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2006-8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戚廷贵
无
本教材在总体框架体系上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支撑点,这就是: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活动。从审美对象到审美主体,不是一个简单的从物的信号到主体作出反应的单向运动,而是一个双向往复回流的反馈过程。
绪编:美学概述第一章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美学的形成第二节美学的确立第三节美学的发展第二章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第一节美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美学研究的范围第三节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章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第一节美学研究的任务第二节美学研究的方法上编:审美对象第四章对美的现代解读第一节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第二节对美的现代阐释第三节美的基本属性第五章美的现象世界第一节自然美第二节社会美第三节艺术美第四节科学美第五节技术美第六章形式美第一节美的形式和形式美第二节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第三节形式美的组合规律第七章美的表现形态第一节优美第二节崇高第三节悲剧第四节喜剧中编:审美主体第八章对审美感受的现代阐释第一节美学史上对审美感受的探讨第二节对美感的现代诠释第三节审美感受的基本属性第九章审美心理活动的因素第一节感觉、知觉、联觉第二节表象、联想、想象第三节情感第十章审美心理建构第一节审美心理建构的生理和社会机制第二节审美心理建构中主客体的对应关系第三节审美心理建构的生成第十一章审美感受的基本形态第一节崇高感第二节优美感第三节悲剧感第四节喜剧感下编:审美活动第十二章艺术美的创造第一节艺术美创造的特点第二节艺术美创造的流程第十三章各类艺术的审美属性第一节实用艺术第二节表情艺术第三节造型艺术第四节综合艺术第五节语言艺术第十四章审美接受第一节审美接受理论的提出第二节审美接受的规律第三节审美接受的主体条件第四节审美接受的反馈第十五章审美教育第一节审美教育的性质第二节审美教育的职能第三节审美教育的特点第四节审美教育的实施参考书目后记再版后记
每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吸取科学史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与现实形成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三种活动--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并由此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三种掌握客观世界的精神形式。 实践活动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以及除了人的意识之外的所有的感性活动(如吃饭、穿衣、走路等)。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二重化的活动。作为其结果出现的,一方面是被改造了的客体自然,另一方面是被改造了的主体自身。实践活动是人类从一定自觉的目的出发,借助于某种工具和手段,改变对象的性质和形态,使之服从于主体需要的物质性的活动。它追求的目标是善,建立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一种功利关系。 认识活动是思维和对象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活动。人类的活动总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活动的特点在于:认识是在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觉的基础上,由感性上升为概念,并以概念为中介,在概念与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中,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它追求的目标是真。 审美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是人与现实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美"的活动。
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本科美学教学的迫切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美学原理》。 本教材在总体框架体系上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支撑点,这就是: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活动。从审美对象到审美主体.不是一个简单的从物的信号到主体作出反应的单向运动,而是一个双向往复回流的反馈过程。推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向建构的中间环节,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创造,一是审美接受。前者积淀为历史文化,显示人类文明的程度;后者积淀为美感心理,落实到人类心灵的塑造。人们通过审美活动,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联结为一个交流系统,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互化。这样,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活动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基础构架。这是一个动态的、双向性的、有机完整的体系。我们认为,这种美学体系的格局,可以使美学理论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让思维在更为宽广的领域驰骋,从宏观上为打开各种美学领域中的“黑箱”提供了一把钥匙。 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中.我们力求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论为指导.以摆脱某些封闭自锁的理论模式的束缚。以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由于对反映论的机械理解和套用.多半是两项式的,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因而或者认为美是主观的。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