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简史
2010-10
吉林大学出版社
周成华 编
464
亚洲是地球上一个辽阔而又多姿多彩的区域,它有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同样超过一半的世界历史经历,承载了世界上最古老而伟大的文明传统。无疑的,亚洲人及其文化代表着全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历史篇章。本书叙述了从史前文明直到21世纪的亚洲历史,对这一区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考察。全书尤其突出其“社会和文化史”的功能,并按照文化区域板块,避开各国单独叙史的做法,进行文化区域整合性的历史叙事,更强调历史区域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世界相似历史文化区域的整合研究,是当今历史文化研究的大趋势,总结文化上的共同点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对区域国家的团结互助、经济合作与局势稳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今,基督教文明圈、伊斯兰教文明圈和儒家文明圈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三大文明圈,这三大文明圈在亚洲就有两个。而西方学者所说的文明冲突论,更多的表现在基督教文明圈与伊斯兰教文明圈这两个排他性很强的“一神论”文化的冲突上;而既不反对神灵、也不追随神灵的儒家文明,对于世界其他文明来说,正像其辉煌的古代中国接纳一切外来文化一样,表现得更加儒雅和宽容。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西来的基督教徒,还是经商而来的阿拉伯穆斯林,都有被中国朝廷接纳并成为政府高官的人,这在其他文明古国中是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中国学者们对“文明冲突论”最大的质疑。至少,儒家文化不是一个排他性的文化,相反,她是一个有容乃大的兼容性很强的和平文化。儒家文化自孔子创立之初就反对战争和争霸,并以关怀民生、包容一切的“仁爱”思想,以及重视民意、“以民为天”的民本思想和以民主思想为核心价值观,来尊重和包容“天下”一切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不同习俗和文化,这正是儒家文明不同于那些“排他性”很强的“神爱”思想与“神本”思想的宗教文明的最大特点。如果说世界其他文明有巨大冲突的话,那么,也许儒家文化的仁爱、宽容和民本思想,正是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最佳文化。儒家文化以关爱“天下”百姓、为民造福为己任,而儒家“天下人”的本意,在古代指的就是人的认知能力所知道的“天底下”所有人,“天下人”就是指“全人类”,只要是天下人,都是儒家文化所关怀和关爱的对象,儒家最初的本意和最初的起点就是为“天下人”服务的。以仁爱之心来关爱天下人,而不是宗教文明用武力“征服”和“拯救”其他民族,又如何能起冲突呢?如果说有征服的话,那也是以仁爱之心来征服人类。对于亚洲文明,西方学者细分为四个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日本文明。但是印度文明虽然在中古代时期以佛教的形式影响过整个东亚和南亚,但东亚的佛教主要是经过中国改造后的佛教,或者说是被中国“儒化”了的佛教;而佛教又随着被外族人的征服而早已在印度消亡,因此,近古时代以来的印度文化也仅仅局限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印度独立之前,他们原本就是一个国家,不具有较大范围的区域性和历史延续性。日本文明更是局限在小岛上,严格说来,日本没有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古代文明,而是从古代中国学习得到的文化,本质上就是对中国儒家文化学习和发展。正如美国文化脱胎于欧洲基督文化一样,从历史学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历史上不存在日本文明。只是近代日本的崛起,为了树立自身的大国意识,自己宣传和强调自身的文化特性,如果仔细研究日本近代和现代文化现象的内在思想,几乎都与儒家文化思想吻合,尤其是中国历史上文明最鼎盛时期的盛唐和元朝时代的儒家文化思想。所以,正如美国文明属于基督教文明圈一样,日本文明属于儒家文明圈,所以,我们把亚洲文明大体上分为东亚的儒家文明圈,和中亚、南亚与西亚的伊斯兰教文明圈。本书“东亚”儒家文明圈的地理范围概念,指的是中国内地与海岛以及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在内的15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即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确定东亚地区的地理范围,完全符合历史和现实的情况,进而可与印度和伊斯兰教文明圈的南亚、中亚、西亚相互整合,使亚洲在世界上与欧洲、美洲地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因此,本书也将按照这一文明圈的区域整合概念编写,第一编是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东亚,第二编是与佛教有紧密联系的南亚,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形成东亚和南亚文化圈;是以伊斯兰文明为主体的中亚与西亚的整合史。这也符合亚洲历史区域文化发展的脉络。
