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历程
2011-6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伯纳德·李维胡德
192
无
薛跃文和杨亚莉的这本译作《孩子成长历程》就要出版了,承蒙信任,让我写几句。拙于言辞,遂泡一杯绿茶,看着干枯的、墨绿色的茶叶在水中沉浮,慢慢舒展,有些感想。泡茶,水须是烫的,与其说是水滋润了茶叶,毋宁说水激发了茶的灵性。水是残酷的,茶叶在其中不仅还原了本能,还升华成为新的物质,释放出更动人的能量。 要成为一杯好茶,你先得是一片好茶叶。 我们的内心常有一些不安、惶惑,产生这些的原由可能来自于自身的成长过程。每个人都有儿童、少年、青年期,由于年少,我们随意生长着,这些随意又被诸多的社会因素裹挟着不由自主地前行。 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展现了行业对更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有一个最重要的职业,它关系人未来的发展,幸福人生,家庭和睦与希望……如此重要的职业就是“父母”。但是,大部分父母都是非培训上岗者。我们心情不愉快或发展不顺利时,内心会隐隐需要导师,还会暗暗幻想,如果自己年少时父母曾给予更多“专业的”培养,可能会使自己更能面对当前的状况。想了解生命成因,懂一些教育原理,是很多人的希望,这本书会给出你答案。 稍异于国内的少儿教育书籍,这本书以自然主义发展观,科学、严谨、全面地对人从出生到青年这个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荷兰人李维胡德以欧洲人的严谨思维特点,用类似矩阵的研究方式,从各个阶段,对人的身体发展、心灵成长、智能水平等诸多的,人接受外界知识、生长健全人格的基础因素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为希望成为好父母,或想了解自身发展成因的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本书的翻译者薛跃文和杨亚莉是对夫妇,本着对儿童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在中国从事华德福教育的工作。2007年,西安的华德福教育开始起步,一群爱孩子、也重视自我内心成长的家长团结在一起,探讨并积极践行这种教育方式,他们一起协作进行着愉悦而有效的工作。作为华德福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这本书的出版,将对已经在全国蓬勃发展的华德福事业奉上一份礼物。 水就是生活,想成为一杯好茶的人,先得成为一片好茶叶。一片好茶叶的生长需要的因素很多,这本书可能会为你成为一片好茶叶,或培育一片好茶叶提供另一个视角下的理论依据。看这本书的过程,也像品一杯好茶,清清的,淡淡的芬芳,综合而柔美的口味,还有宁静。 陕西国运教育慈善基金会 辛晓红 2011-3-25
每一种流派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背后都存在着某种普世观点,也都存在某种假定的前提。即使这种状况被大家所否认,它也是真实存在的。心理学属于人类精神科学,它的研究取决于人们如何理解精神或灵魂。教育学则受人们的人类观决定,教育学的讨论则取决于“该把人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这一个问题。 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段、不同的历史运动中,当时的主流态度决定着是选择神学观点、或是选择哲学观点、或是选择科学观点作为思想基础,所依据的思想基础不同,它们对灵魂这一概念所做出的阐释也就各式各样。19世纪末期,甚至一度存在没有“灵魂”的心理学。现当今,各个流派的心理学研究则取决于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的态度和观点。事实是这样的:科学只回答人们有意识或是无意识提出的问题。这一观点尤其适合教育学,因为教师不仅仅是好奇的观察者,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他们事先设定的目标决定了他们教育行动的方向和教育活动的内容。这一目标就是:成熟的成年人在未来的年代里,能够有能力持续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才使得历史上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理想。 对古希腊人来说,他们的理想就是能够成为体操健将,不仅仅是把每个人训练成肌肉发达的人,更要成长为一个身体和心灵和谐发展的人,这样,人的身体便足以能够完美地来承载和服务人类灵魂。因此在古希腊,教育就发生在体操馆里,透过教体操来完成教育任务;同样,教育也发生在人们跳舞的管弦乐堂,在那里,古希腊的青年们随着音乐韵律表演舞蹈,并学习用他们的舞蹈姿势来表现包含着某种精神的价值观念。柏拉图甚至宣称,国家应该以音乐为基础来进行组织和管理,音乐越好,国家就会越好。对阿卡狄亚人来说,直到三十岁,音乐都是他们的必修科目。 古罗马人的教育理想就是成为修辞学家,能够用自己的辩才去说服他人,从而帮助领导国家。古罗马的教育理念具有实用性和政治性,国家也是公众所创造的一个重要产物。从中世纪后期到当代,教育的理想则是使人们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整个19世纪,科学革命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没能躲过其影响。 达尔文的进化论持续地发挥着影响,并衍生出了“适者生存”的观念。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事实上这一观念意味着与他人的竞争,并且使得人们不断地通过如考试一般的筛选过程来争取个人的最优表现。 工业化的一个现实结果就是“专家”的出现。因此,教育就需要在尽可能早的阶段面向专门化来提供服务,以便能够创造出理想的“流水线”上的人,使人变得像复杂的经济机器上的齿轮一样。 这种个体的物质主义观念导致人们想尽办法去搜集尽可能多的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而不是因为知识可以引导人生走向智慧。