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生的艺术

梁漱溟 陕西师大
出版时间:

2007-11  

出版社:

陕西师大  

作者:

梁漱溟  

页数:

33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梁漱溟先生一生著述极丰,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究元决疑论》、炼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论文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朝话》、《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我的努力与反省》、炼方学术概观》、《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数十种。梁先生生前著有大量探讨人生、治学等方面的文章,此次我们从梁先生众多关于人生和治学的著述中精选出数十篇,按照其所论述的主题将其分为上下两编。由梁先生的长子梁培宽先生亲自审定篇目,并将本书命名为《人生的艺术》。 梁漱溟先生自谓问题中人,并且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探求人生、社会和学术的问题之中,在本书中,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艰难跋涉探求人生、治学、社会等问题之解决途径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学习之历程、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中国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任该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记者。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1917—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为促进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梁漱溟任中央常务兼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社长。1946年任该同盟秘书长。1950—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书籍目录

上编 我生有涯意无尽 人生的意义 三种人生态度 合理的人生态度 合理的人生生活 人生在创造 我之人生观如是 生命的歧途 我自己的长短 我的信念 谈生命与向上创造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道德为人生艺术 一个人的生活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生活 如何可以使人的行为合理 日常生活的态度 吾人的自觉力 吾侪当何为 在吾人一生中的青年期 欲望与志气 发心与立志 言志 谈习气 忏悔——自新 心理的关系 心理的调整 谈儿童心理  青年与时代 青年修养问题 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 朋友与社会信用 朋友与信 择业 秋意 新年的感触 吾人的生活与家庭 我的生活实情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下编 心期填海力移山 东方学术之根本 附录 谈戏 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 中国文化问题略谈 中国本位文化宣言 如何创造中国的新学术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 中国社会构造问题 中国人的长处与短处 中国民族的力量 中国士人的心理 中西学术之不同 中西医学比较观 宗教问题讲演 理性与宗教之相差 理性与理智之分别 谈学问 儒术 在孔子哲学第一次研究会上的演讲 孔子真面目……

