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致命诱惑

斯迪姆·席普·凡迪恩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2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斯迪姆·席普·凡迪恩  

页数:

298  

字数:

204000  

译者:

徐建萍  

Tag标签:

无  

前言

漆黑的夜晚,一声凄厉的尖叫打破了夜的宁静。 第二天,联邦警察署接到一起惊人的报案:位于纽约市西七十一街的一幢私人公寓中惊现一具女尸。百老汇的著名性感女星玛格丽特·欧黛尔死在了自己的公寓中。女星惨死家中,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警方根据现场遗留下的指纹,初步认定这是一起普通的入室抢劫杀人案件。然而不久,被监视的入室抢劫嫌疑人则离奇死亡。警方又将怀疑的目标锁定在暗恋死者的公寓接线员身上。正当负责调查的警官认为案件告破之际,以法律顾问的身份介入本案调查的贵族青年万斯,却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张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并就此断言,案件背后另有隐情。 通过调查,万斯最终将怀疑的目标锁定在几个与死者生前关系密切的男人身上:案发前,陪同死者一起进入公寓的贵族子弟;曾被死者玩弄过的花花公子;同死者有染的著名男星;专为神经质女人开设私人诊所的精神科大夫。然而令万斯意想不到的是,四个人都证据确凿地举出了案发时不在场的证明。失去了线索的万斯,顿时陷入了深深地思索当中…… 正当案情扑朔迷离之际,万斯突然要求重返案发现场,为众人演绎了一场“监守自盗”的精彩剧目。并突发奇想,邀约四位嫌疑人在一场赌博中一决高下。四个同死者密切相关的男人最终如约而至…… 案件背后隐藏的恐怖阴谋,扭曲的心理动机,晦涩难辨的作案形式……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人性纠葛,终因案情本身极致“完美”的神话而不攻自破。 诚如作品中的“我”所说得那样:“许多疑点和潜藏于黑暗之中的龌龊面都显露了出来,还有那些被绝望与悲痛折磨到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的人性。其实对于读者而言,故事的本身就像是一出充满激情的通俗剧的情节,弥漫着无限浪漫的向往,这就像是由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改编而成的戏剧中所描述的贝伦·纽辛珍和艾瑟·凡格赛的伟大爱情,以及郁郁寡欢的托皮尔的死亡悲剧的情节一样。” 一个因失业而卧病在床的自由职业者,在疗养期间,百无聊赖地翻起一本探案小说,最后竞爱不释手。很快他就在两年的时间内阅读了将近两千本的探案小说集,最终产生了自己动手写小说的念头。而这一写竟成就了一位探案小说中的传奇人物——菲洛·万斯,并拉开了美国推理小说繁荣时代的序幕。 他,就是本书的作者,美国推理小说之父——斯迪姆·席普·凡迪思。 斯迪姆-席普·凡迪思本名维勒·亨廷顿·怀特。他的作品沿袭了英国古典推理小说华丽的文藻与严谨的结构,有别于当时盛行美国本土的冷硬派悬疑、惊悚的侦探小说,独树一帜,并开创了美国悬疑推理小说的新时代,他的作品,在20世纪创下了欧美图书的销售纪录,并成为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硕果仅存的经济奇迹。他的作品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丹·布朗、斯蒂芬·金的作品无疑都从他的创作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致命诱惑》取材自发生在纽约的真实案例,其“凶杀案艺术哲学论”也在本书中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内容概要

纽约知名的交际花欧黛儿被勒死在自家公寓,警方初步认定这是一起普通的入室抢劫杀人案,可勘察结果却表明事实绝非如此简单,不仅因为凶案现场被莫名布置成了密室,出奇凌乱的房间更像是苦心营造的假象。幸运的是,桌子上和衣橱内留下了嫌犯的指纹。与此同时,警方对欧黛儿身边的男士展开逐一调查,原以为案情就此走向明朗,谁料由此牵扯出的欧黛儿复杂的感情纠葛令案件愈加扑朔迷离,等待他们的只有更大的谜团和死神的再次降临……

作者简介

斯迪姆·席普·凡迪恩,是一名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中年以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死亡游戏》、《上帝的救赎》等一系列侦探小说。他的作品出版后立刻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使出版商一而再、再而三地创下最高销售纪录。并由此开启了美国推理侦探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凡迪恩在他的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菲洛·万斯,身兼艺术鉴赏家和业余侦探的双重身份,他运用以心理分析为中心的分析方法,将犯罪事件视为一件艺术品,把整个破案过程当做一场心智游戏的演练,努力研判其涉及到的各种心理因素,并借此推理出凶手的真实面目,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的黄金神探”。

