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病理学应试向导

李大力 等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大力 等 著  

页数:

193  

Tag标签:

无  

前言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也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考核、研究生综合考试等各种医学考试的重要科目。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科之一,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病变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核的主要内容。  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七版教材《病理学》编写的配套应试辅导,编写中还参考了7年制医学专业的《病理学》教材,以及国内部分医学院校自编教材和国外经典教材的有关资料。从病理学总论到各论,按教材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均设有以下4个栏目。  【大纲要求】每章首先介绍教学大纲要求,帮助学生明确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并用黑体字注明该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内容精析】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梳理,系统总结主干精华,配以表格、示意图等,突出重点(以黑体字表示),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掌握教材的关键部分,准确把握考点难点。  【同步练习】每章后均配有适量的练习题,通过测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考虑到不同学校的考试情况,力求知识点广泛覆盖,习题题型全面,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及“病例分析题”等。  【参考答案】各类试题均附有参考答案,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还配有详细的答案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全书另附“重点词汇”和“模拟试卷”,以供学完本课程后进行应试总复习。  学好“病理学”的关键在于概念清晰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除了结合教材以及实验中的标本图谱等理解、记忆各种基本病变的概念、专业术语外,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进一步理清知识脉络,搭建好扎实的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运用,加以思考、联系、比较、分析,结合各章的同步练习,及时检测和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由于本书的编写时间较短,加之学识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祈望同行专家和读者们加以指正,以便今后再版时改正,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内容概要

  病理学为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病理学应试向导》编写以第七版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为依据,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对教材内容和知识要点进行系统梳理。全书各章均设有【大纲要求】、【内容精析】、【同步练习】和【参考答案】4个栏目,简要提示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解析教材内容,结合大纲精心设计试题,提供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同步复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课程考试。全书另附“词汇讲解”,阐释主要专业词汇及其词根记忆的演绎;并提供数套“模拟试卷”,以供学生自测和考前全面复习。《病理学应试向导》适合于医学本科生、考研生的课程考试辅导,也可作为医学本科教学的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三节 凋亡第四节 细胞老化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第一节 再生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第三节 创伤愈合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 充血与瘀血第二节 出血第三节 血栓形成第四节 栓塞第五节 梗死第六节 水肿第四章 炎症第一节 炎症概述第二节 急性炎症第二三节慢性炎症第五章 肿瘤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第三节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第六节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七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八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九节 常见肿瘤举例第十节 癌前疾病(或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第十一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第十二节 环境致癌因素第十二三节肿瘤与遗传(略)第四节 肿瘤免疫(略)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AS)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第四节 风湿病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六节 心瓣膜病(VD)第七节 心肌病和心肌炎第八节 心包炎和心脏肿瘤第九节 周围血管病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 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三节 肺尘埃沉着症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五节 呼吸窘迫综合征第六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肺癌)第七节 胸膜疾病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 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第二节 胃炎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第四节 阑尾炎第五节 非特异性肠炎第六节 肝炎第七节 酒精性肝病第八节 肝硬化第九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第十节 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第十一节 胆囊炎与胆石症第十二节 胰腺炎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一节 淋巴结良性增生第二节 淋巴组织肿瘤第三节 髓系肿瘤第四节 组织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肿瘤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第三节 器官和骨髓移植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第二节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第三节 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第四节 卵巢肿瘤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第六节 睾丸和阴茎肿瘤(略)第七节 乳腺疾病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第一节 垂体疾病(略)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略)第三节 肾上腺疾病(略)第四节 胰岛疾病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第四节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略)第五节 缺血和脑血管病(略)第六节 神经系统肿瘤(略)第十五章 传染病第一节 结核病第二节 伤寒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第四节 麻风(略)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略)第六节 肾出血征出血热(略)第七节 狂犬病(略)第八节 性传播性疾病第九节 深部真菌病(略)第十六章 寄生虫病第一节 阿米巴病第二节 血吸虫病第三节 丝虫病附录A重点词汇附录B模拟试卷(一)模拟试卷(二)模拟试卷(三)

章节摘录

  一、名词解释  1.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是一个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2.瘀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淤血,又称为静脉性充血。  3.肺褐色硬化长期肺瘀血时,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含铁血黄素广泛沉着,肺质地变硬,肉眼观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4.心力衰竭细胞肺淤血时,肺巨噬细胞吞噬泡腔内的红细胞,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这种巨噬细胞常出现在心力衰竭,因而也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5.槟榔肝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7.透明血栓发生在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由纤维蛋白构成,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附壁血栓发生于心腔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部位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可称为附壁血栓。  9.血栓机化在血栓形成后的l~2天,已开始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从血管壁长入血栓并逐渐取代血栓,由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血栓机化。  10.再通在血栓机化的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互相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这一过程称为再通。  11.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12.交叉性栓塞又称反常性栓塞,当有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隔膜缺损时,患者右心或静脉血栓可以从右心通过该缺损进入左心,再进入体循环系统引起栓塞。  13.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14.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15.漏出性出血是因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通透性增加,血液经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血管外。  16.混合血栓是由血小板粘集形成的小梁和血凝块混合构成,肉眼观呈灰白色和红褐色相见的层状和条纹状结构,故也称层状血栓。  17.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在全身微循环内的泛发性血液凝固。主要是由凝血因子大量进入血循环或广泛的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凝血系统在微循环内被广泛激活,使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形成泛发性透明血栓。可由许多疾病引发,如严重创伤、烧伤、恶性肿瘤、急性败血病、胎盘早剥、羊水栓塞、败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等,是一种继发性病变。  18.减压病是由于气压骤减,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血管所引起的栓塞。游离的气体栓子多由氮气构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病理学应试向导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