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品曹操

张亚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亚新  

页数:

39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面、准确地描述曹操复杂而鲜明的思想、性格和作风;  以曹操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全景式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那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政治事件和军事斗争。  鸟瞰式地回顾千余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交待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形式和发展的脉络。  对众多的材料进行排列组合和取舍,做出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又具有历史深度和时代高度的评价。  本书能够确保所依据的史实不会出现问题。

作者简介

张亚新196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曾历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安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学报》主编等职。

书籍目录

导言——东汉社会面貌第一编第一章 少年行止第二章 仕途初试第三章 讨论董卓第四章 争夺兖州第二篇第五章 挟天子以令诸候第六章 “修耕植以蓄军资”第七章 南征张乡第八章 荡平徐淮第九章 官渡之战第十章 克平四州第十一章 远征乌桓第十二章 “不戚年往,优世不治”第十三章 兵败赤壁第三编第十四章 坚守淮南第十五章 平定关陇第十六章 争夺汉中第十七章 激战囊樊第四篇第十八章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第十九章 邺下文人集团第二十章 立嗣第二十一章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第二十二章 大星殒落第五篇……

章节摘录

第一章少年行止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反对宦官的斗争,在某些方面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但归根结底这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它使政局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而党人的被杀或禁锢终身,表明东汉政治越来越黑暗,政治危机更加深重了。桓帝、灵帝时,东汉统治集团已腐朽到极点。桓帝后宫宫女多至五、六千人,服侍这些宫女的奴役又二倍于此。为维持宠大的消费,桓帝将加在人民头上的口赋(人头税的一种)从过去七岁才开始缴纳改为从一岁起即开始缴纳,田税也一亩加了十钱。灵帝开西邸公开卖官,二千石官二千万,四百石官四百万,关内侯五百万,县令长按县土丰瘠各有定价,富者缴纳现钱,贫者可予赊欠,到官后加倍缴纳。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在西园内造了一个万金堂,将卖官所得聚为私藏,还在小黄门、常侍家中各藏寄了数千万,并在河间买田宅,起第观。灵帝曾想让羊续做太尉,太尉属三公,当出钱千万,谁知羊续拿出一件旧棉袄说:“我家中只有这个!”灵帝得知后很不高兴,羊续的太尉也就没有做成。灵帝为修宫室、铸造铜人,特下诏每亩加税十钱。还变着法儿寻欢作乐,曾在后宫仿建了一个市场,让宫女摆摊卖货,互相盗窃争斗,灵帝自己也穿上商人服装,与之饮宴作乐。又在西园玩狗,给狗戴上文官的帽子;驾上四头白驴,亲自拿着缰绳操纵,驱驰周旋,以为大乐,公卿贵戚转相仿效。其庸俗无聊,沉迷堕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汉王朝前期与边境各族建立的密切的政治关系或通商关系,到这一时期遭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由于统治者对边境各族的压迫剥削,迫使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或逃亡;另一方面,由于东汉王朝的积贫积弱,鲜卑、乌桓、匈奴等族不断骚扰边郡,甚至侵入腹地。东汉朝廷要么出兵###各族人民的反抗,要么出兵抵御边境各族的侵扰,在长期的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军费,农民负担的赋税和徭役因而更加沉重了。由于政治###,各级官吏不注意水利设施的兴修和维护,桓帝、灵帝时期水旱灾害也不断发生。据统计,东汉时期大的水灾共发生27次,桓、灵时就有13次;大的旱灾共发生17次,桓、灵时就有6次。蝗灾、风灾、雹灾、大疫也接踵而至,地震也时有发生。据统计,桓帝、灵帝时共发生大蝗灾7次,大风灾2次,大雹灾7次,大疫8次,地震18次。灾害的不断发生,给人民增添了更多的灾难。越来越黑暗的政治,越来越沉重的赋役,加上灾荒、饥馑的肆虐,逼得广大农民倾家荡产,冻馁而死的人数急剧增加,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破产农民到处流亡,颠沛流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多次起来造反。据不完全统计,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余年中,各地发生大小农民起义近百次,规模及活动区域总的趋向是越来越大,人数从几百人、几千人扩展到几万人、十几万人。这些起义虽然都先后失败了,但却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力量,激发了广大人民继续反抗的斗志。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豪迈的歌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的推动之下,终于在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起义。起义前,矩鹿人张角利用在流民中广泛传布的“太平道”这一宗教组织形式,以传道治病作掩护,进行了十多年的艰苦准备,在青、徐、兖、豫、幽、冀、荆、扬八州(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发展了信徒几十万人。张角将信徒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首领,由他统一指挥,并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张角本来计划在甲子年(即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同时发动起义,但由于叛徒告密,计划泄露,便决定提前在二月起义。张角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义旗一举,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都震动,形势发展很快。起义军所到之处,焚烧官府,###官僚,攻打地主庄园,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东汉王朝急忙采取对策,首先加强了京城洛阳的防守力量,然后“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派皇甫嵩、朱俊、卢植等带兵开赴各地###。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组织武装,协同东汉政府军全力向起义军进攻。起义军在开始几个月,顽强抵抗,英勇进攻,不断取得胜利。但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军力量分散,缺乏作战经验,在英勇奋战九个月后,几支主力被分别击破。此后,分散在各地的起义军仍继续坚持战斗,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前仆后继,此伏彼起,坚持了很长时间,才被最后扑灭。黄巾起主军主力被###后,曾一度缓和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又激化起来。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同以张让、段圭等为代表的宦官集团进行了最后一场较量,最后在火并中同归于尽。在###黄巾起义军的过程中趁机发展了个人势力的各地豪强、军阀纷纷割据争雄,各霸一方,形成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中央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军阀间展开了疯狂的掠夺地盘和人口的兼并战争,整个中国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带变成了一个大屠场。战争及由战争所引起的大饥荒和严重的瘟疫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的死亡达到了“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的地步,饥饿使“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瘟疫的流行则使“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和易中天相比,同样有趣,更加准确。 廓清文学与传说的浮云,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和人物形象。