书籍目录

楔 子
悬迷的足迹
香消玉殒
魔鬼的足音
地狱之门
那一声惊叫
来者不善
无名黑手
揭秘大追踪
针锋相对
真假难辨
佐证的启示
无缘再会的情人
凿刀与火钳
非常嫌疑人
登门拜访
谁是撒谎者
丑 闻
被诅咒的医师
午夜访客
扭曲的时钟
铃声响起
失 约
被捕的羔羊
伎 俩
惊悚的一瞥
巅峰对决
狂热的赌徒
C小调交响曲
狱中记

章节摘录

纽约市警察局大楼位于中央街,在三楼的刑事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巨大的档案柜。柜子里有许多绿色的卡片,都是刑事案资料索引卡。其中一张卡片上清楚地写道:“玛格丽特•欧黛儿。西七十一街一百八十四号。九月十日。谋杀:晚上十一点左右被人勒死。同时屋内被洗劫一空,珠宝失窃。尸体由女仆埃丽米•杰弗逊发现。” 虽然只是几句简单冷漠的记述,但其中所记载的,却是这个国家犯罪史上最令人震惊不已的刑事犯罪案件之一。在这起案件中,充满了许多矛盾的、令人困惑的疑点,凶手的犯罪手法也相当独特,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智慧型的犯罪,不要说是普通的警员,就是在检警双方中有着丰富的办案经验和缜密思维的检察官和刑警们也都感到束手无策。每一次调查的结果都只有一种:玛格丽特•欧黛儿遭遇谋杀的可能性很小。然而,被勒死并横放在客厅沙发上的女孩的尸体,却很好地证明了上述结论的可笑与荒谬。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整个案件最终走向明朗化,许多疑点和潜藏在黑暗当中的人性的龌龊之处都显露了出来,还有那些被绝望与悲痛折磨到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的人心。其实对于读者而言,这个故事本身就像是一出饱含激情的通俗剧,令人充满着无限浪漫的遐想,就像是由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改编而成的戏剧中所描述的贝伦•纽辛珍和艾瑟•凡格赛的伟大爱情,以及郁郁寡欢的托皮尔的死亡悲剧一样。 玛格丽特•欧黛儿出身于百老汇,是一个性感尤物,一个耀眼的明星。她俨然是这个虚幻的、物欲横流的艳俗时代的代表人物。可以说,在死前的两年的时间里,她一直都在这座城市的夜生活当中扮演着最耀眼的、最受欢迎的公众人物的角色。以她现在的受欢迎程度,如果是在我们祖辈生活的那个年代,她也许会被冠以“城中瑰宝”的称号。然而,如今有太多人渴望进入到这个圈子当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龙蛇混杂的圈子里,到处充斥着黑道势力和暴力团伙,以至于这个圈子已经不能够容许任何一个竞争对手脱颖而出。但是,这个剧团的众多宣传人员,无论资历深浅,都十分喜爱玛格丽特•欧黛儿,因此,她的名声也逐渐地在这个属于她的小小世界里传开了。 至于她的坏名声,大多来自那些有关她和一两位欧洲王储私下有染的八卦新闻。她凭借着舞台剧《布里多尼女仆》一炮走红,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一直待在国外。这出既叫好又叫座的舞台剧,将她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演员一下子捧上了一线明星的宝座。也许有人会以为,她的宣传人员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趁她不在国内的这段期间,拿她的那些八卦绯闻来大肆宣传一番。 在她的成名道路上,她的天生丽质也或多或少起到了一些作用。她属于棱角分明、美艳动人的那一类型。记得有天晚上,我到安乐斯俱乐部消遣,看到她在那儿跳舞——这家俱乐部的业主正是臭名昭著的莱德•雷根,而这个地方也是寻求夜生活的人们的最佳去处。抛开她那娇艳动人的容貌不说,当时最吸引我的是她那独特的魅力。她中等个子,身材纤细,凹凸有致,拥有狮子般高贵的气质,并且我还感觉到她有一点冷漠,或者可以说是高傲。也许这种感觉来自于对她与欧洲王储有染的传闻的联想。 她的红唇,有如那种专伺权贵富豪的交际花的嘴唇般丰厚嫣红。她的眼睛,就像是罗塞蒂画笔下圣洁的少女那般虔诚。她的容貌,融合了感官诱惑与灵性,这样奇异的组合给人的感觉,如同各个年代的画家对《永远的玛格达兰》这幅名画所提出的观点一样使人眩晕。这张美丽的脸庞,神秘而又充满诱惑,挑逗着人们心中贪婪的欲望,轻而易举地就能俘获男人的心,进而控制他们的一切情绪,心甘情愿地做她的奴仆。 玛格丽特•欧黛儿有一个外号是“金丝雀”,这是从她参演的一出芭蕾舞喜剧中得来的。那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讽刺社会的独特的戏剧,剧中所有参与演出的女孩都要将自己装扮成小鸟,各式各样,而金丝雀的角色正好落在了玛格丽特身上。当她穿着黄白相间的绸缎,披着一头金黄闪亮的头发,再加上她那白里透红的肌肤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所有人的眼睛都为之一亮,立刻被她无与伦比的魅力征服了。很快,各大报刊对她这次演出报以好评,观众更是赞赏有加。经过短短两个星期的时间,这出芭蕾舞剧就从“鸟芭蕾舞剧”更名为“金丝雀芭蕾舞剧”,欧黛儿小姐也跟着水涨船高,迅速成为了芭蕾舞剧的女主角。与此同时,还有人专门为她重新改编了一段独舞的华尔兹曲目,并为她量身打造了一首新歌。 在“金丝雀芭蕾舞剧”结束当季演出的同时,她辞去了法利斯剧团的工作。接下来,她就投入到百老汇的夜生活当中,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在此期间,那个人们耳熟能详并广为流传的“金丝雀”的绰号一直跟随着她。因此,当她惨死在自己居住的公寓里的时候,这宗刑事案很快就家喻户晓了,而人们在谈论这件事情时,也习惯于称它为“金丝雀杀人事件”。 对我来说,能够参与到金丝雀杀人事件的调查当中——或者确切地说,是在一旁看热闹——成为了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之一。