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宅记

罗德胤,万君哲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

罗德胤,万君哲 主编  

页数:

179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的住宅史,换个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回忆我住过的家。这里的“我”,指的是一个个二十出头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之所以将这些回忆编辑出版,往大了说,是试图从一个微观角度记录下我们这个巨变的时代;往小了说,是让回忆者对养育自己的家“有个交代”。100多年前,李鸿章同志形容大清国面临的形势:“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如今,强敌乎已不存,或者至少可以说已由明处转到了暗处。变局呢?好像仍在持续,尽管我们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已开展了一个多世纪。作为一个从事乡土建筑研究的现代人,笔者在朋友们面前喜欢把自己的工作称为“下乡”。十年下乡,使我明白了一个事实:乡土建筑的整体破坏,主要出现在1985年后;之前,很多村落仍保持着相当完整的传统面貌。由此,笔者又时常会联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中国,是100年前的变局更大,还是现在的变局更大?倘以中国所处之国际社会及自身之国家命运而论,毫无疑问,100年前的变局更大。然而,如果将眼光放到具体的社会生活或微观的家庭乃至个人生活,我们似乎就不好断然下同样的结论了。阮仪三先生在1984年开始做周庄古镇的保护工作,那时候“从上海到周庄要走两天”。上海到周庄的直线距离是70多公里,即使按古代的方式,步行或乘船,两天也该“走”到了。仅仅过了十几年,这段路程就只需一个小时。陈志华先生在《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后记》中描写一个叫岩龙的小山村:“我们冒着四十多度的高温,步行翻过四道山岭,来到一个刚刚在二十几天前才拉通了电线的叫岩龙的小村子,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竞看到一座古老的书院,祠堂门前立着进士旗杆。我们也不知道简简单单的住宅里竟有那么多讲究,堂屋里,除了四代近祖神主,还有财神、天地神、‘各路诸神’的龛座,甚至有鲁班先师和阴阳师的专设香案。”

内容概要

《从山村老宅到联排公房》、《非建筑生眼中的住宅变迁史》、《粤北小镇》、《北方农庄与公社住宅》、《山城的教师之家》、《崇明岛的农家生活》、《家在启东》、《江南的农宅和城市住宅》……本书收录了作者二十年来观察中国住房变迁的所思所感。

书籍目录

在乡镇 湘西小城租房记 从山村老宅到联排公房 非建筑生眼中的住宅变迁史 粤北小镇 北方农庄与公社住宅 山城的教师之家 崇明岛的农家生活进城去 家在启东 江南的农宅和城市住宅 南南对话——从河南到海南 浏阳河畔的大屋和小楼 从淮北农村到北京城 在小医院长大 福安的乡下和县城中小城市 家,生活的积累 苏北小城之家 有爹娘的地方就是家 住宅五阶段 萧山住宅变迁的缩影 家越大,心越小 玉林的机关大院 漂泊的家,永恒的爱 不情愿的进步 从三五二四到华北油田省会城市 我的大家庭 从15平米到200平米 住宅的“乡土化” 生长在校园 生活的阶梯 宅兮,爱之所倚 住宅变迁史就是城市的扩张史 什么是好住宅 海南的科研之家直辖市 双城记 四合院、筒子楼和板楼 From 70 to 200 一步一步向上爬 一个从未搬过的家 居无定所 从北京到悉尼——从城市到农村附录 家住马来西亚 我的家,我的成长

章节摘录

插图:虽然搬进新家不久我就来了北京,在家时间很少,但新家给我感觉还是良好。房子除了自己一家人住之外,和外界的联系与沟通非常重要。我觉得人是群居动物,大家应该其乐融融相处。庆幸的是,我们的小区能带给我这种感觉,而且有了他们,让我非常放心地在外地读书。姐姐弟弟都在外地求学,家里只剩下父母。邻居们能相互照应,陪陪他们。我来到清华大学求学,住进了宿舍。这是我第一次离家这么久,而且是一个人在外地居住。一开始还是有点不适应的。要学习如何与别人同住、互相体谅、理解别人的生活习惯,这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不过,我觉得住宿舍还是有好处的。一方面能培养独立的习惯,生活上亲力亲为,而另一方面能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另外,北京住宅给我的印象全都是高楼建筑,没有多余的活动空间。而马来西亚却以低层建筑的住宅为多,只有在大城市中心才有较多的高楼住宅。再者,马来西亚全年盛行对流雨,雨量多,所以建筑多为坡屋顶,这与北京的住宅不同。总之,各地方住宅都有其独有的特色,以适应气候、人为活动,创造出宜地宜人的生活空间。


编辑推荐

《宅记:二十年中国住房变迁之民间观察》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宅记 PDF格式下载



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角度不错。


本书装帧印刷不错,内容很丰富,值得读。


很值得一读的书。有时候我们自己身在其中,却毁灭了自己。


实际上这本书可以归结为文学类,基本上就是一本关于一群大学生从小到大的家的变迁的散文集,而且文笔还一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