章节摘录

书摘普通人对于道德容易误会是拘谨的、枯燥无趣味的、格外的或较高远的,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按道德可从两方面去说明:一面是从社会学方面去说明,一面是从人生方面去说明。现在我从人生方面来说明。上次所说的普通人对于道德的三点误会,由于他对道德没有认识使然;否则,便不会有这种误会。道德是什么?即是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亦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谐。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作人,作得痛快漂亮。凡是一个人在他生命某一点上,值得旁人看见佩服、点头、崇拜及感动的,就因他在这个地方,生命流露精彩,这与写字画画唱戏作诗作文等作到好处差不多。不过,在不学之人,其可歌可泣之事,从生命自然而有,并未于此讲求。然在儒家则与普通人不同,他注意讲求人生艺术。儒家圣人让你会要在他整个生活举凡一颦一笑一呼吸之间,都感动佩服,而从他使你的生命受到影响变化。以下再来分疏误会。说到以拘谨,守规矩为道德,记起我和印度太戈尔的一段谈话。在民国十三年时,太戈尔先生到中国来,许多朋友要我与他谈话,我本也有话想同他谈,但因访他的人太多,所以未去。待他将离北平时,徐志摩先生约我去谈,并为我们作翻译。到那里,正值太戈尔与杨丙辰先生谈宗教问题。杨先生以儒家为宗教,而太戈尔则说不是的。当时徐先生指着我说:梁先生是孔子之徒。太戈尔说:我早知道了,很愿听梁先生谈谈儒家道理。我本无准备,只就他们的话而有所辨明。太戈尔为什么不认儒家是宗教呢?他以为宗教是在人类生命的深处有其根据的,所以能够影响人。尤其是伟大的宗教,其根于人类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其影响更大,空间上传播得很广,时间上亦传得很久远,不会被推倒。然而他看儒家似不是这样。仿佛孔子在人伦的方面和人生的各项事情上,讲究得很妥当周到,如父应慈,子应孝,朋友应有信义,以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等,好像一部法典,规定得很完全。这些规定,自然都很妥当,都四平八稳的;可是不免离生命就远了。因为这些规定,要照顾各方,要得乎其中;顾外则遗内,求中则离根。因此太戈尔判定儒家不算宗教;而很奇怪儒家为什么能在人类社会上与其他各大宗教却有同样长久伟大的势力!我当时答他说:孔子不是宗教是对的;但孔子的道理却不尽在伦理纲常中。伦理纲常是社会一面。《论语》上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有这一层一层的内容,我们虽不十分明白,但可以看出他是说的自己生活,并未说到社会。又如《论语》上孔子称赞其门弟子颜回的两点:“不迁怒,不二过,”也都是说其个人本身的事情,未曾说到外面。无论自己为学或教人,其着重之点,岂不明白吗?为何单从伦理纲常那外面粗的地方来看孔子呢?这是第一点。还有第二点,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稳,得乎其中。你看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气很大,很豪放,不顾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为,对里面很认真;好像各趋一偏,一个左倾,一个右倾,两者相反,都不妥当。然而孔子却认为可以要得,因为中庸不可能,则还是这个好。其所以可取处,即在各自其生命真处发出来,没有什么敷衍牵就。反之,孔子所最不高兴的是乡愿,如谓:“乡愿德之贼也。”又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乡愿乎!”乡愿是什么?即是他没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会上四面八方却都应付得很好,人家称他是好人。孟子指点得最明白:“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那就是说外面难说不妥当,可惜内里缺乏真的。狂狷虽偏,偏虽不好,然而真的就好。——这是孔孟学派的真精神真态度,这与太戈尔所想像的儒家相差多远啊!太戈尔听我说过之后,很高兴的说:“我长这样大没有听人说过儒家这道理;现在听梁先生的话,心里才明白。”世俗误会拘谨,守规矩为道德,正同太戈尔的误会差不多。其实那样正难免落归乡愿一途,正恐是德之贼呢!误以为道德是枯燥没趣味的,或者与误认拘谨守规矩为道德的相连。道德诚然不是放纵浪漫;像平常人所想象的快乐仿佛都在放纵浪漫中,那自然为这里(道德)所无。然如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谐,而非拘谨守规矩之谓,则生命和谐中趣味最深最永。“德者得也”,正谓有得于己,正谓有以自得。自得之乐,无待于外面的什么条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我曾说过人生靠趣味,无趣味则人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况讲到道德乎?这于道德完全隔膜。明儒王心斋先生有“乐学歌”(可看《明儒学案》),歌曰:“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其所指之学,便是道德,当真,不乐就不是道德呀!道德也不是格外的事。记得梁任公先生、胡适之先生等解释人生道德,喜欢说小我大我的话,以为人生价值要在大我上求,他们好像必须把“我”扩大,才可把道德收进来。这话最不对!含着很多毛病。其实“我”不须扩大,宇宙只是一个“我”,只有在我们精神往下陷落时,宇宙与我才分开。如果我们精神不断向上奋进,生命与宇宙通而为一,实在分不开内外,分不开人家与我。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休惕恻隐之心。”这时实分不出我与他(孺子)。“我”是无边际的,那有什么小我大我呢?虽然我们为人类社会着想,或为朋友为大众卖力气,然而均非格外的,等于我身上痒,我要搔一搔而已。后记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 梁漱溟先生一生著述极丰,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究元决疑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论文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朝话》、《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我的努力与反省》、《东方学术概观》、《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数十种。梁先生生前著有大量探讨人生、治学等方面的文章,此次我们从梁先生众多关于人生和治学的著述中精选出数十篇,按照其所论述的主题将其分为上下两编。由梁先生的长子梁培宽先生亲自审定篇目,并将本书命名为《人生的艺术》。 梁漱溟先生自谓问题中人,并且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探求人生、社会和学术的问题之中,在本书中,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艰难跋涉探求人生、治学、社会等问题之解决途径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学习之历程、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编者2007年11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人生的艺术》一书收录了梁漱溟先生对于人生、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进行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书中涉及到的主题有人生的意义及态度、欲望与态度、人生观、道德观、儿童心理及青年修养问题、朋友与信用、择业、中国文化问题及构造问题、求学与不老、成功与失败、以及谈佛、宗教等方面。该作品是其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其一生精华作品的集粹。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人生有没有目的?有没有意义?”的深刻问题。梁先生在本书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人生意义在于创造,宇宙大生命创造无已的趋势在动植物方面业已不见,现在全靠人类文化来表现了。我们生在今日谁都推脱不了这责任。这样方是合于宇宙大生命的创造精神,而实践了人生的意义。” 同时,书中还给我们提到了三种人生的态度问题“逐求、厌离、郑重”。在“道德为人生艺术”中,梁先生提到了道德。他对道德方面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一面是从社会学方面去说明,另一面是从人生方面去说明。围绕“道德是什么”回答了道德的定义即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一个人凡是在他生命某一点上,值得旁人看见佩服、点头、崇拜及感动的,他的生命就会因这个地方而流露精彩,这与写字画画唱戏作诗作文等作到好处差不多。关于宗教问题,书中谈到,在梁先生准备去找泰戈尔先生去谈话时,正好碰到泰戈尔与杨丙辰先生谈论宗教问题,泰戈尔判定儒家不算宗教;而很奇怪儒家为什么能在人类社会上与其他各大宗教有同样长久伟大的势力!梁先生当时答他说,孔子不是宗教是对的;但孔子的道理却不尽在伦理常纲中,并引用《论语》中的论述一一解说,还提到了孔孟学派的真精神真态度,对“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了中肯而深刻的见解。他把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主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生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以上观点在书中都作了详细的介绍。而在东西文化观上,梁先生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他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定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人生的艺术》下编中提到“中国文化问题”及“中国文化构造问题和两大特征”分别描述了中国现实存在的现状和前途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理智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满足人类求生本能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梁先生在他的人学中,大声疾呼,唤起人类理性的觉醒,克服种种困难,以理性代替暴力,以无私的情感对已对人,使人类得以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总之,梁先生一生研究不外乎两个问题——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他的笔下出版发行的作品有三十余部,都曾多次再版发行。