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秦社会结构研究

田昌五,臧知非 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03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

田昌五,臧知非  

页数:

387  

字数:

31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稿全部是由TIA知非撰写的,书稿的主体部分大体上采纳了我提出的基本观点,在某些问题和细节上则有所发展和出人。所以,对主体部分我未作改动,只改写了绪论。抵此之故,我们师生二人联名发表。 研究社会结构,尤其要着眼于基层,即基层组织。古代社会的基层组织可称之为井邑,但已不是井邑了。换言之,前者的社会基础是集体型的,后者则是个体型的,即以个体农民为社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各种行政组织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名称,有时甚至因地而异,因国而异。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西周社会结构概述 第一节 宗族城市国家 一、族邦的产生与发展 二、西周的国家形式、周邦与庶邦的关系 第二节 族权与政权合一的国家结构 一、夏商的宗族与国家 二、西周的宗族形态 三、宗族与国家的合一 第三节 国野制所反映的西周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西周国野的基本形态 二、国人与野人:族类与权力的区别 三、西周的基层行政组织:户籍、里、邑、乡及其性质 第四节 西周的土地制度及其经营管理方式 一、井田的性质与真相 二、西周的宗族土地所有制 三、西周土地的经营方式:籍田问题 四、“什一而籍”与西周的生产关系 第五节 贵族与君主共政:贵族宗君制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关系的转变:国家授田制的普遍施行、土地私有制的发生及其特点 第一节 春秋各国土地关系的变革 一、齐国“相地而衰征”新探 二、晋国的“作爰田”与“作州兵” 三、“初税亩”、“作丘甲”和“用田赋” 四、“莴掩治赋”的意义 五、子产使“田有封洫”与郑国土地关系的变动 六、春秋各国土地关系变动的历史趋势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国家授田制 一、授田制度的一般状况、计算方法、授予标准 二、复杂多变的战国亩制 三、各具特色的山林管理制度及政府对农业的干预 第三节 军功赐田与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一、军功、事功赐田及其私有化 二、国家授田的私有化 三、“使黔首自实田”的历史意义第三章 领土国家的形成及其管理体制 第一节 国野体系的瓦解和新型城乡关系的确立 一、兼并战争与领土意识的强化 二、国野体系的瓦解:国家结构的本质变化 三、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与乡村的分离 第二节 血缘与地缘的分离:以地缘为基础的什伍乡里制度的确立 一、人口流动与宗族血缘关系的混乱 二、春秋时期乡里组织和户籍制度的变动 三、战国时代什伍乡里组织的普遍化和政权化 ……第四章 族权和君权的矛盾运动与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第五章 战国社会经济结构结束语:两点说明和几个有争议问题的辨析后记

章节摘录

  入口流动的频繁,说明宗族血缘关系已失其昔日的凝聚力,聚族而居的传统不存在了。反过来,入口流动又加速了宗族血缘关系的破坏,二者的相互运动,使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最终分离。邻里之间,不同籍贯,不同姓氏,错落杂居。《庄子·则阳》云:“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谓:“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孟子.离娄下》云:“今有同室之人斗者,虽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披发缨冠而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同室相斗是家庭内部的事,必须相救;邻里之间是外姓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故不予解救,关起门来就是了,别人绝不会指责。《战国策.燕策三》:“室不能相合,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为什么“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因为邻家是外人,家丑不外扬,故不语邻家。《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铁(斧)者,意其邻之子。”《韩非子.说难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大疑其邻人之父。”就是因为邻家是外人。《礼记·檀弓上》:“有殡,闻远兄弟之丧,虽缌必往;非兄弟,虽邻不往。”《杂记下》:“姑姐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夫若无族矣,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可见虽是兄弟也不一定比邻而居,左邻右舍并不一定和自己有宗族血缘关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秦社会结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