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散文理论批评史论

张恩普,任彦智,马晓红 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9-01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恩普,任彦智,马晓红 著  

页数:

378  

内容概要

  《中国散文理论批评史论》是一部散文理论批评的史论著作,它以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发展史为主线,着重研究自先秦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章及文章写作研究活动状况、主要散文理论批评家及主要散文理论批评论著,尽可能对这些活动、人物及论著做出历史的、科学的、客观的和合乎实际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发展的脉络和主线,为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发展过程勾画出一个整体概貌,获得一个全方位的总体认识。为此,我们申报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并获批准。

作者简介

  张恩普,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主要学术成果:《儒道融合与中国古代文论》(专著2007年)、《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专著2004年)、《中国现代文章写作理论发展概要》(主编2002年)、《现代应用文写作》(主编2002年)、《现代公文一一理论与实践》(专著2001年)、《文章写作学》(合著1989年)、《文章结构论》(合著1987年)。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任彦智,长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在读)1998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调入长春大掌任教至今200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担任新闻传播和古代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学术成果:在《长春大学学报j、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参与一项省级科研项目。  马晓虹,东北师范大学文掌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在读).硕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掌中文系、199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学术成果:《第一现场、真实所系》、《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实施》、《新闻教育与新闻写作能力培养》等论文十余篇,参与多项省、校级科研项目。

书籍目录

绪 论第一章 先秦散文理论批评第一节 先秦散文理论批评概说第二节 《尚书》中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三节 《周易》中的散文理论批评第四节 老子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五节 孔子的散文理论批评第六节 孟子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七节 庄子的散文理论批评第八节 苟子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二章 秦汉散文理论批评第一节 秦汉散文理论批评概说第二节 淮南王刘安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三节 《礼记·乐记》中的散文理论批评第四节 司马迁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五节 扬雄《法言》中的散文理论批评第六节 王充《论衡》中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七节 蔡邕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三章 魏晋散文理论批评第一节 魏晋散文理论批评概说第二节 曹丕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三节 陆机的《文赋》第四节 挚虞和李充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五节 葛洪的散文理论批评第四章 南北朝散文理论批评第一节 南北朝散文理论批评概说第二节 沈约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三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第四节 萧统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五节 颜之推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五章 隋唐散文理论批评第一节 隋唐散文理论批评概说第二节 王通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三节 刘知畿的散文理论批评第四节 柳冕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五节 古文运动倡导的散文理论批评第六节 李翱、皇甫浞的散文理论批评第七节 李德裕的《文章论》第八节 杜牧、李商隐的散文理论批评第六章 宋代散文理论批评第一节 宋代散文理论批评概说……第七章 金元散文理论批评第八章 明代散文理论批评第九章 清代散文理论批评第十章 近代散文理论批评后记

章节摘录

  《全晋文》卷五十三)  从上引佚文看,李充的所谓文章是不包括诗、赋这样的纯文学作品的。他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文章,但他指出“孔文举之书,陆士衡之议,斯可谓成文矣”。他说的“孔文举之书,陆士衡之议”是不包括诗赋在内的。另一方面,从现存的佚文中,我们只看到李充列举了赞、表、论、议、奏、檄、驳、盟等文体,而未列诗和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转录《文选·百一诗》注引《翰林论》佚文云:“应休琏五言诗百数十篇,以风规治道,盖有诗人之旨焉。”此条佚文与李充的文章观念及现存佚文不一致,故应存疑。由此而论,李充的文章之义是倾向于一般的应用文章的,因此,他将书名定为“翰林论”。  由于李充所论文章是一般应用文,所以他要求文章内容要“允理”、“远大”和“义正”。所谓“允理”,就是要通于道理,能够抓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理”,并能把这个“理”有条理地讲出来;要有逻辑性,不可支离破碎。所谓“远大”,就是旨意高远、宏大,要站得高,看得远,要胸怀博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所谓“义正”则要求文章的内容的纯正,思想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李充的道家思想比较浓厚,所以他要求“义正”不会属于儒家的正统社会道德要求。那么,在语言上呢?李充反对“华藻”,崇尚“辞简”,即用语简朴。他反复强调写文章“不以华藻为先”,要求文章的语言应做到简朴自然,不加雕饰,认为这样的文章“可谓德音矣”。关于文体的产生,他不赞成“源出五经”的说法,他认为现实社会的需要才促成了文体的产生。他说:“在朝辨政而议奏出。”这就是说,“议”和“奏”两种文体的产生是“在朝辨政”的结果,因为当朝有政事要进行申辩,所以才促成了“议”和“奏”的产生。他说:“研核名理而论难生焉。”这是说“论”的产生是人们“研核名理”实践促成的。他说:“盟檄发于军旅。”如果没有战争,这两种文体也不会出现。这种关于文体产生的看法大大先进于“源出五经”的说法,应该说已经十分接进科学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散文理论批评史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