《学海扬帆》丛书是面向广大学子和青少年编辑的一套跨越历史、地理和文化的业余读物。包括人类各阶段、各地与的传统、历史、战争、文化、文学、和文明的状况和发展,介绍了一些影响世界和历史的名人、事件,是广大青少年和学习休闲阅读的佳品。
周成华主编的《亚洲简史》第一编是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东亚,第二编是与佛教有紧密联系的南亚,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形成东亚和南亚文化圈;是以伊斯兰文明为主体的中?与西亚的整合史。这也符合亚洲历史区域文化发展的脉络。
读者只要打开《亚洲简史》,徜徉其中,带来的是美的享受,也是对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第一编东亚
东亚地理区域的界定与文明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东亚史的阶段性划分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争议与确立
早期东亚文明的地理环境
石器时代的东亚人类
东亚第一个国家的形成
中国的早期国家
国家形态的成熟
战乱纷飞的战国时代
统一的中华多民族帝国
东南亚的居民和古代君主国
西汉帝国的发展
西汉帝国的区域发展状况
东汉时期的区域发展状况
三国魏晋各民族政权的整合与重构
走向鼎盛的隋唐帝国
匈奴帝国
朝鲜半岛的国家
从邪马台到日本
东南亚早期国家
匈奴与中原的战和关系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附属国之间的朝贡贸易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早期东亚与南亚的文明交流
佛教的传播
东亚与中亚、西亚
东亚与欧洲的交流
安史之乱后的局势
北方西夏、辽、金、女真的纷争
蒙古帝国的兴起
朝鲜半岛高丽政权的建立
日本的政治演变
藤原氏摄关政治
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发展
东亚与南亚关系的发展
东亚与中亚、西亚关系的发展
东亚与欧洲、非洲关系的发展
元朝与朝鲜半岛关系的发展
蒙古对日本等国的征伐
蒙古帝国时期的东亚与世界
明朝的崛起与封贡体系的确立
以中国为?心的封贡体系及其演变
东亚其他国家与封贡体系
郑和下西详
中央帝国的末落
朝鲜和日本
东南亚各国的形势
东亚与西方殖民国家的早期对抗
东南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西方冲击下的中、日、朝
俄国侵略势力涉足东亚
俄国疯狂侵占中国领土
俄国与日本的最初对抗
西方文化对东亚的传播
日本崛起及其对外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与外交改革
朝鲜改革的失败
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加入条约体系
中日战争的爆发
东南亚殖民化与条约体系
第二编南亚
古印度文明的产生与衰落
印度的孔雀王朝
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
伊斯兰教对印度的入侵
强大的德里苏丹
图格鲁克王朝
朱罗王国和胜利帝国
莫卧儿时代的印度
莫卧儿王朝的覆灭
葡萄牙与荷兰在印度
英法竞争和征服孟加拉
东印度公司的胜利
殖民地首府加尔各答
1857年起义
新德里:英国统治印度的极盛期
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
印度知识分子的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影响
圣雄甘地
印度独立时期的内部分裂
克什米尔纠纷
南亚其他国家的独立
尼赫鲁治理下的印度
英迪拉·甘地治理下的印度
第三编中亚
波斯帝国的征服
马其顿帝国对中亚的征服
匈奴与塞种帝国
贵霜帝国
噘哒人的兴起
突厥的兴起
伊斯兰帝国的崛起
萨曼王朝
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王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对中亚的影响
蒙古帝国的鼎盛时期
金帐汗国
察合台汗国
卫拉特帝国与哈萨克
帖木儿帝国与乌兹别克对河中地区的征服
昔班王朝
乌兹别克汗国的衰落
俄国人统治下的哈萨克草原
俄国统治下的突厥斯坦
准噶尔起义与俄军的镇压和征服
俄军的南侵与殖民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
中亚五国的独立
第四编西亚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产生的自然背景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的发现
苏美尔王表
苏美尔王国争霸
苏美尔王朝的覆灭
巴比伦王朝的兴起
拉尔萨的兴起与争霸
巴比伦王朝一统天下
亚述帝国的兴起
埃什嫩那的兴亡(前2025—前1758年)
古巴比伦后期及王国的灭亡
古巴比伦时期亚述的首次统一
中亚述时期
新亚述再度崛起
亚述帝国的灭亡
两河流域的最后一个帝国新巴比伦
古代西亚政权中的民主和共和因素
古巴比伦时期的长老会对王权的限制
两河流域的语言文化
宗教信仰
汉穆拉比法典
科学和艺术
伊朗文明的起源与发?