金丝雀杀人事件发生时,约翰•马克汉作为纽约地检处的检察官,是在一月份才刚刚走马上任的。在他四年的任期当中,他成功地侦破了无数案件,因此名声大振,然而,他对于外界加在他身上的赞许却十分厌恶。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对他这样一个重视荣誉的男人来说,他本能地排斥独享全部功劳。事实上,在他参与的大部分著名的刑事案件当中,他所扮演的角色通常都只是一个从旁协助者。真正破案的功臣,是他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只不过他的这位朋友一直不愿意将事实公开。 其实,这个人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贵族,他从来没有公开过自己的真实姓名,所以在这里我姑且称他为菲洛•万斯。 万斯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令人惊讶的天赋和才能。他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业余画家,在美学、心理学方面造诣颇深,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称得上是一位艺术典藏家。虽然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是在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欧洲接受教育,因此,他说起话来就好像一位英国绅士。万斯拥有一笔庞大而丰厚的家产,但并没有因此成为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他是一个头脑冷静的精明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够履行家族赋予他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不过,他生性愤世嫉俗、冷眼观世,以致那些没有与他深交的人,以为他只是一个媚上欺下的势利小人。但以我对万斯的了解,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隐藏在冷酷外表下的真实的一面。我知道,他的愤世嫉俗与冷漠态度,都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敏感、孤独的天性在作怪,他绝对不是一个故作清高、目空一切的人。 在参与侦办金丝雀杀人事件时,万斯还不到三十五岁,清瘦的脸颊棱角分明,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美男子。不过,很少看到他的笑容,他那严肃而冷峻的表情使他看起来仿佛一尊冰冷的雕像,在他与他的朋友之间树起了一面墙。其实,他并不是冷血动物,只是他的完美主义倾向驱使他将不当的情感及时平息在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永远因宁静、理性而美好,即使面对兴趣极浓的事物也表现出惊人的克制,他也因此而遭到误解和批评。不管怎样,在人们的印象中,万斯始终是以冷漠的态度看待世俗的一切事物。有时候,我也不禁觉得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就像是一个缺乏热情的观众,总是在一旁冷眼旁观,不屑一顾。但是,实际上,他一直求知若渴,生活中的任何细枝末节都难逃他的法眼。 虽然他并不是职业刑事案件调查人员,但是,他的聪明才智和旺盛的精力,以及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使他对马克汉所负责的刑事案件的调查工作兴趣满满。 我手上保存有一份完整的记录,包括万斯以法院顾问的身份参与的所有刑事案件的侦破情况。本来我无权将这份记录私自公开,但是现在,马克汉因选举失败退出政坛了,万斯也在去年远赴他国定居,我随即获得了二人的同意,得以将这份记录完全公开。 我以前曾经在艾文•班森枪击案中提到,由于案情十分特别,万斯投入了当时的调查,并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最终破获了那起悬疑案件。现在要讲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他如何侦破玛格丽特•欧黛儿谋杀案的详细过程。这起案件发生在同年的初秋时节,当时在社会上造成的轰动效应,远比之前的任何一个刑事案件都要大。 万斯出于对离奇案情的强烈的好奇心,接下了这项新的调查任务。当时,马克汉正饱受反政府报纸的攻讦,已经为此困扰了好几个星期,它们对他进行言语上的狂轰滥炸,指责他无力对警方交到他手上的黑道犯罪势力定罪量刑。此前,由于政府出台了禁酒令,结果导致了另外一种极具危险但却完全不受欢迎的新兴夜生活形态迅速在纽约蹿起。许多自称为俱乐部的财力雄厚的酒馆,沿着百老汇大道以及它附近的街道一家家地开了起来。紧接着,在这个地区发生了许多起令人触目惊心的犯罪案件,当然,这些案件不外乎是为情或者为财;可以说,这些不良场所成为了犯罪的温床,滋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犯罪事件。纽约上城的一间家庭旅馆里就曾发生过一起珠宝抢劫谋杀案,后来经警方调查得知,这起案件就是在当地的一家俱乐部的谋划下进行的。随后,两名追查此案的刑事组警员遭遇枪击,背部中弹身亡,罪犯更嚣张地将尸体公然弃置在这家俱乐部的附近。由于连续发生了两起恶性犯罪事件,马克汉不得不暂时将办公室的其他事务搁置下来,亲自调查处理这两起案件,试图控制一下这不断升温的、令人无法忍受的犯罪状况。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美国,不失公允地说,侦探小说家只有两位——凡迪恩和埃勒里·奎因。  ——博尔赫斯


