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
2005-05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沈祖�
268
200000
无
沈祖棻以提高听众和读者鉴赏诗词的水平为目的,通过自己的示范活动来传授方法,为人们指出阅读、分析、欣赏宋代婉约词的门径。沈祖棻的讲词具有传统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呈现出了他个人的风格。 作者既是著名作家,又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本书是从她多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存下来的有关宋词的著作中选录出来的,早已成为宋词赏析类选本中的权威版本,历年再版,重印已达数十万册。
沈祖棻,浙江海盐人,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历主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讲席。1977年死于车祸。主要著作有《微波辞》、《涉江诗词集》、《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古诗今选》、《沈祖棻创作选集》等,并有《沈祖棻全集》出版。
北宋名家解释无名氏(一首)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范仲淹(一首)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张先(三首)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儿时穷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晏殊(二首)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欧阳修(一首) [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七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 [曲玉管]陇首云飞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望海潮]东南形胜晏几道(六首)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浣溪沙]日日双眉斗画长苏轼(二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大江东去秦观(六首) [八六子]倚危亭 [满庭芳]山抹微云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望海潮]梅英疏谈 [满庭芳]晓色云开 [鹊桥仙]纤云弄巧贺铸(四首) [芳心苦]杨柳回塘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薄幸]淡妆多态 [将进酒]城下路周邦彦(七首) [瑞龙吟]章台路 [兰陵王]柳阴直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往 [解连环]怨怀无托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过秦楼]水浴清蟾李清照(五篇) [凤凰台上忆台箫]香冷金貌 [念奴娇]萧条庭院 [声声慢]寻寻觅觅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永遇乐]落日熔金姜夔词小札张炎词小札
无
美丽到令人窒息的,不止只有宋词,还有本书的装帧,值得拥有
那就是这一本,真正有深度的介绍宋词。我的第一本喜欢的宋词书
如今,词作的鉴赏,已经成了专门之学。论著之多,作者之众,有目共睹。20世纪一百年间,先后出版过220多种词作鉴赏的专著,有550多篇词作鉴赏的专题文章见诸报刊。在20世纪词作鉴赏的大观园里,有两本引人注目的标志性著作。一是俞平伯先生的《读词偶得》,另一本便是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
如果说,《读词偶得》的出版标志着词作鉴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那么,《宋词赏析》的问世,则标志着词作鉴赏从政治功利性的解读向审美鉴赏的回归;如果说《读词偶得》代表着一个新的起点,那么,《宋词赏析》就是一个里程碑,预示并引领着20世纪词作鉴赏高潮的来临。
《宋词赏析》原是沈祖棻先生的遗著,经程千帆先生的整理,1980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词作鉴赏,不受重视,从1949-1979年30年间,我国内地学界没有出版过一本词作鉴赏的专书。而从1980年起到2000年,各类词作赏析的专著忽如雨后春笋,20年间就出版了200多种,有的鉴赏专书印数达到数百万册,深受读者大众的欢迎。而在20世纪80年代,得风气之先的第一部词作鉴赏专书,就是沈祖棻先生的这本《宋词赏析》。它像一朵报春花,问世之后,即引来百花盛开。从这本书之后,各类词作鉴赏的著作蔚然大观。
《宋词赏析》一改从前模式,回归到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注重分析词作的艺术技巧和文学价值的批评之路。一篇宋词,经作者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得以领略词人的艺术匠心,从那些平常和不平常的词句中领略到异样的美感。我们惊喜地发现,宋词原来可以这样阅读!可以这样鉴赏!宋词的艺术世界,原来充满着如此的艺术魅力!——30年前,笔者初读此书的感受,至今仍清晰地铭记于心。正是这本薄薄的小书,引发了我对宋词的兴趣,并用了30年的时间来从事词学研究。
