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场所精神

[挪] 诺伯舒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

[挪] 诺伯舒兹  

页数:

211  

译者:

施植明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是我在理论性方面的著作:《建筑中的意图》(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 1963)《存在、空间与建筑》(Existence Space and Architecture 1971)的一本续集,同时也和我在历史研究方面的著作:《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1975)有关。它们共同的观点为:建筑是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foothold)的方式。因此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建筑精神上的含义而非实用上的层面,虽然我承认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事实上在《建筑中的意图》中所讨论之实用的与“机能的”尺度,是某种”综合性系统”的一部分。不过该书也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味着建筑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机能主义所给予的定义”。因此对知觉和象征性加以透彻的探讨,同时强调人不能仅由科学的理解获得一个立足点。人需要象征性的东西,也就是“表达生活情境”的艺术作品。

内容概要

本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作者简介

  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学以及1956-1958年在罗马继续研习。1978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4月辞世。曾在世界各地任教:德国Ulm造型学院(1957,1969)、挪威奥斯陆大学(1958-1960)、挪威Trondheim技术大学(1964),美国耶鲁大学(1965)、英国剑桥大学(1966,1968,1969)、英国利物浦大学(1966)、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196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3,1974)、美国达拉斯大学(1978),并于1976-1977年担任挪威奥斯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除了教职以外,亦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并为Byggekunst,Werk,Controspazio,Lotus,AAQ等著名的建筑杂志撰文。

书籍目录

Ⅰ、场所?Ⅱ、自然场所Ⅲ、人为场所Ⅳ、布拉格Ⅴ、喀土木Ⅵ、罗马Ⅶ、场所Ⅷ、今日的场所注释图片引用来源译名对照译跋

章节摘录

  “流浪汉”。而这些意象也暗示着更普遍的结构。首先这首诗区分了外部与内部。外部表现在第一节的前两行中,包括了自然的以及人为的元素。自然的场所表现在下雪,暗示冬天的景象,同时是在夜里。这首诗的标题将每件事都“安置”(poaces)在这种自然的结构中。冬夜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日子而已。就具体的表现而言,冬夜的经验是一组特殊的品质,或是一般认为的气氛(Stimmung)或“特性”,是塑造行为或事件的一个背景。在这首诗里这种特性表现在窗上的落雪、寒意、轻柔和寂静,隐藏了在黑暗中摸索时仍能加以确认的目标的轮廓。“落下”(falling)同时创造了一个空间感,甚至是一种暗示天与地的存在。特拉克以最少的词汇,将一个整体的自然环境带入生命中,而外部也具有人为的特质。由任何地方都能听见的晚祷钟声来暗示,使得“私密的”内部成为综合性的、“公共的”、整体性的一部分。晚祷钟声不只是一个实际的人造物而已,它是一种象征,让我们忆起以整体性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海德格说:“夜里的钟声将凡人引领到天堂”。  内部则表现在后两行中,被描述成一幢房子,以包被及的“完善的设备”提供人庇护所及安全感。房子有窗户、门口,让人体认到内部是外部的补充(compoement)。我们发现房子里主要的焦点是桌子,可供许多的摆设。桌子让人聚在一起,比其他构成内部的任何东西更具有中心的意义。内部的特性虽然是那么明显地呈现,却是难以言喻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场所精神 PDF格式下载



 本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人为场所与自然产生关系有三种主要方式。首先,人要使自然结构更精确。咦即人想将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加以形象化,“”其所获得的存在的立足点。为了达成此目的,人建造了其所见的一切。自然暗示着划定界限的空间,即人所建造的一种包被;自然变成“集中化”,忍住起了以作纪念性矗耸,自然乃暗示着方向性,人便铺出了一条道路。其次,然必须对既有的情景加以补充,不粗其所欠缺。最后,人必须将其对自然(包含本身)的理解象征化。
原来建筑是自然对人所产生的各方面的体现


很好的建筑书籍,比较深奥,需要相当的哲学基础,不推荐低年级建筑学学生阅读&;hellip;


经典建筑理论,就是翻译有点不好·····


深奥的建筑理论,读起来很吃力。


是建筑设计、学习者很好的参考资料~


很好的书,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建筑现象有指导作用


对于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一直都是关注的话题


硕士论文题目是关于场所精神的,所以买来看看,挺好的


对场所精神和建筑学有了另一番了解


场所精神是我们一直忽略的话题,尤其是体育场所的研究,在精神层面更是缺少研究;


研究场所必读的一本书,总论和例证都很棒


刚刚拿到书,虽然里面理论性的东西强一些 ,但值得大家好好的看看,不错的书。


为了研究场所空间买的。看看有好处


不同的场所特性源于不同的物......


关于场所的论著,书是黑白图配文字,图片比较有说服力,读读挺有意思!