编辑推荐

《致命诱惑》编辑推荐:以心理分析挑战本格推理的巅峰之作;“密室大师”约翰•卡尔最敬佩的本格推理巨匠;创下美国销量神话,版权售出二十余国;台湾城邦文化创办人詹宏志“谋杀专门店”精选佳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致命诱惑 PDF格式下载



好好好,值得一看。


朋友很喜欢,就是包装不咋滴,望卖家做的更好~


买这本书只是为了收藏,之前很早看过了,有些翻译我觉得不行,其他的还好


几年前就出过,现在换了个版本,价格也涨了


  前段时间玩过一款充满哲学意味的游戏——兄贵草泥马。看上去温和呆萌的草泥马有着一颗残暴的内心,他们会突然对着身边的其他草泥马啪啪啪,然后吃掉,完成进化。
  
  对比译者和出版商放出的试读,基本上可以确定以下书籍为同一译本
  
  【完全进化】
  龙婧《上帝的救赎》陕西师范2007→龙婧《上帝的救赎》金城20112012→夜暗黑《黑色主教的杀人事件》南海2013
  徐建萍《致命诱惑》陕西师范2007→徐建萍《魔鬼的诱惑》新世界2012→夜暗黑《嫌疑人X的指纹》南海2013
  徐建萍《撒旦的黑名单》陕西师范2007→徐建萍《死亡名单》新世界2012→夜暗黑《谋杀名单》南海2013
  徐建萍《吸血鬼》陕西师范2007→穆西《夜访吸血鬼》新世界2012→夜暗黑《吸血鬼国王》南海2013
  吴凡《吸血鬼伯爵德古拉之吻》陕西师范2006→穆西《惊情四百年》新世界2012→夜暗黑《吸血鬼之吻》南海2013
  最后,上面所有的译者都进化成了夜暗黑……
  
  【又一只草泥马?】
  为什么上面的穆西最后都进化成了夜暗黑而这只进化成了东野圭吾,吃了什么奇怪的东西么……
  薛雨《谜桶》陕西师范2006→穆西《撒旦的邀请》新世界2012→东野《酒桶中的女尸》南海2013
  高永强《死神之眼》陕西师范2007→高盛《地狱之眼》新世界2012→东野《木乃伊的诅咒》南海2013
  李琦《幽灵阶梯》陕西师范2010→李琦《荒村煞灵》新世界2012→东野《豪宅魅影》南海2013
  