这也是他被誉为一代国学大师、思想家、学者、哲学家之称的原因。我们在敬仰狂流激浪的雄伟时,也无法不去缅怀那些被岁月凋凌的人生在波折困苦中的凄婉与孤傲。“争谏”背后的儒者风骨1953年9月的一个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27次会议正在北京怀仁堂内举行。在身着旧式长衫的梁漱溟一段发言过后,毛泽东的脸立刻沉下来,并不断地喃喃自语,显得非常生气。梁漱溟显然也发现自己已经激怒了毛泽东,于是马上要求再次发言。但是他刚一开口,毛泽东就打断了他的第二次发言,几百名与会者一瞬间都惊恐地盯着发言者的讲台,几乎没有一个人见过毛泽东这样发过脾气,空气都凝固了。在先前的发言中,梁漱溟大胆批评了政府关于采纳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定,这一幕多少让我们看到一点“争谏”的意味,成了儒家传统最后一次有意识的公开展现。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固执的儒者,在这场冲突中显得弱势而孤独,然而他长期以来在道德上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却被当时称作是中国“最后一名儒家大师”、“最有骨气的人”。梁漱溟的第二次发言究竟要说些什么,我们已不得而知,因为中国千百年来的儒学传统已经在这最后一句争辩中落下了帷幕,从此被请进了博物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只能到梁漱溟先生的思想遗产中去寻找答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将梁漱溟一生的著作中最为重要的、经典的杂文和学术讲稿及部分从未示人的遗稿集结成册,并由梁漱溟的长公子梁培宽先生亲自审订出版了《人生的艺术》一书,为我们了解这位一代大儒的文人风骨和思想精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向我们展示了梁漱溟一生对两个问题的苦苦探求和思索——人生问题和中国社会问题。上篇探讨人生问题,多为精辟简练的小短文。读这一部分,我们如同和一位儒雅严肃的老先生对坐,听他谈人生,谈道德,谈志向,谈修养。他言语精炼而字字珠玑,恳切却又严厉。在人生问题上,他眼见当时的社会在波澜起伏的转型期所遭遇的道德和价值上冲击和摇摆,深感传统道德观念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性,迫切地想要回复和稳固世人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积极的志向追求。在下编中梁漱溟展现给我们的是另一种大气而深刻的学者风范。在这一部分,他往往长篇大论侃侃而谈,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睿智的感染力。他深入地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肯地提出批评和褒扬,为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恳切的建议。他论述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细致地分析二者的差别和优劣,言谈间对中国传统智慧的褒扬和热爱展露无遗。他解读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这本书完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优雅而又带着些须执拗的大儒的形象。说他保守也许并不为过,但此时保守不再是一个简单贬义的词语。他并不固守传统中国的一切,而是有所扬弃,而对于其中的精华,他固执地坚守着不愿意放弃。他对于这个国家有着一种超乎个人的温情和敬意,而对于千百年来作为国家根基的农民更是有着深厚的情感,并且终其一生献身于乡村工作。此时,我们不难再理解他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那一场冲突,两人虽然立场不同,却同为坚定而诚挚的爱国者。梁漱溟骨子里对于这个国家的情感以及他对于儒家道德那种根深蒂固的信仰,使得他不惮于冒犯这位高高在上的毛泽东。“最有骨气的人”这一头衔,加在梁漱溟的头上,恐怕是再贴切不过了。重温经典之国学大师、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著作有三十余部,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编辑出版《人生的艺术》,此作较之季羡林《阅世心语》和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可谓各有千秋,并且在对人生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上研究得更为透彻与深刻。《人生的艺术》一书收录了梁漱溟先生对于人生、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进行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书中涉及到的主题有人生的意义及态度、欲望与态度、人生观、道德观、儿童心理及青年修养问题、朋友与信用、择业、中国文化问题及构造问题、求学与不老、成功与失败、以及谈佛、宗教等方面。该作品是其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其一生精华作品的集粹。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人生有没有目的?有没有意义?”的深刻问题。梁先生在本书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人生意义在于创造,宇宙大生命创造无已的趋势在动植物方面业已不见,现在全靠人类文化来表现了。我们生在今日谁都推脱不了这责任。这样方是合于宇宙大生命的创造精神,而实践了人生的意义。” 同时,书中还给我们提到了三种人生的态度问题“逐求、厌离、郑重”。在“道德为人生艺术”中,梁先生提到了道德。他对道德方面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一面是从社会学方面去说明,另一面是从人生方面去说明。围绕“道德是什么”回答了道德的定义即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一个人凡是在他生命某一点上,值得旁人看见佩服、点头、崇拜及感动的,他的生命就会因这个地方而流露精彩,这与写字画画唱戏作诗作文等作到好处差不多。关于宗教问题,书中谈到,在梁先生准备去找泰戈尔先生去谈话时,正好碰到泰戈尔与杨丙辰先生谈论宗教问题,泰戈尔判定儒家不算宗教;而很奇怪儒家为什么能在人类社会上与其他各大宗教有同样长久伟大的势力!梁先生当时答他说,孔子不是宗教是对的;但孔子的道理却不尽在伦理常纲中,并引用《论语》中的论述一一解说,还提到了孔孟学派的真精神真态度,对“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了中肯而深刻的见解。他把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主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生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以上观点在书中都作了详细的介绍。而在东西文化观上,梁先生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他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定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人生的艺术》下编中提到“中国文化问题”及“中国文化构造问题和两大特征”分别描述了中国现实存在的现状和前途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理智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满足人类求生本能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梁先生在他的人学中,大声疾呼,唤起人类理性的觉醒,克服种种困难,以理性代替暴力,以无私的情感对已对人,使人类得以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总之,梁先生一生研究不外乎两个问题——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他的笔下出版发行的作品有三十余部,都曾多次再版发行。这也是他被誉为一代国学大师、思想家、学者、哲学家之称的原因。我们在敬仰狂流激浪的雄伟时,也无法不去缅怀那些被岁月凋凌的人生在波折困苦中的凄婉与孤傲。 评书人:雅妮后记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 梁漱溟先生一生著述极丰,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究元决疑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论文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朝话》、《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我的努力与反省》、《东方学术概观》、《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数十种。梁先生生前著有大量探讨人生、治学等方面的文章,此次我们从梁先生众多关于人生和治学的著述中精选出数十篇,按照其所论述的主题将其分为上下两编。由梁先生的长子梁培宽先生亲自审定篇目,并将本书命名为《人生的艺术》。 梁漱溟先生自谓问题中人,并且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探求人生、社会和学术的问题之中,在本书中,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艰难跋涉探求人生、治学、社会等问题之解决途径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学习之历程、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编者2007年11月


