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网络环境著作权限制的新发展

全红霞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

全红霞  

页数:

258  

内容概要

  著作权限制制度的概述,著作权限制的类型、尺度和本质,著作权权利限制的类型,著作权限制合理尺度的判定标准,著作权限制的本质辨析,著作权限制制度的利益平衡原理,依利益平衡建构著作权限制制度必然性,著作权限制制度着重平衡的利益关系等等。

作者简介

全红霞,女,1973年7月生,汉族,湖南岳阳人。2000级中财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现任海南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研究。曾在《科技与法律》、《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参与《海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海南省版权战略研究》等多项课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著作权限制制度的概述  第一节 著作权限制的类型、尺度和本质 一、著作权权利限制的类型 二、著作权限制合理尺度的判定标准 三、著作权限制的本质辨析 第二节 著作权限制制度的利益平衡原理 一、依利益平衡建构著作权限制制度必然性 二、著作权限制制度着重平衡的利益关系 三、著作权限制中利益的排序及其范围界定 四、著作权限制中公共利益权利形态及发展 五、著作权限制利益平衡的新态势 第三节 网络时代确立双轨制限制必要性及调整特点 一、著作权限制制度深受技术发展制约 二、著作权扩张使传统的限制规则失效 三、应当确立双轨制的著作权限制制度 四、网络著作权限制制度调整的特点第二章 网络著作权限制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著作权限制双向强化的发展态势 一、增强对于公共利益限制的发展趋势 二、强化对于著作权限制的发展趋势 三、著作权数字化集体管理制度的完善 四、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著作权限制内化和弹性化的趋势 一、著作权限制内化和弹性化的表现 二、著作权限制内化和弹性化的原因第三章 教育有关的网络著作权限制规则 第一节 公共借阅对网络著作权的限制规则 一、公共借阅权的概述 二、公益性图书馆公共借阅的合法性基础 三、信息技术进步对公共借阅的影响 四、中国公共借阅的法律规制现状 五、中国公共借阅对网络版权的现有限制 六、授权原则下中国网络公共借阅的完善 七、完善中国公益数字图书馆网络借阅的建议 第二节 远程教育对网络著作权限制规则 一、远程教育著作权限制规则的概述 二、美国远程教育适用有条件合理使用规则  ……第四章 媒体有关的网络著作权限制规则第五章 其他网络著作权的限制规则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如果遵循合理使用规则,将重创著作权人的利益。如果严格依照授权原则提供有限的电子作品复本数,那样将难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信息服务上的优势,也不利于缓解我国信息资源供求紧张的激烈矛盾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电子借阅时代,我们一方面要提高作品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获取信息的成本,促使知识产品更快地增殖;同时也不能过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完善著作权数字化集体管理制度,以法定许可为主要限制原则展开网络公共借阅服务,此时可采用不限制电子作品复本数的模式提供作品。数字图书馆的搜索技术会使得作品的利用率上升,著作权人可能因作品使用总人数的增加而获得较多的财产收益。还应该为非赢利教育机构图书馆留出足够的合理使用的空间,在合理使用作品时应严格控制电子作品的复本数。  在适用法定许可原则时,不限制电子作品复本数提供作品的同时,应当要采取必要措施保持作品借阅服务和购买信息产品二者的异质性,防止借阅服务过度冲击销售市场,注意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如设法保持借阅服务中获取作品的短期性和临时性。可以视不同的作品类型,将作品的借阅期和借阅间隔期分别限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使短期借阅和永久下载的用户群体得以区分开来。譬如期刊和音像制品借阅期限可设定为三天或一周,书籍的借阅期限可设定为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在作品归还后须等待一定的期限,才可以再次借阅相同的作品。期刊和音像制品的借阅间隔期可以规定为半个月,书籍的借阅间隔期可以规定为一个月。通过这样的做法,防止读者频繁地连续借阅,实际上等于变相地持有了作品的长期使用权。使得公共借阅机构变成了作品发行单位。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网络环境著作权限制的新发展 PDF格式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问题,涉及到利益平衡。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既有的利益平衡,需要对著作权人作出新的保护。但是如何限制其权利,以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是一个大问题。本书对此有系统研究,有参考价值。


写论文的帮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