当今的教育学也是当代占主流地位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反映。多年以来,随着这种思潮的不断持续发酵,那些不直接关注教育体系而仅仅是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成人,便默许了这一教育理想。 然而,人们关于教育的争论表明,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有信仰的教育。 无前设条件的教育或有信仰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会向孩子传递不同的人生理想。教师所承载的理念不同,给孩子的影响也自然会不同。 当然,我们关于教育的争论不只是要关注课程提纲内容的改革,更是要关注从19世纪以来被人们普遍坚信的观点,即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孩子就应该以一种最可能、最有效的方式去获取一定的知识量。而学校整个的课程表都弥漫着物质主义个体的特征。 孩子应该被教育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方面孩子能够掌握实用的技能,一方面又能够成为美、智慧和文化的承载者,这一理想在当今的教育科目中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如果要使这种状况有所改变,那么整个课程体系就需要建立在一种全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之上。 由于不同的流派给同一词汇所下的定义不同,甚至有些流派在定义某一词汇的时候会把某些特定的意思加载到那些词汇上,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概要地来介绍一下《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所依据的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同时也解释一下一些重要词汇,比如灵魂、精神等。 《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提出的儿童发展观点 ,是以鲁道夫.斯坦纳在20世纪提出的歌德式教育观点为依据的。教育学只是鲁道夫·斯坦纳所涉猎的诸多学术领域中的一个门类。鲁道夫·斯坦纳自己从来没有创建过一套系统的心理学体系。在1919到1925年的六年间,在他尚有能力详细地阐述自己关于教育的理论的时候,他仅把教育研究集中在一般教育学上,那时他的主要活动是与华德福学校的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讨论,同时他还进行着自己关于教育的系列演讲。 关于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或华德福教育)理论的主要出发点,我将在下面作简要介绍,我的介绍仅集中在那些有助于理解本书的必要部分。 人类作为存在,参与两个世界的活动:一个是物质一身体世界的活动,一个是神圣一精神世界的活动。 孩子带着两样东西降临世间:从父母遗传而来的身体;以及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元一具有独特精神结构的精神存在。这个观点与当今多数心理学家的观点不同。 本书的前提依据是:在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基因遗传的潜能和传记性的独特的发展潜能同时存在。后者通过意识表征为“自我”一人作为存在的最深处核心。 在人的灵魂里,“自我”被感知为真实本体。 人类的动机和需求来自身体层面,并寻求满足和实现。这些动机和需求进入人的灵魂,并且在那里被“自我”感知到。因此,人的灵魂从以下两个方面接受刺激并获取所接收到的刺激内容:首先,通过物质世界并借助基础动机和基本感官来获取;其次,通过精神世界借助“自我”来获取。精神(即“自我”)和物质(即身体)在中间区域一人类的灵魂处结合。这个中间区域(即“灵魂”)独自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我可以用下列图示来概述上面简要介绍的理论: 图例中,“自我”(即个体)是一部分,具有神圣精神世界的结构;身体是一部分,具有物质世界的结构。 因此,人类可以被看做是具有身体、灵魂和精神的一个三元结构。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灵魂”这一概念与关于人具有身和心这种二元论中所提到的“心灵”这一概念在含义上有所不同。 在席勒的著作《人类审美教育书简》中,他基于人类具有三重心理结构的理论创立了他的心理学体系。他认为灵魂中存在着“精神驱动力”,即个体的自我动因,他将这种动机命名为“形式冲动(Formtrieb)”;他把产生自物质身体的动机和需求命名为“材质冲动(stoff)(或物质冲动)”或“素材冲动(Sachtrieb)”。席勒详细地描述了这两种类型的动机,把它们加以辨别区分,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这两种动机之间,具有创造性的人通过他或她的真实的灵魂元素呈现出迫切的行动欲望一玩耍冲动,席勒称之为“游戏冲动(Spieltrieb)”。 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心理学几乎毫无例外地在关注着物质身体对灵魂的影响.这些心理学要么是感觉心理学(整个19世纪都是这样的心理学),要么是基于需求的心理学(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学、阿德勒为代表的个体心理学等)。这些研究的结果使得许多重要的事实得到了澄清,偶尔也会有心理学家结合心理学原理去对个体进行一些研究,就像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也出现了关注道德的心理学流派。 本书将从上面提到的观点出发,来尝试研究儿童的成长发展阶段。 Bernard c J Lievegoed(荷)(1905—1992):BernardC J Lievegoed伯纳德·李维胡德是一位儿童治疗医师、精神矫正医生、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管理咨询专家。他是荷兰NPI的创立者,他关于组织发展的“合作组理论”最为著名,成为国际上企业和组织管理新途径的先驱,直到现在还一直被研究和应用。其主要著作有:《组织发展》、《孩子的发展阶段》、《组织发展研究》、《创建治疗社区》、《面向21世纪——行善》、《针眼》、《个体成长——危机与发展》、《社区发展》等。