编辑推荐

•学贯中西的智者 “中国最后一位儒者”•敢与毛主席“唱反调”的“非右派分子”•国学大师梁漱溟 谈人生、论治学一个人、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一位敢于直言的智者;一辈子、一生笔耕不辍勤著述、一生秉笔直书悟人生;他是一座文化的高峰,他是一个倔强的坐标。梁漱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者、哲学家、思想家、活动家、政治家,诸多名号后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梁漱溟?梁漱溟先生给世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只有上世纪50年代他曾在某次会议上当众顶撞毛泽东,和他那张摄影于上世纪80年代嘴角坚毅目光炯然的晚年照片。人们敬佩他不屈于权势的性格,却并不知道他的学问文章。这些文章收在《人生的艺术》中,是为其长子梁培宽先生所审定之新书,目的旨在总结梁漱溟对人生对世道的论述,借以管窥其思想精华所在。

名人推荐

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亦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谐。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作人,作得痛快漂亮。——梁漱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生的艺术 PDF格式下载



梁漱溟先生绝对是一生的大师!书中没什么虚幻的东西,他是那样的坦诚而谈,循循善诱。句句话好像是说到了我的心头!谢谢,谢谢我们的祖国有过这样的大师,现在我们的文化已经被马克思主义改造的不像样的时候,我们应该去看看那下老人们说过的话了。什么是中华文明,那不是现在讲的那样的,不是每样东西都可以用生产力·阶级·经济去衡量的!向大师们致敬。胡适·梁漱溟·冯友兰·蔡元培·鲁迅·等等那些伟大的老人们!