向大师学习,学习知识,学习精神,学习大师气派。


书确实不错,很有深度,但是看着都是中国字,可咋就看不懂说的是啥呢。大师就不能把东西些的通俗一点,,,,,,


挺好的书,当当的东西都挺真实的,纸质很好,舒尔茨的东西很值得思考


下午看了一个小时,前面的纯理论啊,需要好好阅读~~静下心来读


很经典的一本书,唯一遗憾就是黑白,要是彩色的完美了1!


非常好的一本书,但是比较难懂。


之前一直不太喜欢华中科技大出版社的书,LOGO丑,质量一般,这本书内容毋庸置疑,但是,排版太坑爹,几乎所有页内侧字体都有被挡住的情况,什么排版?你们的版面设计在做什么?大家注意啦!我是觉得这本书被华中科大出版社给毁了。


这本书的表面什么的都挺好,一看就是本新书!不像另一本!


建筑学研究生很适合读的一本书


内容不错,写论文的时候可以用到


专业必读,不做评价,嗯,质量不错


赞赞赞,这个商品不错啊啊啊


老师推荐的,感觉也很好


讲的比较笼统,但总体不错


内容详实,质量也不错


想买很久了,昨天终于决定买了,内容不错,质量也还可以哦


还没看,不过听说挺好的,看书名就有看的冲动……


不错的理论书,一直想买


人为场所与自然产生关系有三种主要方式。首先,人要使自然结构更精确。即人想将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加以形象化,“表达”其所获得的存在的立足点。为了达成此目的,人建造了其所见的一切。自然暗示着划定界限的空间,即人所建造的一种包被;自然变成“集中化”,忍住起了以作纪念性矗耸,自然乃暗示着方向性,人便铺出了一条道路。其次,然必须对既有的情景加以补充,不粗其所欠缺。最后,人必须将其对自然(包含本身)的理解象征化。原来建筑是自然对人所产生的各方面的体现。


书很好,希望当当以后包装用心点,越来越不行了。随便包一包,我每次拿到书都是各种运输导致的瑕疵,前两年那个用心的当当网不在了,老客户表示很寒心


还没看,老师推荐让买的,还要写读书笔记


作者从人感性的知觉方面加以分析和综合,总结出一套建筑理论


建筑专业推荐的书


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本书作者的问题,太晦涩难懂了,序就看了好几遍


老师推荐书目,所以内容就不用多说了。理论性书籍看起来总是费时些。但是这个书的排版更加减慢了阅读速度。页面很宽,页边距很小,写在书内侧的字要把书掰开才能看见,略费劲。书中有很多照片,不过都是黑白的。但是买书的时候打五折,所以还挺划算的。


还没看,不知道是否正版


这个要好好研究下


书中跟哲学联系紧密 ,读起来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翻译不是很好,貌似不是专业的建筑学翻译的,其它的还好,书的质量不错。


很好,不过图片占得太多


好书是好书,但贵啊,全黑白的,也薄


帮同学买的,他来还没看


此书是舒尔茨在《建筑:存在、语言、场所》一书之后的深化发展,内容非常经典,建筑学专业的必读书。中文版翻译尚可,但有些地方的用词还须斟酌。如原文中的“within”,本书译为“在……之内”,放到句子里可能会影响理解。读原文比较花精力,可以原文、中文对照。


需要读这本理论书,但是买不到原版的,所以只能读这个版本。翻译的很差,这个翻译者大概不是这个专业的,即使是,也绝对不是研究理论的,怎么能让这样的人翻译专业书呢!!!


如题。可能本来也是属于过于抽象的理论书,但是翻译连基本的句子完整通畅都做不到。


书是写给读者看的。这书看了几天都完全不知道要说什么,不知道是作者问题还是译者问题。不建议购买


喜欢 经典 好喜欢 经典 好


有趣的题目


有些 小贵 但是内容精辟


场所精神经典


不是彩色的,是黑白


建筑理论的基本书目之一


推荐,很好的建筑理论书


  读 场所精神 的个人 体会
   个人觉得 这本书对于本人最大的意义 除了应付考试之外 ,给与了我一种 理解空间和 场所 和特点 的思维模式 , 一种把 场所 作为主题来思考的 哲学思维 模式 , 对于建筑系学生 很有帮助。


   坦言之这本书我看得不是很懂,一则战线拖得太长,虽然做了详细的摘录但缺乏整体的一个把握;二则建筑学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上译者使用术语上与我们的偏差使我很难延展开来。很是纳闷大学四年我都在干嘛,肚里基本翻不出什么东西。
  
