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页粉墨·几度春秋(套装上下册)
2012-5
梁宾宾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05出版)
梁宾宾
《几页粉墨 几度春秋(上下)》作者梁宾宾通过艺术的手法、理性的关照,反映了一批富有才华,肯于钻研,以一己之力为人类进步和中国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名人大家,反映了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里所取得的成绩和风貌,艺术地再现了时代演进的脉络。作者经过专访、侧记和访谈,阅读了大量史料和专业文献,以清新的笔触记述了三十五位不同性格、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名家,学者。通过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以获得的第一手素材,生动地描述了他们在探索之路上艰辛的行进历程和特殊的人生经历。
《几页粉墨 几度春秋(上下)》以散文通讯的形式,记述了现实和历史时空中的可贵瞬间及片段。作者以诗性的语言,融入了个性的声音,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目光。我们将这些作品呈现给读者,在交流信息、体验艺术和美感的同时,获取到充沛的激情、综合的知识和心灵的滋养。
梁宾宾,女。某“双效”期刊专栏作家,《北医人》杂志主笔,《中国致公》杂志特约撰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医学和医学基础研究工作二十余年,现受聘于北京大学医学部。 作者著有文学作品集八部(种);主编、参编文集十余部。多次获得全国诗歌、散文、小说大奖赛奖。2001年获得“德国之声”文学大奖赛入围奖。2008年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其作品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
上册 第一辑 勾勒与渲染书的颜色与味道勾勒与渲染——读木心以“爱”取胜的墨西哥老片我们看《创伤》的日子爱情独白——《生死恋》的启示海上宫殿跨世纪的繁茂与优美梦幻之都——首尔渐入佳境台湾行雪中归程对草也当歌昨日海今日浪燕园四月天窗口谈女人魅力谈“君子之交”谈医患关系世上最苦是情种没有署名的作品几页粉墨几度春秋 第二辑 生活与感悟获得纯洁和善良的灵魂——小说集《世间本该无恨》自序生活赋予小说生命——小说《突然感觉到的是一种心情》创作谈世界不能没有爱——“第三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大会获奖感言以人道的火炬照亮人类神圣的殿堂 ——《移植生命的院士》创作手记真诚的面对生活写作是一副“重担”柔刚并济外圆内方在吴桥展望中国杂技 第三辑 理智与情感天下第一情你总得放开妈妈的手千荷湖中温乡情序曲我的小学老师和同学情心灵的等级我做器械护士代价关于BALB/C说马诟如不闻两个四百五拾元文学要勇担社会责任(代跋)下册 第一辑 医者风范敖英芳:两副重担一种承担徐韬:担当起世界最大的口腔医学院的领军人王杉:教学质量管理的一次革命眼睛里的事业——知名眼科专家黎晓新游伟程:家门不扫何以扫天下于长隆:肩负着医生与医生代表的责任丁洁:具有亲和力的医学科学家丁文惠:恪尽职守挽救生命李若瑜:传承与发展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刘靖:以医生的方式表达爱骨科专家陈仲强张大庆:追寻医学的人文价值刘晓光:走在前沿黄晓军:集活力及创造力于一身学者张幼怡欧阳涛:追求卓越守望相助从白夜中走来——汪涛小传天道酬勤——心血管领域首席科学家唐朝枢张丽珠院士的医学人生曲绵域:中国运动医学奠基人孔凡红:严宽相济成方圆少将军医李资平 第二辑 艺术人生艺术梦想的真实再现——中国捧得“奥奖”第一人肖永亮人文画的和谐——韩羽自我颠覆——贾绍昌的漆画艺术将时代记录在黑白之间的画家——徐唯辛为艺术而执着——书法家黄绍勋歌手李殊的生活观舞蹈家学者资华筠舞蹈家赵青印象与舞蹈共生——沈培艺刘敏的艺术人生观舞风独特鼓韵十足——崔善玉中国芭蕾舞台上的第一只白天鹅——白淑湘迷人的微笑——追忆戴爱莲先生做记者是幸福的(代跋)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记者培训班”的演讲鸣谢
书的颜色与味道 那是一个文化贫瘠得不能再贫瘠的年代,读书成了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尤其是阅读那些明令禁止的书刊,心里就像揣着罪恶而惴惴不安。你知道它是黄色的还是反动的?在那样的年代里,读政治类或文艺类图书成了一件小心翼翼或者大逆不道的事。谁也不愿意给自己的大人惹是生非。 当时,已经认识了一些汉字的我难以忍受停课之后的寂寞,便突然冒出一个读小说的念头。小孩子做事通常就是由一个突发奇想的念头所支配的。就在那天,我贸然地跑到一个比我大两三岁的女伴家里去借小说,她不但没有借给我,还用近乎于训斥的口吻说:“还看小说?一旦中了毒洗都洗不掉!”那时侯她也不过是个12岁的高年级女生。 1969年的冬天,我随我的父母去了“五·七”干校,在干校的附属学校里,我的班主任老师(一位资深的省报社总编辑)手拿一份登载着有关苏联问题的《参考消息》,和我们几个同学谈论一本当时听来很时髦的书——《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通过老师的叙述,我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内容,它是通过事例分析来否定前苏联,证明它已经不再是我们心中崇拜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变成了修正主义。然而就是因为这大概的了解,便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这本书来读。 放学以后,我便挨门询问哪位叔叔或者阿姨有这本书,可大家都摇头说没有。那饶舌而提问式的书名,以及这本书浓烈的政治色彩几乎让所有被询问的人瞠目结舌,很快我就灰心了。心想:到此为止吧,别给大人惹麻烦,谁能够保准那不是一本即将受到批判的“大毒草”呢?但我马上看到,距我几步之遥的那个房门半掩半开着,仿佛是在召唤我。我经不住这样的诱惑:说不定住在这间屋里的叔叔有这本书呢!我怀着最后的希望推开了那房门,里面有四五位叔叔、伯伯正围坐在炉火边吸烟,见我进来,他们用询问的目光打量我,这目光鼓动着我说出了来意:“叔叔,你们这儿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这本书吗?”