很多人对柏杨,林语堂等并不陌生,但是对梁漱溟先生却不知道,可能是因为他的文章理论性太强,其实梁先生才是真正的思想家,哲学家,一代大儒。不难看出,他的思想都是原创性的,没有借签抄袭别人,倒可能是大量的被别人引用抄袭。梁漱溟先生----我发自内心的敬重。


很好 收获很多 梁先生不愧为一代大师


国学大师的人生注解,今人应当深思。


这本书看完很有收获,其中许多道理看到自有体会,人生的艺术并不复杂


第二次接触梁先生的书,很有嚼劲,我很爱看,朴素实在却又发人深省。


就是价格有点贵呢,需要慢慢的品味人生的艺术,艺术的人生!!!


国学大师——梁漱溟


通过大师的带领之下,细读品味人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看过梁漱溟的书是在大学时候,只知道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导者,其他的都不知道了。仔细看了这本书,很不错,不高深,但很净化人的心灵。建议好好的读读。


细细研读,细品人生,找到自己的路.


人生。。。。。。


人生好向导


需要慢慢看

仔细看

边看边思考

绝对好书

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


梁老先生不愧为大师,字字珠玑,沁人心脾。读书可以认清自身缺陷,一天进步一点点。


老先生活得很有艺术,一个人,一个文人,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能安然从民国到天朝,抗战、土改、反右、文革、批林批孔。。。屹立不倒。


老师推荐看的,国学大师就是不同凡响,写得太好了~


如题,作者是当代儒学当仁不让的大师是很确定的。书的类容深入浅出,读起来比较容易懂,只是作者参悟的某些观点,跟本人所理解的对待生活的态度有比较大的出入,说明自己跟大师的价值观差距甚远,这在一定意义上给我产生了很强的矛盾心理:是坚持自我,还是摒弃旧有的思想跟着大师走呢?总之是越往后读越让人困惑的一本书,读起来相当难受的一本书。


是大师在北大讲学期间,,,一些讲义内容的合集。。可以代表其的主要观点。。。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买各个专辑看。。这样会对大师的思想发展,,理论基础有最全面的认识。


博通古今中外,有一份求知若渴的执着,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一份谈泊明志的心境,也就有了那一份洞明世事的睿智。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却不能不佩服他的博大精深!


大师就是大师,好好读吧亲


不晓得我们这个时代会不会再有大师!


书的质量很好,封皮是硬皮的,整体感觉非常好。大师的书,内容不提了,一直都喜欢看的。书的印刷字体不错,看着眼睛不累。


喜欢,中国文化的书,


精装,外壳结实,内容丰满。总体质量上乘~~


真的很好。。正版,精装


很好,但是没收到送的礼券,我买的东西超过100了


自己不小心,银行汇款时忘记填写订单号码了,订的两本书一直没有寄过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到货通知比预计的还要快。提货地点选在复兴路18号的自提点,离老人的大院就隔着个翠微路,看望老妈妈顺便就提了书,太方便了。致谢!!


包装很好,服务很到位的


需要慢慢的咀嚼。


好看,但阅历不够呀,有点理解不了,哈


经典的思想!


纸张厚,字迹清晰,印刷质量很好,正版!


很是精辟


书还没看,但是包装不错,内容还给不出什么评价


很多思想都很贴切 值得拜读


很经典 有内涵的作品


纸质很好,内容也很充实。


硬皮的书面,厚实的书,很好,内容也精彩


来货及时,质量很好。正在研读。


好书,很深,要做笔记!做好中国人的指南!


读大师的书,我们是否能参悟到人生的意义呢,你值得读本书。


这本书作为一个性情的学者对人生价值观的反思。


是一本布面书,挺不错的。还没有看完,里面涉及内容较多。很想看下梁大师作品,这个选编的不知道怎么样呢。


想来我是散漫惯了,突然看到这类有些励志催人上进的书有些不习惯


貌似没看完呢


由佛入儒,有修有证,积极入世,感动


书的质量很好,纸张的白度适中,不伤眼。内容很深奥,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去读。


要耐下性子读


装订不赖,内容不喜欢,不适合我读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近代的文人。散文舒缓自然,不过本书印刷很一般


文章一般,没有丰富的思想,很多地方都重复一种观点。


古文太多,难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