位古稀老人就是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面对狐疑不定的子孙们,老人忽然开心地说:“当年郭子仪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也梦见了巨蟒临门,郭子仪后来当上了唐朝兵马大元帅,成为大富大贵的名臣名将。今天蟒蛇进入我们曾家门,孩子又正好降生,这分明不就是又一个郭子仪降生吗!这是一个祥兆啊,以后这个孩子一定能够光大我曾氏家族,你们要好好照看他!”看着如醉如痴的老头子,极其孝顺的曾家子孙对老爷子说孩子是蟒蛇转世、郭子仪再生的说法,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反而都认为老人说的一定是真的。再加上此子出世,曾家四世同堂,此时,曾祖竞希公七十岁、祖父玉屏三十七岁、父亲麟书二十岁,祖孙身体都还比较健壮。于是,全家欢天喜地,杀鸡煮米饭,热烈庆祝四世长孙的降生,盼望他能为曾家光宗耀祖。很快,曾国藩是蟒蛇投胎之说就在当地传开了。随着曾国藩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个说法也就越传越远。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宽一就被人们认为是蟒蛇投胎了。碰巧的是,在曾家后宅,有一苍藤缠绕在古树上,已经枯槁了很久。这条巨藤活像一条巨蟒,乡人称之为蟒蛇藤。可是,曾国藩出生后,奇迹再次出现了,这条巨藤居然活了过来,而且当曾国藩在世时,藤叶藤枝,迎风摇曳,得意洋洋;等曾国藩死后,该藤就叶落枝枯,不久也死了。因此,后人传说,由于曾国藩是巨蟒投胎,和这个灵藤相应。就连曾国藩后半生所患的百医不治的牛皮癣,也被看作是巨蟒“鳞体”的根据。其实像这些传说,每位名臣名将都有,大多是民间有意之士编造之说,不可信的,但从这件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在清代人们的心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且是可以与郭子仪相提并论的。俗话说得好“光阴似水”,转眼就到了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宽一到衡阳读书,取名为子城,字居武。宽一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青年,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宽一二十一岁,在湘乡涟滨书院读书时,为了励志,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就是取涤除旧习、焕然一新之意。“金榜题名”乃人生四大幸事之一,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子城中进士。之后,由穆亭阿改名为曾国藩。《衡阳曾氏谱序》曾有记载,曾国藩的远祖是曾参(曾子,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者之一)十五世孙,西汉末年为避王莽之乱南迁,成为南方诸曾之祖,先居住在江西一带,后分出一支迁往湖南,于是就成为湖南曾氏的祖先。曾国藩的祖先于清朝初年由衡阳迁到湘乡县荷塘镇大界里,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他的祖父又举家迁到了白杨坪。这个村子坐落在湘乡、衡阳两县之间的高嵋山下,离湘乡县城约120里(现在的双峰县)。白杨坪一带是丘陵山区,青山绿水,树木环绕,风景秀丽,十分迷人。曾氏家族迁来湘乡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直到曾国藩的高祖曾应贞(字元吉)那一代,曾氏家族才变的富足起来。传闻曾国藩的高祖曾应贞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慢慢的才宽裕起来,积聚了价值千金的产业,宅院也随之越来越多。曾应贞年老时,除了留下位于衡阳境内的40亩养老地和一处宅院外,将其余家产分给了儿孙。据曾国藩在《祖四世元吉墓铭》中的叙述,湘乡曾氏的族谱为曾应贞——曾辅臣——曾儒胜——曾玉屏——曾麟书——曾国藩。曾国藩的祖父名玉屏,字星冈。父亲名麟书,字竹亭。曾麟书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老二早亡,老三曾骥云没有儿子,以兄子曾国华为继子。曾国藩兄弟姐妹九个,有一个姐姐、三个妹妹和四个弟弟。曾国藩在曾家男丁五人中排行老大,二弟曾国潢字澄侯,在兄弟姐妹中是老四;三弟曾国华字温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四弟曾国荃字元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九;五弟曾国葆字季洪,后改名曾贞斡,字事恒。曾国藩最小的妹妹幼年夭折,实际上只有兄弟姐妹八人,以曾国葆最小,曾国藩称其为季弟。曾家的家业在曾玉屏手上得到了极大发展。年轻时的曾玉屏整天的游手好闲,天天骑着马跑到湘潭和一些纨绔子弟鬼混,在闹市中嬉笑打闹。这样年复一年,曾玉屏年岁渐长,对这种游戏人生的生活觉得厌倦,感到很无聊。就在一天上午,沉睡中的曾玉屏只觉口渴难忍,原来他昨夜饮酒过量。一碗凉水下肚,正转身再去睡觉,就听见旅馆里年长的邻居在议论他,一人说:“听说这后生姓曾,他的家境不错啊。”另一人说:“家境再好又怎么样,'富不过三代',就是金山银山也架不住这样的挥霍啊。”两位老人的议论好像是醍醐灌顶,曾玉屏再也睡不着了,细细回想自己以前的败家行为,内心开始陷人深深地自责。通过深刻的反省,曾玉屏终于醒悟,扔弃游资,卖掉了马匹,决心徒步走回家中。在众多的狐朋狗友中,只有一二人为他送行。P3-7


编辑推荐

《曾国藩》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历史选择了曾国藩,十余年间,尽管战场硝烟不散,随时命悬一线,谣言和指责纷至沓来。曾国藩却在这些年间,留下了一部日记(从第二次出山起至去世前一天未尝中断)、一部家书(被后世称之为最好的家教教材)、一个文派(湘乡派)、一种精神(湘军精神、敢打硬仗),开创了一个运动(洋务运动)……无论对其敬也罢,恨也罢,有一点是不用质疑的,就是曾国藩在事业上取得了不折不扣的成功。因此在他逝去的百年中,多少英雄豪杰都对他顶礼膜拜。让我们细细咀嚼曾国藩的传奇一生,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到点“东西”,这可能让你受用一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曾国藩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还没有看,试读过,作者写的还不错,了解一下曾国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