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的故事
2009-6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J·梅西
372
熊建
无
世界文学流派纷繁芜杂,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作者是以英美文学和欧洲文学作为主要流派来介绍的。在《西方文学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希腊、吉罗马在历史、哲学、戏剧与文学交相辉映的丰硕成果。《西方文学的故事》致力于向今天的人们阐述了有重要价值的西方文学类书籍的创作与评价。该书从宗教经典的文学性开始,着重介绍了《圣经》的历史和意义,以及就此延伸出的西方基督教文学。然后,作者从古希腊文学开始书写了西方各个国家与地区文学著作的诞生之路;内容几乎涵盖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早期经典与凯尔特文学,法兰西中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并认真地描述了早期的德意志文学与斯堪的纳维亚文学,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文学奇葩《神曲》及其作者但丁,以及灿烂夺目的十九世纪英法文学及思想深刻风格迥异美国文学。每位读者都能在阅读中享受西方文学的盛宴。
第一章 树荫下的神奇第二章 人类童年的呀呀之语第三章 东方,博大而神奇的文化第四章 犹太人的圣经第五章 古希腊文学第六章 古罗马文学第七章 日耳曼、哥特和罗斯曼的起源第八章 凯尔特文学第九章 中世纪的法兰西文学第十章 早期的德国文学第十一章 早期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学第十二章 但丁及其《神曲》第十三章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第十四章 19世纪以前的法国文学第十五章 古典时代之前的德国文学第十六章 19世纪以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学第十七章 19世纪以前的英国文学第十八章 十九世纪及以后的英国文学第十九章 19世纪的法国文学第二十章 19世纪的德国文学第二十一章 19世纪的斯拉夫文学第二十二章 文艺复兴以后的意大利文学第二十三章 近代西班牙文学第二十四章 荷兰与法兰德斯文学第二十五章 斯堪的纳维亚文学第二十六章 美国文学
第一章 树荫下的神奇 你偶然读到的这本书,和我们以前所读的或被忽略的无数书籍一样,是人类在若干世纪以前就开始的故事的组成部分。任何一本书的任何一页,任何一页白纸上的黑字以及书籍本身,都属于一个从古至今并永无结局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此浩大,我们谁也无法将它读完。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怎样开始的,我们都无法知道。这故事每天延续着,无穷无尽。 这个故事延续到今天,成为了一切故事的故事——它的结构包含了自身之外的一切结构。任何两个读者都不能以完全相同的眼界把握到这个宏大结构的轮廓,或者对于这故事的各部分有着平均的兴趣。但是不论人们怎样看待它,在人们的眼里,这个故事总是充满魅力的。这故事不是个人所创作的,它的创作者是全人类。 今天的人们是这个故事活着的一部分。让我们从现在出发,快点回到这故事的开端吧。这有助于我们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对我们将来要进行的从起点重新返回到现代的途径有个前瞻性的了解。书籍对我们来说不会有什么惊奇之感——我们仅以三五分钱的代价便会得到一份报纸或杂志;花上一两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本书,甚至不费一文就可以从公共图书馆里借到一本世界名著——这对我们是习以为常的。但只要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便会发现这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的神奇。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书的著者的思想和读者之间的物质媒介吧。奇迹发生在印刷机上。它对于现代文明的意义是任何其他发明所不可比拟的。在印刷机开动之前,铅字一般是由手工或排字机进行排列的。排字机需要有技术的人来操作,它看上去却像有灵性似的。另一方面,造纸厂也已将以木头或破布为原料的纸浆变为又白又薄的纸张。那些纸由装订工折叠裁切缝合成册,再用硬纸板、粗麻布或皮革包装起来。几天之后,这些书便到了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地方的读者手上了。 现在我们挪动一小步,回到还没有动力印刷机的时代。那时人们用手工制作书籍,这些书籍虽然比不上现在的美观,但有一点却比今天我们手上的书籍更令人满意,即那时用来印书的纸一般是麻纤维的,质地优良。而今天我们所用的纸大都是以木头为原料,用强酸或强碱制成的,容易变黄变脆。有一位明智的历史学家说我们今天“不是在岩石上而是在灰尘上”印刷书籍的。近代的文献和大部分较古老的文献,通常是靠不断的复印来保存的。一般而言,近代以来人们任其消失的那些出版物是没有什么保存价值的,但也有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献因此而湮没了。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类的进步也是如此。先辈们用他们的手动印刷机和手工制造的纸所制作的书籍,比起今天制作的许多书籍来在材料上更为耐久。但是许多质量低劣的书籍,也是在蒸汽机出现以前的时代制作出来的。那时的人们为了节约,通常把书里的字印得很小,远不如现在的书那么清晰。同时在发明动力印刷机以前,书的印数也很少,并且价格也比较高,于是也就没有多少人能够置备得起私人藏书,这样读书的人在那个时代自然就很少。 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继续溯流而上,来到一个较为漫长的时代——当然,对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说它是短暂的——那就是人类在发明印刷机以前的岁月。让我们到德国马因斯市约翰·古登堡的作坊里去瞧瞧吧。在这里你见到的是印刷术的发明者,那是公元1450年。古登堡对艺术的贡献在于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铸的那些活字可以一排排地列成行、组成方。我们无从知道他把这些活字安装到什么样的印刷机上去印刷,也不知道他印的是些什么书籍,因为博物馆里没有一本书署着印制者的名字。陈列在那里的最早的印刷本《圣经》据说有可能是他的印制品。也许是他的伙计或继承人印制的,我们不妨就认定古登堡也经军过吧。现在的印刷者和读者对古登堡虽然大都怀有崇敬之心,但对他的一生却不甚了了。