薛跃文,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任教于西北纺织工学院。2006年起开始学习华德福教育,华德福教育实践的志愿者。杨亚莉: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计算机软件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2006年起开始学习和实践华德福教育。翻译编辑过大量幼儿故事及华德福教育资料。2010年起开始华德福学校的教育实践。 Bernard C J Lievegoed(荷)(1905—1992):Bernard C J Lievegoed伯纳德·李维胡德是一位儿童治疗医师、精神矫正医生、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管理咨询专家。他是荷兰NPI的创立者,他关于组织发展的“合作组理论”最为著名,成为国际上企业和组织管理新途径的先驱,直到现在还一直被研究和应用。其主要著作有:《组织发展》、《孩子的发展阶段》、《组织发展研究》、《创建治疗社区》、《面向21世纪——行善》、《针眼》、《个体成长——危机与发展》、《社区发展》等。
前言目录原版前言内容简介第一章: 孩子发展的三个周期第二章: 物质身体的发展阶段第三章: 乳牙脱落之前的发展第四章: 从乳牙脱落到青春期来临(7—14岁)第五章: 青春期开始的发展第六章: 人类灵魂的层次第七章: 自我的发展第八章: 思考的发展阶段第九章: 情感的进程:艺术化的发展第十章: 意志的发展:道德第十一章: 遗传与个体化特质第十二章: 论教育和自我教育翻译后记原版作者介绍译者介绍
幼儿完全是在父母温暖的保护环境中成长着,就像幼鸟待在鸟妈妈柔 软温暖的鸟巢中一样,他的无助得到了妈妈的庇护。而学龄儿童从身体上 、心理上都从这个受限的世界中解放了出来,获得了更多自由。此时的儿 童能够依靠自己的双腿,走进广阔的世界,地平线对他来说显得更加宽广 ;从他的运动、体型和脸部表情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孩子是否已准备好了上学?要回答这个问题,观察这时期孩子的心理 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身体发育过程中,只有出现向独立性转换时,孩 子才做好了上学的准备。很明显,通常那些仍保留着幼儿阶段显著特点的 孩子是不能够适应学校生活的,而且我们会发现入学后的前几年孩子会遭 遇很多困难,学业上的困难倒不是大问题,主要困难是指从社交角度讲的 困难。他们不能与他人融合,常常被同学戏弄取笑,孩子自己也觉得很难 受。 除了发育迟缓的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早熟,体型转型出现得太 早。发育迟缓和体型早熟这两种现象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关于这一点我 将在下一章进行讨论。 对体型转型过渡阶段的评估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个瘦小的幼儿的状态 与实际年龄相比看起要显得老气些,甚至第一眼看起来他很像一个学龄儿 童。但如果仔细观察上述描写的那些典型特征的话,我们就不会出现混淆 了。尽管肥胖儿童的四肢确实也出现了转型,但他们看起来像个幼儿的时 间更长一些,一个有实践经验的观察者能够从孩子的运动中发现出很多不 同点。 体型转型过渡阶段的孩子身体长得更高,这时出现的乳牙脱落也值得 一提。乳牙由门牙、犬牙及犬牙后面的两颗臼齿组成。在乳牙脱落之前, 第一颗永久性牙齿就出现在这两颗臼齿后面。随后乳牙脱落,通常乳牙脱 落的顺序是按照原来它们长出的顺序进行的。大多数情况下,下门牙先脱 落,接着是上门牙,等等。 如果入学前第一年还没有开始掉乳牙,那么就要观察在两个乳臼齿后 面有没有长出第一颗新臼齿,这样就很容易判断乳牙脱落过程是否要开始 了。 学龄儿童开始的乳牙脱落过程在儿童发展的第二个七年阶段将一直持 续。在10到12岁之间,第二颗永久性臼齿会在第一颗永久性臼齿后面长出 ,然后两个乳臼齿就全部脱落。犬牙在12岁时更换。14岁时,所有的乳牙 都会被永久性牙齿替代。 总结适学儿童体型和学龄儿童体型的整个阶段,我们可以说:当孩子 已开始掉乳牙、并明显地到达了体型转型过渡阶段时,孩子就从身体方面 做好了上学的准备。 向学龄儿童体型的完整转型发生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年期间,也有可能 是发生在入学的第二年期间。之后,7岁儿童的脸部会发生重要的变化;将 孩子7岁时的照片与一年前的照片相比,我们就会发现,小孩柔软特征的最 后一丝痕迹是在多么短的时间内就消失了, ……
《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吸取了鲁道夫·斯坦纳教育观点的精华,也吸收了歌德和席勒的哲学传统。作者以清晰简练的方式描述了儿童发展的三个阶段——学前阶段、上学阶段、少年阶段。作者表明了每七年为一个发展阶段,并从身体、精神、灵魂三个层面采用大量的实例阐述了孩子思考、情感、意志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以及每个阶段的遗传和独特的发展潜能。 作者伯纳德·李维胡德重点探讨了这些洞察研究在教育上的实际应用,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极其实用且视角独特的指导。 《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适合人群:家长、幼儿工作者、幼儿师范生、教师、普通师范生以及关心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人。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