   先理一下书的基本框架,作者在序言中线强调了本书是对之前精神的延续,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其意义。而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具象化,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并将场所分为场所现象、场所结构和场所精神三方面。后面的章节结构也是异常明晰,“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个章节分别从场所的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按其结构气氛划分为浪漫式、宇宙式、古典式与复合式。随后分别举了布拉格、喀土穆和罗马三个例子进行具体论证,最后进行了对场所的总结并对今日场所精神的丧失与重建进行了探讨。
  
   整书下来,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三点:一、结构异常明晰,带着建筑的印记哈;二是对场所结构特征及由此而来的场所精神的强调,尤其强调;三是黑白的照片强化了线条和空间,有一种很是严谨的震撼力,让我一度有一张张临摹下来的冲动。除了结构的相较刻板之外,其描述语言还是相当形象的,不管是布拉格的浪漫还是喀土穆的秩序,还有罗马的经典,基本上这三者在我看来都是外在文化与乡土的冲击与融合中呈现的状况,但作者更强调场所特征对乡土建筑的决定性影响和对外来建筑的同化,最终还是能体现场所的方位感和认同感。
  
   就其对场所精神的探讨来说,应该还是相当有意义的。建筑是从环境里“长出来的”,适应于场地的建筑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并传达特有的地域精神。可能太过于强调整体环境的决定性作用,但对现有场地的尊重与深刻了解是我们中国现有社会特别缺乏的事儿。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问题,我们的设计师没有决策权,西安世园会原本我们王老师对尊重场地的方案博得了哈佛大学风景园林学教授高伊策的好感而决定参与大师园的设计,而当他来到现场时时具有丰富特征的场地只剩下了一片空旷地。我们现在社会意识层面上似乎就是从一片平地上建起高楼大厦,然后谁都一样。或者从天而降,稀奇古怪跟谁都不一样。路易康曾说:“我们只有路,没有街了。”而我们现在的状况,则可以说:我们只有水泥盒子,没有家了。


  确实,不具有内在精神气质的场所是不足以吸引人的。“场所精神”无疑是舒尔茨提出的最有开创意义的建筑理念。舒尔茨的这本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已经出版好久了,可是我在2010年才买到这本著作的中译本(从我知道这本书到现在也过去十几年了)。由于是台湾学者翻译的,对于许多名词的翻译感觉有些不习惯。比如,我们熟悉的朗香教堂被翻译成宏香教堂,海德格尔变成了海德格,就连翻译的作者的名字也是我们不熟悉的。除此以外便不再有隔阂了。
  这本书从出版以来便存在着争论,但是作为将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建筑理论结合的做法,舒尔茨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至今人们仍不满意其二者结合的生硬之处,这点也是极其具有难度的。可是书中阐述的场所概念以及关注自然环境(作者所述的自然场所)的部分仍然是具有思考意义的。场所概念的明晰使得环境空间的概念不再抽象与空泛,对于自然场所的关注使环境的意义得到了突出。舒尔茨对于书中提及的三处有代表性的场所实例的性质的概括也是具有敏感度的。由于刚刚从意大利回来,所以对于罗马有了一点点感性的认识。书中概括:“在罗马,阶梯并不是用来创造不同存在领域的距离;反而表达了地面本身的一种明晰性。伟大的罗马阶梯让我们更接近大地,增强我们对场所的归属感。”(第162页)这表述无疑是令人信服的。所以,舒尔茨对于场所特质的阐述是具有说服力的。
  舒尔茨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对于建筑空间的创造之上吸引到了对建筑环境意义的探寻上来。建筑从来都不是个体的取胜,而是一种具有环境意义无法脱离自然环境而生的存在物。场所精神的概念提出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
  另外附加一句,书中的图片虽然都是黑白的,但是印刷效果不错而且也很具有典型性(图片的拍摄效果自不必说)。
  


  看时想起一个也许不是很适合问的问题:Norberg-Schulz 对场所进行了几种划分:浪漫型、宇宙型、古典型、复合型,并分别举了布拉格、喀土木、罗马为对应类型来讨论,如果他的理论在中国也是适用的,那中国的城市比如苏州是哪种类型呢?或者还有另外的一种类型?


  准确的说,NORBERG-SCHULZ这本书还是偏向于城市设计,就是说将现象学放到一个街区或者某个特定的城区,所引用的案例也大都是城市设计的范畴。
  
  另外,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关注HEIDEGGER的现象学更多,不像梅洛庞帝那样虚无飘渺,HEIDEGGER对于现象学的几个关键名词都是有自己确定的解释的,这对于接触建筑现象学的读者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是与HEIDEGGER一脉相传,NORGBERG-SCHULZ也是过于专注于空间中的物质带来的“场所精神”,而且说建筑只能从当地特定的环境中”长出来“,尽管很民粹很地域,但排斥外来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某种程度的纳粹思想,对这种理念的批判发展到后来就是FRAMPTON的”critical theory on topology and regionalism“,号召用更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来分析建筑空间的产生。
  