由于问话的蹩脚和唐突,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起来。透过缭绕的烟雾,我小心翼翼地等待着大人们的反应,希望能在他们中间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他们的表情都显现出茫然,只有老马叔叔面带难色,很不情愿地缓缓起身,走到书桌旁,从抽屉里取出了一本崭新的书《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那清晰厚重的字体立刻映人了我的眼帘,我高兴地连声道谢,并赶紧承诺说,看完了立即归还。当我转身向门口走去时,听到一位伯伯夸奖我说:“看,这孩子的求知欲有多强!” 我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了这本书,很守信用地把书还了回去。虽然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还不能完全领会这书中的含义,但我毕竟如愿地读过这本书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渐渐忘记了那书中的细节和它的颜色,但每当我回忆起它的时候,感觉无论是内容还是封面都是苦涩的、褐色的,郑重而富有内涵。大概是源于那一次的阅读经验,我一直情愿相信书是有颜色的(文章也一样)。每一本书都如同一道菜,出自不同厨师之手,必有不同的颜色。同时我也情愿相信,书是有味道的,即使是同一道菜,每位厨师烹制出的味道也不尽相同。 而读者们会像品尝菜肴一样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书来读。不同的是,菜是用嘴巴品尝,而书是用心来品尝的。 以后,我遇到了一本值得珍爱的书,无论是它的颜色还是它的味道都让我着迷。不管我身在哪里,处在何种境况下,它都像影子一样伴随着我。看到它,我就会立刻想起我遇到它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我,还会想起当时的情形和我当时的状态。当然,最突出的还是这书的品质——它的“颜色”和“味道”。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实习的那所医院的图书馆里正在进行图书大清理。除了专业书籍之外,一本本不同规格、不同品质的书被扔上卡车运往造纸厂。据我所知,这已经不是头一次,10年动乱初期,大部分图书已经经历了这样的浩劫,眼下,不过是横扫残余罢了。令人震惊的是,一所医院的图书馆竟会藏有几卡车的“四旧”,可想而知,当年的图书馆馆长定是个品位很高的“文化人”。 回转身来,望着堆在阶前的那些书,我想,等待它们的将是粉身碎骨的结局。然后被重塑,再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才算完成了它脱胎换骨的“改造”。已不难想象,图书馆馆长的命运比它们也好不了多少。正站在那儿胡思乱想时,一本书不轻不重地落在我的脚边,我下意识地捡起它,不经意地翻了翻——那不是本新书,已被许多人读过。封面上,印有四朵环绕在一起的玫瑰,它们虽然娇嫩,却已经褪了些颜色,但在当时那个灰、绿色成灾的世界里,它顿时昭然醒目,令人暗自欣喜。而封面下方的书名《铁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那漂亮的玫瑰相提并论,于是我好奇地将它带进了一间无人的教室,极想知道,这书里的故事到底和玫瑰有关,还是与铁灯有关。 当这本书以它独有的语言方式向世人展开它的故事之前,并没有忘记给一张照片介绍它的作者:季米特尔·塔列夫,一位具有绅士风度的老者正用他那双忧郁而沉思的眼睛望着这个多变的世界。看那鼻梁上的金丝边儿眼镜、稀疏略显凌乱的头发、紧闭的双唇和浓密的胡须——这脸上的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学问,你立刻就能相信,他的书值得你花时间细读。 在我看来,千百卷中它不是最好,但它终被列入了我的最爱。作者是保加利亚现代著名作家,他像一位厨师,将一道可口的名菜推到了我的面前,让我回味无穷,经久不忘。经过袁湘生先生精彩的翻译,这部作品在我心目中的颜色就如同封面上那四朵橙色的玫瑰,热烈、奔放、刚劲、细腻又不事张扬。塔列夫不是一位厨师,而是一位医生、哲学家和作家,他先后在萨格勒布学习医学,在维也纳攻读哲学,后又考入了索非亚大学斯拉夫文学系。曾主编《马其顿》报,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写作。继长篇小说《铁灯》之后,季米特尔·塔列夫又创作了《普列斯巴的钟》和《伊林节》两部作品,这是三部各自独立而又由一个中心主题贯穿起来的作品,书中故事始于1833年,终于1903年。著者的表述手法远离俗套,他以雄伟的气势和细致、抒情的笔触,详细地叙述了那个时期里马其顿人民生活与斗争的历史。这三部小说成为当时保加利亚最卓越的文学成果,并于1960年获得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季米特洛夫奖金一等奖。贯穿在这三部小说中的一条主要线索,是斯托扬·格拉乌舍夫一家人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大家庭的遭遇和他们周围人物的命运,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时代面貌;反映了当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普列斯巴城的市民与希腊教会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 P3-5
梁宾宾散文集及散文通讯集《几页粉墨 几度春秋》(上下册)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上册收入了作者近时期创作的散文作品,它集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以委婉文风和人文理念解读了生活的情趣及生命的意义;以深入具体的生活体悟、从医的经历和对文学的思考,梳理了人生经验,探索了人与现实的关系。下册以散文通讯的形式汇集了近年来作者所采写的各界名人、大家,以艺术的手法加之理性的观照,反映了一批富有才华、肯于钻研,以一己之力为人类进步和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同时记述了现实和历史时空中的可贵瞬间及生动片段。作者通过笔下的人物,在与读者交流信息与艺术美感的同时,传递充沛的激情、综合的知识和心灵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