  【漏网之鱼(?)】
  田甜《死亡游戏》陕西师范2007→田甜《死神来了》新世界2012
  
  
  在对比《嫌疑人x的指纹》和其他版本的译本时对比了05年刘玉嘉译本的《金丝雀杀人案》,又有了新的惊喜,相信这不是唯一的一本
  http://book.jd.com/11219022.html
  http://read.jd.com/4656/244322.html
  
  
  最后,附上一首歌表达对套书籍出版努力付出辛勤劳动各位的赞美
  
  在那荒茫美丽马勒戈壁
  有一群草泥马,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草泥马戈壁,
  他们顽强克服艰苦环境。


  首先,我不是一个喜欢打一星的读者。比如: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39785/ 我都给了两星,我想你们也能顿悟我是个多么温柔的良心读者【感觉一部分人已经点击了右上角【。
  
  其次,这本书我尚未看过,照理我也没有下结论的资格。我想与其只是默默打个一星,不如写篇书评来说明一下我的看(fen)法(nu)。
  
  关于书名:
  
  我不明白出版社/译者是怎么想的,但是把The Canary Murder Case 翻成 嫌疑人X的指纹让人不得不怀疑无非是为了和 嫌疑人X的献身 拉上点沾亲带故的关系。而如果这两本书倒是真的有什么相似点的话,那也算了,可是目前这两本书硬是凑在一起,除了为了博得人气君的读者的关注之外真是想不出任何其他的理由可说。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宣传手段只是让人作呕。
  
  关于作者名:
  
  之前就有朋友提出将 S.S.Van Dine 翻译成范达因并非完美,因为Dine实可以翻做戴恩之类。而达因估计是参照日文发音讲 dai 的发音拆分成 da in。 但是,范达因这个译名大家都是熟悉了解的,如果硬是重新搞一个新的译名,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会难免让读者困惑。
  
  更关键的问题是,退一万步说,如果这个译名真的比范达因的精准也好,凡迪恩这个翻译到底好在哪里让译者/出版社这么欲罢不能,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关于此套书系:http://book.douban.com/series/18524
  
  众所周知,范达因酷爱使用 The XXXXXX(6字单词) Murder Case 的书名格式,而目前看来此套书出版的三本 The Canary Murder Case、 The Bishop Murder Case 和 The Benson Murder Case 也是十分工整的。之前的翻译做 金丝雀杀人时间,主教杀人事件和班森杀人事件虽然普通,但是也表现地工整。
  
  而此次三本书分别译作:嫌疑人X的指纹,黑色主教的杀人事件和谋杀名单。既不工整又不出彩,配上“风格各异”的封面,拉扯成一套书真的好吗。
  
  总之,现在出版社到底在想什么,我这样的凡人只有着急的份儿,是一点儿头绪也没有。
  
  这本书我没读过,但是看这宣传设计,我也一点不想读。一星。
  ----------------------------------------------------------------------------
  
  好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辟谣贴了:
  虽然页面有新经典的tag 新经典已经表示不是他们搞出来的 好感动 新经典还没疯【有这么表扬的吗
  
  根据亚马逊上面的标注
  
  品牌: 北京兴盛乐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
  1.先借敲门之机走到旁门,把锁打开
  2.用镊子和绳子把锁锁上
  3.用唱片模仿死者声音


   到底是谁杀了“金丝雀”?也许看过的人都会说当然是史帕斯伍德,可我更同意的说法是她其实是被自己的贪婪杀死的,同样的还有史基,正如本书的神探万斯先生说的:“至于史帕斯伍德,不过是有勇气犯罪的理性动物罢了。”无疑,史帕斯伍德的这出戏导演的很完美,如果不是有万斯的存在,他甚至不会被列入嫌疑人的对象,所以当被抓时,他能以一种轻蔑的态度说他早就知道这么做背后的代价,但在权衡轻重后,还是决定冒险一试。当一个女人为了满足她的欲望而要粉碎一个男人的一切时,我想这个男人只要是正常的,必定会做出一些疯狂的反抗的。本书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万斯的那句话:当物证和心理证据相冲突的时候,那物证肯定是错误的。