城市文明的兴起与古代埃兰文明
伊朗文明的发展
从城市国家到世界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安息王朝
萨珊王朝
城市国家的王权
伊朗文明的文化艺术
伊朗文明的科技成就
伊朗的宗教文化
伊朗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版权页:国家形态的成熟直到周武王灭商,周人的实力还是十分有限的。估计此时周人总人口数不会超过10万,也有人认为还要少一些,估计只有六七万人。而当时商人控制下的总人口数,估计有730多万,也有人认为达780万,但最少的估计不少于100万。周是商代的重要方国之一,相对于方国人口的平均数字七八千人来说,周人显然已经是比较强大的方国了,所谓“虞芮质厥成”的传说表明,周人很早就是商人在西部的诸方国的领袖,拥有自己的支持者。到周文王时,因为商纣王无道,逐步失去了领导全国诸侯的威信,转而拥护周文王来作天下“共主”取代商人的方国已经占绝大多数,因此,周人代商不过是时间问题了。周人灭商之初面对的仍旧是传统的双环式疆域结构,周人的直接统治区仅有渭水流域,其他地区除了刚刚取得的商人的直接统治区之外,是数量众多的方国。这些方国虽然拥护周人作为他们的领袖,但他们的历史往往与商人、周人一样悠久,在周人代商之前,他们就已经拥有领地、在政治上独立。周人对这些方国只能承认现状,满足于他们名义上的臣服,类似于联邦或国家联盟承认每一个有权威的大邦国为领袖,各邦国都是政治独立的自治国家,这一点应该是从部落联盟时代继承下来的,部落联盟时代也有类似的制度。周人建国初把主要精力放在控制原商人直接统治区上,在东至山东半岛、南达汉水流域、北至燕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封建了许多诸侯国,迁徙部分周人与殷商遗民、当地土著民族一起立国。新封建的诸侯国与旧有的方国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周壬封建的,这些诸侯王对领土、人民的权力都出自周王的授予,而后者是自生性质的。因此,新封建的诸侯国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较强。通过土地分封制,周人不仅牢固地控制住原商人直接统治区,而且开创了一种王室与诸方国关系的新模式。以武力为后盾,辅之以宗法制、礼制和同姓不婚原则,采用会盟、朝觐、巡狩等方式,周人逐渐将原有方国都纳人到诸侯国的新机制中来,各方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不再像夏商两代那样,是盟主与盟友的关系,而有上下等级的君臣隶属关系了,从而强化了中央权力和国家管理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周人直接统治的领域比商人又有所扩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纳入周人的直接统治之下。商朝灭亡后,箕子率领殷商遗民远迁朝鲜半岛大同江流域建立的箕侯国,也是周王朝领导下的诸侯国之一。但是,西周的公共权力原本是从周人氏族制机关演变而来,身上还带着氏族制度的显著特征。其中央职官的设置还具有一定的部落时代的原始性和军政合一性,部分职官的分工不明确,宗法组织与国家组织是密切结合的,在任官上实行“亲亲”与“尚贤”相结合的原则,史官和宗教官仍具有重要性、臣仆用事的一贯性等特点。虽然其中央职官可以分为民事职官系统、神事职官系统、王事职官系统,但在实际运作中,三大类职官系统往往交织在一起。这都反映出其国家形态在创建初期不成熟的一面。在地方统治方式上,西周时代已经存在基层行政单位“里社”,旧有的农村公社虽然仍以血缘关系为主,但血缘关系在明显淡化,公社首领有转变为官员的趋势。但是,实行世官世禄的诸侯国毕竟与后代的地方行政设置具有本质的差异。因此,西周还只是早期国家的典型阶段,并未发展为成熟的国家形态。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东迁,标志着西周的结束、东周的开始。“周之东迁,晋郑是依”,政治中心转人今河南。随着王室的衰微,周天子的威信失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相继成为诸侯的盟主,这就是“春秋五霸”。从贯穿春秋时代的大国争斗的形势人手,可以将春秋时代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东方的齐国称霸的时期、北方的晋国称霸的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的时期、晋楚两国南北对峙争霸的时期和兴起于东南的吴越两国北上争霸中原的时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内,东、北、南、东南各方依次兴起,既反映出该区域内各文化亚区的竞相发展,也反映出各地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结为一体。周人将诸方国纳入诸侯国体制,其初衷是扩大周人直接统治的区域,和原来的联邦制或联盟制度相比,中央的统治权加强了。但是封建制度的本意是“土地分封、领主自治”,随着王室对众多子女继承和土地的继续分封,王室自己直接管理的土地越来越少,周王室面对的诸侯国的数量开始膨胀,而大的诸侯国反而比周王室还要富强,王室对大诸侯难以控制。周王室也无力完全阻止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兼并,那么,在王畿以外出现势力超过王室的大诸侯国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了。周王室势力的相对衰弱,使大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陷入一种无序状态。春秋时期的诸国争霸,是试图恢复从前的方国联盟推举公认的盟主的方式,在各诸侯国之间确立起一种新秩序。但现在的各诸侯国比之从前的方国,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变化,这种旧秩序是无法解决新的现实问题的,除了发展成熟的几个大国通过武力决定由谁来统一各诸侯国之外,已经别无选择。P16-18
《学海扬帆:亚洲简史》分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四编,主要内容包括:东亚地理区域的界定与文明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早期东亚文明的地理环境;东亚第一个国家的形成等。《学海扬帆:亚洲简史》力求做到常识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并举。以常识介绍为主,不作专门的学术研讨,只作常识性的叙述,努力提高趣味性,力求让广大青少年读者在休闲中求知,在求知中获得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