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界十大建筑鬼才

王博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现)
出版时间:

2006-2  

出版社: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现)  

作者:

王博  

页数:

228  

字数:

1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言的史诗,它以一种深厚的艺术感染力量,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人类社会时代精神的印记。自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大师以他们近乎荒诞的天才手法,向世人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传奇的建筑梦想,而这个梦想的核心就是中国儒家哲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 他们是世界建筑史上十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建筑师,他们被称为“鬼才”,他们为艺术而奉献了他们的一生,他们用人类的智慧创造了奇迹般的人工“风景”,他们各自都开辟了某个建筑流派或成就了建筑艺术上的里程碑式功勋,他们是:济安·劳伦佐·贝尼尼,安东尼·高迪·科内特,法兰克·洛伊·赖特,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乔尔恩·伍重,弗兰克·盖里,安藤忠雄,扎哈·哈迪德!

书籍目录

前言 济安·劳伦佐·贝尼尼 巴洛克艺术的“独裁者”  贝尼尼的罗马 神秘主义的建筑雕琢 师黯淡的法国之旅 圣彼得大教堂——贝尼尼艺术生命的殿堂 安东尼·高迪·科内特 曲线之中的永恒怪诞  “乞丐老人”的意外死亡  “庞贝绘画”扬名于巴黎世博会 成就“上帝曲线”的居埃尔 被“业主”辞掉的建筑大师 圣家族大教堂:43年的心血结晶 法兰克·洛伊·赖特 放荡不羁的贵族牛仔 坟墓风波接“私活”被开除 赖特和他的4个女人再烧塔里耶森 2小时成就落水山庄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破译钢玻结构密码 第一堂建筑课——垒石头 创作高峰遭遇纳粹压制 阿尔莫理工学院的教书生涯 美国乐章里的高音符 在轮椅上度过后十年 勒·柯布西耶 打造建筑灵魂中的黄金分割点 视力欠佳改行建筑设计 靠卖古董维持生活 建筑是睿智的游戏 现代建筑的机器模组 朗香圣母院教堂和印度昌迪加尔法院 阿尔瓦·阿尔托:斯堪的纳维亚“建筑圣雄” 测量海岸线的芬兰男孩 让神父不安的成名作 由“白色”步入成熟  从“红色”回归“白色”乔尔恩·伍重  “平面如刀” 弗兰克·盖里 现代建筑“恶之花” 安藤忠雄 清水混凝土中的”菊花与剑” 扎哈·哈迪德 穿行于晦涩意象的建筑天后

章节摘录

书摘作为世界上最大教堂的圣彼得大教堂虽然不是罗马的主教堂,但是它在建筑界却享有主教堂的威望,而成就它的建筑师就是贝尼尼。在这里,贝尼尼所留给意大利人民的财富就像他所制作的石头和青铜作品一样恒久。为了更加深刻地感受贝尼尼的作品,有必要对圣彼得教堂的建造历史加以描述。 圣彼得原本是十二使徒之一,后被选为教会领袖的继承人。公元65年,圣彼得以第一任教皇的身份在罗马殉教,据推测,圣彼得教堂现在的位置是他死后被埋的一个墓地。早期的基督徒们为了表示崇拜之情,就于公元一世纪在其墓地的上面建立起一座庙宇。大约在公元320年,罗马皇帝康斯坦丁夺得帝国的皇位后派人在圣彼得的墓上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巴西利加。后来,这座巴西利加在文艺复兴中被摧毁,被现在的圣彼得大教堂取代。大教堂历经20位教皇,花了大约120年的时间建造,这也是大教堂能够保存至今,历久弥新的原因。圣彼得墓位于康斯坦丁所建的旧教堂的后殿下部,在新教堂中则是在冲天华盖的下面。虽然后世的人们对其进行了仔细的考古挖掘,却始终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此地的确为圣彼得的墓,但是人们更愿意相信世代相传的可信性比任何的考占发现更能令他们满意。 早存1624年,贝尼尼就开始为这座教堂创作作品,直到1678年的54年间从未间断过。贝尼尼设计的广场始于1656年,呈椭圆形,这是教堂包容性的体现,进入其中,就会感到威严而开阔的空间震撼力。每逢教会重要的日子,教皇就会通过教常上面祝福廊的窗子为世界祈诲。为了方便广场上的教徒看到祈祷的盛景,柱廊设计得低而弯曲,从而更大限度地延伸了可视的空间,另外也是为了突出教堂立面的高大。由于大教堂立面的两侧各有一座塔基,使得整个立面看上去过于宽阔,所以贝尼尼就用一对直向、封闭的过廊把弯曲的柱廊与这座巴西利加连接起来。为了强调协调性,过廊被设计成与柱廊等高,壁柱的风格样式也与柱廊一样,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风格至今仍令世人称道。 P22-2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世界十大建筑鬼才 PDF格式下载



从大师人生经历当中去知晓创意的灵感的图书,非常少见!社科建筑图书的范例!


很早的时候在图书馆看到,续借了两个月,后来,还是忍不住买下来。很好的说教式普及读物。


有上当的感觉,不如专集来得充实实际.很多抄来的.


介绍设计和创意的内容太少,介绍设计师八卦生凭的内容太多。对我这种不懂建筑的人居然看着没什么新鲜感和收获。


过去只是单独地去看建筑创意,很少关注大师的人生足迹。没想到,看了以后才知道,大师的创意都能从其人生轨迹中找到答案。


刚开始在高中的图书馆看到只是借回来翻了翻,以为又是那种平民知识普及的大水书,结果现在大学因为假装文艺青年选了门architecture的课开始对建筑学感兴趣,在书店看到就带着半专业的眼光仔细瞧了两眼,发现还真是不错的书~一改往日大水书的印象~hohoho~~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