  总而言之,作为从50年代开始就用现象学来阐释建筑空间的第一人,他是现象学从哲学转化到建筑学(城市设计)的关键人物,他的书不能不读。


  各位豆友 我现在人在成都 因为写论文要用此书 如果有哪位朋友有这本书愿意转让 请电子邮件联系我 谢谢
  我的邮箱:blue.ice.bird◎163.com


路易康曾说:“我们只有路,没有街了。”而我们现在的状况,则可以说:我们只有水泥盒子,没有家了。


表示翻译其实不是很给力,有些比较基本的东西也会出现误差,感觉并没有加入自己的理解进去。理论书籍还是一样的晦涩难懂,还没看完,只能尽力了


在读,留记号,读完后再来


看不懂啊 求助


不用着急。你可以找一些概述海德格尔的哲学的书籍,先弄清舒尔茨的理论的来源。然后再读。还可以挑他举得三个城市实例中的一个先读,读懂再去看他说的场所等一系列的概念。


在读,,


他的划分我觉得带有很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一座城市的场所精神恐怕没那么简单就概括得了的。


你可以看下《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可能对你这个问题有回答哦。。。。。


NORBERG-SCHULZ确实和HEIDEGGER学过哲学。但HEIDEGGER也从未有严格说明自己是现象学家。他比较独特。在我看来,NORBERG-SCHULZ研究建筑的现象学方法更像是如HEIDEGGER似的诗意的现象学,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我认为FRAMPTON是另一回事,似乎没有延续或是发展NORBERG-SCHULZ的思想。没有冒犯阁下之意,谢谢。


承让,学术讨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事论事。
NORBERG-SCHULZ和FRAMPTON没有承接关系,因为他们从HEIDEGGER出发,走出自己的路子。
HEIDEGGER是否有说自己"是现象学家"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要看他做些什么,因为他确实在用现象学的方式去思考。
他的“Descriptive Phenomenology”(参见《Being and Time》pp.59, translated by John Macquarrie,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虽然列举了非常多的形而上的概念,但众多概念都发生在“Dasein in everydayness”这个背景中,从建筑观念来说,空间中的任何“工具”(implement)只有和主体(人)交流(即使用)过程中才能获得意义,这种特定的过程便是“being-in-the-world”的具体体现。HEIDEGGER确实说过一些像“ambiguity, death, temporality, nothingness”等较为抽象的术语,但这些关键词通常也都是发生在工具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虽然抽象,但脱离了实在的工具(有时候变成了space,surrounding, nearness,参见Vincent Vycinas, <Earth and God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Heidegger>, pp.39-40)就失去了意义产生的最初环境,更谈不上“诗意的住居”了。
HEIDEGGER反对他老师胡塞尔过于形而上的“INTENTIONALITY”(一个包含于任何事物之中的组成部分,类似于柏拉图的“CHORA”的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提出任何“现象”必须发生于纯经验之外的空间体验中,“Truth...is...something whose very natur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y living through a life.” (Pierre Keller, <Husserl and Heidegger on Human Experience>, pp.9-10 )
这样,HEIDEGGER就给了PLACE一个意义(《建居思》中更明显),但似乎走过了一点。由于他提出了很多"centrality of place, especially notions of belonging, rootedness, homeland"等等,过于强调土生土长的空间才有意义的观念使得PLACE(NORBERG-SCHULZ的“SITE”)变得很“纳粹” (Malps, J. 《Heidegger’s Topology; Being, Place, World》pp.17-18, MIT Press),所以FRAMPTON在《prospects for a critical regionalism》(1996)里面批判HEIDEGGER的“ regional distinctiveness”,主张用国际文化、科技全球化等社会学理念来理解空间(参见Adam Sharr, 《Heidegger for Architects》P105, Routledge, 2007)。
尽管HEIDEGGER经常说一些“诗意的住居”之类的话,但相比起BACHELARD在小阁楼(BACHELARD,<THE POETICS OF SPACE>,Beacon Press,1994)里纯冥想型的现象学以及Merleau-Ponty的“Flesh”灵与肉之类主客观辩证的现象学概念,HEIDEGGER的著作已经够算得上是“唯物主义”了,呵呵。。。


HEIDEGGER说过的“ambiguity, death, temporality, nothingness”,多出现于后期,据Reinhard May在其所著的《Heidegger's Hidden Sources: East-Asian Influences on his Work》中大胆的推断说,HEIDEGGER后期思想可能与其曾试图与中国助手萧师毅翻译《道德经》有关,日本人则更早地将之与佛教联系起来,因为学者九鬼周造在对HEIDEGGER的谈话录中曾将现象学中的若干概念与“空”之类的佛教用语对比,HEIDEGGER也“很感兴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