《读词偶得》和《宋词赏析》,都是大家写的小书,容量不大,影响却不小。有意思的是,这两本书重版率惊人相似,都先后有7家出版社印行过7种版本。一本小书,有这么多出版社竞相印行,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时值沈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要写篇纪念性的文章,于是我想到了沈先生这本《宋词赏析》在词作鉴赏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宋词赏析》是超越《读词偶得》的,它是学者之笔,赏析得严谨透切,当得上唐圭璋先生所说的“剖析精微,体察分明”。众所周知,沈先生有“当代李清照”之称,才华富赡,但赏析时,却处处显示出学者的功力和精审,当详处,不厌其详,当略处,点到为止。既注意结构布局、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又举一反三,总结艺术规律,比如对词作艺术表现中的一与多、真与幻、情与景关系的揭示,就很具有启发性,既“可供今天写诗的参考”,也可以作为论题进一步去总结和探索。作者是著名的词人,对词人遣词用字的良苦用心体会深刻,为了说明词人的艺术匠心,她常用换字法来比较优劣。如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作者分析说,这七个字“写出了景物、地点、季节、时间和人物的情绪、感觉,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可称精炼。假如我们将这一句写成‘黄菊初开兰蕊吐’,同样是写了秋天的景物,写了菊兰,可是形象和意境就单薄多了。即使只改成‘槛菊含烟兰带露’,那也不成,因为两字之差,就抽掉了恰恰是词人所要着重表达的对景生情这一点”。作者最善于用比较法,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使人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既扩大知识视野,也掌握一些评论鉴赏的方法。
正如文学经典总是具有独创性和典范性一样,文学研究中的经典也具有观点的独创性和方法的示范性。《宋词赏析》就是这种经典之作。无论是喜欢阅读宋词的人,还是致力于创作诗词的人,或是文学研究者,这本书,都是值得再三研读的经典。
很佩服古人的想象力,能用各种形容词描绘各种场景,融情于景,对于生活有高度的真实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语言是那么精炼确切,营造阔大高远等境界。词总是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短小精辟,不像小说那样经常还有背景,更多的环境描写等。
看了太多批判现状,或者描绘生活艰苦的书籍后,换换口味看看诗集,琢磨每个语句的语境和气氛,也是一种享受。也有无法排遣的忧愁时,虽然这忧愁和古人的完全不同,但是也是一种调剂。
这个周日,看沈祖棻的《宋词赏析》,书中“北宋词名家浅释”部分,有分析晏几道的鹧鸪天一文。“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文章结尾处说,“道学家程颐,也很欣赏“梦魂”两句,笑道‘鬼语也’。——这样的词,只有鬼才写的出来!……沈祖棻笑道:“连这个老顽固都被感染了,也说明这两句的确富于魅力。”
道学家,对他们的一般印象有顽固守旧,或严重点说是陈腐的感觉罢。喜欢引经据典的词曲欣赏类书籍,几乎不见引用道学家们的话。这也难怪,词曲来自民间小调,婉约柔靡乃是它的基本风格;诗歌追本溯源,也是来自民间小调,但是孔子修编诗经,一句“诗言志”,诗的地位就比词曲高出了那么不止一点点。孔子的隔代弟子们,自是以诗为正统,词曲乃是小道。小道鬼词动人,冬烘的道学家也为之侧目,乃有鬼语一说,文学移情,于此可见。
程颐的这句话许是太有名罢,傅庚生,在他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一书——仙品与鬼才一章,也提到程颐的这句。傅庚生说,林逋的山园小梅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皆是仙品;晏几道的鹧鸪天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皆是鬼才。这里引用两篇全文,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此诗,仙品;纳兰容若的临江仙“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渠溪。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鸣。”这首词,傅庚生说,鬼才也。
傅氏说,仙品与鬼才,非止谓作品之光景如仙似鬼也。凡情旨超越,能脱却烟火气者,皆仙品;意境奇突而机关诡谲者,皆谓为鬼才也矣。话虽如此,看了他说纳兰词——”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鸣“乃是鬼才之作,其时看书正值午夜,想起香港鬼片,此刻乃是黑山老妖出没之时,天亮鸡叫却还早那,脊背寒颤阵阵。
仙品(才)也罢,鬼才也罢,在这里,其实并无高下之分。温庭筠、纳兰容若、苏轼、王实甫等,包括被沈祖棻视为老顽固的道学家程颐也罢,皆是各自领域内的一代大师。读他们的作品,除了此刻,平时唯有吟咏赞叹,遥想往昔大师超然飘逸风采。盛唐弱宋,五胡乱华的魏晋宋元,代代更迭,大师辈出。清末民初,积贫积弱几近亡国的中国,一如魏晋宋元,也是大师林立。而现在,当张中行、季羡林等旧时学人,一一离世时,人人嗟叹,大师时代,渐行渐远。以至于钱学森老人临去时,都不忘问温家宝总理,也是问天下人,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学校培养不出大师?
电影《天下无贼》,葛优扮演的贼头儿披着军大衣,一如大决战里德林总,看着火车车窗外急闪而过的青山绿水说,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小偷勤学苦练,多练出了一只手,严格意义来说,这是纯技术的活儿,属于技术人才。讲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新材料、新能源、新经济时代,技术人才或不缺乏。其实,二十一世纪,与其说最缺的是人才,毋宁说,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仙才和鬼才罢。
家里的书是1981年10月印刷的。深褐色的封面,感觉很有味道。的确是一本好书,沈老师的遗稿,由其夫整理而成。
书中精选了北宋代表词人的传世之作。还附有作者对苏词的评价和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等雅文。
不夸张的说,沈老师的当年让我对宋词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宋词的魅力,非认真体会不知其妙.往往言简而意丰,色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令人玩味不已.!
有些诗词是振奋的,激昂的,我们的情绪便也跟着振奋与激昂,有些诗词是惆怅的、郁闷的,我们的情绪便也跟着惆怅、郁闷,甚至不禁叹一口气、惋惜一声。跟着诗词的感情基调,我们的情绪就这样时而奋勇向上,时而急转直下,心情的跌宕起伏在期间变化着.!!
这部书可以说是图文并茂,但是翻开第一面,看到一副书法彩图,说是“苏轼墨迹”,但怎么看也看不出是东坡先生的风格。经查证,原为赵秉文的墨迹。美编确实粗心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尤其是最有一句,很有感觉,对古人真是倾佩至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