编辑推荐

《品曹操》全面,准确地描述曹操复杂而鲜明的思想,性格和作风   鸟瞰式地回顾千余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交待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本书能够确保所依据的史实不会出现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品曹操 PDF格式下载



价廉物美 出手了!


不过跟易中天的好多观点甚至分析都一样,不知道是谁抄了谁的思想


让我读了之后还回味了很久的一本好书。


大概翻了下看着挺棒的。


没看所以不发予任何评论


写得一板一眼的,没有什么自己独特见解。看了一半就看不进去了。


文笔中规中矩,说教意味太浓,不太适合闲暇阅读,有催眠之功效


很不错,我是看电视推荐过这本书,我才买的,不错


客观的描写了曹操的一生,是英雄是奸臣由你来评定.


功力比易中天高出一大截


不错饿还是蛮客观的拉顶咯曹操麻当然是英雄咯


英雄!什么是英雄? 曹操,能被称为英雄吗?在我看来,是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阅读更多


买这本书只要是因为讨厌易中天在台上哇啦哇啦的讲评书一样的三国,就专门买了不是他写的三国书,还行吧,和时下的“商业史书”一样,就当做另一个作者不同角度的写法呗……


   少年时读《三国演义》,关注的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侠肝义胆的关云长。甚至是暴躁粗鲁的猛张飞,都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动就痛哭流涕、逃亡路上抛妻弃子的软蛋刘备,反复无常心狠手辣的花面奸臣曹操,是没有留下一点好感的。
  
  
   前段时间拜通俗历史热所赐,读了易中天(易中天博客,易中天新闻,易中天说吧)的《品三国》,书读完了,一个崭新的曹操形象也国诸多三国人物中脱颖而出并渐渐清晰起来。对曹操的兴趣,成为我继续探索历史书的一个动力,直到最近读完一本名为《品曹操》的书,才暂时结束了这段品读历史之旅。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显然对曹操有所偏爱,用了全书开篇位置和明显多于三国其他诸公的篇幅,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位“盛世之英雄,乱世之奸雄”的生动形象。史学家讲究的是客观公正,但易中天根本没把自己当史学家来看,他的笔是有喜好的,书中常见为曹操辩护之词,比如他称曹操“非常英明”、“天性爱讲真话”、“很多事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描述诸葛亮的文字就没有袒护之意,相反隐约还掺杂了不少质疑。
  
   相对于《品三国》对于曹操的文学化描写和巧妙的拔高,《品曹操》一书似乎更接近史实,刻画的曹操也更贴近那位曾经叱咤风云却又有着常人弱点的英雄曹操、凡人曹操。这是一本目前为止最为真实、全面、详尽描写曹操的一本书了——如果不想从浩如烟海、枯槁泛黄的纸页中,用只言片语拼装出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话,那么《品曹操》是曹操粉丝们的一个不错选择。即便没有这些通俗历史书对曹操的还原,正儿八经的典籍中,有一些也是误读了曹操的,这一点上易中天和《品曹操》的作者张亚新有共识:历代史籍作者在撰写过程中,难免根据个人的标准和好恶下过一番取舍的功夫。这给后来者出了难题的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因为有了各不相同的说法和评价,现代作者不得不煞费苦心从中分析辨别,努力找出更接近真相的说法,但历史的妙处是,哪怕是信口开河的野史,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品曹操》在考证细节方面,正是这样去做的。在有争议的史实上,《品曹操》一书尽最大可能避免了通俗历史书作家借“作者”的身份之便,用一家之言对历史“说三道四”,在引用带有传说色彩的史料时,均明确标示出“传说”、“据说”字样,以示不欺之意。这种真诚态度恰恰是一些通俗历史书所缺乏的。
  
   寻找历史真相和人物真实性格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其中乐趣我猜也自有不少。借品读历史的机会,作家和学者让公众更多地了解了历史,找到了不同时代的人在群体生活和个体性格上的对应之处。比如我对曹操态度的转变,就意味着自己对历史、对社会认知上,也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个人身上的。
  
   于是,对消失在宇宙尘埃之中的曹操,有了三种品法。《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算是一种。典籍史料中的曹操则是另一种面孔。而经过通俗历史书的“冲洗”之后,一个立体的、形象的曹操才得以丰盈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是喜欢这第三种品曹操的方式的。那个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个临死之际“留连妾妇、分香卖屦”的曹操……在诸多读者心中究竟又有多少种品法?这取决于每个人看历史的角度和为人处事的风格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