  通过牌局来推断凶手也太玄乎了吧?
  而且唱片的设定也很突兀,事先没有伏笔,只在最后揭晓谜底时才被推出,似乎有违作者的二十条戒律


  根据这个不是改编了电影么 叫什么谁知道啊~~~好想找来看 万斯这个角色现在看起来真的非常吸引人呢~想画成漫画角色肯定很吃香


  但这个案件也未免太巧合了吧?走向刻意让推理过程繁复精巧的怪圈。
  
  一个交际花的四个入幕之宾,同一天晚上同一时间段各怀鬼胎来到同一个地方,又很巧合地互为目击证人。再加上一个和交际花颇有瓜葛的惯偷舞男,构成了五男一女的畸形怪圈。
  
  基本上这在概率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对于这种纯粹炫耀技巧似的推理小说,我很反感。
  
  至于结尾,太弱智了点。


宋文《桶子》群众2006→棒槌学堂《桶子》→薛雨《谜桶》陕西师范2010→穆西《撒旦的邀请》新世界2012→东野《酒桶中的女尸》南海2013
薛雨《谜桶》译文也是进化来的,戳此http://tljlocr.lofter.com/post/8ad26_1e5f4c


范达因兄弟……你这是怎么了……


死亡游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上帝的救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
致命的诱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
我再仔细看看这几本书的英文名字:
The Greene Murder Case
The Bishop Murder Case
The Canary Murder Case
这出版社也是改名高手。


这几个我之前也吐槽过了。。。。。。。。我当时没有写评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在我内心深处 我觉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估计对推理出版不是很了解。。。。。。。我都原谅了他们。。。。。。。。但是南海这么搞我就有点不能忍了
这就是所谓 爱之深,责之切【。


奇怪的是,范达因的书也出得有些年月了,但选书都没什么改变。


其实南海就是卖书号的。不过这书居然标记为“新经典”,是不是标错了?新经典疯了么。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就是没有一个出版社愿意出 狗园杀人事件,明显是优秀作啊,其他几本不出我也能懂一点。。。。。。


这个译者是谁 也不太清楚


这个和南海没什么关系吧,只不过卖个书号而已,目测也不像是新经典的


坐等爆料到底是哪方搞出来的设计


目测这里可能会出现出版社的人(密切关注中。


已经有三个没用了 等到10+ 估计就快了!


看译者名字就知道这翻译也肯定糟透了


这书名只能呵呵了...


金丝雀杀人事件!
SS哥如果知道会哭泣的!


南海以前不错啊


海南出版社……走的是摩天轮路线。


楼上 是南海【。


哦哦哦,眼神不好!这个出版社好像出过村上和东野的书吧……还偏好那种精包装书系


译者:夜暗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把书名给你改到亲爹也认不出……


各位读者大神好,在此说明一下。
本书与新经典文化完全无关,LS有朋友真相了,新经典文化现在70%的图书可能都是使用的南海出版公司的书号,但是也有别的公司的,比如新星的,出版社不等于出版公司,这件事不太能完全说清,但是至于如何分辨何为新经典文化的图书,其一,可关注官方小站:http://site.douban.com/readinglife/ 其二,图书上都有标识,为新经典文库作品的话,在书的书背有显示,非文库作品,书底的印制业上发行公司会标记为新经典文化。


感谢楼上的说明 关键是这书有人加了新经典的 tag 吓死大家了【。


我肿么觉得这套书还不错,,还附有原版插图 好像前几个版本都木有吧。翻译我觉得挺好呀 一本20算是良心价了


我承认我确实没有看过内容 但是这译名 确实让人提不起兴趣


出版公司给书改名看来是现在通俗小说的推销惯例,我老同学jun说他们作阿西莫夫或者亚瑟卡拉克基本每本都保不住原名,据说这样改的新名字会特别有助于在三四线城市的销路,编辑想拦都拦不住的


现在的翻译确实太草率了,像赶驴似的呼啦呼啦熬一宿翻译出来似的


恩,唱片的设定很同意你的观点,确实有些意外、突兀,觉得万斯那么聪明的人应该早就想到这样一种简单的犯罪手法,而不是到最后才幸运的发现,这点对书有些失望,呵呵~牌局的设定我认为倒是挺不错的,因为万斯不了解嫌疑人的性格,人的性格是会反映在个人打牌的方式上的,呵呵~


哎哎,我也觉得即使是古早的推理小说,也太没看头了吧。
怎么这本书地位那么高呀,那个密室手法,汗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