与其他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发明家一样,古登堡的一生穷困不堪、负债累累。在他临死的时候,债主将其最后的工具和字模席卷一空。毫无疑问,债主把这些东西利用起来并发扬光大。过了几十年,印刷术就传到意大利、荷兰,并传遍欧洲。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古代和近代的文学几乎都是从印刷的书籍中得来的,因此在我们的印象里文学与书籍几乎是等同的。然而在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以前,文学的历史的长度不知超过有“书”以来的历史多少倍。 如果沿着时间的长河继续上溯,我们就到了欧洲只有很少的纸与没有纸的时代。纸是中国人发明的,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造纸术后,又传授给他们在西方的基督教兄弟。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了这文明必不可少的物质——它是近代以来几乎所有书写和印刷的必不可少的载体。这对我们来说真是莫大的恩惠,而它得益于人类种族的两大支系,他们的语言和文化都是属于亚细亚的。到14世纪,纸张已经在欧洲普遍使用,但并不丰富,因为那时造纸的方法落后,既费时又费力。人们还不能像现在这样能够轻易得到纸张,也不会浪费纸张或随地乱扔纸张;绅士们和学者们为了风雅,更是为了节约而个个用鹅毛笔练出了一手娟秀、纤巧的字体,能在极小的一块空白处紧凑而清晰地写许多字。 在纸张广泛使用之前,书、信和文件通常写在一种经过特殊鞣制的羊皮或小牛皮上。这种鞣皮经久耐存,至今在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三千年前的皮纸卷。犹太人在糅皮纸上写下了《旧约》和许多神圣的书籍,在犹太人的教堂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小牛皮的卷宗。今天,许多需要长久保存的文字证书如学院的文凭之类,也常用所谓的“羊皮纸”。小绵羊、小山羊和小牛犊的血肉给我们的身体以营养,它们的皮毛供我们制作鞋和大衣,然而它们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却在于记载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千年的文献。在肉市上当人们叫卖“Veal”(小牛肉)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那记录着古代文献的“Vellum”(犊皮纸)是从法文“小牛”一词派生出来的。文学的故事就是许多文字的故事,因此,我们现在停下来考证某一个单词,实际上也还是延续这个故事。我常常思考“parchment”(羊皮纸)和“parch”(烘干)这两个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因为皮纸是要在烈日下晒干硝制的。这本来是对客观的一种顺乎其理的推理,然而推理所揭示的事实终究比推理本身更有意思:原来羊皮纸来自小亚细亚的一个城市帕克曼,大约在公元前200年的时候,那里盛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用于书写的兽皮。据说,帕克曼城的国王建造了一座可称为世界奇迹的大图书馆,他与他的书记官们发明了一种制造羊皮纸的新方法,用这种方法制造的羊皮纸两面都可以用于书写。从那时起就有了正反两面都写了字的书籍和卷帙。 羊皮纸书籍为我们保存了几乎全部希腊和拉丁文学的遗产和14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的大部分文献。书记员们将他们所能见到的写在易损的纸草(papyrus)上的更古老的文献誊抄在坚韧的羊皮纸上。关于纸草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讲。那些书记员们大都是生活在教堂里的僧侣和教士。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那些教堂许多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最安全的地方。 书记的内容大部分当然都是《圣经》及其他被视为圣经的文字。也有些做书记工作的僧侣私下里对非基督教的文字感兴趣。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把书当成艺术品一样珍爱,于是他们在书籍的装帧和文字的修饰上花费很大的精力。在今天的艺术博物馆和图书馆里还有许多他们美仑美奂的作品——那镶金的字头具有仿佛昨天刚绘上去的鲜艳颜色。 有些贫穷的僧侣缺乏羊皮纸或其他新的书写材料,这时他们就利用寺院里保 存着的许多被书写过的旧羊皮纸,将那上面的文字擦掉以后重新使用。这种用过 的旧羊皮纸在市面上也能买到。僧侣们通常将那些被视为异端邪说的文字擦掉, 重新用于书写基督教信仰的书籍。这种文稿叫palimpsest,意思是“擦过的东西”。有时,原先的文字没有擦干净,现代的研究者们便可以借助化学药品使之重现出来。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发现了许多古代的文学作品片断,要是没有当初的pal—impsest的话,这些文学作品肯定就会永远消失了。许多古代的书籍是否能流传下来,其中的因素往往是很偶然的。当然,像《圣经》这样的书肯定会得到细心的保存而流传下来。自然风化、火灾、战乱使一本书的命运充满传奇色彩。专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者们,一旦发现了散佚、失传许久的古代文稿,其喜悦的心情不亚于发现了新大陆。后世的人们代代相传地从事着这种艰难的发掘,于是古代的文学成就也越来越丰富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羊皮纸的时代已经是很久远的了。但是,如果是在公元4世纪之前,罗马或雅典的人们要想得到一本维吉尔或荷马的诗集,得到的不是抄写在羊皮纸上的卷帙,而是一种干燥的植物叶子,这种东西叫做“纸革”(oaovrus)。
文学因时间、地域、视野、观念、民族和宗教的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与流派。《西方文学的故事》向我们阐述了文学在历史的发展中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文学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喜悦与忧伤、思考与启迪……这些都让我们深深地爱上文学。《西方文学的故事》出版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读者都为作者在这一迷人的领域所做的平易近人和富有启发性的概括表示欢迎,一时“洛阳纸贵”。《西方文学的故事》在浩瀚无边的文学书海中为您指出一条有某种合理性的航线,使您既能了解博大精深的鸿篇巨制,又不会错过那些某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真正的宝藏。
无