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术馆

罗一平 编 同济大学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同济大学  

作者:

罗一平 编  

内容概要

《美术馆:历史、艺术与话语机制(总第18期2010年A辑)》包括了艺术品、艺术观念及艺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与社会压力、美术作品交易市场规制问题研究、美术博物馆绘画藏品维护中的熏蒸处理、广东美术馆专题、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地标——广东美术馆白皮书、由单一空间走向多元开放空间、“第二历史”:改造历史的历史、知觉的身体:一个自我及当代现实交织的场域等。

书籍目录

卷首语
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
艺术品、艺术观念及艺术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与社会压力
美术作品交易市场规制问题研究
美术博物馆绘画藏品维护中的熏蒸处理
广东美术馆专题
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地标——广东美术馆白皮书
由单一空间走向多元开放空间
“第二历史”:改造历史的历史
知觉的身体:一个自我及当代现实交织的场域
开放的学科
谎言的历史(绪论)(上)
无限的形式理性
火车上的社会等级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猎艳
论垃圾
摄影和宣传——理查德·克劳斯和约翰·霍格兰:在中美洲、在新闻里
制度与制度外的制度——从中国当代摄影的制度创新说起
扬子江邂逅亚马逊:重温1930年代秘鲁华人民族主义——1929年西湖博览会
叙事台湾——“有鱼”系列创作的田野研究与图像研究
策展与批评
当代艺术的话语探索——2010—2011年a4当代艺术中心
青年策展人计划
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工作方式的“生理实验”
当艺术史终结和身份危机之后——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思考
书林中的多元视角
阿尔卡迪亚式的乌托邦图景——读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我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少儿精神病科工作时,开始深入了解波士顿各个博物馆,或者可以说我是从些许特别的角度出发认识博物馆的。父母曾常带我们兄弟俩参观美术博物馆、伊莎贝拉·加德纳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现在我成了博物馆的常客,每天和一群以前从没来过“这种地方”的儿童一起进出博物馆。一名出生于阿拉巴马农村的波士顿黑人少年,依旧称博物馆为加德纳夫人的“寝宫”。波士顿教育机构认为我这个特殊的病人存在“教育问题”。但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了。如果在今日,他会被认为是“文化的贫困者”,或是“丧失受教育权”。他不得不去莫比尔北50英里外一所只有两间房子的乡村学校上学。学校的黑人老师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非常自豪,经常批评学生们“愚蠢”、“野蛮”,或是“不具欣赏能力”。我尤其对最后一点甚感吃惊:因为据我观察那名波士顿黑人少年反应很快,感知能力也很强;如果认为与其交流困难,那是因为他情绪不稳定、桀骜不驯。一次,他详细向我讲述了老师对他的教导:“她说我们大部分都社会地位低下,只适合在地里为老板干活。我们没有欣赏能力,我们是瞎子,所以我们没必要上学。她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白费。”他10岁到波士顿。11岁时,让老师大伤脑筋,认为他需要“帮助”。当时(艾森豪威尔时期),我们不会认为在美国有“种族问题”。而我的职业不仅限于研究儿童早年与父母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变态的“反社会者”之间的关系。当他首次住进医院时,病例上记录的正是认为他是由精神问题导致的反社会者。显然,当时我是不会挑战固有的正统思想;只是不停地去找他谈话,询问一般精神问题,如有关他父母的事情,父母如何与他相处,他又是如何做的等等。他没有觉得一定要回答我的问题;他那沉默发呆的状态让我开始相信他不但“视觉不好”,而且听觉也有问题。


编辑推荐

《美术馆:历史、艺术与话语机制(总第18期2010年A辑)》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美术馆 PDF格式下载



学术丛刊,有些文章不错,但水平不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